第二节 高岭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高岭土
分类号: TQ174.4+1
页数: 16
页码: 26-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制作原料麻仑土、明砂高岭等高岭土的开采历史,应用价值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原料 高岭土

内容

麻仑土 系元、明时期景德镇制瓷的一种优质粘土,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谓:饶州“御土”,其色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文中仅描写了“御土”的外貌和所有者,未明其具体产地。据刘新园等《高岭土史考》考证,御土就是麻仑土,其使用年代不会早于“浮梁瓷局”设置之年—1278年,也不会晚于1322年。
  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仑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清朱琰《陶说》也有此记载。据考证,新正都的麻仑山即今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东埠以东至瑶里一带,始采年代缺乏记载,但记述麻仑土的文献(明嘉靖间)要比高岭山、李黄、大洲三矿早。乾隆七年《浮梁县志·陶政》记载了明万历间同知张化美已把麻仑矿洞称之为老坑,故知其开采年代必早于明,万历时资源渐近枯竭。《江西大志》载:旧用浮梁县麻仑等处白土,每百觔给价七分。万历十一年(1583)同知张化美见麻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近用县境吴门托新土,有糖点者尤佳。至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仑土开采和使用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高岭村的高岭土(明砂高岭)。
  《江西省大志》谓麻仑山“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仑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王宗沐把麻仑土列为“砂土”,并未说需要粉碎,仅记淘洗而已,而淘洗出土率为50%,“夹注”再说加官土“取其坚”,王的记述与高岭土的形态功能吻合。刘新园就上述文献印证麻仑遗址,确定“麻仑土”就是高岭土。(详载刘新园、白焜《高岭土史考》1982年)
  1984年7月,景德镇陶瓷学院刘桢等寻访麻仑土故址,通过访问当地老村民得知,现在的东埠至南泊之间的公路两旁一带即为麻仑山,不是梅村山,大体范围是:东面以南泊分水岭为界,西界约距东埠二公里处,北面以茅家山分水岭为界,南面以东河为界与高岭山隔河相望,凡是这个小盆地内的丘陵均为麻仑山。
  麻仑山范围内岩层出露,绝大部分属花岗岩类岩石,花岗岩类岩石程度不同的都有高岭土化现象,未见到有长英岩脉(通称瓷石——蚀变长英岩)出露,麻仑范围之外则有瓷石出现,从古至今都采过制瓷胎釉的瓷石。范围内淘洗坑的尾砂堆积层,绝大部分是比较粗的砂粒,成分是石英及细小白云母片。
  地质概况 麻仑山在高岭山的东北面与高岭山隔东河相望,约2公里之遥。在地质构造上,它与高岭山的花岗岩体同属燕山期鹅湖花岗岩体。高岭山矿区出现的岩层在麻仑山范围内也都出现。
  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最广,大部分成风化、半风化状,较疏松,具高岭土化。颜色呈棕红色,含黑色矿物多,大多为黑云母,铁含量高,不宜用作制瓷的高岭土原料。
  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土山一带,即龙坑坞采洞附近的小山丘上,成半风化状,用手锤轻敲可碎,灰白色。斑晶为长石,结晶完整,自形程度好,成长方板状晶体。其大小约10毫米×30毫米,基质为结晶的石英、长石成他形粒状、颗料直径约1毫米~2毫米左右。黑云母成细小片状,均匀分布岩石中,与黑云母花岗岩无明显界线。
  中粒白云母花岗岩穿插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分布于龙坑坞采洞周围,接近于北东—南西向分布,在地表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界线不太明显。白云母花岗岩呈不同程度风化,有的风化程度低,成半风化状,需用手锤敲击才能破碎。有的风化比较彻底,手轻捏即可粉碎成泥砂。龙坑坞采洞就是采掘于风化彻底的白云母花岗岩中。
  在麻仑东面南泊分水岭处,可见细粒花岗岩出露,岩体成不规则脉状穿插于黑云母花岗岩中,浅灰白色,黑色矿物少。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细粒结构,长石、石英成他形细粒状、致密,岩石成高岭土化、疏松,手轻捏即成泥砂,脉宽者可达1.5米。走向近乎北东—南西,其长度因覆盖无从估计。
  在细粒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之间,还有成瘤状的花岗伟晶岩小岩体,岩体的直径约1米左右,其长石绝大部分风化成洁白的高岭土,含矿率比较高、质量好,但矿体太小、没有工业开采价值。
  景德镇熊寥著文提出麻仑土与高岭土是两种属性不同的制瓷原料,其理由:
  1.麻仑的地理位置,根据兰浦《景德镇陶录》、康熙版《浮梁县志》以及《婺源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浮梁新正都麻仑,就是现在景德镇市瑶里公社的瑶里村(现今为浮梁县瑶里乡)。1962年11月,在瑶里村曹家坂发现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日,由当时的钦加同知衔调署浮梁县郑为出示的“勒石永禁”的碑刻内称:“据民人李开广……等禀称,伊等世居东乡新正都,全赖瓷土营生,无瓷土则官窑无有烧,无山材则瓷土无有舂……”说明了浮梁新正都出产的,供官窑烧制瓷器的瓷土,其产地就在瑶里附近的山域。
  2.麻仑土不属高岭土系,从朱琰《陶说》载“饶窑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仑山,万历时麻仑土竭,复采于县境吴门托至祁门,而三易其地矣。”“县境内吴门托新土有糖点者为麻仑尤佳”。由此可见,麻仑土与祁门瓷土一样,均属同类瓷石矿物。
  3.从原矿淘洗率来看,高岭村的高岭土淘洗率为33%,而王宗沐《江西大志》载麻仑土淘洗率高达50%,两处相邻,如此迥异,显然是两种质地不同的原料。
  4.经原料加工过程来看,高岭土是砂粉状矿物,无需粉碎,直接取矿淘洗制不,而麻仑所在的新正都出产的瓷土,要经粉碎加工无疑属瓷石矿物(按前“勒石永禁”碑刻记载)。
  麻仑土虽不属高岭土,但它质地颇好,它不仅在明代作“官土”成为景德镇御器厂制瓷重要原料之一,而且在清代复行开采时,仍是官窑制瓷的重要原料。
  明砂高岭 产于景德镇市区东北45公里(北纬29°28′,东经117°31′)浮梁县鹅湖镇东埠高岭村。“玉岭”是高岭村的另一重要称谓,也是较早的称谓,“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高岭土经山脚下东河东岸的一个小集镇——东埠集中下河装船运至镇,故此高岭土称“东埠高岭”或“东港高岭”(景市东河水系运来)。至于“明砂高岭”的称谓,有多种说法,据当地老土工说:高岭山之高岭土质量不一,统称为东埠高岭,其上等的称“明砂”(即头色)、次等的称“二色”。“明砂”原指清同治间高岭山复开以后,在明代的采掘遗址老矿一带重新发现的优质高岭土。而在1907年,(日·明治四十年)日本政府派遗农商务省技师北村弥一郎来中国考察窑业。归国后他写成了《清国窑业视察报告)书中称明砂高岭为浮梁县明砂所产之磁土,显然他把明砂当作地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陈开慧在他的《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土矿床及高岭土矿物的研究》一文中,以高岭土原矿所含的白云母晶莹明亮,又多是砂土形态,故曰“明砂”。以后人们一直把高岭山所产的高岭土称为“明砂高岭”以区别其他地区所产的高岭土,沿袭至今。
  开采历史 刘新园《高岭土史考》引证了大量古代文献认为:“高岭土一词出现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高岭矿区始开于万历中期,以万历中期至清乾隆为其青春期,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县志》卷四<陶政·陶土>条载:“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括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说明高岭土的开采时间早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当时尚是民间开采,朝廷准备列为“官土”。
  明崇祯期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谓:“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中所说出产糯米土的安徽省祁门县至今仍产瓷石,为景德镇瓷用原料来源之一。但婺源县则不出性硬的瓷用原料—粳米土,实质是浮梁县高岭山之高岭土。距《天工开物》刊出仅40余年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县志》卷一谓: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与婺源之石城山连界,险峻特甚。…今取山产磁土,取以为业。至于把高岭山写成高梁山,因受当地方言影响,至今景德镇陶工仍把高岭(ling)念作高梁(liang),惜作者未能校核当时的文献及风情。
  还有一说,高岭土始掘于南宋。据近年发掘出来的高岭《何氏宗谱》中的记载。1.“玉岭何氏世系”盈字支四四世召一公条:“祁开高岭磁土”。2.玉岭“何氏支谱卷之首”第九代召一公条:公开创高岭故业磁土者庙祀之,这条记述说明召一公系首创开挖高岭土者,他的作为已带动了其他人从事高岭土的开采,并得到其他“业磁者”的尊敬,对他进行庙祀。3.高岭《何氏宗谱》中附有“玉岭基址图”(即村址图),图中标有“取土山”。按图中方位对照现在地形,所说取土山,正是目前考古专家勘查的高岭土古矿址,所取之土应是高岭土。按谱牒揭示,何叔信迁居高岭约在唐末,即公元900年左右。至于“初开高岭磁土”的如召一,是叔信之后的第九代,按习惯推算,应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约在1140年前后。而自南宋以至明万历期,均为民间开采,数量不会很大,万历以后,因麻仑老土枯竭,始列为官土。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国外流传,日本曾于1771年出版营生堂刊本;法国于1869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古今工业》有节译;德国于188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也有节译,高岭之名于清早期传至海外。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法国传教士恩脱雷科利斯(d'Entrecolles),汉名殷弘绪,在景德镇逗留七年,最早向法国介绍高岭土。他在《中国陶瓷见闻录》中写道:“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土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高岭)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成白色……”“高岭也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精瓷之所以坚密,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一个豪商说:若干年前英国人,也许是荷兰人,把白不子带回本国试图烧造瓷器,但他没有使用高岭,因而事归失败……这个商人笑着对我说:他们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殷弘绪的《中国陶瓷见闻录》及《补遗》曾震动欧洲社会,使欧洲人士第一次谈到有关景德镇及其瓷器制作技法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他于1715年,把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更为国外研究高岭土提供了实物。
  186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约翰逊(S·W·Johnson)和布莱克(J·M·Black)《论高岭石与细块高岭土》一文,文中把组成高岭土的粘土矿物称作高岭石(Koolinite),从此以后,高岭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矿物学领域。
  清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访问景德镇和安徽祁门,考察后著文介绍瓷石和高岭,还根据汉语高岭一词的读音译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从此国际上把类似这样的粘土称为高岭,“Kaolin”成为国际通用名词。
  高岭土的开采以清乾隆间为盛。据清《冯氏宗谱·冯光发传》载:“因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邑在山搭有蓬厂数百,人数千余,强取磁土。”冯光发殁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那时外县仅婺源就负人数千余,加上本地人数,其开采盛况可想而知。强取磁土引起纠纷“事延三载”,以后官方出示封禁。
  经过200年的大量开采,矿源已日渐枯竭。“清同治、光绪间,高岭山的高岭矿又一度有小规模的复开”(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载),“清光绪时,因受星子影响,营业上便大衰落”。民国18年(1929)“采掘此项瓷土者,有汉洋、汉澄、四义、尔梅、同发、云贵、享林等厂。……近一、二年,较前略有起色,出产总额每年二百五六十一船。”按每船1040块、每块重2斤计算,年产额在270吨左右(据张斐然《江西陶瓷沿革》)。
  1950年,高岭村民胡宗山、李发亮、汪裕前等自发地重操旧业、取土淘砂。1953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浮东瓷石矿,下辖3个矿区,第一矿区即高岭。为方便开采,从高岭矿区至东埠码头修筑了一条简易登山公路。高岭土矿重新开采后,规模小,产量低,直至1968年,因品位不高再度停产,高岭山也就只剩下一些供人观赏和考察的采掘遗迹了。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或埃洛石)组成并风化的粘土,它的矿物组成除高岭石外,还含有多量的石英和云母,是中国首先发现应用的制瓷原料,因为最先用于制瓷的这类粘土是产于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的高岭山,故而得名。以后国际上都称这种特殊的粘土为“高岭(Kaolin)”。高岭土多呈致密细粒状、疏松鳞片和土状集合体。晶质碎块常呈蚯蚓状,弯曲柱状和呈六片鳞片状或料状。用指甲可以划开,以舌舐则粘舌并有土味,在外观上纯者呈白色或灰白色,含杂质时呈浅褐、黄、浅红、浅绿等色。莫氏硬度近于1,比重2.58~2.60。有滑腻感,用手易捏成粉,具亲水性,渗水透易崩散,可塑性弱。煅烧后呈白色,耐火度可达1700℃以上,烧成温度在1400℃左右,烧后呈白色,可塑性和粘结力较瓷石差,不能单独成瓷。其矿物实验式为Al2O3·SiO2.2H2O,由于高岭土含氧化铝量较高,故具有较高的耐火度;掺和瓷石制瓷使瓷胎中的玻璃相相应降低,扩大了瓷器的烧成范围,变形率大为减少;烧后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尤其是大件瓷器,高岭土在瓷胎中起骨架作用。
  高岭村矿区矿床属风化残积型,主要产在酸性侵入岩,如白云母花岗岩、细晶岩、石英斑岩的风化壳中。该矿区有两种类型产品:
  脉状高岭土:充填在裂隙中,颜色洁白,高岭土质纯,手摸之有滑感,具有蜡状光泽,当地亦称为“猪油泥”。其矿物相比较单一,晶体颗粒细小,是一种多水高岭石为主的瓷土,储量很少。
  砂状高岭土:白色或灰色,未松散时具有与原岩相似的外观特征及结构。由于其含有较多的石英颗粒,手摸之有砂感;因砂状高岭土中残留之白云母闪闪发光、当地亦称为“明砂”。其矿物相较复杂,有高岭石、伊利石、钠长石、白云母和石英等。这种高岭储量较多。
  高岭山矿体形态极为复杂,经地质工作者多次调查,有层状、脉状、透镜状、串珠状、囊状、枣核状。因成矿的母岩和风化程度不同,矿石的含矿率也不相同,晚期采掘的高岭土以土状为主,淘洗率10%~30%不等。
  地质 高岭村境外围地质为前震旦系变质岩(AUZ),分布在鹅湖花岗岩的四周,主要是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变质砂岩;次为角岩、云母片岩、板岩等变质岩。广布北西及南东等部位,地层走向北东,北西部倾向北西,南东部倾向南东,倾角曾在40°以上。矿区则主要是千枚岩和片岩。
  二迭系(P)(主要是上二迭渐新流):为厚层状与块状,深灰色至灰黑岩或灰岩,夹页岩,出露在东南部的岩山——铜钱尖一带,走向北东20°~450,倾向北西40°~65°,它与火成岩体接触的已大理岩化,在岩山东面有局部成为结构明显的大理石。
  第四系(Q)大体分两部分:一是坡积、残积层,分布在高岭村前、王坞、转桥下、外脚溪等山间小盆地和红旗山、金家山等处,主要为亚砂土、亚砂土夹杂石等;二是人工尾砂堆积主要在矿区内,由于开采历史悠久,矿体集中,规模较大,因而尾砂堆积的面积和厚度较大而且集中,基本上分布在矿体的产出部位并覆盖其上;大体上分成四个条带状堆积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堆积厚度最小的5米,最大的30余米。
  火成岩 其中又含花岗岩、花岗斑岩、伟晶岩、具体划分如下:
  1.花岗岩 这个地区中部出露的鹅湖花岗岩株、对径东西15公里,南北16公里,为燕山期多阶段产物,它侵入顺序是:
  (1)冲粒黑云母花岗岩 分布最广,是鹅湖花岗岩的主体,局部风化后略具高岭土化,常呈棕红色,因其中黑色矿物较多,铁的含量高,不能作高岭土使用。矿区北、东、南三面环绕火成岩,是矿区火成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矿物成分据赣东北地质队鉴定为石英占25%~30%,正长石占30%,斜长石占25%~30%,黑云母约占15%,次生氢氧化铁占2%。岩石具中粒花岗岩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受其他火成岩的切穿。
  (2)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的朱家栅村、丁家栅村、千坑村,都头村南部的盛家墩村亦有出露。一般风化程度较差,斑晶为长石,有的斑晶大到8厘米至10厘米,地面所具者均较坚硬,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呈渐变关系。
  (3)中粒花岗岩 是矿区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母岩,分布面积约2.3平方公里,位置处于矿区的中间,是矿区的主要岩体。它的矿物成分为:石英占25%~30%,正长石占35%,斜长石占30%,云母类约占5%。
  (4)细粒花岗岩 分布在高岭村后的庙岗和汪、冯大槽至红旗山峰一带,呈小岩体或脉状,岩石呈灰白色、细粒花岗岩结构与块状构造。矿物组成为:石英占30%,正长石占35%,斜长石占30%,云母类约占3%左右。
  
  2.花岗斑岩 分布面积仅次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呈东北走向的岩脉穿插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等岩体中,有的还延伸到臧湾、渭水等较远地区。外观多呈灰白、灰绿色,斑晶为长石、石英。风化后往往形成质量较差的高岭土矿、是这个地区高岭土的另一种成矿母岩。矿区的花岗斑岩则呈脉状和小岩株状,脉状岩体均为北东向延伸,倾向320°,倾角60°,分布在主要断裂带附近。小岩株分布在南、北部位,岩石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微斜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角闪石,约占15%~20%,石质斑晶常呈六方锥体产出。赣东北地质队鉴定岩石的矿物成分为:石英占30%,正长石占35%,斜长石占25%,黑云母占5%~8%,普通角闪石占2%。矿区内的花岗斑岩由于分布较少,同时产出部位的矿体条件较差,仅在少数老窿中见有花岗斑岩的风化矿体。
  3.伟晶岩 在该矿区中部偏东部位常有成群成组产出,其分异较好,分带明显,但至今所发现的规模都很小,其中已风化成高岭土的,虽质量优良但数量极其有限,未形成该区的主要矿产。
  构造 这个地区位于华南地面,江南古陆东南缘,区内构造线均为北东—东西走向,自麻仑至杨连坞一带为北东—南西向小型背斜,鹅湖花岗岩即侵入该背斜轴部。
  从麻仑至杨连坞有一条形成于中粒黑云母花岗之后的北东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已由硅质胶结的变质岩破碎砾和石英脉组成硅化带,宽约30米,在石南村和杨连坞一带,其北西侧中粒云母花岗岩已硅化,而南东侧花岗岩则无硅化现象。
  朱家山横断层 走向北东,斜穿麻仑至杨连坞断裂带,因而该断裂(硅化带)的鸠岭尖一段向北西位移,莲花山一段往南位移。
  潘村岩山逆断岩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在潘村岩山被千枚岩覆盖于二迭系灰岩之上。
  矿区内断层构造 目前仅着重在火成岩内,它自西往东的顺序号如下:
  F¹:位于矿区西缘,穿过老厂3号矿体,为一向北西陡倾斜的正断层,沿断层两壁岩石强烈硅化,断层中有石英脉充填,断层角砾及破碎岩石也往往被硅质胶结和硅化。
  F²:规模最大,南西延至肖家村,由花岗斑岩岩脉代之,北东延伸至何家大槽入第四系,沿其断层面悬崖耸立,岩石破碎且强烈硅化。
  F³:位于高岭村后,穿插1号矿体向北西倾斜的正断层,长约530米左右,沿断层有细粒花岗岩脉、石英脉侵入,两壁岩石硅化,沿断层上有高岭土矿储存。
  F4、F5:为小规模正断层,其性质与控制矿体储存情况与F3同。
  F6:位于矿区东部,性质不明。沿该断层的岩石为压碎花岗岩,次生石曲角砾岩等,均已硅化,尤其南东端硅化强烈,硅化带厚10余米。
  矿体成因 高岭村矿区矿床属风化残积型,主要产在酸性侵入岩,如白云母花岗岩,伟晶花岗岩,细晶岩,石英斑岩的风化壳中。形成这类矿床需要温暖或湿热的气候条件和起伏微缓的地形条件,前者提供了充分的雨量和繁茂的植物,产生各种有机酸和碳酸,形成弱酸性的地质化学环境,促使矿原岩发生强烈的化学分解;后者提供了广阔的受水面积和舒缓的水力排泄环境,既可使碱土金属盐基随时带出而又很少剥蚀,从而促使成矿作用后期进行。弱酸性的介质体还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过程中和排除铁等有害杂质而形成有价值的高岭土矿床。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床的高岭土常杂有母岩中的稳定矿物,如石英、云母等,看上去象青蛙的眼镜,故有的外国文献中把这种高岭土称为“蛙目粘土”。高岭土原矿经水力淘洗后,可获得纯净的高岭土。
  矿体分布 高岭土经数百年来的开采,其矿体已被采空,再加上人工堆积层的掩盖,很难准确地摸清其本来面目,经省、市地质勘探部门的反复调查和工程揭露,其轮廓与空间分布基本情况为:矿体储存既非大面积的连成一片,又无规则的几何形状;它首先由母岩条件及产出状态所决定,又受构造与地形条件所控制,在高岭矿区较集中的大矿体大多沿着断裂构造分布,主要矿体有四条:
  1号矿体 位于高岭村后的庙岗分水岭西、走向北东40°,沿F3断层分布。北东端自转桥下的中粒花岗岩与花岗斑岩的接触地段至南西端的梅头坞的细粒花岗岩上,全长约800米,宽约50米~100米,推算平均厚度约11米左右,因其中多处受沟溪切割的及陡峻地形的剥蚀、矿体的实际形态极不规整。经大量人工采掘和破坏后,仅剩北东端残留的一些矿体,估计该地矿体原有矿石量约78.4万吨,折精矿量11.22万吨。
  2号矿体 位于1号矿体西井上之平行,沿F2断裂带呈北东向分布,北东端自何家大槽起,南西到肖家止,全长约1000米。根据尾砂堆、坑道和残留矿土所标明的矿体边界表明,其最大宽度达200米,最小宽度50米,平均宽度约有130余米。矿体之上,满目都是尾砂堆,堆积厚度最大的有30余米,最小的也有10余米。这个矿体除北西角还残留一小块外,实际上已开采殆尽;原有的矿体厚度不明,根据尾砂的体积推算其原有的矿量,约计矿石量达520万吨,折算精矿量78万吨,是该矿最大的一个矿体。
  3号矿体 位于红旗山以西,穿过老厂作北东向分布,全长约1000米。最大宽度200米,最小40米,尾砂堆积平均厚度约有6米;矿体受切割剥蚀处较多,推算原有矿石储量约96万吨,折精矿量14.4万吨。目前残留矿体仅老厂附近的一小块,长20米,宽40米,厚4.98米,矿石储量约23704.8吨,折精矿3555.7吨。
  4号矿体 是高岭矿区唯一作北西向分布且极不规则的一条串珠状矿体,北西端在老厂与3号矿体联接,南西端于冯家大槽与2号矿体联通。全长750米,最宽处300米,最窄处不足20米,尾砂触目皆是,在尾砂层最薄处尚能观察到古代老窿,估计于民国以前即已全部采空,据推算其尾砂堆积厚度平均约10米左右,原有矿石量150万吨,折精矿22.5万吨。
  根据以上估测,4条矿体原有矿石量约为840.8万吨,折精矿126.12万吨。
  李黄(坊)高岭 产于景德镇市东北浮梁县天宝公社李黄大队(今里黄)。是继明砂高岭开采后,于清乾隆后期被发现与开采的高岭土矿,以补充明砂高岭之缺乏。但因乡民牟利争相开采,讼端繁兴,贻累不休,以致酿成命案,故被官方勒令封禁。现仅存古碑记事佐证。
  大洲高岭 位于景德镇市西北45公里的浮梁县黄潭乡龙潭,史称西港高岭或大洲李家田高岭,是景市开采的主要高岭土矿之一。始开采于清嘉庆时期,清兰浦《景德镇陶录》卷四《高岭》条谓“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近邑西李家田、大洲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于东土,但造佳瓷者,必求东埠出者耳。”因明砂、李黄高岭土封禁之际,18世纪末,景德镇开始使用大洲高岭土。但因地表土层较厚,矿体较深,开采困难,产量很低,淘洗出土率较低(13%左右),不久便大量采用星子高岭。清朝末年,便无人问津。1940年,星子县为日军侵占,星子高岭供应困难,遂由私人组织开采大洲高岭土,1945年后又告中断。
  
  1958年,景德镇市陶瓷原料管理局组建大洲瓷土矿,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1959年正式投产,以后因建大洲水电站等原因也曾二次关闭。至1972年后,大洲高岭土的生产才得到稳定发展。平均年产精选高岭土8000吨,采用水力冲浆采矿和水旋分离过筛选矿新工艺,使高岭土细度达到99.5%。
  全矿区除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大洲瓷土矿外,还有区、乡、集体经营开采者,1985年有龙潭、小岭、茅山、板坑、幸福等五个矿区,大多是露天开采,最多时职工达到1000余人,目前仍继续开采。
  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香里店背斜南翼,西侧为西北走向,近南北的大洲断层穿过矿区花岗岩,后期硅质充填形成硅化带。断层产状一般向东,局部倾向西,倾角25°以上,宽14米~32米。区内有些小断层与大洲断裂带相近、解理十分发育,以倾向西北和南东两组最为密切,规模小,沿解理常见高岭土充填。
  矿区内出露的燕山晚期细一中细粒花岗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小岩株状产出。岩体与元古界变质岩呈侵入接触,接触面较平缓,倾角30°以下,沿解理断裂侵入形成陡倾斜接触面。岩体内伟晶岩广泛分布,脉体宽一般为0.2米~1米,倾角30°以下,石英脉0.2米~0.6米亦常见。中粒花岗岩主要矿物为石英(25%~30%)、长石(55%~60%)、黑云母、黄玉,萤石等矿物微量。偏光镜下观察,岩石微具钠长石化、高岭土化及石英岩化。局部具肉红色长石异离体和黑云母较多。细粒花岗岩和中粒花岗岩有时能见到分带现象,围岩具角岩化,气化作用较强。
  矿床特征 高岭土矿床产于花岗岩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呈被覆状产出。覆盖层平均为10米,局部地区覆盖层较厚。成矿母岩主要是白云母花岗岩,极少量是伟晶花岗岩,系前震旦纪侵入板溪群变质岩中,与围岩之间的内外接触带呈角岩化、硅化等现象。矿体形态受地形控制,风化深度与地形坡度一致,一般在25米左右。据钻探揭露,最深达35米左右。矿体因剥蚀切割形成6个不相连的矿段,主要有板坑、沙阳、龙潭、青山排、木子岭等矿段。矿体产状和形态与母岩相似,是一种未经搬运和分选的原生高岭土。区内伟晶岩常穿插在白云母花岗岩中,两者密切共生,风化后形成的高岭土性质基本相同,不会影响高岭土的质量。
  高岭土矿床覆盖在白云母花岗岩和伟晶花岗岩之上。由于地形、植被和水介质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原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影响,不同采区的高岭土风化壳厚度不等,并具明显的垂直分带(各带呈渐变的过渡关系)现象和特征的矿物组合。自地表以下,随着风化程度降低,含矿率也相应降低,直至变为原岩。风化带的垂直深度一般为10米左右,厚的可达数十米。矿床的垂直分带现象反映在化学成分上,从风化带至原岩,Al2O3含量逐渐降低,SiO2含量逐渐增多。原矿大多数保留原岩的结构构造,质地疏松,手摸之即松散,微具粘性,浅部因受冲刷和淋溶作用,原岩原始构造被破坏,具残余特征。
  大洲高岭土储量丰富,据地质普查资料,储量约520万吨,其中经勘探工程和生产工程控制的可靠储量为100万吨,远景储量422万吨。木子岭矿段约有5万吨精泥的储量,由于矿体的覆盖层较厚,故精矿剥采比仅10%左右。
  矿物组成 大洲高岭土原矿似砂土状,经水选淘洗后,可达到高岭土的理论组成。纯净的高岭土外观呈白、浅灰等色,夹有细云母片,水浸后易崩解,无膨胀性,含杂质时呈黄、灰色,原矿呈疏松土状,有的呈致密块状,质软,有滑腻感。硬度小于指甲捻,干燥后粘舌有吸水性,耐火度高,可塑性低,粘结性小。具良好的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煅烧后颜色洁白,白度值60%~80%。大洲高岭是一种结晶较差的高岭石,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石,并含有一部分多水高岭石,原矿中含有少量蒙脱石、伊利石、石英、云母(白云母和黑云母)、黄铁矿、方解石和有机杂质等。在偏光显微镜下其基质矿物主要是粘土、石英和水白云母等矿物。高岭石为无色透明的晶体,颗粒极细,不易看到形状。平均折光率N=1.56左右,在正交偏光下,干涉色为一级灰。石英颗粒细小,云母呈片状。磨成<1u级分的龙潭矿段高岭,经X射线鉴定,试样中除含有结晶较差的高岭石外,并混有少量的石英,高岭石达到80.24%,石英仅6.69%,几乎不含白云母,赤铁矿0.53%。
  化学成分 大洲高岭土化学成分比较稳定,因地质构造和风化程度的影响,各采区以及采区的不同层段不尽相同。原矿中Al2O3含量低,一般在15%左右;SiO₂含量高,可达73%~75%;K₂O含量4%~5%;Na₂O1%~3%。因此需要淘洗水选后形成精泥,精泥Al2O3含量34%~37%;SiO2含量46%~49%;K20含量1%~3%;Na2O<1.5%;Fe2O3含量较高达1.2%~2%,有的超过2%。
  物理性能 大洲高岭土工艺性能一般,不及明砂高岭和星子高岭,且Fe2O3含量较高,需精选加工。
  星子高岭 产于江西省北部星子县境内,地处庐山东麓海会脚下,距景德镇市200余公里。矿体分布在海会桥以南,赵家、七井以西,耀顶山以北,伍家岭东。矿坑有大排岭、板桥山、余家斜、流星山、扈家嘴等处。矿脉延亘数十里。20世纪70年代,在华林发现优质高岭,色白,俗称“墨鱼骨头”,主产于黄龙山脉,组建成温泉矿区。
  1.大排岭矿区:位于矿床的北部花岗岩株上部,为顶盘岩不连续覆盖的面状风化壳矿床,矿体的顶底板为结晶片岩,呈不规则的犬牙状出露。地表为红土化带,呈壳状覆盖。
  矿区主要矿脉有四条,呈脉状产出,个别地段以带状和囊状产出。矿体上部极大多数被第四系红土所覆盖,少数隐伏于片岩之中。矿体一般与矿区地层倾向一致,主要走向为NNE-SSW,倾向一般在SE100°~135°,倾角由20°~450。矿体变化较大,长200米~1100米,厚5米~15米。其余尚有小矿脉的分布。
  2.温泉矿区:矿区的高岭土主要是花岗岩及伟晶岩风化而成的产物。由白云母花岗岩风化而成的高岭土,矿体较规则,长600米,宽50米~300米(平均160米),厚度50米~60米,矿体受成矿前断层和节理控制,呈脉状产出。倾角60°~70°,矿体与成矿原岩为渐变过渡关系。
  伟晶岩主要以宽脉和细脉状沿片理裂隙和节理侵入,为后期气成作用而形成的,产出状态复杂零乱。
  星子高岭土的原矿,主要由高岭土、石英、白云母(夹少量黑云母片)及半风化的长石斑晶组成,似砂土状产出。高岭土呈乳白、灰白、浅黄和淡红等色。疏松、土块状、粉砂粒结构风干时手捻可粉碎。石英呈细粒状,白色和无色透明,但伟晶风化的高岭土中的石英呈粗晶块状,不均匀的分布在高岭土原矿中。白云母呈细小鳞片状,散布于高岭土之中闪砾如星。长石绝大部分已风化成高岭土,尚有少量呈半风化的长石斑晶,俗称“墨鱼骨头”,夹产于高岭土中。所以星子高岭土是未经任何搬运与分选的原生高岭土。经加工淘洗后才能获得较纯的粉状高岭土。
  星子高岭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开采,当时年产量在300吨~700吨左右,最早开采的矿点有汉林、五雪岗、石流嘴、官山、五福港、猪头山和余家斜等地,后来发现大排岭高岭土质好,逐向大排岭方向扩展。自景德镇明砂高岭矿源日渐枯竭以后,星子高岭用量大增。
  清·同治《南康府志》卷四《物产·附白土案》条录:道光十九年(1839)文书谓:“景德镇各窑制造瓷器所谓高岭,即庐山所出白土。无论粗细瓷器必须以之配合,即御窑制造上用瓷器亦须配用。”此时,庐山白土(星子高岭)已取代了高岭山的高岭土。“据举人汪自清……等供称:庐山白土历来无人开挖。自夏家垅夏姓(锡忠)在景德镇烧窑,始取白土运赴景镇售卖,获利数倍。以后即有星(子)、都(昌)两县民人徐坤牡等陆续在大排岭、七溪垅、五福港、余家斜等处开设数十厂。”可见乾隆后期至道光间,景德镇制瓷所用之高岭多来自星子县。由于洗土淘沙冲塞山涧,以致堰水不通,农田受害;加之农村封建意识,认为穿山凿岭伤残龙脉及祖坟风水等因,遂于道光廿年全面封禁停采。
  1840年后,因景德镇制瓷大量需要高岭土而恢复开采。其中有些牌号较好,著名的有老宝兴堂、赤金堂、如玉堂、和玉堂、天宝堂、金玉堂、大美丽、亭子下、祯记宝兴堂等。1940年因日本军侵占星子县,星子高岭土被迫停产。民国36年(1947)只有27个厂,生产萧条。1952年由9家白土厂联合成立星庐瓷土矿。以后成立了国营星庐瓷土矿,从事星子高岭土的开采加工和经营,组建了亭子脚、风车口、温泉三个矿区,并由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水旋过筛新工艺,瓷土细度为97.3%,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该矿先后隶属九江地区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领导。近年来,还兴办了一批乡镇和个体矿山企业,提高了星子高岭土的开采加工能力。1986年生产高岭土16000吨,成为景德镇主要的高岭土原料生产基地。
  星子高岭土储量丰富,据1960年江西省地质局916大队提交的《江西省星子海会庐山瓷土矿普查报告》的资料,总储量达260万吨。
  抚州砂子岭高岭 产于江西抚州市西北32公里的临川县云山乡和进贤县李家渡乡交界处的砂子岭,矿体分布在五里墩、圳上一带,临近公路,距抚河仅4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该矿属中粒白云母花岗岩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走向北东50°,长1280米,宽约260米,平均厚度3米~8米,最厚处达18米。矿床埋藏深度一般3米~3.5米,平均剥采比只有1T,故适合于露天开采。中粒花岗岩呈脉状侵入于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并呈互层产出的前震旦系千枚岩中。中粒花岗岩的矿物成份镜鉴为石英30%,正长石30%~35%,斜长石20%~25%,白云母4%~15%,含有少量的黄铁矿、假象褐铁矿、次生绢云母和绿泥石。岩体上部的千枚岩尽遭剥蚀,中粒花岗岩则受地下水循环、风化,构造等作用而逐步分解。一部分经氧化或碳酸盐化和分解作用,形成了高岭土矿床。矿体在平面上与岩体大致吻合。大部分被第四系残积、坡层、冲积层所覆盖。因洼沟冲刷作用的破坏,将整个矿体分成三个不规则的块段,矿床C?级储量271吨,折合精矿46万吨。矿石呈土状,一般为白至灰白色,受铁质渲染者为黄色或黄白色,结构松散,微具粘性,并保留中粒花岗岩结构。矿石的矿物成份据观察:粘土矿物一般为25%,最高达45%,长石15%~35%,石英25%~30%,白云母小于10%,褐铁矿约1%。粘土矿物经差热分析和X光晶体分析为高岭石及含水高岭石。原矿淘洗率在14%~24%之间,最高达33.65%,最低6.09%,平均17%。对其粗精矿X衍射分析,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占60%,埃洛石占5%,白绢云母占20%、石英占5%、钠长石占5%,钾长石占3%,还有少量蒙脱石、水黑云母、绿泥石、伊利石、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锐铁矿等。经光谱半定量全分析证明,矿石中有Be、Pb、Bi、Mo、Ag、Ti等23种元素。精矿的有益、有害组份在平面方向上变化不大,但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变化,以其中铝、铁、钙为例,Al2O3一般上部较高,向底部逐渐下降,Fe2O3上下部较高,中部较低,CaO则上部较低,向底部却逐渐增高。该高岭土物理性能测定,相对可塑性指标0.89,可塑含水率31.73%,干燥抗折强度11.80公斤/平方厘米,干燥收缩6.61%,水选精矿白度87。按制瓷配方进行制成瓷试验,成型性能良好,干燥过程无开裂变形现象。烧成制品无针孔等缺陷,可达到高级日用瓷标准。
  砂子岭高岭据传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就已开采。清光绪32年(1906)由李家渡私人开采加工经营,矿名为“华营公司”。1920年增开义堂公司。1940年增开同兴公司,各公司年产量为400吨~500吨,1948年相继关闭。民国时期抚州高岭淘洗加工技术简陋,质量不稳定,含铁量较高,多用于冬青、兰边等青釉瓷的坯胎原料。20世纪50年代,有临川陶瓷厂自采自用。1955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派人实地观察并取样作进一步选矿,在细瓷坯胎中应用,效果良好。1965年,根据陶瓷生产对高岭土的需求,在砂子岭建立抚州瓷土矿。1968年10月,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建经营,中间几度停缓建。直至1974年被列入重点技改项目,先后由国家拨款300余万元,采取机械化采矿,轻轨U型矿车运输,多次水旋过筛选矿淘洗加工等先进工艺设备,并从抚河铺设管道引水淘洗冲浆,彻底解决矿山水源问题,并架设从李家渡输入的高压线、确保供电以及尾砂治理环保设施。 1984年已建成年产1万吨精选高岭土的规模,瓷土纯度在97%以上,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原料的主要基地之一。
  砂子岭一带高岭土储量丰富,根据赣东北地质队勘探报告,由江西省储委1968年批准的地质储量达223.5万吨。
  枫源高岭 矿体位于景德镇市南面87公里的乐平县白塔乡枫源村境内,周围5公里都是瓷土区。
  枫源瓷土历史悠久,在毛孔上地区发现大小不一的老矿坑30余处,附近有古窑址及古瓷片和匣钵等。初步调查开采于唐代,全盛时期为明朝,几经兴废。当地农民曾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梅蓝镇,浮梁管,一口气画24个莲花碗。”1958年3月恢复生产,由乐平县洺口区组建办起十里岗瓷土矿,后更名为枫源瓷土矿。1983年有职工254人,年产瓷土为4840吨,全部销往景德镇。1984年经建材部江西地质勘探公司504地质大队勘探,枫源瓷土地质储量为180万吨,矿藏深度为70米。
  枫源高岭矿体呈墙状或透镜状浅浸于震旦纪前古老的变质岩中,经矿物鉴定观察,原矿中存有绢云母类物质和细散的石英颗粒,惟因其风化程度较深,有一部分绢云母已过渡到了高岭石。矿床上层松软,下层坚硬。枫源高岭色白而稍呈浅绿色,土状松散,内含石英粗粒及未风化的长石和少量云母。烧后色白,耐火度稍低于星子高岭,但可塑性和另外一种白度较星子高岭强,可配上等瓷坯,如果单独与瓷石配成坯料,其加入量应在50%以上。其色为微黄土类,是一种由高岭石和埃洛石组成的粘土矿床,矿床愈往下掘愈坚硬,从化学组成看,其中K20含量为4.4%,较其他高岭含量多。
  临川高岭 是一种质地极纯的优质高岭土矿,因其表面润滑,故当地称为“滑石子”,并非是矿物中的滑石,产于距景德镇市195公里的江西抚州市东北面山口乡,矿区位于北纬28°8′~28°12′,东经116°34′~116°41′,主要分布在岩下、后龙山、平山、枚岗、周皇庙、埂下土、萝〓山、蔡家山、李家山、狮子山、坪头山、新喻山。呈北西方向延伸的第一级夷平面的小山包上。矿床为许多窝状或层状的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小透镜体,围岩为红壤或砂砾,与矿体无明显分界线。原矿呈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粘板状块体或球状块体,质地组织细腻、有滑感,硬度低、性脆,具贝壳状断口,最佳者为粉红色,颗粒细分散,可塑性和干燥强度很高。烧后呈白色,耐火度较高,其Al2O3达到36.39%。该矿床完全是风化淋积型的充填矿床。高岭石脉就是呈细脉和网脉状穿插在紫灰色、深灰色的粗粒厚层状的流纹岩中,还有部分高岭土产在厚层风化带中,呈小鸡窝状的白色团块,其直径在1厘米~30厘米之间。该白色团状的高岭土,当地人称之为“墨鱼骨头”,脉状高岭石脉,其脉宽在0.5厘米~5厘米之间,其大小形状和延伸方向完全受节理裂隙控制,充填在下部的高岭土经地质风化、分解、淋滤脱水等作用,形成质硬具滑感的高岭土(滑石子),1955年由当地农民开采,供应景德镇制造高级细瓷和礼品瓷,1964年调查估算,储量在1000吨左右,由于储量过少,矿体分布零乱而不规则,给采矿带来困难,一直由当地农民在农闲时小型掘采,供应量逐年减少。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是景德镇制造薄胎瓷和高白釉瓷的主要原料。在薄胎瓷坯料中用量一般为35%~50%,釉料中用量一般为5%~14%。
  石头口高岭 矿体位于江西余干县城西北25公里石头口和里溪,距景德镇110公里。矿体成透镜状,上面有黄土残积和石英砾岩覆盖,很似长英岩浅浸入震旦纪前古老的变质岩中,经内化崩解而成。原矿呈土状,带红黄色,杂质为石英及少量红砂岩类物质。石头口高岭矿物组成为石英、高岭石、云母。高岭石多于枫源高岭为37%,其化学组成与枫源高岭相近,惟Fe2O3含量较高,为2%左右,白度和耐火度不高,但其可塑性和粘性强,干燥强度好。因其价格低,民国时期多为景市生产灰可器的原料。20世纪50年代后,景瓷产品结构调整,灰可器停产,不再采用石头口高岭。
  余江高岭 产于江西省余江县马荃乡境内。该矿区位于低坡红壤丘陵地带,属半风化残积型高岭土,表层覆盖的红壤土厚0.3米~1.5米,适于露天开采。含Al2O326%以上,F2O30.86%,近代用于制日用粗瓷,后废弃以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小规模开采。经测定能满足普通瓷器和釉面砖的质量要求,年产能力25000吨。
  贵溪高岭 产于江西省贵溪县上清乡龙虎山撮头窝、牛仔垅、皇封源、余家岭等处。矿体系由花岗岩和伟晶花岗岩风化而成。矿脉时断时续,呈土状、松散,色白而夹黄点,杂质有石英及未风化的长石和少量云母。淘洗后的高岭,烧后极白,其性能与配方用量与星子高岭一样。
  1938年,由李钿芳发现,经试烧可作制瓷原料,小量开采供应景市。1958年由江西省轻工业厅嘱贵溪县工交局建厂开采,有工人100余人,年产量2400吨。
  贵溪余家高岭 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余家丰泉岭。矿区地层主要由下侏罗纪所组成,高岭土系由下侏罗纪底部的长石砂岩受风化作用形成的原生高岭土矿床。上层高岭土呈白色,夹淡黄绿色、土状、松散,夹有细粒的石英和极微小的白云母片及黄褐色条带,经SK10号火锥已烧结,色白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红色斑点。下层高岭土比上层呈色更白,杂质较少。主要的矿物成份为高岭石,其次为石英和少量的云母、长石组成。该矿的高岭土中铁、钛等有害杂质含量都很少,可塑性较高,强度较大,工艺性能好,是一种质优的高岭土。初步估算地质储量为628908吨。该矿1949年前有小量开采,1958年由余家公社组织了180余人进行露天开采,并建立余家瓷土矿,年产量达1000余吨,主要供应景德镇。
  上饶五府山高岭 位于江西上饶西南64公里的五府山垦殖场的西详排。1964年,景德镇陶瓷厂采用它作为釉面砖的主要原料,并经地质勘探单位探明储量可供大规模生产使用。1965年6月经江西省计委批准同意将该矿划归景德镇陶瓷厂经营管理。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