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瓷政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18
颗粒名称:
瓷政篇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景德镇市从唐武德年间至1985年间瓷器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综述
瓷政
内容
唐武德二年(619年),镇钟秀里人陶玉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武德四年(621年),因镇器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佳者莹缜如玉,遂诏镇民霍仲初、陶玉等制器进御,并在昌南镇设立瓷窑博易务,设官监榷。
北宋景德镇元年(1004年),易昌南镇为景德镇。景德年间,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各地争相仿效,景德镇之名遂蜚声海内外。其时,在景德镇置监镇一名,以奉御董造。据清唐英《陶政示谕稿》载:景德镇“御窑自宋景德中”。婺源《嵩峡齐氏宗谱》说:“护公字咸英,……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以春秋明经请浙江举入仕。初任景德镇窑丞,九载无失。”印证了北宋初景德镇设置了御窑。这时的瓷器产地主要在东河流域、南河流域及镇区。作为农村副业的瓷业已开始与农业分离,专业制瓷的手工业者不断增加,瓷业内部分工扩大,人员不断向镇区集中。至宋代晚期,瓷器产地则以湖田和镇区为主,瓷窑最盛时约三百余座。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有大使、副使各一员。又更景德镇税课局监镇为提领。泰定年间(1324~1327年),由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无命时止课税而已。故当时只有民窑非常兴盛。当有命进供时,各御器内皆作枢府字号,由民窑烧造,从贡器中千中选十,百中挑一。那时民窑已是小商品生产范畴,实行了宾主搭烧制度。窑税则是在“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税率按“瓷窑旧例,二八抽分办课”。
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改陶厂为御器厂,钦命中官一员,特董烧造。厂内施行的是轮班进役制度。永乐、宣德、成化时期,御器厂“拘获高匠”,把手工业者编入匠籍,并垄断了优质的原料。正统年间,官府对民窑烧造的御窑品种进行了极严厉的限禁。正统三年(1438年),“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违者正法处死,全家谪戍关外”。十一年,又禁私造白地青花瓷等。其结果导致官窑极精而民窑多粗糙。成化年间,民窑突破了官府烧造青花的禁令,弘治后官窑渐衰。嘉靖朝,朝廷对御厂严格治理,严厉处置了数批督陶不办、管理不善的官员。在此期间,民营窑场突破官府的种种禁限,快速发展起来,数量激增,产品逐渐精进,形成了“官民竞市”、官民青花并精的局面。同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御厂实施“官搭民烧”制度,御瓷分散到民营窑中烧炼,占用最好的窑位,使民窑“历年赔〓”。官搭民烧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改进与创新。万历十二年(1584年),改匠役制为雇佣制,工匠的积极性和技术较好地发挥出来,官、民窑进一步发展。由于明政权日趋腐败和封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御器厂的积弊始终得不到解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巡按方河监委厂事,督陶期间,作威作福,无恶不作,引起民愤,陶工和镇民火焚了御厂门场;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兼理窑务,迫使窑工童宾投火而死。“景德之民,欲食其肉”,引起全镇民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遗诏:“诏告天下,烧造等项,悉皆停止。”景德镇御厂宣告停烧。但御厂的烧造活动并未停止,瓷器产量已大为减少。天启、崇祯时期,国力衰竭,已顾不及御厂生产。
清兵于顺治二年(1645年)定饶州。同年,清廷颁布了废除匠籍的诏令。十一年(1654年),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扩建窑厂,并奉旨烧造龙缸,未成。十六年(1659年)奉旨烧造栏板,未成。次年,停止烧造。“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逆煽乱,景镇民居被毁,而窑基尽圮。大定后,烧造无从”。十九年(1680年),清政权已稳定。九月,奉旨烧造御器。二十年二月,工部郎中臧应选驻御窑厂督造。此后,御窑厂投入正常生产。“立厂之初,一应派累,当官旧弊全行革除”,开始实施雇役工匠制度。此时,凡工价物料均以本地窑民雇工价格惯例办理,按工给值、按价支偿,久之已成定规,全镇的工匠铺户相对稳定。官搭民烧办法这时已成定制,对民窑的限制已宽松多了,民窑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臧窑也名著一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郎廷极巡抚江西,专烧窑制,器皆精美,世称郎窑。康熙晚期,御厂的官吏对工匠及民窑骚扰、勒索,施以苛政,导致“去年罢市且三日,窑户十或逃八九”。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全面稳定地实施了雇役制度。建立了瓷务清册制度、窑工银的专项保证、次色御器的变价、官搭民烧等项稳定政策,御窑厂和民窑蓬勃发展起来。景德镇已是“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籍瓷资生”。雍正四年(1726年),年希尧以内务府总管奉命督理淮安板闸关,兼景德镇御窑厂总理,时称年窑。同年十月,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奉命驻厂协理瓷务,年希尧仍为总理,日常烧造由唐英主持。乾隆元(1736年),唐英总理窑务,在他先后榷陶的二十余年内,深入、稳定地施行雇役制度,注意烧造成本核算;注重研究提高烧造工艺技术。刻苦学习,锐意创新;注重“赏勤儆怠,矜老恤孤”,调动工匠的积极性;注重御厂和窑民的关系,在窑户、商铺间公平买卖,不以当官科派扰民。这些举措调动了工匠和窑民的积极性,刺激了官民窑的烧造工艺技术和创新能力,使得唐英榷陶期间,瓷器花式奇巧,质地精美,把御窑厂的陶瓷制作工艺技术推向巅峰,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集大成者。民窑在这宽松的环境下投入竞争,所造瓷器益精,烧造数量很大,同样成为中国古代民窑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清代御窑厂事实上具有对景德镇瓷业的管理职能,在瓷业中处支配地位。但是,御窑厂和民窑之间向单纯经济关系转化,民窑是自行经营又作为御厂补充和延伸的部分,同时还是御窑的竞争对手,民窑有较大的独立性,御窑的支配地位已失去了技术基础。清代地方官府也注意维持景德镇地方瓷业人口的稳定和瓷业的繁荣。乾隆五十四(1789年),知县何浩呈文强调景德镇不宜设关征瓷税。同治年间,南康府呈文说:“民窑既尽,官窑从何烧造?此理易明。且景德镇靠窑谋生者不止数十万人,一经歇业,此辈从何安置,其祸不可胜言。”地方政府的政策,无疑对景德镇民窑瓷业的繁荣起到了维护作用。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与清兵周旋于浮梁地区。同年御窑停止烧造。同治五年(1866年),景德镇几经战事之后,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由署监督蔡锦青就御窑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兴复御窑。所有督陶事务,由九江关监督遥领。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始烧造御器。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镇上陶工为争取白米饭实行大罢工。官府扣压为首数人而导致万余陶工暴动,攻打了县署,释放了囚犯。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景德镇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奏请开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制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为官商合办。公司分两厂,本厂在景德镇,用旧法生产,初期生意兴旺;分厂设饶州,用新法制瓷,成为现代制瓷业的开端。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中,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为陶务署监督,烧造“洪宪”帝号瓷器。民国18年(1929年)景德镇设陶务局,31年(1942年)迁南昌。次年成立江西陶业管理局,杜重远任局长。杜氏对景德镇瓷业深入调查后,对当局大声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则幸甚矣。”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陶瓷工业的措施,使景德镇一度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瓷业改良旋即失败。1939年11月和次年春,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景德镇,窑厂、坯房被毁,全镇瓷窑仅剩33座。在连年的战乱中,景德镇已是元气大伤。
1949年5月,景德镇市工商管理局内设陶瓷科,直接管理生产。同月,成立国营景德镇市瓷业公司,公司业务上直属江西省贸易公司领导,实行计划收购,计划销售。1953年成立景德镇市陶瓷生产管理局,管理全市公私合营企业陶瓷生产任务。同年,推行计划管理制度。1956年,该局易名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具有行政领导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能。在此期间,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合作化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树立了国营瓷业的优势,企业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58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局成立。同年,陶瓷企业全部转为地方国营瓷厂。计划管理体制也由“条条”为主转为“块块”为主。1959年,强调党委书记一长制。1961年始,景德镇市按照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陶瓷经济进行了重大调整。1964年10月撤销市陶瓷工业局,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至1965年,摆脱了“大跃进”造成的困境。
“文化大革命”初期,陶瓷企业内部陷于瘫痪,各项规章制度遭到废弃。1968年,省瓷业公司改名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同年12月,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各陶瓷企业建起了厂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领导班子。此后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和陶瓷教育研究单位被拆掉,13个大瓷厂被转产,远东第一流的现代化景德镇瓷厂被砍掉,工程技术人员被下放,四个瓷石矿被划走。到1976年,陶瓷品种由1000多种减少到400余种,质量下降到一级品率只有20%多,全系统企业亏损达1300多万元,景德镇陶瓷工业受到严重破坏。同期,景德镇瓷器内销与外贸严重受挫。1970年,景德镇陶瓷工业系统的销售机构全部撤销,各企业不得自销产品。景瓷出口量大量减少,致使韩国和台湾的陶瓷工业趁机而上,迅速挤占了大量国际市场。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景德镇陶瓷工业出现了转机,陶瓷行业为建立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进行了初步整顿。1978年,陶瓷企业全面实行奖励工资制,一些集体、个体的瓷业生产厂(户)也纷纷发展起来。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景德镇陶瓷工业进一步实行全面大调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内销瓷订货会。经过三年调整,产品质量提高,内销瓷扩销,出口创汇上升,利税逐年增长。1982年,景德镇陶瓷行业开展了企业的全面整顿工作,企业领导班子逐步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大型企业推行厂部和车间两级核算。1983年,中共景德镇市委作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部署。1984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制定了《关于陶瓷系统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年8月,中共市委、市政府在七个陶瓷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5年,江西省陶瓷公司继续修改、深化了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涉及职工3.5万人,占系统内总人数的90%。同时,厂长(经理)负责制已扩大到28户陶瓷企业。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