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水土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17
颗粒名称:
水土篇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景德镇市水系分布、地理位置、瓷业原料资源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综述
水土资源
内容
景德镇市域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亿~14亿年)浸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至燕山运动(距今约1亿~5亿年)发生,曾两度从海洋中隆起,演绎了一出真实的沧海桑田之变。伟大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景德镇市域东北高、西南低,形如筲箕的中低山丘陵地貌;形成了状如叶脉的山川河流;积聚了丰富多样的瓷土矿藏;构成了一个瓷业生产所需的全部天然资源供给系统。景德镇市区地处北纬29°10’、东经117°15’,系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17.1℃,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历年年平均日照1968小时,气候对自然植被生长、水路运输、水力利用以及瓷业生产甚为有利。
境内水系分布均匀,非常发达。主流昌江从北到南贯穿境内中部,大小河流50多条汇集昌江,构成一个通达各乡村的极为便利的水上运输网络。上游的瓷土、窑柴、木炭可顺流而下,直抵景德镇;镇上的运瓷船只又可顺昌江而下,经鄱阳湖,入长江,通达各地。境内水源充足,主河道昌江平均坡降0.458‰。东河流域是各种瓷土矿的主要产地,其上游瑶里山势陡峭,森林茂密,涧泉溪流密布,水流落差大,水力资源被充分用于瓷土生产。在明清两代瓷业旺盛期,仅瑶里及周边地区就装有水碓三千余支。沿东河至昌江入口凤凰咀,沿途近百里都装有水碓。南河流域是古今各种瓷土矿的集中产地,历史上瓷业最盛时有水碓二千余支。虽然20世纪50年代瓷石粉碎工作被雷蒙机取代,但由于水碓粉碎的瓷土性能好、成本低,至今仍有少量水碓在作业。水碓粉碎瓷石的历史已近二千年,它的广泛使用给古近代瓷土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最沉重的工作被水力机械轻而易举地承担,满足了景德镇历史上的瓷土供应。
景德镇自古就称“竹木之乡”,其辖县浮梁之名即取“浮木为梁”之意。良好的气候和中低山丘陵地貌非常适宜植被的生长。境内木本植物计95科350种,马尾松是其中的优势种群。松木锯成的窑柴烧瓷,火焰长、温度高,是烧瓷窑的理想燃料。景德镇瓷器之所以品质好、产量高,与燃料松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明代以前,多半只需就地取材,节省了运费,提高了与其他窑场的竞争力。
景德镇市域蕴藏着丰富的瓷业原料资源,品种达40余种,其中瓷石矿和高岭土矿藏量最大,出露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其矿脉还延伸至邻县,最长的达500公里。南河流域、东河流域是瓷土矿大面积出露的地方,宋代及其以前,此地表面瓷石矿体是充分风化的白色粉状体,钾、钠含量低,含铁量甚微,土质极优。景德镇先人在原矿产地依山筑窑,傍水建碓厂,在南方所有窑场中用单一瓷石最早烧造出白色的精美瓷器青白瓷(影青瓷)。五代时,白瓷的白度已达70%。其时,在南方青瓷还普通盛行的情况下,境内的原料优势已经显现,一个高起点、高质地、高产量、高工艺的景德镇在北宋开始崛起,一代清秀淡雅的景德镇青白瓷在南北众多名窑的激烈竞争中已跻身名窑行列。然而,上层优质瓷石越来越少,南宋时出现了原料危机。直至元代,景德镇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挽救了滑坡的瓷业,迎来了元代瓷业的繁荣。瓷石中掺入少量高岭土,可以烧造出更大、更复杂的器形,中、下层瓷石都可以制瓷,这种发现与发明在中国乃至世界瓷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岭土的使用,是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景德镇对世界陶瓷科技的一个巨大贡献。
境内及其邻近各县都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瓷石和耐火土等瓷用原料,矿点共有169处之多。蕴藏量也极为丰富,仅经批准的生产控制储量和远景储量共有3434万吨。按1983年的瓷土耗用量计算,能用400年左右。
《景德镇陶录》说:景德镇“水土宜陶”。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古人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使用,是景德镇瓷业高位起点、快速崛起、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