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瓷出口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3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陶瓷出口贸易
分类号: F752.856
页数: 3
页码: 416-418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1949〜1985年日用陶瓷出口换汇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陶瓷 出口贸易

内容

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省、全国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代,实行奖励国际贸易的商业政策,提倡“来远人,通远物”。宋真宗(998~1022年)时,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这时,中国远销南洋和中亚细亚等处的货物以五金、金丝帛、瓷器为大宗。宋神宗(1068~1085年)时,景德镇有不少瓷器运入日本。在日本佛日庵的公物目录中,记录着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获得饶州汤盏1对,饶州汤瓶1尊,饶州钵1只。这些饶州瓷,是景德镇青白瓷,系南宋时输入日本的。南宗之末,荷兰人到福建泉州贩运瓷器到欧州,价值与黄金等量等价,呈供不应求之势。当时,景德镇的瓷器除有欧洲市场,还有非洲市场。
  元代,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畅销,足迹遍及亚、非、欧各洲。据《夷岛志》记载,印度甘埋里国是东西洋商品交易中心,在交易商品中,有景德镇所产的青白花瓷瓶。
  明初,景德镇瓷器进入琉球。洪武七年(1374年),对琉球国“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若干,就其国市焉”。据史料记载,当时琉球国“不贵纨绮,惟买瓷器、铁釜”。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郑和至西洋,遣通事七人,携带麝香、瓷器、缎匹等前往。从郑和下西洋后,景德镇瓷器则更大量输出。在输出的瓷器中,一种是尝赉品,一种是贸易品。从弘治十年(1497年)起,欧洲商人来中国,第一件事是要资金、第二件事贩运最能赚钱的景德镇瓷器。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承运中国瓷器贩到西方去。据迈克尔、狄龙在《景德镇明代一个工业中心》一文中的估算,在1602〜1657年之间,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明末,中国瓷运往日本地很频繁。
  清代,景瓷国际贸易,以欧洲各国为主要市场。自新航路发现后,西班牙首先与中国接触。嗣后,英国商人来中国,康熙十二年(1673年),威德尔来广东及澳门两地所买之货物,中国瓷器五十三箱,较绸缎多2倍。18世纪,欧州各国所用的中国瓷器都是从荷兰、英国商人手中输入。当时,中国输出的商品,景德镇瓷器占第一个重要位置。故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之说。
  清同治三年到民国26年(1864~1937年),除民国17年(1928年)出口11.05万担,25年出口47.04万担外,其余各年均在10万担以下。抗战期间,景德镇瓷器出口几乎停滞。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6年(1947年),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发展到78.9万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瓷器外销地区以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尼泊尔、马亚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为主。尚有朝鲜、蒙古。在欧洲,除以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外、还有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法国。在非洲、有埃及、南非联邦等。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联邦。在美洲,有加拿大、美国等。
  1951年,景德镇瓷器出口203万件。1952年为26万件。1954年,增加到567万件。1955年,全年瓷器出口达667万件。1956年,猛增到2455万件。1958年,景德镇出口瓷器达4314万件,比1949年增长20多倍。远销苏联、阿尔巴尼亚、蒙古、朝鲜、印度、缅甸、印尼、比利时、英国、西德、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士、丹麦、马来亚、突尼斯等50多个国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陶瓷出口发展到远销世界五大洲的1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欧美、日等20多个重点市场,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1980~1985年,共出口50685万件,创汇15160万美元,其中1982年出口创汇3103万美元,创建国以来最好成绩。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