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口创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33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出口创汇
分类号: F752.856
页数: 7
页码: 416-422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景德镇市出口创汇包括陶瓷出口贸易、茶叶出口贸易、其他出口贸易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出口 创汇

内容

第一节 陶瓷出口贸易
  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省、全国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代,实行奖励国际贸易的商业政策,提倡“来远人,通远物”。宋真宗(998~1022年)时,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这时,中国远销南洋和中亚细亚等处的货物以五金、金丝帛、瓷器为大宗。宋神宗(1068~1085年)时,景德镇有不少瓷器运入日本。在日本佛日庵的公物目录中,记录着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获得饶州汤盏1对,饶州汤瓶1尊,饶州钵1只。这些饶州瓷,是景德镇青白瓷,系南宋时输入日本的。南宗之末,荷兰人到福建泉州贩运瓷器到欧州,价值与黄金等量等价,呈供不应求之势。当时,景德镇的瓷器除有欧洲市场,还有非洲市场。
  元代,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畅销,足迹遍及亚、非、欧各洲。据《夷岛志》记载,印度甘埋里国是东西洋商品交易中心,在交易商品中,有景德镇所产的青白花瓷瓶。
  明初,景德镇瓷器进入琉球。洪武七年(1374年),对琉球国“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若干,就其国市焉”。据史料记载,当时琉球国“不贵纨绮,惟买瓷器、铁釜”。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郑和至西洋,遣通事七人,携带麝香、瓷器、缎匹等前往。从郑和下西洋后,景德镇瓷器则更大量输出。在输出的瓷器中,一种是尝赉品,一种是贸易品。从弘治十年(1497年)起,欧洲商人来中国,第一件事是要资金、第二件事贩运最能赚钱的景德镇瓷器。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承运中国瓷器贩到西方去。据迈克尔、狄龙在《景德镇明代一个工业中心》一文中的估算,在1602〜1657年之间,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明末,中国瓷运往日本地很频繁。
  清代,景瓷国际贸易,以欧洲各国为主要市场。自新航路发现后,西班牙首先与中国接触。嗣后,英国商人来中国,康熙十二年(1673年),威德尔来广东及澳门两地所买之货物,中国瓷器五十三箱,较绸缎多2倍。18世纪,欧州各国所用的中国瓷器都是从荷兰、英国商人手中输入。当时,中国输出的商品,景德镇瓷器占第一个重要位置。故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之说。
  清同治三年到民国26年(1864~1937年),除民国17年(1928年)出口11.05万担,25年出口47.04万担外,其余各年均在10万担以下。抗战期间,景德镇瓷器出口几乎停滞。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6年(1947年),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发展到78.9万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瓷器外销地区以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尼泊尔、马亚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为主。尚有朝鲜、蒙古。在欧洲,除以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外、还有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法国。在非洲、有埃及、南非联邦等。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联邦。在美洲,有加拿大、美国等。
  1951年,景德镇瓷器出口203万件。1952年为26万件。1954年,增加到567万件。1955年,全年瓷器出口达667万件。1956年,猛增到2455万件。1958年,景德镇出口瓷器达4314万件,比1949年增长20多倍。远销苏联、阿尔巴尼亚、蒙古、朝鲜、印度、缅甸、印尼、比利时、英国、西德、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士、丹麦、马来亚、突尼斯等50多个国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陶瓷出口发展到远销世界五大洲的1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欧美、日等20多个重点市场,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1980~1985年,共出口50685万件,创汇15160万美元,其中1982年出口创汇3103万美元,创建国以来最好成绩。
  第二节 茶叶出口贸易
  出口运输 茶叶出口运输,唐以前多用马骡,宋代以后,大牲畜运输逐渐改为河运,浮梁境内生产的茶叶,由昌江入鄱阳湖,经九江至汉口,再北溯汉江转运到华北、西北各地。16世纪初叶,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西方各国大量输入中国茶叶,中国政府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朝派遗“皇商”办理对外贸易,成立“十三行”,茶叶通过“十三行”大量出口,居出口货值第一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30多年中。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对英国的茶叶贸易。当时,“当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通商之时,义宁州、浮梁、武宁、铅山之茶,恒溯赣河之上,踰梅岭以入广州。”1842年,五口通商后,汉口市场衰落,红茶贸易中心遂转到上海。民国9年(1920年),先用小船(每船装60箱左右,船价18银元)由昌江运至饶州,再改用抚州大船,用小轮拖载,出鄱阳湖而达九江,抚船和拖轮运费,以每箱茶约0.5银元计。由江轮运至上海,每箱运费约1.1银元。以上运费,自景德镇到九江河段,归各茶号自理。由浔至沪,沿途报送手续、上下驳力、大轮运费,均归各放汇茶栈之九江分栈代办,茶叶出售时,由沪栈在售价内扣除,每13箱茶叶(折合一吨)扣除14元运杂费。以后法币贬值严重,以银元折算运费相差无几。25年,浙赣铁路告成,改由景德镇用汽车运至鹰潭,搭浙赣铁路火车运沪,2日可达。28年11月份起,由于或局紧张,交通阻塞,浮梁茶运到婺源集中,水陆并进,均由茶商和合作社自行办理。益战胜利后,恢复从鹰潭用火车运往上海的路线。
  1952年下半年,开始将陆运改为水运,由景德镇用小船沿昌江而下,再转向信江上溯达鹰潭用火车运沪。1960年下半年,改为江河联运制(内河与长江两航运公司联合运输),由景德镇用小船或汽车运到鄱阳,再由鄱阳转运九江上大轮。1982年,皖赣铁路正式通车后,次年下半年开始由景南站(历尧)直运上海外销。
  出口创汇 茶叶为国家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历史上多为官办。民间经营茶叶始于汉代,正式外销则始于唐初。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驮:唐代饼茶的计量单位,即饼茶一片),税十五万贯。”唐贞元九年始征茶税,以其十之一为税,每岁得钱四十万贯。当时浮梁(区划包括现在安徽省祁门县的西南乡)是全国的茶叶贸易中心地之一,约占全国的茶叶贸易量和税收额3/8。16世纪末,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美市场。1828年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大量制作红茶,作为出口的主要商品。1887年前后,浮梁首先在西湖磻溪设茶号制作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统称“祁红”工夫茶,行销欧美各国,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成为茶中的“群芳最”,是中国红茶的代表(美·威·乌克斯《茶叶全书》)。1915年,浮梁江村严台江资普先生经营的“天祥”茶号功夫茶,在美国旧金山获第一届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北洋军阀时期,兴田乡的萃丰和昌华茶号的红茶,直运香港、九龙出售,每担售价纹银360两(十六两制),折合银洋504元。抗战期间,茶叶销路堵塞,茶叶价格贱如糟糠,产销一落千丈,至解放前夕,“浮梁的配额只有五千箱,本地茶商既无力收购,外埠客帮再也不敢问津”。红茶外销濒于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商品,积极扶持和鼓励外销出口茶的生产。1950年始,由外贸系统的国营茶厂精制加工出口红茶,调拨给上海茶叶出口公司对外销售,即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其外汇由国家兑换统一使用。1954年12月,全国茶叶生产会议公布,国家生产的红茶大部分出口外销,出口一吨红茶,可交换10吨钢材或20吨汽油。50年代,国内缺乏汽油和钢材,多以此为换汇标准。1956年12月,市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本年全部茶叶出口产品可为国家换回钢材3336吨,折合拖拉机67台,喷气式飞机8架。当年出口红茶为6631担,折合钢材331.55吨,即一吨茶换回钢材10吨多。建国36年来,景德镇市为国家提供出口红茶33.62万担,每担出口红茶以125美元计算,共创外汇4200多万美元。
  第三节 其他出口贸易
  景德镇市出口贸易,除日用陶瓷、茶叶外,还有电子元件,瓷砖,电瓷;化工产品(聚乙烯醇、氧化铁红、PVC树脂等6个品种);医药保健产品(青霉素普鲁卡因、新明膜、SM2,TMP等8个品种),仪器仪表产品(薄膜微调、薄膜双联、蜂鸣片等9个品种)。工艺产品除仿古瓷外,还有竹编、木家俱等5个品种;纺织产品有棉布、服装、鞋类;土畜产品除茶叶外,还有香菇、猪皮、牛皮、兔毛、猪肠衣等20个品种;粮油食品有优质大米、芝麻、活大猪、活鸡、活鸭、绍洪酒、咸蕌头等16个品种。此外,还承办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和利用外资等业务。
  1973年,出口商品完成288万元,其中:粮油土畜产品类为56万元,工矿产品类232万元。到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完成2573万元,其中:粮油土畜产品类194万元,工矿产品类2379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