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332
颗粒名称: 对外贸易志
分类号: F752.856
页数: 15
页码: 413-42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景德镇历史上以出口贸易为主,自唐代以来,境内生产的瓷器和茶叶就已进入国际市场。宋代,外贸市场不断扩大,瓷器遍销亚洲各地,远销至欧洲、非洲。元代,景德镇瓷业空前繁荣,所产瓷 器闻名于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明清时期,景德镇制作的精美瓷器成为海外市场的紧俏商品,外商争相购置;同时,海上贸易通道的开辟,使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对外贸易更趋活跃。清末,境内“祁红”功夫茶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行销欧美各国。民国初期,天祥茶号功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获得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好声誉。建国后,景德镇市对外经济贸易有了新的发展,专业外贸机构不断加强,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多,陶瓷和茶叶出口生产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蚕桑、电子元器件、医药化工、出口服装等出口生产基地。陶瓷出口贸易已形成以陶瓷出口公司为主,各企业和外省口岸为辅,经济实力雄厚,货源供应充裕,业务成交活跃,对外资信可靠,通讯设备先进,仓储运输便利的陶瓷出口体系。同时,逐步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始技术、设备引进等。1978年以后,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开始引进技术软件和关键设备等,引进的项目和吸收的外资亦在不断增多。茶叶出口也大有发展,1979~1985年,茶园纯增4.51万亩,各种经济成份的茶场、茶厂发展迅速,茶园总面积达9.63万亩。红茶生产已由手工作业发展到机械化制作,精制红茶绝大部分出口外销。1987年,景德镇市被选定为国家出口茶叶重点生产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工夫红茶。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贸易志 对外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外贸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解放初期到50年末期,景德镇市的出口商品由各专业外贸总公司及其分公司统购统销,直接经营。随后,景德镇市对外经贸机构多次更动。1973年1月,成立景德镇市对外贸易公司,隶属商业局。同时将市生资公司的畜产品仓库、市土产公司飞禽走兽门市部,划归市外贸公司。1974年4月,市外贸汽车队从商业局商业车队划出,成立江西省外运公司景德镇汽车队,隶属外资公司。1979年4月,成立景德镇市对外贸易局。至1983年机构改革,市对外贸易与市进出口委员会合并,成立景德镇市对外经济贸易局,负责全市对外贸易行业和对外经济工作的行政管理。下设有两个专业公司,分管粮油土畜产品和工矿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第二节 经营机构
  陶瓷
  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 1950年5月1日,成立浮梁专区贸易公司国营景德镇瓷业公司,担负景德镇陶瓷的收购,国内销售和调拨出口任务。
  1956年5月,中国土产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成立,陶瓷内、外销业务正式分开经营,1962年8月,易名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陶瓷生产,扩大出口,1965年下半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直接对外自营出口业务。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8年12月,公司被撤销,合并为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陶瓷内、外销业务统一经营。1979年4月,将陶瓷内销、外贸分开经营。1980年初,成立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分公司,正式享受出口权,开始自营出口。
  公司设有传统瓷、新花瓷、特艺瓷、合资开发,进出口业务、商情样宣,包装材料,综合计划,财务,管理等科室,成立仓储运输部,为适应对外贸发展需要在上海设立储运站。在广州外贸中心设立长期馆,在深圳开设新的对外贸易窗口。1982年铺设1条长1.5公里的铁路专线、兴建日吞吐量10个车皮的货物站台仓库、从仓库装车可直接发运到上海、深圳、大连等海关口岸,大大加快出运速度。
  茶叶 辛亥革命前后,浮梁县境内的茶商茶号约有200户。民国25年(1936年)有茶号65家,其红茶运销,贷款,评茶验收业务,均由当年4月1日成立的皖赣红茶远销委员会办理。27年1月10日,江西省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景德镇姚家弄和经公桥设立两个办事处,负责茶叶运销和订立货款协约等事宜。6月,成立江西省农产物检验所,办理产地检验。浮梁区“设于距景德镇百二十里之经公桥,并于桃墅店、磻溪、严台等处,派员办理扦样报验。所有茶号茶商的外销红茶,均要通过上述有关机构订立货款协约,检验品质以及运销结算等。同年,中国茶叶公司成立,所有茶叶独揽购销。后因战乱交通受阻,皖赣两省分别成立茶叶运销委员会。28年1月,赣省茶叶运销委员会与中茶公司订立货款协约,继续办理外销。嗣后,赣省茶叶运销委员会改为江西省茶叶管理处,将全省所产茶叶交由中茶公司统购统销。同年,境内茶业同业公会有茶号88家。29年初,有茶号90家,茶叶合作社(组)18个,分别经营当地红茶。30年5月29日,联合设立全省茶叶产销合作工作站,于浮梁设立合作分站,负责指导生产与监督贷款的使用方向,但不负责收购与运销业务。
  解放后,由国家统一委托供销合作社或国营精制茶厂收购,列为二类物资。1964年以前,由外贸部门统购包销,统一对国际市场出售。未经省领导机关批准建立精制厂的国营垦殖场等农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红毛茶,一律由外贸部门的精制厂收购。1965年,仅九龙山茶场一家经省批准,自行收购本场毛茶,加工精制成红茶对口岸销售。1984年茶叶放开以后,各产茶区自己生产的红毛茶,只要有精制加工能力,均可以自行进行加工出售精茶,有的单位还可以横向联系收购,实行利润返还。
  第二章 出口创汇
  第一节 陶瓷出口贸易
  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省、全国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代,实行奖励国际贸易的商业政策,提倡“来远人,通远物”。宋真宗(998~1022年)时,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这时,中国远销南洋和中亚细亚等处的货物以五金、金丝帛、瓷器为大宗。宋神宗(1068~1085年)时,景德镇有不少瓷器运入日本。在日本佛日庵的公物目录中,记录着日本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年)获得饶州汤盏1对,饶州汤瓶1尊,饶州钵1只。这些饶州瓷,是景德镇青白瓷,系南宋时输入日本的。南宗之末,荷兰人到福建泉州贩运瓷器到欧州,价值与黄金等量等价,呈供不应求之势。当时,景德镇的瓷器除有欧洲市场,还有非洲市场。
  元代,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更为畅销,足迹遍及亚、非、欧各洲。据《夷岛志》记载,印度甘埋里国是东西洋商品交易中心,在交易商品中,有景德镇所产的青白花瓷瓶。
  明初,景德镇瓷器进入琉球。洪武七年(1374年),对琉球国“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若干,就其国市焉”。据史料记载,当时琉球国“不贵纨绮,惟买瓷器、铁釜”。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郑和至西洋,遣通事七人,携带麝香、瓷器、缎匹等前往。从郑和下西洋后,景德镇瓷器则更大量输出。在输出的瓷器中,一种是尝赉品,一种是贸易品。从弘治十年(1497年)起,欧洲商人来中国,第一件事是要资金、第二件事贩运最能赚钱的景德镇瓷器。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承运中国瓷器贩到西方去。据迈克尔、狄龙在《景德镇明代一个工业中心》一文中的估算,在1602〜1657年之间,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明末,中国瓷运往日本地很频繁。
  清代,景瓷国际贸易,以欧洲各国为主要市场。自新航路发现后,西班牙首先与中国接触。嗣后,英国商人来中国,康熙十二年(1673年),威德尔来广东及澳门两地所买之货物,中国瓷器五十三箱,较绸缎多2倍。18世纪,欧州各国所用的中国瓷器都是从荷兰、英国商人手中输入。当时,中国输出的商品,景德镇瓷器占第一个重要位置。故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之说。
  清同治三年到民国26年(1864~1937年),除民国17年(1928年)出口11.05万担,25年出口47.04万担外,其余各年均在10万担以下。抗战期间,景德镇瓷器出口几乎停滞。抗战胜利以后,民国36年(1947年),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发展到78.9万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德镇瓷器外销地区以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锡兰、尼泊尔、马亚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为主。尚有朝鲜、蒙古。在欧洲,除以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外、还有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法国。在非洲、有埃及、南非联邦等。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联邦。在美洲,有加拿大、美国等。
  1951年,景德镇瓷器出口203万件。1952年为26万件。1954年,增加到567万件。1955年,全年瓷器出口达667万件。1956年,猛增到2455万件。1958年,景德镇出口瓷器达4314万件,比1949年增长20多倍。远销苏联、阿尔巴尼亚、蒙古、朝鲜、印度、缅甸、印尼、比利时、英国、西德、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士、丹麦、马来亚、突尼斯等50多个国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陶瓷出口发展到远销世界五大洲的1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欧美、日等20多个重点市场,占出口总值的80%以上。1980~1985年,共出口50685万件,创汇15160万美元,其中1982年出口创汇3103万美元,创建国以来最好成绩。
  第二节 茶叶出口贸易
  出口运输 茶叶出口运输,唐以前多用马骡,宋代以后,大牲畜运输逐渐改为河运,浮梁境内生产的茶叶,由昌江入鄱阳湖,经九江至汉口,再北溯汉江转运到华北、西北各地。16世纪初叶,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西方各国大量输入中国茶叶,中国政府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朝派遗“皇商”办理对外贸易,成立“十三行”,茶叶通过“十三行”大量出口,居出口货值第一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30多年中。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对英国的茶叶贸易。当时,“当东印度公司与中国通商之时,义宁州、浮梁、武宁、铅山之茶,恒溯赣河之上,踰梅岭以入广州。”1842年,五口通商后,汉口市场衰落,红茶贸易中心遂转到上海。民国9年(1920年),先用小船(每船装60箱左右,船价18银元)由昌江运至饶州,再改用抚州大船,用小轮拖载,出鄱阳湖而达九江,抚船和拖轮运费,以每箱茶约0.5银元计。由江轮运至上海,每箱运费约1.1银元。以上运费,自景德镇到九江河段,归各茶号自理。由浔至沪,沿途报送手续、上下驳力、大轮运费,均归各放汇茶栈之九江分栈代办,茶叶出售时,由沪栈在售价内扣除,每13箱茶叶(折合一吨)扣除14元运杂费。以后法币贬值严重,以银元折算运费相差无几。25年,浙赣铁路告成,改由景德镇用汽车运至鹰潭,搭浙赣铁路火车运沪,2日可达。28年11月份起,由于或局紧张,交通阻塞,浮梁茶运到婺源集中,水陆并进,均由茶商和合作社自行办理。益战胜利后,恢复从鹰潭用火车运往上海的路线。
  1952年下半年,开始将陆运改为水运,由景德镇用小船沿昌江而下,再转向信江上溯达鹰潭用火车运沪。1960年下半年,改为江河联运制(内河与长江两航运公司联合运输),由景德镇用小船或汽车运到鄱阳,再由鄱阳转运九江上大轮。1982年,皖赣铁路正式通车后,次年下半年开始由景南站(历尧)直运上海外销。
  出口创汇 茶叶为国家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历史上多为官办。民间经营茶叶始于汉代,正式外销则始于唐初。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驮:唐代饼茶的计量单位,即饼茶一片),税十五万贯。”唐贞元九年始征茶税,以其十之一为税,每岁得钱四十万贯。当时浮梁(区划包括现在安徽省祁门县的西南乡)是全国的茶叶贸易中心地之一,约占全国的茶叶贸易量和税收额3/8。16世纪末,中国茶叶大量输入欧美市场。1828年后,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大量制作红茶,作为出口的主要商品。1887年前后,浮梁首先在西湖磻溪设茶号制作红茶,在国际市场上统称“祁红”工夫茶,行销欧美各国,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成为茶中的“群芳最”,是中国红茶的代表(美·威·乌克斯《茶叶全书》)。1915年,浮梁江村严台江资普先生经营的“天祥”茶号功夫茶,在美国旧金山获第一届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北洋军阀时期,兴田乡的萃丰和昌华茶号的红茶,直运香港、九龙出售,每担售价纹银360两(十六两制),折合银洋504元。抗战期间,茶叶销路堵塞,茶叶价格贱如糟糠,产销一落千丈,至解放前夕,“浮梁的配额只有五千箱,本地茶商既无力收购,外埠客帮再也不敢问津”。红茶外销濒于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商品,积极扶持和鼓励外销出口茶的生产。1950年始,由外贸系统的国营茶厂精制加工出口红茶,调拨给上海茶叶出口公司对外销售,即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其外汇由国家兑换统一使用。1954年12月,全国茶叶生产会议公布,国家生产的红茶大部分出口外销,出口一吨红茶,可交换10吨钢材或20吨汽油。50年代,国内缺乏汽油和钢材,多以此为换汇标准。1956年12月,市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本年全部茶叶出口产品可为国家换回钢材3336吨,折合拖拉机67台,喷气式飞机8架。当年出口红茶为6631担,折合钢材331.55吨,即一吨茶换回钢材10吨多。建国36年来,景德镇市为国家提供出口红茶33.62万担,每担出口红茶以125美元计算,共创外汇4200多万美元。
  第三节 其他出口贸易
  景德镇市出口贸易,除日用陶瓷、茶叶外,还有电子元件,瓷砖,电瓷;化工产品(聚乙烯醇、氧化铁红、PVC树脂等6个品种);医药保健产品(青霉素普鲁卡因、新明膜、SM2,TMP等8个品种),仪器仪表产品(薄膜微调、薄膜双联、蜂鸣片等9个品种)。工艺产品除仿古瓷外,还有竹编、木家俱等5个品种;纺织产品有棉布、服装、鞋类;土畜产品除茶叶外,还有香菇、猪皮、牛皮、兔毛、猪肠衣等20个品种;粮油食品有优质大米、芝麻、活大猪、活鸡、活鸭、绍洪酒、咸蕌头等16个品种。此外,还承办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和利用外资等业务。
  1973年,出口商品完成288万元,其中:粮油土畜产品类为56万元,工矿产品类232万元。到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完成2573万元,其中:粮油土畜产品类194万元,工矿产品类2379万元。
  第三章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第一节 陶瓷
  景德镇已为全国出口瓷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出口瓷货源生产基地不断巩固,使享誉世界的传统产品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陈设瓷有较大的发展;新花瓷的新花面,新器型,新品种,不断涌现。全市有14家陶瓷出口骨干企业最先获得出口日用瓷质量许可证。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以生产高温颜色釉著称。主要产品有高低温色釉瓷、青花和刻花瓷,有以历史上著名的“汝、定、哥、官、钧”五大名窑出品为蓝本的仿古瓷。按用途可分为国家礼品瓷、陈设瓷、展览瓷、旅游瓷等。产品除销往国内各省、市外,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以生产青花瓷质优价廉,声誉日高。主要产品有青花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饭具等配套瓷;有青花碗、盘、杯、碟、缸、罐、瓶、钵、凉墩等各种器型。花色丰富、规格完备,品种齐全。产品除畅销国内外,远销国外。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以生产民族用瓷、日用陶瓷、旅游瓷、陶瓷器、仿古瓷等。产品畅销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外,还销往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苏联等国家。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以生产粉彩瓷(各类瓷板、花瓶、高白釉薄胎瓶、碗)、仿古瓷和日用瓷,还增加和扩大配套瓷的生产,产品已远销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以生产壶、碗、针匙、坛、青花瓷、仿古瓷、薄胎瓷和传统瓷的厂家,尤以生产各系列的优质壶类产品蜚声国内外市场。产品畅销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出口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伊朗、伊拉克、东南亚、日本和港澳地区。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是以生产拥有500余年历史的正德器传统产品而闻名。主要产品为“磬声”牌正德餐、饭具。庆兴五寸半碗、正德汤碗、正德大碗、八寸平、汤盘。这些产品中,有适应个人和家庭的三件头至五十四件头餐、饭具:有适用宴会席的六十四件头至一百一十件头餐具,并独具中西具两用性。产品行销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欧美市场。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是生产青花玲珑出口瓷的专业厂家,主要生产“玩玉”牌青花玲珑各式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精制各种皮灯、花瓶、薄胎碗之类高级艺术瓷、陈设瓷和礼品瓷,共有一百六十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和欧美市场,遍销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是以生产釉下彩和釉上彩各种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和各类单件碗、盘、碟等日用瓷为主,精制各式花碗、薄胎碗、薄胎皮灯、挂盘等陈设瓷和展览瓷。产品除行销全国各大城市宾馆、饭店和国外欧美市场。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生产工业用瓷和内销粗瓷,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由生产低中档单件瓷转向高档成套瓷、由销售国内市场转向欧美市场。主要产品有杯、盘、碟类、陈设瓷及各式中西餐具。1985年止,厂家完成新器型设计31个,新花面36个,研制新产品43个。新花面瓷产品行销东欧、南美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主要生产出口杯碟和高级美术瓷。生产的日用瓷造型美观新颖,制作工艺精细,瓷质光亮洁白,产品远销美国、西德、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红光瓷厂是以生产青花玲珑日用瓷的厂家,产品有195头以下青花玲珑中西餐具,各式饭具、茶具、咖啡具、烟具、酒具、文具、灯具、贡具等9大类计1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曙光瓷厂是以生产大件仿古陈设瓷为主的骨干企业,产品有陈设瓷:莲子缸、凉墩、箭筒、花钵、水浅;仿古瓷有:釉上粉彩、釉下青花、古彩、青花斗彩。共有产品54个、花面120种,各种产品规格齐全,远销港澳、欧洲、北美等国际市场。
  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以生产出口传统瓷雕为主要产品的工艺美术瓷厂,主要产品有传统人物,珍禽异兽、草虫花卉、亭台楼阁等陈设瓷雕和旅游、仿古瓷雕,有台灯、钟座、烟缸等实用工艺瓷雕。产品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迁、秘鲁、比利时、西班牙、瑞典、德国、巴拿马和巴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79年以后,多种经济形式促进了国家、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发展,陶瓷企业的迅速发展,使陶瓷出口货源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茶叶
  生产基地 景德镇市域自唐以来,盛产茶叶,素为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茶叶商品交换市场。清朝,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浮梁县北部山区的西湖、江村等地为享誉国际市场的“祁红”工夫红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末民初,仅收购、制作经营茶叶的茶商茶号就达200余户。民国25年(1936年),境内共分5个茶区,面积5600平方里,茶园面积12万亩,名列全省第三位。抗日战争开始以后,茶叶滞销,茶园荒芜,至1949年仅存1.1万亩。
  1949年11月,浮梁县成立浮梁县茶叶开发委员会,组织茶农开发茶叶生产,到1952年茶园面积达到2.19万亩。1955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指示,提出6项具体措施,次年4月,在景祁公路边的勒功乡杨家畈建立起国营浮梁县茶场。从开辟新式茶园到建立初制厂和精制厂,国家投资200多万元。1963年,国家在罗家垦殖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用于茶园建设和初制设备的投资共130多万元。70年代前后,臧湾和万寿山等国营垦殖场,分别建立茶园和初精制加工厂,均从不同渠道得到国家财力支持。1977年,景德镇市被列为全国茶叶5万担基地单位。1977~1985年的9年中,纯增茶园5.22万余亩。平均年增加面积5803.7亩。年增长率为13.17%。其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7年,纯增茶园4.51万亩。年均增加面积6442亩,年增长率为12.58%。在这期间,大部分乡创办茶场,国营茶场也加速发展。至1985年,境内茶园面积发展到96299亩,接近于建国初期的10倍。茶场、茶园已遍布于各乡村。1987年4月,景德镇市被选定为国家出口茶叶重点生产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工夫红茶。
  加工企业 建国后,相继建立一大批茶场、茶厂。其中国营茶场有九龙山茶场、臧湾垦殖场茶叶分场、万寿山垦殖场茶叶分场;集体茶场有寿安乡茶场;乡办茶场有旧城、江村、黄坛、新平、储田、三龙、峙滩、西湖、福港、天晓山、鹅湖、黄金山、湘湖、马源坞、创业茶场等;村办茶场有河源、马家、金山、王港、东埠茶场等;茶叶精制厂有江村、西湖、金山、金竹山、臧湾茶叶精制厂。
  景德镇茶厂 1950年2月1日,浮梁专区在经公桥建立中国茶叶公司屯溪支公司经公桥机器制茶厂,是建国后全国最早兴办的12个红茶厂之一。1950年下半年,改称为中国茶叶公司江西省分公司浮梁茶厂,下设桃墅、严台、沧溪3个手工分厂,并在全市范围内设9个茶叶收购站。1954年,厂址由经公桥迁至景德镇市太白园,改名为景德镇茶厂,原经公桥的厂房改为初制毛茶之用,为省属外贸系统的国营企业。1980年,划归市商业局主管。
  建国36年来,景德镇茶厂共收购红毛茶29.58万担,销售精制红茶31.22万担(1971~1972年未列明精制茶,按收购毛茶折算),其中外销红茶25.66万担,占总精制茶的82.19%。建国后,市内所产制的礼茶,名优茶大部分出自该厂。1985年,全厂职工276人,固定资产294万元,流动资金23.9万元。缴纳国家税金54.57万元。景德镇茶厂下设洪源茶场和经公桥初制厂(有茶园68亩),年精制加工能力在15000担以上,初制加工能力在4000担左右。
  九龙山茶厂 是以生产出口红茶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营农垦企业。1956年4月1日创建,原名国营浮梁县茶场。1958年改名为国营景德镇市九龙山综合垦殖场。有新式茶园5217亩,其中采摘茶园4410亩。下设茶叶科学研究所和杨家畈、白茅、长滩3个分场。1959年实行机械化制毛茶。1965年开始试制精制红茶,直接对上海口岸调拨。1966年正式生产精制红茶,成为全省第一家红茶生产“一条龙”,设备配套,体系完整的企业。1963~1965年,连续3年获省政府颁发的茶叶生产先进单位奖状。1978年,先后获得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和国家农垦总局颁发的茶叶生产先进单位奖旗。1979年,获农垦部颁发的茶叶生产先进单位和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奖。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茶叶生产先进单位奖。
  1957~1985年,国家共拨款316.13万元,为国家提供商品茶共计8.98万担,其中精制红茶8.62万担。在精制红茶中,外销茶为6.35万余担,占73.75%。向国家交纳税金503.35万元,上交利润18.99万元,国家投资回收率165.23%,居全市农垦企业的首位。1985年,全场职工1170人,年工资总额77.3万元。固定资产268.82万元,流动资金77.94万元。全年生产总值279.4万元,销售收入288.6万元,交纳国家税金29.8万元,其中农业税4.1万元,创利润10.9万元。现在茶叶加工能力,包括初精制配套可达1万担以上。
  罗家茶厂 国营景德镇市罗家垦殖场的所属单位之一。1963年,市财政共拨给罗家垦殖场用于新辟茶园的经费投资13.75万元。1964年冬,共开辟新式茶园4059亩。茶园建成后,相继成立罗家垦殖场茶叶分场和茶叶初制厂。1978年以前,共售红毛茶173.66担。1979~1985年,共生产红毛茶1.62万担(含自产毛茶在内),其中外销茶2.06万担,占78.75%。为国家提供200多万元税源。1985年,全厂共有职工317人,工资总额为34.32万元。固定资产为137.21万元,流动资金6.6万元(不含由总场直接掌握的流动资金)。年生产总值210万元,年创利润额13.05万元。红毛茶初制加工能力在3000担以上,精制加工能力为1万担。
  江村茶厂 1975年冬,江村公社在沽潭平天岗开垦了500亩新式茶园,1978年建立茶叶初制厂,以后陆续扩种,到1980年,共有新式茶园2330亩。1983年建立茶叶精制厂,产制精红茶,直接对上海口岸调拨。至1985年,累计生产精制红茶5064担,其中外销红茶4556担,占89.96%。1984~1985年,所产“浮红”二、三、四级工夫茶,荣获3次部优和1次省优奖。国家对该场投资18万元,其中种植茶园(包括抚育幼茶)投资3万余元,初制设备投资2万元,精制设备投资5万元。1985年,初制加工能力为2000担,精制加工能力为4000担以上。
  第四章 外贸交流
  第一节 引进
  50年代,景德镇市引进技术的国别主要是苏联及东欧。在此期间,全市引进项目5个,总金额是3401.33万元。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151个重点技改厂家之一的景德镇瓷厂,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设备金额达3400万元。
  60年代,引进技术工作也只是搞一般设备,仪器、仪表等硬件的引进,方式单一,规模小,主要集中在陶瓷行业,引进国别仍只局限在东欧一些国家。在此期间,全市引进项目有31个,总金额约为145.86万元,引进的绝大部分是陶瓷样机,尤为集中在企业的动力、原料加工机种上,70年代,技术引进项目达66个,总金额545万元。取二手设备居多,仅日产6DE型柴油发电机,1973年、1974年、1978年有5个厂家引进,而引进的设备中,只有60%在其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景德镇市对外经济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各行各业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六五”期间技术引进工作由单纯的设备进口发展到重视引进技术软件和关键设备,全市引进项目15项,合同金额达6754万元,还有16个利用外资项目批准立项,其中两个合资企业已正式成立开业,吸收外资300多万美元,其它项目正在洽谈过程中。
  第二节 输出
  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景德镇市积极出口自己的先进技术。1985年,市740厂为美国REC公司包建的4CX系列电子管装配生产线在全国电子行业中首次实现对美技术输出取得成功。在劳务出口方面,景德镇市零星派出了赴中东的土建工程技术员、工人等,对外承建工程。
  历年来,景德镇市还积极输送少数医务人员参加援外医疗队赴中东、非洲等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