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购销
国营商业 解放后,城乡市场形成国营商业(含供销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发展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渠道经营,封闭式商品流通改变为开放式。国营商业的商品购销由统购包销改为统购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代批代销、联营联销等多种形式。并发展国合联营、批零联营、特约经销、商商联营、工商联营、联购分销、代购代销等多种新的购销形式。与此同时,专业公司设立贸易贷栈和贸易中心,开展信托业务等各种购销方式,促进了国营商业购销业务的增长。
国内纯购进总值 解放初期,仍以私营商业为主,1953年,国营商业仅40.8万元。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国营商业的发展,到1958年上升到744.8万元,增长17.3倍。1966年,上升到1147.8万元,比1958年增长54%。1979年纯购进总值为2735.9万元,比1966年增长1〜3倍。1985年,纯购进总值完成4792万元,比1979年增长75%。与此同时,由于猪肉、蔬菜市场放开,给商业系统农副产品购销业务带来一定影响。1985年,农副产品购进总值为249.5万元,比1984年下降53%。仅生猪就少收18021头,香菇少收1252担,分别下降81%和60%。
省外调入总值 1985年为4203万元,比1957年和1966年分别增长1.6倍和47%。
国内纯销售总值 1949年仅有一家国营商店,市场基本由私营商业控制,国营商业当年仅完成21万元。1957年,国营商业的纯销总值达202万元,比1949年增长95.1倍,年平均递增7.7倍。1966年为3669万元,比1957年8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可供商品不断增加,国营商业的纯销总值开始突破亿元大关,并且出现逐年上升的势头。1985年,纯销总值完成10596万元,比1979年9824万元增长7.9%。36年来,国营商业的纯销总值增长53.6倍,平均年递增率为1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流通体制的出现,景德镇市集体、个体商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国营商业批发业务的日益扩大。国营商业售给集体、个体商业总额1978年为746万元,1985年达2951万元。增长近3倍,年平均递增22%。
调给省外总值 1985年为537万元,比1957年和1966年分别增长1.17倍和61%。
年末库存 1985年为3634.2万元,与1966年和1984年相比,分别增加2倍和26%,较1978年则下降9%。
主要商品供应量 吃的方面:食糖1985年销售2888吨,比1949年和1957年、1978年分别增长11倍、6.7倍和93%。蔬菜、猪肉禽蛋供应在市场放开以前,都是连年增长,1980年蔬菜为48.56亿斤,生猪为14.24万头,家禽为7.28万只,鲜蛋为1.51万担。市场放开后,购销渠道增多,国营商业供应逐年相应减少;穿的方面:纯棉布供应,在1966年以前逐年增长;当年达到343.15万米。随着化纤产品的兴起和人民对穿着的改变,纯棉布销售趋于下降,1985年为225.43万米,比1966年下降34%;而化纤布销售则连年上升,1985年销售153.63万米,比1977年的45.75万米,增长2.36倍;呢绒1952年仅销售0.65万米,1980为8.72万米,到1985年销售量达17.89万米,比1952年增长108倍;日用工业品:由于新产品不断进入市场~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购买力逐年提高,日用工业品供应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消费结构起了新的变化,高、中档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经久不衰,进口和国产名牌商品,家用电器都十分畅销。1985年,国营商业销售量为:自行车14084辆,电视机4186台(其中彩电2245台),收录机1973台,电扇7525台,洗衣机2503台,电冰箱1076台,缝纫机2408架,手表33528块;饮食服务业:1985年与1979年相比,国营饮食业减少营业额91.9万元,下降28%,年平均递减5%。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国营服务业的营业额出现连年递增的好势头。1985年比1978年净增营业额146.1万元,增长1.4倍。年平均递增16%,创历史最好水平。
供销合作商业 景德镇市供销合作商业在安排好农村市场,发展农业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供销商业的主渠道作用,购销业务不断增长。
国内纯购进总值 1950年农副产品收购3.1万元,1957年上升到277.08万元。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收购木材、茅竹、桐油、鲜笋、干咸菜、畜产品、废旧物资等为主,工业品类购进数极少。1961年纯购进383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36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57年下降23%。以后,木材、茅竹的经营业务划归林业部门,农副产品购进开始逐年减少,但工业品购进却逐年增长。1964年,工业品购进完成165.3万元,1978年达484万元,比1964年增长1.93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品市场繁荣,工业品下乡工作越做越细,工业品购进额在纯购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1985年,纯购进总值完成1462万元。比1978年的741万元增长22%,与1950年相比增长346倍。其中工业品购进额完成105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17%;农副产品购进210.7万元,比1961年、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42%、41%。
国内纯销偿总额 1950年,供销合作商业纯销总额仅5.87万元。随着供销合作商业的发展。1957年,完成纯销额414.4万元,比1950年增长69.6倍。1978年,完成纯销总额273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购买力连年增长。1985年,供销合作商业纯销总额达4515.3万元,比1978年增长65%,创历史最好水平。
第二节 经营效益
国营商业 1985年,年度流动资金平均余额6211万元,比1976年增长96.45%;流动资金周转为137天,比1978年快7天,比1981年慢37天;每百元商品销售额占用流动资金38元,比1978年少2.13元,比1981年多10元;商品纯销售额为16270万元,比1977年增长64.05%。比1984年下降0.58%;商品流通费总额为1275万元,比1977年加275万元;费用率为7.84%,比1977年下降22.22%,与1981年比较上升5.7%;实现利润201万元,比1983年增长46.72%,比1981年下降50%;经营利润率为0.95%,比1983年相比增长6.3倍,比1977年比较下降82.67%;全员人均劳效为4.59万元,仅低于1982年5.33万元,比1974年相比提高53.55%。
供销合作商业 1985年,市属22个基层供销社共吸收社员股金59万元,占全部流动资金的3.4%,比1952年7.8万元增长6.6倍;实现利润12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79年60万元翻一番;经营利润率增长48%;资金利润率增长48%;费用水平较1979年降低10%;资金周转天数加快31天;全员人均劳效为2.89万元,比1979年增长14%。
第三节 经营网点
1985年,景德镇市国合商业(含集体商业)共有工业品批发部21个,农副产品采购供应单位25个,零售网点531个,饮食网点60个,服务网点42个,其它营业12个,储运4个,加工企业11个。共有职工8216人(不含商办工厂1527人)。
国营商业 解放初,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始设立国营商业的管理和经营机构,市场开始出现国营商业网点。1953年,国营商业有经营机构12个(其中零售和饮食服务网点5个),职工387人随着对资改造和公私合营转改以及国营商业自身的发展,到1965年国营商业经营机构146个(其中零售饮服网点133个),职工2286人,比1953年分别增长11倍、26倍和4.9倍。1978年,国营商业经营机构175个,零售和饮食服务网点149个,职工4125人,比1965年分别增长20%、12%和8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实行体制改革,市场开始出现“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层次、减少流通环节)的好形势,集体商业兴起,部分国营门店划给集体商业,医药、盐业、外贸、烟草等专业公司相继划出。截至1985年,国营商业有工业品批发单位12个,农产品采购单位21个,各类商品零售和饮食服务网点149个,职工3839人。
供销合作商业 1956年,浮梁县联社设立农副土产废品、窑柴、农业生产资料、副食品日用品4个经营部,基层供销社9个,零售网点106个,职工394人。1960年,供销商业共设基层国营商店18个(其中:公社国营商店11个,垦殖商店5个,工矿商店2个),职工总数761人。1967年,设基层供销社22个,零售网点118个,职工698人。1978年,供销合作商业共有基层社26个,零售、饮食、服务网点186个,职工1556人。
1985年,共有专业公司3个,基层供销社22个,批发机构7个,农副产品收购机构2个,贸易货栈1个,废旧物资收购机构2个,零售、饮食、服务网点300个;代购代销店160个,使农村每个分场所在地和每个行政村设有供销网点。供销商业共有职工2006人,其中基层供销社1365人,占总数的65%。
集体商业 1957年,合作商业系统共有各类合作商业网点175个,占全市商业网点总数的45%。其中:合作商店69个,饮食网点23个,服务网点83个,职工1197人,占商业职工总数的37%。1966年,商业系统的合作商店全部撤销,门店转入国营商业,从业人员除老弱病残者外全部下放农村。1973年,合作店开始恢复。1974年,恢复合作商店16个,职工304人。同时合作商业改为集体商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商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商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新流通体制,集体商业,零售网点逐年增多,职工队伍不断扩大,截至1985年,集体商业有经营网点192个(其中饮食服务网点37个)职工2371人。1979〜1985年,集体商业营业额收入16386.5万元,创利323.4万元,积累公益金154万元。
第四节 商品储运
1958年,市商业局建立太白园仓库群,对市内商品实行统一储存和保管。至1985年,仓库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拥有库房43幢。
1959年,成立市商业汽车运输队。初建时,只有1辆汽车、40部板车和6辆马车。1961年,改名为市商业储运处。1963年,与江西省商业汽车队挂钩,成立省商业汽车队景德镇分队。至此,板车、马车被淘汰。1969年与粮食局汽车队合并,称市商业汽车运输连0.1972年,粮食与商业分开,复为商业汽车运输队。1978年,成立经济警察中队,负责仓库群的安全保卫和防火工作。1979年9月,商业汽车队与太白园仓库群全并,成立市商业储运公司。有汽车20辆。
景德镇市商品输入原以水路为主,外来货物多由船运河边码头卸货。凡长江沿岸及上海的商品经鄱阳湖运抵市区;浙江、广州等地商品集中在鹰潭,由景德镇、鄱阳、万年、黄金埠等航运公司承运抵市。干旱时,昌江水浅、大船不能运抵市区,则停泊在皇岗,由汽车将货物运入市区。
1980年,皖赣铁路通车后,商品改由铁路运输。市副食品、土产、农资、储运等公司在南站(历尧)建立中转仓库,办理中转业务。仍有少数商品通过水路进入(主要是九江)。1983年九江方面的货物改由铁路运输后,商业部门的货物由水路运输的历史结束。
市商业储运公司主要任务是负责商品中转运输和商品储存。经营部门有商业汽车运输队、汽车配件总部、汽车修备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