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31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业
分类号: F727.56
页数: 13
页码: 387-399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景德镇市行业包括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石油煤炭、副食品、肉类蔬菜、饮食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土产果杂品、食盐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百货 煤炭

内容

第一节 百货
  1949年12月,成立景德镇国营百货商店。
  1950年6月,成立中国百货公司浮梁分公司。1951年9月,成立中国花纱布公司浮梁支公司。1952年10月,中国百货公司浮梁公司改称中国百货公司景德镇市国营百货中心商店。11月,浮梁花纱布支公司改称中国花纱布公司上饶分公司景德镇市公司。1954年底,市国营百货中心商店改为市百货公司。1955年9月,成立市文化用品公司,1956年6月,成立市针织品公司。7月,中国花纱布公司上饶分公司景德镇市公司改称为中国纺织品公司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司。1957年5月,文化用品、针织品、花纱布3家公司与百货公司合并为市百货公司。1958年3月,易名市商业局百货经理部。1961年3月,撤销经理部,恢复原名。1969年10月,百货与五金公司合并称工业品公司。1973年4月,百货与五金分设,恢复百货公司。成为主营针织、纺织、百货、文化用品4大类的专业公司。
  公司前身国营百货商店,创建时只有职工20人,经营规模很小。通过1956年的对资改造和1958年的合作商店归口后,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开展批发业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百货行业的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采取“以大带小”的形式,小店并入大店,或几家小店合并。1955年,合并的有14家,其中百货店7家,文具店4家,布店3家。公私合营商店,改原来自行进货为定向市百货公司批发进货。自1958年起,百货行业中的所有公私合营商店,相继转为国营商店。
  市百货公司国营门店有:小额商品零售商场、中山路百货商场、南门头文化用品商店、中山南路时新服装商店、燎原百货店、工农兵布店、朝阳百货店、小商品批发部、赞新棉布店、解放路欣荣经营部、景德镇百货商场、劳动保护用品商店等12家。
  1957年6月15日,新建景德镇百货商场投入营业一楼营业厅面积9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改为东方红百货商场,1979年恢复原名。商场设有15个营业柜组和1个家电维修部,经营百货、文具、针织、纺织、家用电器、五金交电和金银首饰7大类计8000多个品种,日客流量3万多人次。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光荣称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百货公司货源渠道遍及全国各地,与各地百货一、二级站(司)建立业务往来,在横向经济联系中,与全国180多家大中小生产厂家建立了业务联系。销售对象除本市城乡零售商店和供销合作社外,还向邻县的婺源、波阳、都昌和安徽祁门等县开展批发业务。1985年,商品购进比1965年增长9倍,商品销售比1965年增长2.37倍。
  改革开放以来,市百货公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经营方式,并以上门访销、联营等销售形式,把工业品送到农村供销合作社。1981年7月,为方便迅速发展起来的集体、个体商业,使其采购商品不受批量和包装的限制,建立起小额商品批发部,实行店前开票,付款,店后提货的方便服务。小额商品批发部经营的商品有针织、纺织、百货、文化用品、家用电器等4000多个品种。从1982年开始,市百货公司每年按季度召开大型商品交易会,邀请农村供销合作社和零售商店参加,看样选购,洽谈业务,就地成交。仅1982年销售额就达311万元,创利10万元。1984年,参加4次大型商品供应会的全国各地代表达1484人,成交额565万元。
  1985年9月,市百货公司所属的小型国营零售门店全部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国营商业零售门点放开后,勃发生机,1985年,仅11家零售门点销售额就高达981万,创利45万元。
  1985年,市百货公司共有职工1027人,其中集体商业职工314人;拥有固定资产152万元,流动资金124.1万元;设16个职能科室、2个大型商场、2个中型商场、3个专业批发部、金属装潢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和35个零售网点。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
  1956年7月,成立中国交通电工器材公司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司。次年,改称中国五金机械公司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司。1958年3月,与百货、石油、煤炭公司合并,称工业器材经理部。1961年3月从工业器材部划出,成立江西省原燃料器材公司景德镇市公司。同年12月,原燃料和器材业务分开成立江西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景德镇市公司。1969年,并入百货公司,改名为市工业品公司。1971年,改称百货公司。1973年4月,从百货划出,恢复江西五交化公司景德镇市公司,归省公司管辖。1983年,该公司划归市商业局管辖。
  1956年以前,市五交化公司只有1个批发部。1958年,增设1个批发兼零售网点,即市五交化商场。1968年,6家公私合营五交化商店转入国营。1974年,在经公桥供销合作社建立五交化门市部。1981年以后,先后增设珠山中路、广场2个五交化商场和家电专业商店。1983年3月,分别成立五金、交电、化工3个批发部和批零兼营经理部。经营商品除五金、交电、化工产品外,还有机电、汽车配件,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瓷用化工原料、小型家具和农机配件等,同时兼营家用电器修理业务。1985年,经营品种6000个,比1965年增加2000多个。
  松香、松节油是国防、轻化、电器、医药等工业的主要原料和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景德镇市农村有着丰富资料,前景广阔。1973年起,市五交化公司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工作来抓,先后帮助蛟潭区建立化工厂、帮助臧湾、万寿山建立松香、松节油、硝酸钾化工厂。到1980年,累计收购松香161吨,松节油52吨(1981年起收购业务移交市林业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五交化公司实行批发零售体制改革,改地产品包销为计划收购、自由选购、合同订购等多种购销形式,开展工商联营和商商联营等横向联合经营,地方产品大量增加。1984年8月20日,建立市五交化贸易中心。内设五金、家电、化工、地产品5个交易厅,有23家工厂展出地产品300余种。其中有昌江、昌化、曙光电瓷厂生产的低压电瓷;电瓷电器公司生产的高压电瓷;景陶瓷厂生产的“三角”牌面砖;市五金厂生产的小五金产品;市电子工业厂家生产的收录机、仪表仪器以及市氧化铁红化工厂,黄坛化工厂生产的化工原料等。1985年,市五交化公司共有职工26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89人。公司13个职能科、室。下辖五交化贸易中心、五交化商场、12个营业网点(其中集体网点3个)。
  第三节 石油煤炭
  1953年,国家将煤炭列为统配物资。1955年10月,成立国营上饶石油公司景德镇市批发部,开始对石油实行统一购销。1956年4月,成立市煤炭建筑器材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全市煤炭。同年7月,上饶石油公司景镇批发部从上饶石油公司中分出,成立景德镇市石油公司,隶属于省石油公司。次年7月,与市煤炭公司合并,名为市燃料建筑器材公司。1958年7月,并入市工业器材经理部。1962年3月,石油、煤炭业务析出,成立市石油煤炭公司。1968年10月,石油煤炭公司撤销,并入市生产资料公司。1973年1月,石油煤炭业务从生产资料公司划出,组建市燃料公司。1981年6月,更名为市石油煤炭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5年5月,石油、煤炭业务分开,成立江西省石油公司景德镇市公司和市煤炭公司。石油公司直属于省石油公司,由市商业局代管。经营油料品种有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润滑脂五大类近百个品种。
  石油 1982年4月,万吨级历尧油库竣工投入使用,库容量1.5万立方。并备有铁路专用线2.3公里,建成水运码头1座,火车、油船可直抵油库装卸油料。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机动车辆大量增加,用油量逐年增加。1959年,石油销售量2622吨,1970年上升到12793吨。汽油由原来单一品种增到为70#、90#,同时供应润滑油,组织了高档的QC系列,并引进一定批量的听装润滑油供应市场。
  70年代初,陶瓷烧炼由煤炭向重油转变,市光明、宇宙瓷厂相继建成两座油窑。为了保证按时投产,市石油公司派员赴沪等地组织货源,确保了油窑投入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83年,石油实行计划管理。1984年,逐步放开,石油市场出现多渠道竞争的局面。市石油公司为了稳定市场,每年都要自采计划外石油投放市场,以弥补计划调拨之不足。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石油公司始终处于主要渠道的地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末,市石油公司下属单位有历尧油库、加油总站、石油加工厂、汽车队、劳动服务公司以及广场、河西加油站。共有职工304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99人)。生产营业总面积10768平方米。全年销售总额2988万,实现利税219万元。
  煤炭 1953年,煤炭被列为国家统配物资。1956年初,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江西省景德镇公司成立,主要经营煤炭和建筑器材。公司成立后,经历合并、易名、分开设置。1985年,根据省商业厅的部署,与市石油公司分设,恢复市燃料公司。
  市燃料公司是经营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煤的专业公司,是一个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商业企业。公司内设有12个部门和职能科室,下辖有市煤制品厂,煤场、燃料总店及城区的煤店门市部等劳动服务单位,共有职工409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86人。生产、经营面积3.33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81.94万元,流动资金31.44万元。
  居民生活用煤。公司成立之初创建煤制品厂,煤制品为园形煤球,开始居民使用不习惯,销售十分困难。1958年年产30吨煤球都难以销售。1965年,公司对煤制品厂进行厂房改造,增添设备,实现半机械和机械,扩大生产能力,煤球质量显著提高和产量不断增加,年产量达到1300吨。1972年,公司开始推广使用蜂窝煤,它具有经济、卫生、方便等优点,深受居民欢迎。1975年,煤制品产量上升到17246吨。1982年,全面推广使用蜂窝煤,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公司为了解决群众买煤难的问题,对煤制厂安装10台蜂窝煤机一条龙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在城区增加供应网点,零售门店增加到12个,并在街道里弄设立6个代销点,同时可在零售网点进行预约登记,送货上门。为了保障群众生活用煤的需要,防止蜂窝煤外流,做好供应工作,实行凭票供应制度。根据居民户人口数分大、中、小户区别供应(5人以上为大户,供应150块;3~5为中户,供应120块;3人以下为小户,供应80块),按月按数供应,跨月作废,从而使居民生活用煤得到可靠的保证。当年,蜂窝煤产量达到47810吨。景德镇市在江西省境内首先实现蜂窝煤化的城市。蜂窝煤的普及使用,结束了景德镇城市居民生活燃料用柴的历史。
  工业生产用煤。公司成立初期,单一经营生活用煤。1958年,全市陶瓷企业进行“以煤代柴”的烧炼改革,改柴窑为煤窑,煤窑供应量剧增。公司一方面从外地调入计划内的煤炭,同时从邻近地区的董家山煤矿购进优质煤,满足工业生产用煤的需要。另方面派人走访用煤单位,对用户采取先发煤后收钱的办法,使煤炭销售量逐步扩大,当年销售5300吨煤炭。1964年,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用煤单位逐渐增多,煤炭销售出现紧张状况,公司为缓解煤炭供求紧张局面,拨出8~10万元用于扶助地方小煤矿建设,使小煤窑生产得到发展,有效地缓解煤炭供应紧张。此外,公司还从安徽省淮南煤矿调进优质煤,以弥补计划调煤的不足,保证陶瓷和其他工业生产用煤的需要。
  1965年,为解决工业生产用煤的调运、分配、供应,经省经委、省计委批准,规定工业生产用煤一律由公司统一管理;地方铁路沿线的煤场划给公司统一管理使用。从此公司全面担负工业用煤的供应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根据当时能源情况,提出工业用煤的三种计划管理形式,即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1979年,煤炭的矿价提价后,市场煤炭价未动,致使煤炭差价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补贴难以弥补市场煤炭供应的亏损。1984年以后,煤炭市场需求供应发生变化,工业用煤质量、品种要求严格,尤其是优质煤的需求量迅速扩大,公司积极大量组织购进计划外和地方小煤窑的优质煤,供应市场需求。
  第四节 副食品
  1949年12月,成立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市分公司。1950年,改为浮梁专区贸易公司。1954年,改为景德镇市贸易公司。1958年3月,易名为食品杂货经理部。1960年12月,与肉食品经理部合并,称副食品经理部。1961年3月,恢复原名。1968年11月,成立市副食品公司。1971年1月,并入市工业品公司。1972年11月,从工业品公司析出,恢复市副食品公司。
  1984年,烟草专卖业务从副食品公司划出,成立市烟草专卖局、市烟草公司,归省管辖。1985年,市副食品公司管辖的食品厂、酒厂同时划出,升格为市商业局直属企业。
  市副食品公司经营网点共有87个,其中较大型的零售门店有珠山中路副食品商场、东郊商场、零售中心店等。经营品种有食糖、酒类、卷烟、糕点、糖果、罐头、蜜饯、乳品、调味品等。其中,60年代,食糖实行凭票供应,1980年以后,敞开供应。
  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营副食品的个体户日益增加,达到1900多家。1984年9月,市副食品公司在所属的38家全民所有制零售门店,采用“包、带、联、租”等形式实行“国家所有、自主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经营体制,积极推行“四放开”改革措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公司设职能科室11个,共有1089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42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4万元,自流动资金157万元。下辖城区总店4个(其中集体2个),工矿总店、矿区总店各1个,批发部4个,综合服务部1个,仓库4个,糕点作坊5个和门市部76个。营业总面积6768平方米。
  第五节 肉类蔬菜
  1954年4月,成立市食品公司。1958年3月,改名为肉食品经理部。1956年3月,成立市蔬菜水产公司。12月,并入市贸易公司蔬菜经营部和水产批发部。1958年6月,合办蔬菜水产批发部。1960年12月,肉食经理部并入市贸易公司。1962年2月,恢复市食品公司。1964年4月,蔬菜水产批发部改为市蔬菜水产公司。1975年8月,食品、蔬菜分家,分别称市食品公司和市蔬菜水产公司。1985年9月,市食品公司与肉联厂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肉类 1956年7月,市食品公司正式成立兽医检疫机构,配备专职兽医人员,开展对猪仓库、家禽繁殖场和屠宰场的畜禽进行检疫。1975年,公司成立防疫科,并在冷冻厂设立卫检股,家禽繁殖场设有兽医组。随后,陆续在29个食品站和食品总店配备兼职防疫检验员。
  1956年8月,在马鞍山建猪舍5栋,容量为2000头。次年,扩建猪舍5栋,活猪容量增加到4000头。1958年,在太白园兴建生猪仓库,后经过两次扩建,生猪仓库容量增加为5000头。1964年,在太白园建立屠宰场。1973年,冷冻库竣工投产,容量为1500吨。1976年,市肉联厂宰猪车间竣工投产,机械化自动流水作业线,结束了自古以来人工宰猪的历史。
  生猪收购。1954年6月至1985年,国家一直把生猪列入二类物资管理,生猪收购通过合同派购,实行计划统购包销体制。1956年,开始对生猪实行派养(规定与组织农民饲养生猪)、派购(规定其交售商品猪的任务)。由省食品公司统一安排购进计划。1964年以前,食品公司通过农村供销社组织落实,实行按“出肉率定等,毛斤计价”;1958年,改为“毛斤定等,毛斤计价”;1964年,改由农村食品购销站组织落实。1966年,农民交售每百市斤奖售75市斤粮食,4尺布票;后改为奖售化肥和煤油等物资。
  猪肉销售。从1956~1984年,国家将肉食品列为二类农副产品,实行统购包销,猪肉销售纳入计划价格体系。猪肉销售价格进行多次调整。1962年,肉食品供应非常紧张,平均日销量仅13头,除一些特殊供应外,市场上基本无肉供应。1963年4月,开始实行猪肉凭证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二两半,平均日销量为91头;1967年生猪购销好转,居民定量随之增加,平均日销量增加到130头。1973年,年销售量起过10万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猪生产迅速发展,年销售量一直保持12万头以上。1984年,取消定量供应,年销售生猪14.5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5年3月,取消生猪派购,肉食品购销全部放开。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竞争的局面,猪肉市场活跃,国营食品企业猪肉销售量逐年下降。
  1985年底,市食品公司有职工1022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447人)。下辖城市经营部、农村经营部、生化制药厂、食品加工部、牛羊加工厂、零售商场、曙光商场、零售网点101个。拥有固定资金153.5万元,流动资金60.5万元。
  蔬菜 1951年4月,在八卦图、火神庙、大黄家上弄设立3个蔬菜市场。1954年开始,蔬菜收购实行统购包销。1956年3月,实行划片收购。1965年,以生产队为单位签订“四定”包销合同(即包数量、包品种、包价格、包上市时间)。1970年,为减少中间环节,保持鲜菜质量,收购站设产销联络员,负责沟通菜农与菜店关系,组织菜农直接送菜到门点。1973年,实行保价包销。1977年,重点推广“六定三保”粮菜对口的政策(即定面积、定品种、定劳力、定上市时间、定质量,保证收购、保证全年总价格水平、粮食部门保证口粮供应)。1980年,实行“五定二保统购包销一奖制”(即定品种、定面积、定上市时间、定交售数量、定质量,按计划生产的保证收购,保证品种价格水平,完成五定好,平衡达到规定者,给予奖售粮)。1982年,在“六定三保”和“五定二保一奖制”的基础上,实行粮菜三挂钩,即上市量、平衡上市天数、品种。1984年3月,在斗富弄沿河建成蔬菜批发部,建于并开展经营蔬菜收购,批发业务。同时在里村、樊家井、太白园、里市渡、八卦图设立5个蔬菜交易站。1984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可以把细菜放开,但大路菜要保证”的指示精神,蔬菜购销坚持“大管小活”的原则,对白菜、水白菜、蕻菜、韭菜、菠菜、芥菜、茭笋、土豆、茄子、青椒、红椒、冬瓜、柄南瓜、丝瓜、黄瓜、豆角、田藕、芋头、甘兰、莴笋、大白菜、白萝卜等大路菜列为大管的品种,继续实行计划收购。其上市比重,一般不少上市总量的80%。其它细小品种,实行合同议价收购。1985年3月1日,蔬菜市场全面放开。
  1960~1962年,蔬菜供应较为紧张,每人日供应量仅4~5两,一度出现排队争购现象。为合理分配供应,根据每日进货情况,曾实行居民定点发牌供应的办法。1963年,蔬菜供应好转,恢复敝开供应。但有的水产品、豆制品,直到1985年,才全面敝开供应。供应品种除鲜菜和调味品外,还有水产品(主要有目鱼、明大鱼、剥皮鱼、昌鱼、带鱼等);干咸菜(主要有福建的笋干,湖南的黄花,云南、广州的木耳,浙江萧山的萝卜干、慈溪的干菜笋、四川涪陵的榨菜,吴江的大头菜以及本地的香菇等);粮豆制品(主要是豆干、豆冲、腐竹、豆粉丝、薯粉、淀粉等)。
  1985年,市蔬菜公司有职工1045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525人)。拥有固定资产155万元,流通资金37万元。下辖农副产品贸易中心、裕丰经理部、蔬菜批发部、汽车队和6个总店,共设零售网点71个(其中集体所有制网点43个)。
  第六节 饮食服务
  1956年3月,成立市福利公司。1958年,撤销福利公司,饮食服务行业由市商业局直接管理。1960年3月,成立市饮食服务经理部。1961年3月,改名为市饮食服务公司。1971年1月,撤销饮食服务公司,分别成立景南、景北区中心总店,除景德镇饭店和东方红饭店仍由市商业局管理外,饮食服务行业分别由两个区中心总店管理。1972年3月,撤销区中心总店,恢复市饮食服务公司。1979年4月,市饮食服务公司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市饮食公司和市服务公司。1984年4月,两公司合并,复为市饮食服务公司。主要经营饮食、旅馆、照相、理发、洗染、浴室、制冰、理发工具修理、面食半成品加工等;兼营印刷、照相器材、百货、陶瓷、文化用品等。
  饮食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饮食业仍不景象。1950年,人民政府实行扶助政策,支持工商业者经营,饮食业逐步得到发展。当年市区有80多家饮食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有60多家饮食店申请公私合营,采取小店并大店,全市共组成40家公私合营饮食店。对年久失修的老店进行修茸,部分饮食店更换新招牌,逐步恢复传统名菜、名点供应,营业额有所上升。1959~1961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行业用粮大幅度压缩,饮食行业受到很大影响,饮食店均处于半停业、停业状态。1972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恢复。国营饮食店销售额达到254万元,创得3.93万元。1976年,将原大集体合作总店,易名向阳总店。1977年,增设新兴总店。1979年,向阳总店分为春光和迎春两个总店。1979年,国营饮食店销售额达307.22万元,创利10.22万元。1983年4月,市饮食服务公司对13个门市部,实行独立核算全面承包。1984年4月,春光和迎春两个总店,共有门点27个。1984年9月,经市政府批转市经委、市商业局《关于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改革方案》,撤销饮食服务公司所属总店,以门店为单位独立核算。
  景德镇饮食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951~1861年),全镇饮食业就相当发达,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有许多名菜名点。主要的有:
  凤凰戏牡:将退好毛的鸡(约1250克)取出内脏,再将猪肺(约500克)用冷水洗净,然后用开水泡掉血和腥味。用清汤3小勺,加香菇、猪油各1两,并配少许甜酒胡椒,与鸡一同放入砂钵内,用温火炖两小时,再把猪肺放入钵内炖透,放盐入味。吃时先将猪肺捞起放在大瓷盘内。再将鸡放在猪肺旁(摆成如凤凰在戏牡丹),倒入原汁汤即成。其特点是鸡肉酥烂,猪肺性味甘平,入肺经,《本草纲目》记载有补肺之功用。它是景德镇民间营养之佳品。素有地方名菜之称。
  船板肉:将猪肉(精肉、肥肉各250克)切成长方形的薄片,用少许甜酱、料酒、五香粉、味精入味片刻、然后将调制好的鲜米粉拌入肉上,上笼蒸熟即成。其特点是醇香扑鼻,肥肉油而不腻。
  清汤泡糕:(1)将猪肉剁成末,用水调成肉茸,加上适量胡椒、味精、桂花卤、把制好的清汤皮包上肉茸煮熟;(2)将干糯米粉(约400克)放在框内,抹平,放上拌匀的白糖、熟芝麻、桂花卤抹平,再撒盖上一层干糯米粉上笼蒸熟;(3)将煮熟的清汤放入盛有调味的汤碗内,再放上两块糕;清汤泡糕系传统风味小吃,咸甜兼之,具有甜而不腻,韧而不粘,香甜可口,回味无穷的特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景德镇曾兴余品尝,感到甜、咸鲜味特别,称绝叫好,亲笔为小吃店书写了“金春馆”三字,从此“清汤泡糕”名气大振,一直相传至今而经久未衰。
  全家福:分别将肉皮100克、熟猪肚25克、肉圆50克、海参25克、鸡脯25克、墨鱼25克、火腿25克、瘦肉50克切成片状,菜芯修好,肉片放盐用置水生粉浆好。砂锅中烧热,下猪油25克,投入葱姜25克煸出香味取出,加入高汤、盐、味精、胡椒、料酒、浇沸后,放入肉皮、肚皮、海参片、香菇25克、墨鱼片、鸡脯片、火腿片、先烩片刻,再加肉片、肉圆、菜芯数颗、移至大火上烧烩。烩至上味后,将锅置火上,用水生粉勾薄芡,淋入鸡油25克即成。其特点是:一菜多味,质软嫩。美味可口,且香气馥郁。
  金镶玉:(1)豆腐500克放蒸笼上蒸一下,一半切成细丝,另一半先批成大片,后下热油锅煎呈金黄色,再切成细丝。虾米5克去杂物洗净。
  (2)炒锅烧热,下猪油25克,将肉丝40克煸散后,用料酒烹一下,下毛汤10克、肉皮丝40克、木耳25克、黄花段25克、熟笋丝25克、葱姜末15克、豆腐丝、酱油10克、精盐、虾米5克和适量料酒、味精,烧沸后即用水生粉30克勾芡,淋上明油,撒上胡椒粉即可。其特点是包泽美、素、质地软嫩、味鲜热烫。
  珠山包子:(1)将甜面酱30克加上麻油30克、酱油40克、味精5克、姜末5克、上笼蒸透;(2)猪肉300克洗净,绞成肉,放入盆内,加烂洒30克、骨头汤125克搅成肉酱后,再加上蒸好的甜面酱和成酵面发好,对入适量的碱粉拦匀,另用200克精粉和成冷水死面团,将两团面和匀,搓成长条;按40克一个摘齐子,擀成圆形皮子,包30克克馅,齐齐口掐出14~18个折,上笼用大火蒸6~8分钟即可。其特别是:味鲜美,皮薄馅足,热汤可口。
  服务
  旅馆 1956年,在南门头建立国营沿江旅社。1962年1月,景德镇饭店落成,主楼7层,两翼5层。至1985年,市饮食服务部门管辖的旅社共有12家,床位1860张。年接待旅客36万余人次。此外,还有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的景德镇宾馆、瓷都宾馆、百花饭店、景江饭店、华光饭店、瓷城饭店、翠云饭店等10余家。
  照相 1979年,创办景德镇照相馆,一直为黑白照。1984年初,景德镇照相馆和受之照相馆组织摄景人员赴沪、穗等地学习彩照扩印,并自筹资金购进彩扩设备,开展照相彩扩业务。1984年,照相营业额直线上升,达到45.73万元,比1983年提高了3.3倍。1985年,有国营照相馆4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照相业有了新的发展,个体照相馆不断增加。
  洗染 旧时,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底,穿着艰难,为了节约、美观,习惯把穿旧褪了色的衣服送去洗染,整旧为新,洗染业生意兴旺。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穿着讲究,旧衣送染日益减少,洗染生意逐渐清淡。到1985年,洗染店相继停业改行。
  浴室 1956年,新建沿江旅馆附设浴室部开业,初时生意兴隆。1965年,饮食服务公司综合服务大楼落成,又建了一个大型浴室。由于设备完善,服务质量高,收费合理,兼有特级修脚师为顾客修脚,治疗脚疾,深受人们赞誉,招来了很多顾客,邻县的波阳、婺源、乐平等县有不少慕名而来。1970年以后,随着住房条件和机关企业职工福利的改善,一般机关,企业都设有浴室或洗澡间,居民家庭装有热水器洗澡等设施,浴室业生意日趋清淡。1972年以后,浴室年营业额仅2万元左右。1985年降至1.47万元,入不敷出,于1986年停业。
  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共有职工1304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424人),拥有固定资产395万元,流动资金85万元,服务网点83家。下辖劳动服务公司,4个行业管理委员会。公司设5科3室。经考核被评为技术职称的有:厨师、点心师、餐厅服务员56人(其中特级厨师2人,一级厨师7人,三级厨师33人;点心师5人,餐厅二级服务员4人);摄影师1人,三级摄影师5人;特级着色技师2人,二级着色师1人,三级着色技师3人;二级暗室修整技师1人,三级暗室修整技师2人);理发师13人(其中特级理发师1人,一级理发师2人,二级理发师3人,三级理发师7人);特级修脚师1人。
  第七节 农业生产资料
  1952年,浮梁县供销合作社设农业生产资料科,首次供应化肥(琉酸铵)5万斤。1954年,浮梁县供销社成立农业资料经理部。1958年,市、县国营、供销商业合并,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并入市工业器材经理部。1961年,成立市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不久,改称市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1968年10月,农资、石油、煤炭、五交化、土产合并,成立市生产资料公司。1973年1月,恢复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理化肥、农药、农药器械、中小农具等。
  随着塑料工业崛起,自1973年始,市农资公司积极组织塑料雨披投放农村市场,深受农民欢迎,结束了自古以来农民雨天劳动头带斗笠身穿蓑衣的历史。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属于政策亏损。1963~1981年,累计亏损183万元,年平均9.1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市农资公司改善经营,对化肥、农药等大宗商品采取直接调运,降低费用等措施,自1982年起,逐年扭亏为盈,至1985年累计盈利46.62万元,年平盈利11.55元。
  1972~1985年,累计供应化肥156988吨,农药6675吨,石膏7388吨,农药器械25255吨,中小农具211300件。
  1985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共有职工59人,行政设3个科室,下辖1个专业门市部和大桥、历尧两个仓库,拥有仓库14幢,总面积6551平方米。
  第八节 土产果杂品
  土产 1956年10月,成立市土产废品经理部。1957年5月,市干鲜果经理部并入,仍称原名。1961年3月,改名市土产废品公司。9月,划归市供销社管辖,更名为市农副土特产品采购供应站。1968年11月,市供销合作社撤销与杂食品站合并,成立市土产杂品公司。1971年1月,与农资、石油、煤炭、五交化公司合并,称市生产资料公司。1972年11月,从生资公司划出,成立市土产公司。1980年5月,成立贸易贷栈。1985年8月,成立市废旧物资公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分立帐薄,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主要经营农副土特产和废旧物资。
  市土产公司经营地方土特产有棉麻菸、油脂油料、化工原料、造纸原料、食品、薪炭及木制品、竹及竹制品等7大类共110多个品种。
  为开发市内农副土特产的生产资源,进一步搞活土特产经营,市土产公司自1965年开始至1985年共发放扶持资金14.44万元,扶持生产品种有白腊、紫胶、生漆、乌桕、棕片、蓖麻、山苍子、蜂蜜、五倍子以及笔杆、皮木油加工等。
  废旧物资收购 全市废旧物资回收工作由市土产公司担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工业下脚断料和社会废旧物资逐年增多,7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购杂铜和废钢铁。70年代中期以后,收购品种有: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原料、针织纤维、造纸原料、玻璃制品、畜产品等七大类86个品种。1975年,回收总额95.37万元,1985年,回收总额增加到202.79万元,比1975年增长103%。
  1982年,创办废旧金属加工厂。从“三废”原料中提炼出黄金350克.白银679公斤,品位在98%以上,产值35万元。1985年,提炼黄金182克,白银近200公斤,实现利润1.72万元。
  1985年,市土产公司共有界工430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41人);拥有流动资金37.46万元,固定资产116.74券元;公司设职能科室6个;下辖土产棉麻、土产物资、废旧物资(信托)、昌江4个经营部、汽车队、华孚商场和5个批发部,21个零售网点,10个土产、柴炭、废品收购点、22个废品代购点。
  果杂品 1978年10月,成立市日杂果品公司,经营日用杂品、茶叶、果品等商品。1980年,日杂果品公司改为日用杂品公司和茶叶果品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分户建帐,统一管理的体制。1986年,合并复原名。
  1983年下半年,实行多种经营,经营项目增加到26大类2000多个品种.,含五金、家电、百货、纺织品等,并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业务往来。
  1985年,对零售商店全部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年底上缴利润55.19万元。全公司共有职工24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26人);拥有固定资金47万元,流动资金27.2万元;下辖日用杂品、茶叶果品、综合3个经营部、7个批发部和15个零售商店。
  信托 旧时称旧货典当。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旧货委托社,隶属市土产公司。经营业务主要是接受旧货委托销售。委托社按销售价从中收取8%手续费。受委托的旧货有衣服、家具、钟表、自行车、人力车、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小型生产工具等。
  第九节 食盐
  1953年8月,成立中国盐业公司鄱阳批发处景德镇推销组。1954年7月,成立中国盐业公司景德镇市批发处,负责浮梁县、鄱阳县的第十一区,婺源县的第六、七、八区的食盐供应。1956年,成立市盐业公司,隶属省盐业公司。以后,曾并入市百货公司和市副食品公司。至1973年恢复。1984年,成立江西省盐业公司景德镇公司。按商品区划分管婺源县公司、乐平县公司。经营品种有海、湖、矿井盐、粉碎盐、再生盐。供应人民生活用盐和工、农、渔业生产用盐。并为防治甲状腺肿病提供加碘盐。
  国家对食盐经营实行微利让税政策。1978年,食盐零售价较50年代下降46%。1962年,农村山区零售最高限价为每市斤0.19元。1964年,降为每斤0.17元。1978年以后统一城乡零售价为每市斤0.15元。
  国家对工农业生产用盐实行减、免税政策。据1974~1985年统计,共供应免税用盐40150担,免税加工用盐155482担,免税农业用盐807担。
  景德镇市历来经销青、淮盐、由水路联运,经鄱阳中转抵景,途中环节多费用高。皖赣铁路通车后,1977年始,改销闽盐。初经贵溪中转至市。1979年,改为乐平中转。1981年,又改由鱼山中转。1984年,由火车直达景市,从而减少运输费用。
  1985年,市盐业公司共有职工4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职工13人);下辖服务部、仓库、综合门市部、小包装加工厂。辖销范围为景德镇市城乡和婺源县5个乡、波阳县2个乡。零售网点367个。其中城区34个,市农村125个;婺源33个,波阳29个,工矿区12个,个体零售点134个。公司拥有储盐仓库3幢。面积324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