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复制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30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复制品
分类号: F724.756
页数: 2
页码: 373-37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粮油复制品解放前到1980年面粉磨粉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面粉 磨粉

内容

解放前,景德镇只有简单的面粉加工业——磨坊与面条加工作坊,品种仅有土粉和一般挂面。1950年,景德镇有私营磨坊20余家,其加工方式是古老的以畜力为动力——牛拖石磨。1952年,浮梁县有磨坊16家,总加工能力,每天磨小麦2580斤。出品率,每百斤小麦,加工皮粉出粉75斤,加工八一粉出粉81斤。销售对象饮食业占60%,做面条占30%,酱坊店占10%。小型做面条的有信昌商店等6户,以手摇面条机生产年产量9000斤。1956年,市粮食局将从事面粉加工的公私合营磨坊与源和加工厂合并,改称源和面粉厂,成为当时市区最大的面粉厂。生产方式改为机器(木炭内燃机)带磨传动,日产面粉由800余斤提高到2600多斤,面粉质量也有提高。并用3部手摇小面机生产挂面,日产面条300至400斤。
  1965年10月,源和制粉厂与小港咀榨油厂合并,成立景德镇市粮食局粮油综合加工厂,分设磨粉、制面、榨油3个车间。磨粉和制面生产由原来的木炭机改为电力传动,安装了5台小钢磨,日产面粉(土粉)3500余斤,制面日产800余斤。开始向机械方向发展。1966年,改进面条烘烙方法,由日晒——煤炭明火烘焙改为烘房烘干,彻底改变了过去制面靠天的生产方式。1972年,扩建厂房,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添置了比重去石机、刷麸机、拉丝机等。1974年,制面车间进一步扩建,面积扩大到450平方米,安装两条机面生产线,从拌粉到出面条,全部为机械生产,变手工切面为机器切面,工效比原来提高52%。日产面条由800斤增加到2000余斤。1976年革新成功面粉自衡游动筛,提高产量近1倍,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采取管道风运提粉除尘,装配了较先进的清理设备。1983年,粮油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又兴建新的面条车间,面积950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6吨/班,是景德镇市面条生产能力最大的车间,采用锅炉输送蒸气,散热器散热,燧道式链条自动连续烘干技术。并从上海购进m80~3型挂面机、拌粉机、熟化机和多种机械,通过合理安装变连结组合。自动上面架输送到烘房排潮压风烘干,自动切面,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生产作业线。1984年,粮油工业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方向转化,粮油综合厂改为粮油食品厂,该厂从建厂到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8.7万元,厂址在天宝桥(厂区占地面积13377平方米)。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89.2万元,职工114人(其中国营71人,大集体43人),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小麦粉1200吨,面条3000吨,食用植物油6000吨。年工业总产值133.5万元。1962~1985年,共向国家上缴利税66.9万元。
  1977年7月,市粮食局成立第一个集体企业——粮油复制品厂。首批安置待业青年40余人。该厂主要从事粮食复制品加工,品种有:酿酒、排粉、粉皮、米粉、糕点等。根据人民生活和市场需要,1980年5月,面包厂建成投产,有CB~804型面包自动切块机,T~60型卧式调拌机,连续式远红外线食品炉,自动揉园机等主要机器设备。采用新工艺,从拌粉、切块、揉园到烘焙为自动和半自动化生产,生产能力,日产主食面包10万只。还生产各种传统糕点。1985年,面包厂改为上海风味食品厂。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