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拨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调拨运输
分类号: F724.756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解放初期到70年代以来粮油调拨运输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粮油 调拨运输

内容

解放初期,粮食调运主要是确保军需供应。并按供给制向机关工作人员供给粮食。
  1953年,贯彻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规定,市粮食部门开始建立集中统一的粮油调拨制度,对全市粮油实行统一调拨。
  计划调拨 粮油调拨计划的内容包括品种、数量和调拨对象。调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分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或粮食部)和省、地、县粮食局编制。编制粮油调拨计划的原则是: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好粮外调”,“统一调拨,合理运输”的原则,做到数量、’品种准确,流向合理。调拨计划分年度、季度、月度3种。市粮食局每月下旬召开计划会,综合粮油购、销、调、存和加工情况,提出下年度或下月度粮油调拨计划建议数,于下月上旬参加省粮食局“粮油调拨计划汇编会”,并与调出方就品种、数量和粮点具体商定,经省粮食局下达指令性计划,交由调出调入双方执行。景德镇是缺粮区,城市粮食供应大部份靠外地调入。1959〜1961年,粮食紧张,调粮十分困能。市内粮食库存处于边调入边供应的“应急状态”。为保证全市人民的粮食计划供应,市长尹明亲自指挥抓调粮,维持市场供应。
  1953年至1985年,从外县、外省调入贸易粮23.2亿斤,调入油脂5746万斤,保证了市场供应。
  粮油运输 新中国建立前,景德镇粮商经营的粮食,来自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和当地农村,或由农民用土车(独轮车)推来,或用船运。郊区农民则用肩挑。
  新中国建立初期,粮食运输主要靠木船和土车。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汽车运粮逐渐增加,但运费较高。为减少运输费用,50〜60年代,从九江调入面粉,鄱阳调进食油,改陆路为水运,节约运费50%。并报经中央粮食部批准,将乐平调祁门省间调拨的粮食改调景德镇市,可缩短运输里程100公里,以20公里计算,每万斤可节约运费20元。60年代,每年要调运70〜120万斤,80年代,每年调运500万斤,为国家节约大量运力和运费。
  1963年,根据江西省粮食厅指示,实行粮油运输“六定”(定品种、定数量、定点、定线、定运输工具、定费用)定额管理办法。当年调入贸易粮4183.1万斤,完成计划的114.61%。减少费用开支8.3万元。
  50年代起,市内粮油运输按库——厂——站或库——站的线路运输。粮站之间,按既定的路线,就近拨付粮油,采用就车就船就厂就站装卸粮油的措施,避免市区内粮油迂回倒运。力求原粮(或油料)一次进厂,成品粮(或油脂)直接卸粮站,尽可能减少二次搬运。1974年统计,“四就”装卸,减少粮油运输量1.64万吨,节约运费3.18万元。1974年,跨界运粮297万斤,直接送市554万斤。皖赣铁路通车后,由九江、南昌调入的面粉改由上海调入,改公路运输为铁路运输,每年减少运费开支18万元。
  1964年4月,成立景德镇市粮食局汽车队。1970年4月与商业汽车队合并,1972年10月分开,恢复粮食局汽车队。1978年,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单车核算,年完成货运量3.66万吨,盈利6万多元。1980年更新车辆,汽车由38辆减到18辆,吨位由150.6吨减到96吨,年完成货运量4.94万吨,盈利12.82万元。1985年,该队拥有汽车25辆,职工86人,固定资产147.33万元。年完成货运量8.46万吨,盈利48.37万元。
  70年代以来,为突击完成夏粮入库运输任务,每年夏粮入库前都要成立“景德镇市粮食征购运输指挥部”,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总指挥,粮食、交通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动员和组织专业运输单位与社会车辆投入夏粮运输。并按车辆数将运粮任务分配到单位,逐日统计通报进度,便于各单位领导督促完成。1978年,参加夏粮入库运粮的汽车,每天多达200多辆,2个月完成运粮3.79万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