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73
颗粒名称: 邮电志
分类号: F632.756
页数: 19
页码: 331-34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成立浮梁邮政局。民国2年(1913年),成立浮梁电报局。34年,成立赣州储汇分局浮梁办事处。1949年5月5日,人民政府接管邮政局和电报局。1951年4月,邮、电两局合并,成立浮梁邮电局。1953年6月,景德镇市改为省辖市后,浮梁邮电局易名为景德镇邮电局。1969年11月,市邮电局分为电信局、邮政局。1973年10月,电信、邮政合并,恢复市邮电局。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邮电部门职能,市邮电局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不断改善邮电通信经营管理、扩大业务范围,更新技术设备,服务网点遍布城乡。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邮电志 邮政

内容

第一章 邮政
  第一节 网络
  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境内各都共设递铺13处。清光绪六年(1880年),浮梁县设递铺12处(县治有县前铺,县治西有广平铺、大演铺、长林铺,县治北有肥湾铺、兰田铺、彭车铺、官桥铺、廷溪铺、神坛铺、大惟铺、小惟铺),共配递夫12名、铺兵30人。大路:东去150里至黄竹岭通婺源县,西去55里至洗马桥通鄱阳县。水路:南由青峰渡上溯65里至倒湖通安徽祁门县境,自南门渡顺流而下,48里至官庄金鱼滩通鄱阳县境。
  民国31年(1942年),浮梁邮政局为二等邮局,设邮路8条:逐日班陆路有浮梁——乐平,浮梁——婺源,浮梁——都昌,浮梁——万年石镇街;水路有浮梁——鄱阳。隔日班有至瑶里、大江村、兴田、经公桥、勒功街、桃墅。邮政代办所有里村、湘湖街、臧家湾、鹅湖滩、瑶里、峙滩、石鼓、旧城、经公桥、新厂、兴田埠等11个。在东埠街、南安坦、兴田、大江村、龙潭、南溪桥、勒功街、储田桥、花桥、三龙街、洗马桥等设信柜11个。邮路贯通主要乡镇,并与邻县的鄱阳、乐平、都昌、婺源和安徽祁门县相连。至1949年初,设局(所)7个。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邮政通信服务网点不断增加,服务面日益扩大。1955年,邮政网点有局(所)38处,其中农村36处,设信箱59个。邮路总长1125公里,农村825公里。至1985年底,邮政服务网点发展到局(所)39处,其中设在城区内的有:景德镇市邮电局(珠山中路)、中山路、戴家弄、里村、汽车站、昌河、新厂、青塘等8处。设在农村的有鲇鱼山、景波、洪源、三龙、罗家、黄坛、大洲、兴溪桥、蛟潭、西湖、经公桥、储田、福港、九龙、樟树杭、峙滩、江村、旧城、兴田、黄泥头、臧湾、鹅湖、湘湖、瑶里、兰田、东流、寿安、仙槎、渭水、丁家洲、西安等31处。自办局所30处中,在农村的有23处。其他服务网点设有珠山路、中山路、戴家弄口报刊门市部3处;报刊零售亭有工人新村、新厂、桂花弄口、南门头沿河边、苏家坂弄口、斗富弄口等6处。在城区及离邮局较远的大型厂矿、单位设邮票代售处124处,其中设在农村的有109处;信箱(信筒)185个,其中设在农村的有121个。邮路单程总长度851公里,其中二级邮路159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长度1211公里。全市28个乡镇,250个行政村,2019个村民小组全部通邮。城区投递段道29个,其中16个投递段道的投递频次每天2次,13个投递段道的投递频次每天1次。
  第二节 设施
  解放前,邮政设施简陋,邮件运输全部靠背负肩挑,邮件投递全为步班,邮政局没有机动车辆和自行车。
  解放后,邮政通信设施得到发展。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增添了大板车、三轮车搞邮件接发,城市投递开始配备自行车投递邮件。1950年添制苏制两轮摩托车2辆。1963年增添用于邮件转运的南京跃进牌邮车1辆。1963年,拥有用于投递邮件的自行车19辆,其中农村投递10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邮件运输改为汽车、牵引车、摩托车运送。1985年,邮政拥有汽车7辆,装卸用牵引车1辆,自行车131辆,包裹收寄机3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邮政业务量不断增长,服务项目范围扩大。为了改善邮件收寄、分拣和投递等工作条件,加快传递速度、提高通信质量和效率,1963年,经江西省邮电管理管理局统一设计和投资,对各类邮件分拣等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增添。1984年,综合邮电大楼启用后,各类邮件分拣、投递等2种的操作台,分拣隔眼等邮用设备,再次进行全面更新和添置。既改善了邮政人员工作条件,又进一步提高了邮政服务质量与效率。
  第三节 业务
  邮件分为国内邮件和国际邮件两类。
  国内邮件按照寄递区域又分为本埠邮件和外埠邮件;按照邮件性质分为函件和包件两类。函件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包件为包裹和快递小包两种。
  国际邮件按照性质分为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小包、保价信和包裹7种。前6种总称函件。
  邮件按照处理手续分为平常邮件和给据邮件。平常邮件,即邮局在收寄时不给收据,处理时不登记,投递时不需收件人签收;给据邮件,即邮局在收寄时给出收据,处理时加以登记,投递时由收件人签收。给据邮件分为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保价邮件、包裹和快递小包5种。
  邮件按照运递方法,分为水、陆路邮件和航空邮件。
  各类邮件的资费,由邮电部统一制订,全国各邮局贯彻执行。
  解放前,平信、单挂号函件、双挂号(带回执)函件、小包为邮政专营业务。包裹、储金、汇兑为邮政兼营业务。代售印花税票、代理国库、代发军邮等项目,则为邮政代理业务。
  解放后,邮政通信事业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始终贯彻“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八字方针,邮政通信业务服务项目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保价邮件、包裹(含大宗包裹、工业包裹)、快递小包、机要函件、汇兑、报刊发行和集邮等。邮政通信业务量逐年增加。1985年,全市信函为683.48万件,其中:出口函件285.1万件,进口函件354.33万件,转口函件44.05万件。给据函件为124.84万件,即:出口函件62.74万件,进口函件56.99万件,转口函件5.11万件;包件16.78万件,即:出口7.17万件,进口8.86万件;转口0.75万件;汇票为27.84万张,即:出口19.93万张,进口7.91万张;报纸2257.72万份,即:出口的271.05万份,进口1986.67万份;杂志260.19万份,即出口的1.05万份,进口的259.14万份。机要文件为1.6579万份。其中:出口的6379件,进口的1.02万件。邮运方面,自办车船邮运493.38万袋公里,委办车船邮运为44.96万袋公里,转运邮件为7.69万袋。各项邮政通信业务服务收入分别为:函件28.61万元,包件20.20万元,汇票10.69万元,报刊发行34.99万元,机要通信0.51万元,集邮8.7万元。
  第四节 集邮
  80年代,域内兴起集邮热潮。1982年8月27日,市第一个基层集邮组织,黎明制药厂集邮会成立。9月,由工人文化宫发起,组织景德镇市职工集邮协会。11月5日,中山路集邮门市部正式开业,出售纪念邮票、集邮册、放大镜、量齿尺、镊子以及其它集邮用品。12月18日,市总工会向全市发出《关于在职工群众中积极开展集邮活动》的通知,并转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江西省总工会关于搞好集邮工作的文件。同月20日,市职工集邮协会正式成立。1983年,市邮电局正式开办邮票预订业务。
  1984年初,市职工集邮协会举办全市职工首届“邮展”,参展单位27个,35人参加,共展出52套专题,92个镜框的邮展品。5月,举办“中外邮品展览”。6月1日,为对青少年进行集邮宣传教育,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王锡昌个人邮票火花展览”。8月,成立景德镇市邮票公司。11月,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的通力协作下,成立景德镇集邮协会,全市各单位的集邮代表近200人参加。从而使集邮活动真正走上有组织、有领导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
  1984年12月24日至1985年元月5日,市邮电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集邮协会联合举办“瓷都首届迎春邮展”,展出30多部邮票专题计320多张邮票贴片展品,同时特邀江西省参加1983年全国邮展获奖的四部优秀展品参加展出。通过评选,有15部邮集获优秀奖。
  1985年9月,市集邮协会会刊《瓷都邮苑》创刊。10月,在东郊开办新厂集邮门市部。同年,市邮票公司制作并发行“瓷都艺苑”美术明信片第一组,受到全国广大集邮者的喜爱,在全省集邮业务首次竞赛评比中,被评为全省先进邮票公司,同时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1985年底,市交通局成立系统集邮协会。至此先后有七一三厂、八五九厂、四三二一厂、光明瓷厂、陶瓷机械厂、第十一中学、第二中学等单位成立集邮小组,并举办邮展和集邮讲座活动。有30多个基层集邮组织加入市邮协。当年组织集邮交换75次,集邮知识讲座4次,集邮活动日5次,基层集邮组织邮展10余次。
  第二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通信
  有线电报
  网路 民国时期,浮梁电报局在河西哪咤庙内设立电报房,电报营业点租用戴家弄口附近民宅。抗日战争爆发后,报房由哪咤庙迁至陈家街(即现在的市工商联合会址),后再迁至中山路的南昌会馆内。民国36年(1947),开通的报路4条,其中至安徽屯溪的“莫尔斯机”幻线电报电路一条;至乐平、至鹰潭的“莫尔斯机”幻线同线报路一条;至鄱阳、至婺源的“话传”电报电路各一条。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景德镇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电部门。1951年,有有线报路3路:至乐平及安徽屯溪的“人工音响”电报电路各1路,至南昌的“快机”电报电路1路。1952年开通的电报电路直达局5个,电报直达电路5路。1985年,有线电报电路8路,其中二级省内电报电路3路(含出租电报电路2路),市内电报电路5路。乡村的“话传”式有线电报通信,已沟通至经公桥、峙滩、旧城、鹅湖、蛟潭、三龙、江村、西湖、兴田、寿安、仙槎、坑口、樟树坑、瑶里、大洲、东流、湘湖、蓝田、兴溪桥、臧湾、九龙、储田、罗家、福港、洪源、黄坛、渭水、鱼山、景波等29个通报网点。
  设施 解放前,市内电报通信设备非常简陋,仅以磁石电话单机,在长途线路上以“话传”方式,或采用“莫尔斯”机开通电报通信。有的是在长途线路上加装“线卷”抽出“幻线”来开通。解放初期,电报通信设备,为“人工音响机”、“快机”和三柱凿孔机进行通报。1959年,景德镇市的电报进出口,全经由至南昌报路沟通,其电路亦改为电传通报方式,既提高了通报质量,又加快了电报通信传递速度。1968年,开至上饶的报路亦改为电传电路通报。为了改善和提高有线电报电路的通信质理,市邮电局电报中央室于1972年开通EB319型8路载波电报机1部,并配备有55型电传打字机4部。1974年,开通EB319型16路载波电报机1部,配备55型电传打字机5部。1977年,增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部。1982年,双机头自动发报机增为2部,电传机拥有7部。1985年,报房和电报中央室,由珠山路邮电楼搬迁至河西邮电综合大楼,配备有EB319型16路音频载波电报机2部,EB319型后8路音频载波机1部,55型电传打字机14部,EB477型电子电传打字机2部,TX20型电子电传打字机4部,83型汉字电子电传打字机1部,83B型汉字电子电传打字机1部,64-4B型双机头自动发报机3部,BFD01型单机头自动发报机4部,BF4201型程控自动发报机2部,BC102型真迹传真机1部,DH002型士24V±60V士130V直流变换器4部。在用户电报专用设备方面,配有28回线用户电报集中器1架,TX35型电子电传打字机6部,1000型电子电传打字机1部。电报投递配有摩托车6辆,除基本营业投送区配有摩托车投送,其营业投递区外亦配备摩托车专送。
  业务 国内公众电报业务,根据不同的传递方式和业务性质分为:国内电报、国内船舶无线电报、传真电报和用户电报4类。
  国内电报,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和业务公电8种。在处理过程中,按其业务种类顺序和各类时限规定传递和处理。国内电报开放下列特别业务:特级电报—适用电报种类的有政务电报以及规定范围内的公益电报和公务公电。加急电报——适用电报种类的有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银行汇款电报和公务公电。邮送电报——适用电报种类的有政务电报和普通电报。
  国内船舶无线电报开放的业务范围有公益电报、普通电报、业务公电和纳费业务公电4种。开放的特别业务有:特急电报和公益电报。加急电报有公益电报和普通电报2类。
  传真电报,根据不同的传送内容和业务性质分为相片传真、真迹传真、文件传真和报纸传真4种。相片传真,开放新闻和普通两种业务。真迹传真,开放新闻、普通和公电3种业务。文件传真、办理各机关、企业、部队、团体等单位交发的公文等文件传送的传真业务。报纸传真,是办理有关报社交发的报纸样板传送的传真业务。
  用户电报:是发报用户利用装在本单位的专用电报终端设备,或使用邮电局营业处装设的公用电报终端设备,通过邮电局的用户电报交换机和电路与本地或外地的收报用户直接通信的一种电报业务。
  开办国际电报业务有国际普通电报、国际加急电报、国际政务电报、国际新闻电报、国际书信电报、气象电报、有关人命安全电报、保证航空安全电报、国际相片电报和国际用户电报等10种。 开办港澳地区电报业务有普通电报、相片电报、用户电报。
  为了方便用户、简化电报的收报人住址和姓名,开办机关、企业、团体或者个人的电报挂号业务。电报挂号有效期限分三个月和一年两种。
  电报投递除了电报递送基本营业区正常投送外,对基本营业投送区以外的开办有专送业务。
  景德镇市的电报业务最(出口电报量)及电报业务收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电报业务量及业务收入:1959年,电报业务量为70000份,1985年底,电报交换量增为551728份,其中电报业务量达276003份。在电报业务收入方面,1965年为31072元,1985年底增为533689元,与1965年相比,增长率为17.2倍。
  无线电报 民国27年(1938),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军事需要,江西省邮电局配给15W无线发讯机及再生式收讯机各一部,配有摇机人和机修及无线报务人员,开通至南昌的无线电报电路1条,平时无线电报电路,只保持定时联络,不正式通报。
  解放后,无线电报电路,只作为防洪,抢险等临时应急通报之用,平时只保持定时联络。1950年,更新为55型15W无线收发讯机2套。1969年,增设81型15W无线发讯机2套,原55型15W收发讯机为备用。自1977年起,无线电报电路,开始适用于通发民用电报。1979年,更新为XF-DIB型150W发射机及WTP430型收讯机各1部,原81型15W收发讯机作为备用。
  第二节 电话通信
  长途电话
  网络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长途电话通信,设在中山路南昌会馆内。开通的长途电话直达电路有至鄱阳、婺源的铁线电路各1路;经由经公桥到安徽屯溪的铁线电路1路。
  新中国成立后,市邮电部门对民国政府遗留下来的长途电话网络,经统筹安排,分期进行修复和整治。1952年,江西省邮电管理局拨给“H1”型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使景德镇市的长途通信开始进入载波通信行列。当年开通的长途电话直达电路5路,即至上饶的载波长话电路1路,至鄱阳、婺源的铁线长话电路各1路,至乐平和至安徽祁门的铜线长话电路各1路。1958年,江西省邮电管理局调拨BBOT型三路载波终端机1部,增强了景德镇市的长话通信能力。开通的长话直达电路总数为8路,即至南昌的载波电路2路,至上饶的载波电路1路,至婺源、乐平的实线电路各1路,增开至德兴的实线电路3路,至波阳的长话电路改为铁双幻线电路1路。1965年,增拨BBOT型和ZT301型三路载波终端机各1部,长话直达电路总数增为11路。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在网路技术组织上,采取由实线单路改为载波多路,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实行网路直达。1968年,在三宝蓬建立载波二站,10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在长途通信设备方面,进行扩容和更新,主要长途干线进站端进行了整顿,增容至市邮电局长途中继电缆50对。1971年,长途直达电路总数为17路,即至南昌的载波电路6路,至上饶、九江、屯溪、乐平的载波电路各1路,至波阳的实线电路2路,至乐平、鹰潭、婺源、都昌、德兴的实线电路各1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景德镇市的邮电事业迅速发展,景德镇市辐射的长途电话通信网路基本形成。1981年,辐射的直达局12个,长话直过电路25路。1985年底,景德镇市长话通信网路,辐射的直达局17个,开通的自用长话直达电路36路,出租的长途电路5路。在自用的直达长话电路中,载波电路33路,即至南昌的载波电路9路,至九江、上饶、波阳、上海、南京的载波电路各2路,至吉安、鹰潭、抚州、婺源、都昌、屯溪、杭州的载波电路各1路,至乐平的载波电路7路;至婺源、德兴、都昌的实线电路各1路。
  市域乡村邮电支局(所)相继亦开办长话通信业务,到1985年底,形成以市邮电局为中心辐射的长话通信网,有网点29个,长话通信电路29路。
  设施 民国时期的长途电话通信设施,仅配有20门台式磁石总机1台,进局线路设备为3对铁线,非常简陋。
  新中国成立后,由江西省邮电管理局统筹安排,对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长途通信设施,分期进行了修复和整治。1952年,对原台式磁石总机进行更新,配备HJ263~Ⅱ型落地式长途磁石交换机1席,同时拨给H1型单路载波机1部。为增强长途电话的通信能力,以满足市内各部门、各单位及各界人士对长途电话通信的需要,1958年7月,珠山中路新建邮电大楼落成,局内长途交换设备增为HJ263~Ⅱ型20门落地式长途磁石交换机2席,并安装BBDT型3路载波终端机1部。1968年10月22日,建于市东郊三宝蓬的景德镇市邮电局载波二站(邮电部一级干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站内配备BB0T型三路载波终端机2部,ZT301型三路载波终端机1部,ZM202型三路载波终端机1部,ZR202型载波增音机1部、ZR312型载波增音机3部,电话机联络机架1部,2105型12EW柴油发电机组2部,130V蓄电池组2组,24V504A蓄电池组2组,以及交直流配电设备等。1984年1月,珠山大桥西头缘合邮电大楼建成交付使用,长途交换设备一次性投资11.7万元,将磁石制的长途交换设备,改制更新为JT~2A型共电制长途交换机,容量为120回线,计14个座席,15日正式开通。到1985年底,通信载波设备配有12路载波终端机5部,3路载波终端机9部,载波增音机3部,即ZM312型12路载波机3部,TZ12A型12路载波机1部,TZ12B型载波机1部,EM202型3路载波机5部,JZ3CB型3路载波机2部,JZ3CC型3路载波机2部,ZR312型载波增音机2部,ZR200型载波增音机1部。拥有长途杆路420公里,其中一级线路173公里;在杆路中水泥杆路达239公里,其中一级线路122公里。架空明线线条总长度1609公里,其中一级线路518对公里;在线条线质上,铜线长度为761对公里,铝线长度为178对公里;铁线长度为670对公里。长途进局、中继及中间电路的电缆皮长19.1公里,其中一级线路10.9公里。四线木担120担公里,八线木担215担公里,其中一级线路113担公里。八线铁担123公里,全为一级线路用设施。
  业务 景德镇市的长途电话通信,属于人工交换网,其业务范围包括:自办接续电话业务和出租电路(分长期出租和临时出租)两个方面。自办接续长途电话业务分为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和会议电话业务两项。
  国内长途电话,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6种。为了改善通信服务和方便用户,国内长途电话办理预告和预约电话特别业务。预告电话就是发话人预定通话时间,由邮电局预先告知受话人,按时接通通话的长途电话。预告电话不办理叫号和传呼业务。预约电话是发话和受话用户预先约定的通话日期和时间,按时接通通话的长途电话。预约电话亦不办理传呼业务。与此同时,还开办“立即接续长话业务”,即“713”立接电话。
  会议电话业务,是由不同地点的用户之间,用长途电话召开会议的长途电话。会议电话可以和一个或几个受话地点同时进行通话,发话和受话用户可以在邮电局或用户的电话会议室进行通话。
  长途电话的营业时间是:市邮电局长途台昼夜受理用户挂发;城区珠山路邮电支局营业厅昼夜受理用户挂发,珠山大桥西综合邮电大楼营业厅,其营业时间8:00~18:00;开办长话业务的邮电支局(所),其长话营业时间,根据各支局(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夜间叫挂、随时受理。
  长途电话计费公式为:
  全价计费额(元)=基本价目(元/1分钟)×实际通话时间(分钟)
  基本价目是根据通话两地的空间距离量制订的。加急电话按基本价目加倍收费。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包括通话费和叫人、传呼附加费)的基本收费时间为3分钟,通话不满3分钟的,按3分钟计算。通话超过3分钟的,按实际通话时间计算。尾数不满1分钟的,按1分钟计算。
  非假日的7:00~19:00内通话,按规定的价目全价计费。19时至次日7时内通话的,一律按规定的价目计算后减半计费。星期日和法定假日内通话,按规定的价目计算后减半计费。例假日如有提前或移后的,以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为准。
  会议电话按照每一受话地点的长途电话基本价目和分段计费办法计算收费。会议电话通话费的基本收费时间,起点30分钟。通话不满30分钟的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的,按实际通话分时数计算;会议电话的预告费,按照预告内容字数,每10个字按一分钟基本价目计算收费;会议电话汇接县以下的用户参加会议,按照农村电话规定价目加收农话汇接费。
  城区电话
  网路 民国时期的市内电话(即城区电话,下同),只有浮梁县政府自办的1台50门西门子式电话总机,专为县政府的各个部门的官员服务,仅有少数几家商店、作坊搭线沟通,实占容量28门。
  1953年3月30日,市内电话改制为落地式磁石交换机,初装容量为100门。1954年,经江西省邮电管理局统筹安排,扩容为200门,市话线路重新配网,出局改为300对铅包电缆,为0.036皮长公里。主要街道中山路以及至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等方向和配线,架设木杆路,随杆附挂200对和100对铅包电缆,南北延伸。50对、20对和10对不等容量的架空电缆引出配线,配网电缆总长度为5皮长公里。1958年,市内电话改制为C-1型复式共电交换机,初装容量600门,于1959年5月1日割接使用。为配合市内电话的改制,市话网路设施进行了扩容新建,电缆亦开始由架空改为永久性管道式施放。市话配线室地槽通过珠山路马路至百货商场,建埋6孔管道33米,百货商场至新光瓷厂建埋2孔管道88米,总建人孔3个,出局电缆配线容量为800对,在百货商场#1人孔引出200对铅包电缆架空向东延伸,经新光瓷厂#2人孔引出三根200对铅包电缆,架空向西、南、北三个方向各一条200对电缆延伸,配网电缆总计达7皮长公里,分线箱34个,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084对公里。1975年底,市话通信的配网增至总长度计32皮长公里,配线分线箱设备102个,架空明线线条1240对公里。到1982年,配网电缆增为74皮长公里,配线分线箱136个,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317对公里。1983年年底耗资84.68万元,建成出局地下电缆通道21米。珠山大桥桥面的“U”型敷设电缆的槽沟297米,埋设地下管道总长为6271米,即6孔管道5417米,12孔管道708米,18孔管道93米,24孔管道53米,合计管孔长度为41144米,新建配网人孔137个,分线箱164只。在电缆建设方面,新建配网电缆59.954皮长公里,其中铅包电缆57.847皮长公里,塑料电缆2.104皮长公里。1984年1月15日,市内电话改制3000门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割接使用。1984~1985年,新建埋设地下管道5057米,其中火车站至站侧路口的4孔576米;邮电大楼至珠山西路的12孔541米;珠山西路至税务第四分局的6孔240米;夜叉坞至第三医院的6孔2600米;第三医院至昌河机械厂的4孔1100米。新增建人孔63个。两年内,市话杆路建设的总长度为68杆程公里,其中水泥杆路54.2杆程公里;配网电缆由解放初的零增为93.5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31.5皮长公里,塑料电缆2.104皮长公里,增设地下管道总长13.16公里,合计管孔总长82.82公里,地下人孔219个,分线箱设备201个。
  设施 民国时期,浮梁县政府自办安装一台50门台式“西门子”磁石交换机,实占28门。私商林昌武自办安装5门台式磁石交换机,一门与县办总机沟通。除县长、警察局等处电话为双线回路外,其余均为单线回路。1949年解放,私商的总机拆除。1953年3月30日,市内电话改为落地式磁石交换机设备,出局改由铅包电缆。1957年,珠山中路邮电大楼交付使用。次年,市内电话安装C-1型复式共电交换机,1959年5月1日割接投入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江西省邮电管理局批准,投资83万元,在综合邮电大楼内安装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初装容量3000门,1984年1月15日零点割接开通。到1984年底实占容量1541门。1985年未,接入市内电话网的电话机共1724部,为1949年28部的61.57倍。电话普及率为327人拥有一部电话机,比1949年的每7000人拥有一部电话机,提高21.4倍。
  市内用户交换机设置,始于60年代初期,为磁石式交换机设备。到1985年底,全市用户交换机为51户,交换机总容量达5044门,即自动交换机容量为2965门,共电制交换机容量1794门,磁石交换机容量285门,接于用户交换机上的电话机3098部,用户交换机进入市内电话网的中继线137对。即双向中继线101对,出入中继线各18对。
  业务 市内电话服务范围,根据用户的分布情况和城市行政区划,划定市话营业区域和基本营业区域。东至新厂,南至小港嘴,西至枫树山,北至观音阁为市话营业区;基本营业区,以邮电局为中心,向东幅射于里村元盘道,再至曙光路向太白园转向南幅射于第二中学,继而以沿河东路由南至北,再折向西幅射于沿河东路,然后向北幅射于第一医院,经由夜叉坞延伸至里村。景德镇市的市内电话为单局制,其基本营业区的服务半径不大于5公里,凡是基本营业区以外的用户,均收取界外月租费和界外维护费。
  市内电话办理下列业务:
  (1)装、拆、移机、换机、换号和话机改名过户;
  (2)普通电话:一个用户单独使用的电话;
  (3)合用电话:一部电话机供几个用户共同使用,并在电话号簿上分别列名;
  (4)临时电话(专线):用户临时需要装设的电话或专线;
  (5)公用电话:供人民群众使用,按次收取通话费的电话;
  (6)中继线:用户交换设备接通市话局的电话线路;
  (7)专线:用户租用市话线路作为通话或传递信号等用途的;
  (8)租杆挂线:用户租用市话杆路附挂线条或电缆;
  (9)租用管道:用户租用市话管道敷设地下电缆;
  (10)代维用户机线设备:产权属于用户的机线设备,由市邮电局代为维护。
  市内电话的资费标准,由邮电部统一制订。市内电话种类分为甲乙两种,甲种用户是指住宅电话用户,乙种用户是指甲种以外的用户。市话月租费的计费,是按照市话的机械设备总容量划分。随着市内电话通信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市话网路的合理配备,市内电话通信业务得到相应发展,特别是市话更新改制为自动电话后,其增长速度更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49~1952年,市内电话由政府机关自办,市话业务收入邮电部门不计。1965年市话业务收入为6.43万元。1985年增长为57.38万元,比1965年增长8.9倍。
  农村电话
  网路 解放前,浮梁邮电部门没有建立农村电话。只有浮梁县政府自办的电话总机,承担全县的地方电话通信,架设至旧城、寿安、湘湖和三龙的直达线4路,其中二级接转的有旧城至臧湾、三龙至花桥;经三级接转臧湾至瑶里。
  1950年3月,开始架设土改电话线路,当年秋胜利完成了任务,使当时的农村乡政府所在地都通了电话。1955年,兴田乡程家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落成,由地方财政部门投资,邮电部门组织施工,架设由峙滩至程家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电话一部,全程为2.6铁线16杆程公里。1957年,浮梁县实现通电话的乡有:一区(湘湖)的南安乡、寿安乡、东安乡、北安乡;二区(鹅湖)的鹅湖乡、臧湾乡、坑口乡、天保乡、朱锦乡、东埠乡、瑶里乡;三区(旧城)的旧城乡、查大乡、石鼓乡、福港乡;四区(三龙)的三龙乡、大洲乡、南溪乡、罗家乡、杨家乡、五区(经公桥)的全民乡、乐农乡、源港乡、桃墅乡、西湖乡、勒功乡;六区(大江村)的江村乡、槎口乡、兴田乡、锦峰乡;七区(峙滩)的峙滩乡、流口乡、龙溪乡、蛟潭乡、新仁乡。1958年,完成107个大队的电话杆线架设工程,实现队队通电话。 1959年10月,由地方财政先后投资40万元,对农村电话交换点之间的中继线配网,进行重新布局。经过两年半的紧张施工,架设中继线路599对公里,其中市农话台至农村交换点直达中继线路493对公里,二级中转中继线路106对公里,具体中继线路:市至经公桥4.0M/M和2.8M/M铁线各60对公里;市至兴田4.0M/M铁线70对公里;市至蛟潭2.8M/M铁线31对公里;市至江村4.0M/M铁线70对公里;市至三龙2.8M/M铁线23对公里;市至寿安2.8M/M铁线20对公里;市至仙槎4.0M/M铁线25对公里;市至涌山2.8M/M铁线33对公里;市至瑶里4.0M/M铁线60对公里;市至鹅湖4.0M/M铁线41对公里;市至罗家2.8M/M铁线6对公里;经公桥至西湖4.0M/M铁线80对公里;经公桥至九龙2.8M/M铁线10对公里;鹅湖至小源2.8M/M铁线10对公里。
  1978年,建立农村电话载波室后,开通了市至蛟潭、峙滩、鹅湖等邮电支局(所)的中继载波电路,提高了农村电话通信质量。1985年,农村电话通信网点达33个,其中至市区农话交换点的直达网点20个,二级接转网点10个。在经公桥、峙滩、鹅湖邮电支局(所)网点上,连有西湖、储田、兴田、江村、臧湾、瑶里等网点的迂回网路,确保农村电话畅通。杆路总长度达877.2杆程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的398.4杆程公里;中继线杆路311杆程公里,其中水泥杆路280杆程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2359对公里,其中邮电局经营的为1420.8对公里。中继线线条长度1220.8对公里,全为邮电局经营;农村电话的配网电缆长度19.10皮长公里,其中中继电缆为15.10皮长公里。
  设施 景德镇市农村电话,建国前为数不多。1953年7月1日,邮电合并,浮梁县邮电局接管地方电信,农市合台,农话交换机容量力20门,实装容量14门。年末到达15户,安装电话机33部。1958年,市邮电局专设农话交换台,沟通农村电话与市话、长话的通信,当年农话总容量达280门,实装电话机108部。
  为了提高农村电话的通信能力和通信质量,1975年6月,投资13万元,开始研制铁三路载波终端机设备,至1978年6月,研制成功20套计40端铁三路载波终端机。1978年8月,建立农村电话载波室,安装自制的JB-3F型铁三路载波终端设备,开通市局至蛟潭、峙滩、鹅湖邮电支局(所)间的中继电路和市至三宝蓬的长话中继电路。1985年,农村电话交换机设备的总容量达160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的930门,实占容量541门;三路载波终端机17部;电话机总数达1501部。
  业务 根据农村邮电支局(所)交换点的机线设备和用户分布情况,参照乡(镇)行政区划和自然地形划定营业区域、基本营业区域,作为支局(所)交换点的区内电话服务范围。营业区域一般按乡(镇)行政区域划定;基本营业区域,一般以邮电支局(所)交换点为中心,按距离0.5公里为半径并结合自然地形划定。区内电话的用户,为甲、乙两种。甲种用户是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其所属小学和无营业性质的私人住宅电话用户;乙种用户是指甲种用户以外的电话用户。农村电话办理的业务是: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公用电话,会议电话业务,专线业务,租杆挂线业务,代修设备业务和装拆移机及电话改名、过户业务。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6种区间电话。
  农村电话通信部门按企业经营,执行全面收费制度。农村区内电话用户实行包月制收费办法,基本营业区域以外的电话用户,除按月收取电话月租费外,界外线路部分按线路长度收取界外月租费,月租费以线路长度一公里为计划单位,不足一公里按一公里计算。用户交换机的中继线(或中继电路)按每对(路)计收,按普通电话用户月租费的三倍计算。线路代修,明线以每对公里计算,不足一公里按一公里计收。电缆、被复线和胶皮线均按铜线明线计算,电缆不分架空或埋设,每5对蕊线作一对明线计算。
  会议电话通话费,按照每个受话地点的农话资费标准收取,每次会议电话基本计费时间为30分钟,不满30分钟按30分钟计算,超过30分钟的按实际通话时间计算。
  1965年,农村电话月租费为50511元,通话费为870元,到1985年,农话月租费和通话费分别增为14.04万元和7.08万元,比1965年分别增长2.8倍和8.1倍。
  第三章 邮电管理
  第一节 邮政通信管理
  服务网点管理 邮政通信的网点局,(所)、通邮邮路和投递路线的调整、增设或者撤销,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方案,说明理由,报请江西省邮电管理局批准,方能实施,市局无权自行变更。
  业务管理 解放初期,由于邮政通信服务项目少,通信业务量有限,因此,邮政局实行二级管理,邮政通信生产,设有邮政营业组、邮件组和投递组。邮政营业的业务管理,由邮政营业组的组长负责管理;邮件分拣、邮件接发的业务管理,由邮件组的组长负责管理;邮件投递的业务管理由投递组的组长负责管理。邮政业务管理,主要是贯彻实施邮电部统一制订的邮政业务规程和实施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为保证全程全网、确保通信质量而制订实施操作细则。1960年,由二级管理改为三级管理,成立邮政科,下设有邮政营业组,邮件投递组和报刊发行组。1985年,邮政科下设班组有:邮政营业组,邮件组,邮件投递组,出件转运站和报刊发行组,其业务管理,按其业务性质,由各相关业务组长负责管理。
  邮政通信业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是:(1)制订营业时间,以牌出示,按时开门对外营业服务。(2)确保时限频次,不得任意更改,各个生产环节的处理时限,发班时间、投递频次和投递的邮路和投递点,按规定贯彻执行。(3)邮件交换验收,严格执行规定的交接手续,在邮件交接处理中,严格执行按邮件清单逐件勾核,严明业务操作。(4)邮件的进、出口,每天必须汇总核对,保持数量相符,使邮件平衡合拢无误。(5)根据生产程序的各个环节,必须把好质量关,上工序为下工序服务,进行质量自检互查,确保全程全网质量。(6)加强业务宣传和邮政业务介绍。在乡邮投递方面,实行“排单”管理,对农村邮件的投递,实行定路线,定投递点、定人员、定班次和出班时间。1985年起,农村部分邮路实行“承包”。农村邮路投递的业务管理,按邮路分布情况,由相关邮电支局(所)管辖,并由农村邮电科乡邮管理员统一负责管理。
  邮运设备管理 50年代以前,邮运设备简陋,接发邮件仅有大板车、三轮车,邮件投递仅城区备有少量自行车。随着邮电事业的不断发展,邮运设备不断增加。为了加强邮运设备的管理,分别成立汽车队、自行车维修室,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邮件运输安全、准点。
  第二节 电信通信管理
  通信设备维护管理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设备的维护工作,始终贯彻执行邮电部颁布的《设备维护规程》,各个专业的不同设备,根据各相关的维护规程规定的维护周期,按年分月制订设备维修作业计划,报请江西省邮电管理局电信处审批后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各专业设备维护则根据年表编制当月分日的“作业计划执行表”,分给有关设备的包机人员执行,包机维护人员按月总结上报专业科室——电信科,对设备中存在问题编制下月计划后照章执行。上述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1979年,恢复设备维护工作,虽然“年表维护计划”仅报省局存查,均仍按各专业“维护规程”中对设备维护周期,编制维护工作安排执行,由各相关维护小组组长督促贯彻执行,并直接由各专业科室负责管理。市内电话杆线设备及电缆设备的维修工作,采取配网工程和设备维修同时并举,协调开展的管理方式,以保证设备维修和工程施工两不误。
  业务管理 电信通信业务,按专业分为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和电报(含有线和无线)通信三个方面。
  长话通信业务管理 根据业务规程要求和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做至态度和蔼可亲,用语简练,做到“请”字当头,“好”字结尾,并报以“工号”加强话务机台人员责任感和用户之监督。在业务操作上,做到抓好机上“复述复核”,做到准确、迅速。提高长话电路利用率和接通率,开展长话电路“一条龙”竞赛活动,确保全程全网长话通信畅通。长话业务管理,建有业务话单稽核员,对每天的话单填写、工号、计费时间和话费额进行稽核,并对来、去、转话话单分别进行业务量统计,定期开展长话业务学习和业务分析会议,不定期走访用户,发征求用户意见函,长话业务管理工作,由长话业务指导员协同长话组组长共同管理。
  市话通信业务管理 1983年以前,景德镇市的市内电话通信是人工制电话,根据市内电话业务规程和市人工制电话接续操作细则进行管理,主要抓服务用语,应答和撤线时限、接线次数、席间的协作配合。要求用语和蔼可亲、简练,在接续操作上应答快、撤线快、接续准确。市话业务管理由市话组长负责。业务指导员协同组长,经常组织开展操作练兵活动,定期开展业务分析会议,不定期走访用户和发征求用户意见函以改进工作。1984年1月,市内自动电话开通后,设有市话营业组,专人负责市内电话的装、拆、移机工作。装机“放号”、用户卡片和费用稽核,业务管理工作由市话科长负责。
  电报通信业务管理 主要是贯彻执行邮电部统一制订的《电报业务规程》。根据景德镇市的电报通信设备情况,主要从报底稽核、机上操作、操作技术、机上复核、原始记录的登记统计,电路“一条龙”活动开展业务管理工作,以明确全程全网通信畅通。在无线电报方面,除贯彻执行《业务规程》外,对无线“频率”进行严格管理,电报组设有电报业务指导员,协同电报组长管理。
  农村电话通信管理 1953年,农村电话由邮电局管理后,设农村电话管理员,负责农村电话的管理工作。邮电局实行三级管理后,成立农村邮电科,设有农村电话管理员和农村电话业务员,分别对农村电话的机线设备维修,更新改造和农村业务的管理。机线设备的维护,执行邮电部制订的《农村电话机线技术维护规程》,并依据“长途电信维护管理办法”,结合农村电话设备情况,对机线设备实行包机、包线责任制,编年、月维修作业计划,经农话管理员审批后执行,管理员定期、不定期地对作业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实行工作有计划、考核有依据的管理。日常业务由有关支局(所)负责管理,主要抓日常的话务业务用语、服务态度、接续操作技术和农话资费的管理工作。
  第三节 技术管理
  50年代,邮电通信实行二级管理期间,技术管理由相关班组负责。1960年,实行三级管理后,技术管理电信科、邮政科负责。80年代初,逐步建立技术管理系统,从局领导到各专业科室及下设的班组,都设有技术人员专管技术工作。技术管理,主要日常工作是: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体制,对各专业科室、班组的全面技术工作负责;贯彻执行邮电部及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制订的《通信设备技术维护规程》和细则;审定各专业班组的设备维修、大修和设备维修作业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审定和上报有关设备改造、更新计划,经上级机关审批后组织实施;抓好设备的小改小革和技术革新;组织和协调有关安全生产和节能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组织业务技术培训和业务技术的操作比赛活动;组织和协调管理好各专业科室,班组的技术档案、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档。
  第四节 通信质量管理
  1982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抓好通信质量管理,确保通信高质量,1985年,成立市邮电局质量管理委员会和“TQC”办公室,全局注册的“QC”小组有25个,同时制订并执行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按制度规定:各班组每周召开1次质量分析会议,找出质量隐患和有碍通信质量的苗头,采取预防措施;每月召开一次全局质量分析会,以协调各工种、各专业科室的通信质量。1984年,推行方针目标管理。1985年,在江西省邮电“QC”成果发表会议上,市邮电局邮政营业“QC”小组被评为省邮电系统优秀“QC”小组,电信营业“QC”小组、长话“QC”小组和载波“QC”小组被评为省邮电先进“QC”小组。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