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线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线路
分类号: F532.856
页数: 6
页码: 317-322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线路包括皖籁铁路、景涌地方铁路等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皖籁铁路 景涌地方铁路

内容

皖籁铁路纵贯市区,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铁路相接,可达华北各地;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铁路相连,可达上海、厦门、南昌等地,是华东地区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
  干线 皖赣铁路北起安徽省芜(湖)铜(陵)铁路线上的火龙冈站,经湾沚、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至倒湖进入江西省景德镇市区,然后经乐平、万年至贵溪车站与浙赣铁路接轨,全长549公里。其中,市境内(自倒湖至慈义)铁路长99公里。 民国25年(1936),动工修筑从南京至鹰潭路段,路基、桥梁等主要工程基本竣工,沿线电话和电报之杆线架设完竣,并断续通车300公里。南京至芜湖106公里,景德镇至乐平县高家渡和贵溪县至墩上河西两段共54公里,均先后修竣通车。25年,山东“裕民”,“同庆”两家营造公司招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民工800余名,承建浮梁境内路基工程。因工具简陋,衣食困苦,疫病流行,待到路基筑成,大批民工死于荒郊。27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侵犯,将已建成的铁路路基、桥梁全部拆除和破坏。35~36年,国民政府又先后进行部份区段的测设工作,但未施工。 1958~1982年,人民政府3次重修皖赣铁路。
  第一次复修:1958年3月,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铁道勘测队担负景德镇至贵溪段勘测设计任务。7月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9部队为主力动工重修,先修景德镇至鹰潭段,后改线修景德镇至贵溪段。同年9月掀起筑路高潮,景德镇市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学校师生等万余人参加,与铁道部队官兵日夜奋战在市区的马鞍山、渡峰坑及吕蒙沿线工地,完成路基土石方52.1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了部分桥梁、涵管。1959年,由于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缩短基建战线,铁道部队奉命调离而停修。
  第二次复修:1960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景德镇至贵溪段复工修筑,由南昌铁路局承担桥涵、线路施工;铁道部第三桥梁工程处向塘预制品厂担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T梁制作。1961年,该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定于年内从贵溪通车至乐平。同年7月,因全国基建压缩,铁路修建再次停工。
  第三次复修:196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江西省委为建立乐平煤炭的运输线,决定由地方投资动工修复乐平至贵溪段,华东局和江西省投资1000万元,中央补助500万元,于1966年开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待轨料,施工艰难,工程断断续续,直到1970年9月才竣工,计长89公里,11月开始临时营运。
  1970年,交通部军管会下文,修复乐平至景德镇南(历尧)路段,由交通部第三设计院按I级干线标准勘测设计,南昌铁路局承担主体工程,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负责技术性施工。1971年10月,江西省政府组织景德镇、婺源、波阳、余干、上饶、广丰6个民工团共3.15万人参加筑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至1973年6月,修通景德镇南站至乐平,1975年铺轨至市郊渡峰坑,路长43.6公里。1976年修通景德镇站至景南(历尧)站段。同年10月1日,办理简易营运。
  1981年,该路修建列为国家70项重点工程之一。景德镇以北至祁门段主体工程,由铁道部四局五处继续担负施工,共开凿隧道5054米,架设大、中桥梁29座,挖掘土石1118万立方米。同年12月,皖赣全线修通,1982年10月5日,全线投入临时营运。
  皖赣全线总投资4.9188亿元。其中景德镇南(历尧)至贵溪段139公里,截止1979年底,总投资5883.5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4.3万元。1984年5月26日,皖赣线经国家验收委员会和有关部门验收,全部工程质量总评良好,同年6月1日铁道部决定全线交付国家临时营运,1985年6月1日正式营运。
  专用线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有2条铁路专用线:
  历尧油站专用线系省陶瓷工业公司卸储工业用油、用煤专用铁路线。自历尧货场分股与皖赣铁路接轨,经历尧油站至石油公司仓库门前止。1978年建成,长1.89公里,共投资73.60万元。1983年又投资13.11万元,续建卸煤专线256米。
  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陶瓷专用线是景德镇市出口瓷专用线。北起陶瓷出口公司太白园仓库,南至天宝桥接皖赣铁路,长1.2公里。1984年9月建成启用,国家投资180万元。还兴建安装一座2900平方米的用台和空中轨道、转车等配套设施。专线使用后,不仅加快了瓷器装运效率,减少出口瓷的运输中转环节,而且降低了瓷器的破损率,减轻了搬运工人的劳运强度,每年可节约运费21万元。
  桥梁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沿线共有铁路桥梁39座,共长2610.5米。其中:100米以上大桥6座,共长1257.9米。
  隧道 皖赣铁路市区沿线有城门下、童家埠、曲滩、伏牛岭、石鼓1号、石鼓2号、新岭7座隧道,共长1762.66米。
  景(德镇)涌(山)地方铁路 是太白园至涌山,黄泥头至青塘(景德镇电厂)两段铁路线的总称,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跨越乐平县涌山和市区寿安、南安、竟成等乡,总长55公里(市区49公里),其中正线44公里,专用线及站线11公里。景涌地方铁路自60年代初始建,历时13年,分段建成。全线总投资1101万元。主要承担仙槎、涌山、沿沟3个矿井的原煤运输任务,是市区人民生活用煤,景德镇电厂和各瓷厂生产用煤的运输线路。
  干线 1962年,江西省计委、煤炭部投资700万元,动工兴建黄泥头至仙槎段,1963年12月竣工通车,全长19.1公里。1964年2月,利用结余资金50万元和义务劳动,动工续建黄泥头至太白园7.8公里路段,当年12月竣工通车。1965年,省计委投资300万元,续建仙槎至沿沟3.4公里路段,1966年竣工通车。1969年,又利用结余资金续建沿沟至涌山4.1公里路段,1970年竣工通车。1972年1月,为保证景德镇电厂发电用煤的运输,江西省电力局投资600万元,动工新建黄泥头至青塘9.3公里路段,1975年竣工,1976年12月通车,1977年3月开始营运。
  为了有效地发挥线路潜力,曾多次对线路进行技术改造。1975〜1978年,煤代部和省经委先后分别拨款600万元,修建亭子岭降坡工程,开挖隧道578米;将沿沟基、涌山区段线路钢轨类型由原18kg/m更换成24kg/m,提高了线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载安全系数,缩短列车的交会时间,加快车辆周转;新建下冲坞列车交会站,提高列车通过能力。1978年,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自筹资金,把20公里的枕木更换成水泥混凝土枕,改善了路况,提高了运输效率。1981年,国家计委、煤炭部下达当年地方煤矿第三批铁路专用线基建项目,核定投资总概算为189.51万元。新建地方铁路李家坳煤炭换装站及铁路专用线,1985年7月18日开始启用,沟通了市区地方铁路与皖赣铁路煤炭外运联合运输。
  专用线 景涌铁路沿线有6条专用线,共长5976.7米。即:景德镇市东风瓷厂运煤专线,长3373米;景德镇市红星瓷厂运煤专线,长350米;景德镇市里村电厂运煤专线,长1607米;景德镇市水泥厂运煤专线,长237.70米;景德镇市柳家湾采石专线,长326米,仙槎站采石专线,长83米。
  桥梁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桥梁36座,共长444.2米。其中洋湖至黄泥头15座,黄泥头至柳家湾8座,柳家湾至仙槎5座,沿沟至涌山4座,黄泥头至樟树下3座,樟树下至太白园1座。
  隧道 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隧道5座,共长1143.3米。其中亭子岭隧道全长578米;唐岭隧道全长142.6米;洋湖隧道全长197.2米;镇德隧道全长100.2米;乐涌隧道全长125.3米。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