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6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铁路
分类号: F532.856
页数: 11
页码: 317-327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景德镇市铁路包括线路、铁路运输、铁路管理等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铁路 铁路运输

内容

第一节 线路
  皖籁铁路纵贯市区,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铁路相接,可达华北各地;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铁路相连,可达上海、厦门、南昌等地,是华东地区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
  干线 皖赣铁路北起安徽省芜(湖)铜(陵)铁路线上的火龙冈站,经湾沚、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至倒湖进入江西省景德镇市区,然后经乐平、万年至贵溪车站与浙赣铁路接轨,全长549公里。其中,市境内(自倒湖至慈义)铁路长99公里。 民国25年(1936),动工修筑从南京至鹰潭路段,路基、桥梁等主要工程基本竣工,沿线电话和电报之杆线架设完竣,并断续通车300公里。南京至芜湖106公里,景德镇至乐平县高家渡和贵溪县至墩上河西两段共54公里,均先后修竣通车。25年,山东“裕民”,“同庆”两家营造公司招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民工800余名,承建浮梁境内路基工程。因工具简陋,衣食困苦,疫病流行,待到路基筑成,大批民工死于荒郊。27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侵犯,将已建成的铁路路基、桥梁全部拆除和破坏。35~36年,国民政府又先后进行部份区段的测设工作,但未施工。 1958~1982年,人民政府3次重修皖赣铁路。
  第一次复修:1958年3月,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铁道勘测队担负景德镇至贵溪段勘测设计任务。7月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9部队为主力动工重修,先修景德镇至鹰潭段,后改线修景德镇至贵溪段。同年9月掀起筑路高潮,景德镇市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学校师生等万余人参加,与铁道部队官兵日夜奋战在市区的马鞍山、渡峰坑及吕蒙沿线工地,完成路基土石方52.1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了部分桥梁、涵管。1959年,由于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缩短基建战线,铁道部队奉命调离而停修。
  第二次复修:1960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景德镇至贵溪段复工修筑,由南昌铁路局承担桥涵、线路施工;铁道部第三桥梁工程处向塘预制品厂担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T梁制作。1961年,该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定于年内从贵溪通车至乐平。同年7月,因全国基建压缩,铁路修建再次停工。
  第三次复修:196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江西省委为建立乐平煤炭的运输线,决定由地方投资动工修复乐平至贵溪段,华东局和江西省投资1000万元,中央补助500万元,于1966年开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待轨料,施工艰难,工程断断续续,直到1970年9月才竣工,计长89公里,11月开始临时营运。
  1970年,交通部军管会下文,修复乐平至景德镇南(历尧)路段,由交通部第三设计院按I级干线标准勘测设计,南昌铁路局承担主体工程,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负责技术性施工。1971年10月,江西省政府组织景德镇、婺源、波阳、余干、上饶、广丰6个民工团共3.15万人参加筑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至1973年6月,修通景德镇南站至乐平,1975年铺轨至市郊渡峰坑,路长43.6公里。1976年修通景德镇站至景南(历尧)站段。同年10月1日,办理简易营运。
  1981年,该路修建列为国家70项重点工程之一。景德镇以北至祁门段主体工程,由铁道部四局五处继续担负施工,共开凿隧道5054米,架设大、中桥梁29座,挖掘土石1118万立方米。同年12月,皖赣全线修通,1982年10月5日,全线投入临时营运。
  皖赣全线总投资4.9188亿元。其中景德镇南(历尧)至贵溪段139公里,截止1979年底,总投资5883.5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4.3万元。1984年5月26日,皖赣线经国家验收委员会和有关部门验收,全部工程质量总评良好,同年6月1日铁道部决定全线交付国家临时营运,1985年6月1日正式营运。
  专用线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有2条铁路专用线:
  历尧油站专用线系省陶瓷工业公司卸储工业用油、用煤专用铁路线。自历尧货场分股与皖赣铁路接轨,经历尧油站至石油公司仓库门前止。1978年建成,长1.89公里,共投资73.60万元。1983年又投资13.11万元,续建卸煤专线256米。
  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陶瓷专用线是景德镇市出口瓷专用线。北起陶瓷出口公司太白园仓库,南至天宝桥接皖赣铁路,长1.2公里。1984年9月建成启用,国家投资180万元。还兴建安装一座2900平方米的用台和空中轨道、转车等配套设施。专线使用后,不仅加快了瓷器装运效率,减少出口瓷的运输中转环节,而且降低了瓷器的破损率,减轻了搬运工人的劳运强度,每年可节约运费21万元。
  桥梁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沿线共有铁路桥梁39座,共长2610.5米。其中:100米以上大桥6座,共长1257.9米。
  隧道 皖赣铁路市区沿线有城门下、童家埠、曲滩、伏牛岭、石鼓1号、石鼓2号、新岭7座隧道,共长1762.66米。
  景(德镇)涌(山)地方铁路 是太白园至涌山,黄泥头至青塘(景德镇电厂)两段铁路线的总称,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跨越乐平县涌山和市区寿安、南安、竟成等乡,总长55公里(市区49公里),其中正线44公里,专用线及站线11公里。景涌地方铁路自60年代初始建,历时13年,分段建成。全线总投资1101万元。主要承担仙槎、涌山、沿沟3个矿井的原煤运输任务,是市区人民生活用煤,景德镇电厂和各瓷厂生产用煤的运输线路。
  干线 1962年,江西省计委、煤炭部投资700万元,动工兴建黄泥头至仙槎段,1963年12月竣工通车,全长19.1公里。1964年2月,利用结余资金50万元和义务劳动,动工续建黄泥头至太白园7.8公里路段,当年12月竣工通车。1965年,省计委投资300万元,续建仙槎至沿沟3.4公里路段,1966年竣工通车。1969年,又利用结余资金续建沿沟至涌山4.1公里路段,1970年竣工通车。1972年1月,为保证景德镇电厂发电用煤的运输,江西省电力局投资600万元,动工新建黄泥头至青塘9.3公里路段,1975年竣工,1976年12月通车,1977年3月开始营运。
  为了有效地发挥线路潜力,曾多次对线路进行技术改造。1975〜1978年,煤代部和省经委先后分别拨款600万元,修建亭子岭降坡工程,开挖隧道578米;将沿沟基、涌山区段线路钢轨类型由原18kg/m更换成24kg/m,提高了线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载安全系数,缩短列车的交会时间,加快车辆周转;新建下冲坞列车交会站,提高列车通过能力。1978年,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自筹资金,把20公里的枕木更换成水泥混凝土枕,改善了路况,提高了运输效率。1981年,国家计委、煤炭部下达当年地方煤矿第三批铁路专用线基建项目,核定投资总概算为189.51万元。新建地方铁路李家坳煤炭换装站及铁路专用线,1985年7月18日开始启用,沟通了市区地方铁路与皖赣铁路煤炭外运联合运输。
  专用线 景涌铁路沿线有6条专用线,共长5976.7米。即:景德镇市东风瓷厂运煤专线,长3373米;景德镇市红星瓷厂运煤专线,长350米;景德镇市里村电厂运煤专线,长1607米;景德镇市水泥厂运煤专线,长237.70米;景德镇市柳家湾采石专线,长326米,仙槎站采石专线,长83米。
  桥梁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桥梁36座,共长444.2米。其中洋湖至黄泥头15座,黄泥头至柳家湾8座,柳家湾至仙槎5座,沿沟至涌山4座,黄泥头至樟树下3座,樟树下至太白园1座。
  隧道 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隧道5座,共长1143.3米。其中亭子岭隧道全长578米;唐岭隧道全长142.6米;洋湖隧道全长197.2米;镇德隧道全长100.2米;乐涌隧道全长125.3米。
  第二节 铁路运输
  车站 皖赣铁路市区段设有景德镇、景德镇南(历尧)、营里、峙滩、福港、浮梁、鲇鱼山、慈义8个车站。其中景德镇为二等区段站,景南为三等站,其他均为四等站。
  景德镇站 位于市城区东隅通站路,距市城区中心2公里。1975年建成简易车站,1976年开办临时客运业务。1983年3月扩建,1984年5月建成,共投资203万元,1985年6月1日正式使用。车站占地面积78.7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718万平方米。有轨道16股,有效长9262米。景德镇站为二等区段站,是境内最大的车站,年货物吞吐量96万吨,接发客、货列车日均16对。其中始发列车(普快)2对,即景德镇至南京西492/491次;景德镇至南昌495/496次。1985年,全站有职工486人,办理客、货运,承担行包发送,列车解编、机车换挂和修理业务。
  景德镇南(历尧)站 1973年建成,位于市昌江区吕蒙乡历尧村东端,有轨道7股,为三等站。装设C型20吨门吊和乙型20吨门吊各1台,陶销公司等单位建有3个货物仓库,共1372平方米,货物面棚544平方米,是市区主要货运站。1985年,车站有职工212人,办理客、货运业务。
  营里站 位于市蛟潭区兴田乡营里村,距市区铁路里程51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402平方米。有职工21人,办理客运。
  峙滩站 位于市蛟潭区峙滩乡境内,距市区铁路里程43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515平方米。有职工24人,办理客、货运输。
  福港站 位于市蛟潭区福港乡境内,距市区铁路里程27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406平方米。有职工25人,办理客、货运输。
  浮梁站 位于市鹅湖区新平乡东江桥南面,距市区铁路里程7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其中转运室99平方米。有职工25人,办理客运。
  鲇鱼山站 位于市昌江区鲇鱼山乡,距市区铁路里程20公里。1973年建成,建筑面积338平方米。建有粮食、食盐、生资、石油等中转点仓库,货运量较大。车站有职工29人,办理客、货运输。
  慈义站 位于昌江区鲇鱼山乡慈义村,距市区铁路里程36公里。1973年建成,建筑面积295平方米。有职工23人,办理客运。
  客运 1985年,景德镇每天发车和通过的班次客车5对(其中直快2对、普快3对),即南京西至南昌对开的313次、314次直快,南京西至厦门对开的315次、316次直快,景德镇至南京西对开的492次、491次普快,绩溪县至鹰潭对开的493次、494次普快,景德镇至南昌对开的495次、496次普快。市区8个站年客运量162.09万人次,其中旅客发送量80.02万人次。春运高峰期,景德镇站日均接送旅客近5000余人次,行包发送5.4万件。
  货运 皖赣铁路设计年货运量近期为600万吨,远期为1200万吨,其中景德镇站设计年运量为92万吨。1985年,市区5站货物到达和发送量共计104.08万吨。景德镇市区铁路货运主要在景德镇南(历尧)站和景德镇李家坳货场(现为东站)进行。1981年,为方便客户提货需要,景德镇市交通部门和铁路南站组成联运办公室,开办了零担预托代办,不分货物多少,不分晴、雨天和假、节日,均按车行线路办理送货上门业务。
  1983年,货运量不断增加,货物装卸量达到60万吨,由于景德镇站仓小,卸车困难,部分货物卸至乐平和鲇鱼山车站中转。为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日益增加的货运需要,1984年铁道部决定,以景德镇站李家坳货场为主办理托运业务,为物资部门节约了大量的中转费用。
  第三节 铁路管理
  景德镇地区铁路管理主要由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列检所等单位按业务性质分别管理。各段直属南昌铁路分局领导,对行政、业务、财务等,各方面单独管理。地区内各段之间工作组织协调由景德镇地区铁路办事处负责。
  管理机构
  上海铁路局南昌分局景德镇铁路地区办事处 1984年成立南昌铁路局鹰潭分局景德镇办事处。1985年,易名为上海铁路局南昌分局景德镇铁路地区办事处,内设车务段、工务段、机务段、电务段、景德镇车站、医院、铁路中学、小学等单位。车务段下辖营里、峙滩、福港、浮梁、景德镇南(历尧)、鲇鱼山、慈义7个车站。还有鹰潭铁路办事处的列检所、生活站、公安派出所亦驻景德镇。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 1964年11月~1976年11月,名为江西省景涌地方铁路管理站,隶属江西省地方铁路管理处。1976年12月划归景德镇市管理,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铁路管理局。1979年3月划归乐平矿务局管理,易名为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该处位于市区东郊黄泥头,占地面积6590.34平方米,建筑面积4724.93平方米。内设11个科室,7个车间,共有职工686人,其中干部80人,科技人员11人。主要承担地方煤矿的煤炭运输。
  营运管理 皖赣铁路市境内各站的营运管理由车务段领导。车站围绕铁路局制订的列车运行图、分局制订的月度运输方案、车务段制订的月度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车站严格贯彻部颁技术、客运、货运管理规程及路局的行车组织规则,各岗位在作业中执行铁路作业国家标准和车站行车工作细则及各种工作制度。在各项业务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客运以优质服务,文明待客,方便旅客为宗旨开展多种评比活动。景德镇站与当地驻军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活动,为搞好运输服务,定期深入各主要单位进行客流调查,每年春运高峰期间到各大专院校、部队上门售票、与部队共同维护车站秩序,查堵危险品。该站1985年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货运部门严格执行计划运输、合理运输、均衡运输,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国家、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确保国家统配支农物资的调运。景德镇货场年年被南昌铁路分局评为文明货场。
  设备管理 皖赣铁路机务段主要负责机车的运用、维修和司机、修理、后勤人员的管理,机车运用与车站工作紧密结合。工务段主要负责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组织职工不间断地对设备进行监督、养护。景德镇铁路运输的通讯、信号设备由电务段负责管理。车辆的技术状态由列检所负责,在景德镇站进行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维修,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