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航道
分类号: F550.7
页数: 7
页码: 269-27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航道包括干流航道、支流航道、航道治理等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航道 航道治理

内容

干流航道 昌江源出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市境,至波阳县饶公渡与乐安河汇合注入鄱阳湖,全长245公里。境内干流起自倒湖,至景德镇城区为上游航道,城区至丽阳为下游航道,全长112公里。航道平均坡降为0.36‰,水位落差悬殊,每年的5~7月份多洪水,暴涨暴落,最大落差达13米。据市渡峰坑水文站实测资料:最高水位31.43米,最低水位20.83米,最大流量为79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1.28立方米/秒,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幅达6187倍,为全省河流之最。
  上游航道 昌江上游航道旧称浮祁河,长90公里,属山区河段,为礁、砾石V型河床。倒湖至旧城地形陡峭,峡谷盆地相间,落差较大,水浅多滩,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平均坡降0.54‰,水面宽85~100米;旧城至市城区河段水流平缓,河床多被瓷片、渣饼覆盖,常水位时清晰可见,独成一色。50年代初,上游航道常水位水深0.36米,中洪水水位水深2米,枯水位深0.17~0.26米,据1954年市航运管理部门资料统计:昌江上游河段共有大小滩险102处,其中城门滩、石头坝滩、王八滩、猪婆槽滩、罗家碑滩、方彪滩、蜈蚣滩、七里滩、夏田滩、葛公滩、石鼓滩等为主要滩险,滩高水急,船舶一般不装上水货。昌江上游逆水行舟,多拉纤而行;顺流行船,船尾不用舵,改用橹控制船向。枯水时船头用篙,洪水时放船要由熟悉航道水情的船民把关。
  1971年,铁路部门在城门、峙滩、杨村3处河段建桥时,将桥墩建在航道上,影响船只航行安全。1972年,发电厂在旸府滩附近筑有临时蓄水坝1座,坝高2.6~3米,最大水级2.2米,库容量为222万立方米;1980年,自来水厂又在旸府滩建取水口2处。从此,河道水流量大为减少,枯水季节断航,洪水季节3~6吨帆船仍可通航。
  下游航道 昌江下游通鄱阳湖,境内航道长22公里,属丘陵地区河段,河床多呈U型。中洪水期水面宽200~300米,枯水期水面宽50~200米,部分浅滩水面宽仅10米,航线内浅滩呈阶梯形,浅滩比降约8.8‰,流速约1.8米/秒,水深仅0.4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面10米左右。
  昌江下游水位受鄱阳湖水位顶托的影响,高水位时一般回水到丽阳,最高可至鲇鱼山,通常情况回水只到丽阳以下的凰岗,因而丽阳以上和丽阳以下航行条件有明显差别。
  民国26年(1937年)5月,江西省水利局对昌江水道情况调查表资料表明:马家堰河段常水位水面宽150米,洪水时水面宽200米,枯水时水面宽100米;常水位水深0.6~1.5米,洪水时9~10米,枯水时0.3~1.2米;船舶载重常水位10吨,洪水位15吨,枯水位2吨;中洪水位时下水航速每日可行160公里,上水36公里;枯水位时下水可日行60公里,上水40公里,四季通航。
  1955年6月,昌江洪水水位高33.85米,部分河岸倒塌,泥沙淤积航道。景德镇至吕蒙河段沙滩向江中延展10多米,到1956年该河段平均坡降0.21‰,水面宽125~230米,水深0.4~0.5米;吕蒙至丽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位10米左右,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流域内古老变质岩坚硬,侵蚀较轻,河岸、河床较稳定,平均坡降小于0.18‰,水面宽130~320米,平均水深0.56米。
  景德镇至丽阳河段共有浅滩13处,其中沙咀头滩、马家堰上滩、马家堰下滩、丽阳滩4处为礁石滩;花园滩、鹅颈滩、官庄上滩、横滩、老虎滩、吕蒙滩、梁山树滩、五里流滩、鲇鱼山滩9处为沙滩。主要防碍船只航行的浅滩有六处:鹅颈滩位于市城区以下2.5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滩上密布窑渣、瓷片,滩底为石块和粘土,落差大,水流急,易损坏船体;官庄上滩位于市城区以下3.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滩长7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五里流滩位于城区以下12.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易损坏船体,滩长133米,枯水位水深0.24米,冬季帆船载重6吨,过滩时,船民需下水推船;沙咀头滩位于市城区以下17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13米,滩面上有礁、砾石多处,小船需避让穿行;马家堰上、下滩两滩紧密相连,位于市城区以下19.5公里,滩长24米,枯水期滩长500米,滩上水势颇急,暗礁甚多,特别是马家堰下滩有3块三角形巨石,枯水时石峰裸露,常水位时石峰附近水深仅0.13米。50年代初期曾多次炸礁,石峰稍平,但在枯水期仍为行船的严重碍航体。
  支流航道 境内主要支流航道有6条,从东西两面向中部汇入昌江,形如叶脉,分布均匀。
  东河航道东河又名番源水,穿流市境东部,全长53公里,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瑶里三墩,经东埠、鹅湖、臧湾、渭水至旧城的凤凰咀入昌江,通航里程42.5公里。沿途有天保水、横槎港水、府前水等小支流汇入。
  据市水文站资料:东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69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33.3%。东河航道蜿蜒曲折,鹅湖以上航道穿行崇山峻岭之间,水面宽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水流湍急,坡降约10‰。鹅湖以下河槽逐渐开阔,河床被沙卵石覆盖,洪水期水面宽100~200米,水深7米以上;枯水期水面宽60米,水深0.28~0.3米;常水位水面宽60~90米,水深0.3~0.4米。东河航道共有滩险79处,主要滩险有葛蒲槽滩、三溪汀滩、白水冷湾滩、八字滩、渭水滩、江村滩、鸳鸯虫滩、横石峰滩、洪水滩、浑火滩、东门口滩,最大的白水冷湾礁石高达1米,宽1.66米,枯水时礁石裸露。
  70年代,水利部门在东河沿岸的坛口、河源、金山、高沙、仓下、古铜桥等地建立6座水库,水源堵截,航道水位降低,从此,仅渭水至旧城12.5公里可季节性通航,渭水以上航道基本断航。
  西河航道西河又称大演水,穿流市境西部,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波阳斜溪,境内经大洲、黄坛、三龙,至市城区三闾庙南侧入昌江,通航里程56公里。西河还有支流两条:一条是潘坑口至沙坝,长29公里,流经松树坑、高桥、麻园(即麦园)、新港里、董村、杨家店,在三龙以下的沙坝汇入西河;一条是洗马桥至二亭下,长22.5公里,流经马人桥、洪源桥、棉花桥、鸣山庙,在二亭下入西河。两条支流在50年代以前为季节性通航河道。
  大洲至三龙航道长36公里,其中杨坞港以上至大洲坡度陡峻,尤其是牌门石至大洲间10公里,落差达55米,比降高达5.56‰,航道狭窄,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50年代初,常水位水面宽90米,最狭河段水面宽仅4~8米,水深0.1~0.2米;洪水位水面宽90~100米,水深1~7米;枯水位水面宽40~60米,水深0.03~0.1米。三龙至西港口20公里,河床较平缓,平均坡降1.26‰,为沙卵石河床,沙洲、沙滩多,岸堤不稳。洪水期水面宽100~120米,水深平均2米;枯水期水面宽90~100米,水深平均0.6米。
  西河水源较差,平均年径流量4.53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6.92%。1954年7月,市航运管理部门统计:西河(包括支流在内)共有大小滩险55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罗埠头、江家湾、排门石、横山下,凹肚窟、枫树坞、大洲、小岭、罗家桥、二亭下、鲤鱼井、槽头里、石磅下、石坝、青龙尾、石溪渡、芦田、夏家垅18处。
  1949年以前,船只可通航至大洲以上。1958年,大洲瓷土矿排放石渣、石英砂粒2万多立方米在河内,造成航道淤塞。1959年,大洲至杨坞港12.5公里水路断航。1960年以后,沿岸兴筑水库、水坝,水流被截;又在南溪桥和石溪渡两地建有跨河漫水桥各1座,航行受阻,至使石溪渡至杨坞港17.5公里断航。上游断航导致石溪渡至西港口26公里航道基本同时断航。仅在洪水季节有少数农副业船从事短距离运输。
  南河航道南河是大、小南河的总称。大南河又称历降水,发源于婺源县五花尖,过车田入市境,至黄泥头右岸纳小南河水,至市城区小港咀东岸注入昌江。航道起自东流,经湘湖、黄泥头、里村等地,通航里程52.5公里。
  南河航道蜿蜒曲折,穿行崇山峻岭之间,东流以上航道宽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坡降1~2‰;东流以下至黄泥头37.5公里,属丘陵地带,河槽逐渐开阔,航道宽60~90米。
  50年代初,南河最深河段金坑坞,水深达5米,最浅河段白虎湾,水深0.4米。黄泥头至市城区小港咀15公里,洪水期可航行3~6吨木船,枯水期作坝蓄水放运。
  小南河又名柳家湾水,源出寿安乡界首之东的塘江。航道起自西溪,经柳家湾、仙槎、金鸡坝、铁丝桥,至黄泥头入大南河,航道里程29.5公里,小南河洪水期可航行船只和排筏,枯水期不通航。
  1954年7月,市航运部门调查:大小南河共有大小滩险99处,其中小南河金爪石至钓鱼台河段有龙阁湾、柳家湾、画眉笼、金鸡坝、王竹里、半路港、玲珑碑、麻石滩、铁路坝、铁丝桥10处滩险,对通航影响极大。大小南河滩多水浅,沿岸没有纤路,逆水行舟时,船民下水顶推逆行,一般不装上水货。
  50年代以后,黄泥头至小港咀的大批工厂,以及玉田水库拦截大南河大量水流,致使航道水位下降,只能区段航行。小南河洪水期仍可航行船只和排筏。 杨村河航道 杨村河亦称北河或小北港,发源于安徽省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处,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杨村河航道起自神坛,自北向南经勒功街、沽演、龙潭、林村口,至杨村河口入昌江,全长36.5公里。
  神坛至勒功街航道多漂石,水流湍急,平均坡降13.86‰,航道宽一般小于40米,河床由板岩和变质凝灰岩组成。勒功街至杨村河口航道,属丘陵地区河段,为沙卵石河床,河槽逐渐开阔,宽40~70米。 50年代初,最深河段梁滩脑,平水期水深20米;枯水期水深17米,水面宽100米。最浅河段查村门口,洪水期水深0.7米,水面宽70米;枯水期水深0.07米;平水期水深0.15~0.2米。
  杨村河航道共有大小滩险52处,其中朱家埠、江王坝、流口、林村口、无形滩、大门前、九龙山、小港口、查村、楠木田10处为主要碍航滩险,查村枯水期水深仅0.07米,通航困难。1956年以后,勒功坞、左家、洪水源等地兴筑水库、水坝,勒功街至神坛13.5公里断航。1970年,沽演建跨河漫水桥1座,杨村河上下被隔断,只有农副业船可季节性通航21.5公里。
  建溪河航道 建溪河旧称建师港,为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源出市境西北香坑岭,自西北向南流,河长32公里,通航里程25公里。市境航道起自兴化,,过芹坑口,于蛟潭纳双乌河水,又经黄土坝等地,至福港入昌江。1949年,建溪河常水位水深0.13~0.66米,水面宽3~14米;洪水位水深3.3~4米,水面宽14米以上;枯水位水深0.03~0.13米,水面宽1.5~3米,需作坝蓄水通航。河道上还有大小滩险4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金爪石、横洪里、牛硬湾、黄金窟4处,枯水期行船极为困难。1968~1969年,方坑村和上山岭建筑水库1座和过水路面1处,把建溪河、双乌河通往昌江航道隔断,建溪河自此断航。
  明溪河航道 明溪河亦名储田水或梅湖水,源出西坳府李家,河长28公里。航道起自储田,经曲阿里、引山、梅湖至明溪河口入昌江,通航里程17公里。河床多为礁、栎石构成,河道上共有大小滩险38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江家村滩、上关村滩、柳家村滩、八里村滩等4处,并各有1座活石,枯水期水深0.7~0.9米,水面宽4~10米。50年代末,曲阿里建有拦河水坝,影响通航。1985年,明溪口至引山7公里河段可季节性通航。
  林村河航道林村河亦名江村水,源出祁门楮公岭,自郑村入市境,河长35公里。市区航道起自金家滩,经江村、中洲至林村口入杨村河航道,通航里程14.5公里。
  50年代初,该航道洪水期水面宽3.4~27米,水深0.13~10米;枯水期水面宽2.2~20米,水深0.07~0.9米。窖坞笼河段洪水位水深0.13米,枯水位水深仅0.07米,船只通航困难。河床大部分是礁、砾石构成,共有滩险2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新溪口、郑家良、落马屯、铁路坝、钓鱼台等5处,枯水期极为碍航。50年代初,洪水期3吨以上小木船可直抵金家滩。1958~1965年,金家滩至浩峰沿河多处筑坝,缩短航程2.5公里。1985年,江村至林村口9公里河道可季节性通航3~6吨小船。
  航道治理 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航道,滩多、狭窄、水急,枯水期必须筑坝行船,故有“滩头作水,滩下作坝”之说。昌江下游多受急流、急湾、旋涡等影响,通航困难。1950年以后,市人民政府多次投资,以昌江为重点,采取扒沙、炸礁、筑坝、渠化等措施,因河制宜,治理航道。
  航道维护昌江及其各支流航道共有沙滩160处、礁石滩342处,其中险滩78处,是境内航道的主要碍航体。1953年1月19日~3月19日,上饶航运办事处组织力量,对马家堰险滩进行治理,开凿面积195.9平方米,平均加深0.471米,枯水期保持水深0.67米,全年可通船。1956年11月30日~12月31日,市港务处成立扒沙抬船工作组,组织345名船工在花园滩至吕蒙滩河段的6处浅滩扒沙、抬船,共用工803个,挖取沙土536立方米,卵石442.5立方米,6处浅滩航道宽由原平均3.51米拓宽到7.33米,滩上水位由原平均0.455米加深到0.612米,吃水0.4米的木帆船可满载航行。1957年7月,上饶和景德镇市航运部门联合组成昌江工程指挥部,由航运、物资部门共同投资16万元,对昌江下游枯水期的碍航浅滩进行治理。7月13日~12月,7艘挖泥船在花园滩至丽阳一带的13处浅滩作业,共挖泥沙39478立方米,施工后每处浅滩枯水期水深达1.2米。9月20日~10月22日,炸除杨村河锄头尖至马安石河段的5处主要礁石滩,疏通河道共40米长,29米宽,航道水深由原0.17~0.26米加深到0.5~0.6米。9月21日~11月25日,市港务处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投资482.76元,在市城区至吕蒙河段扒沙疏河,共扒沙12586立方米,疏通河道785米,航道由原平均3.5米宽扒至8.7米宽。11月5~27日,炸除了西河口碍航礁石,疏通河道长64.4米,宽2.8米。1958~1959年,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共疏通航道72公里。1961年,市港务部门分别在昌江上游、东河、西河、建溪河、南河、杨村河、林村河航道上炸礁清障37处,滩上水位均由原平均水深0.25~0.4米增加到0.5~0.6米。1962年8~11月,市港务处拨款3000余元,炸除了昌江上游(旧城~吴溪口)河段的石鼓滩、王八滩、蜈蚣滩、猪婆槽滩、小港口滩、明溪滩、峙滩、杨村滩等9个礁石滩,滩上水位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0.1~0.2米,枯水期逆水船也可以通航。1984年11~12月,市港务处再次组织力量,分别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的老虎口、黄梅滩、涧滩、吴溪口、罗家碑、杨村、方漂脑、流口、江峰、小港口、张家坝、横石峰、洪滩等滩险和河段又一次清障,使这段航道的滩险水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提高0.13~0.17米,枯水期上水船可安全航行。
  1956年,景德镇市港务部门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重点滩口设立航道维护点。1976年,在3个航道维护点的基础上建立航道维护站,派有专人驻站治理。同时,昌江下游各滩口普遍设置绞滩工具,帮助船舶通过急流。1980年1月,景德镇航道段正式成立后,增加了养护人员和设备,昌江下游航道普遍设置航标。1980年设竹棒标622只;1981年设竹棒标284只;1983年设竹棒标217只;1984年设竹棒标3187只。在设标范围内经常进行扒沙、清障、打涝等一系列航道维护工作,从而使昌江下游水深常年保持在0.5~0.6米,宽度210米以上,保证了73公里航道可通木帆船,22公里航道可通机动船。
  航道建设 为改善7条支流航道枯水季节的航行条件,有关部门多次筑坝蓄水行船。1957年8月1日~9月30日,市工业交通局为了保证枯水期瓷用原料、燃料运输,动员了浮梁县农业社5000名劳力,在杨村河的楠木田、龙潭、长滩等地修筑简易拦河水坝计11座。9月20日~10月22日,市港务处投资2933元,在窦石岭至流口河段筑成长654米的石木结构大坝1座,筑草坝、横坝和小垱共126座,开辟新洪口6条。11月5~27日,在南河的七亩涌至半路港河段修筑水泥乱石结构水坝1座,坝长39.6米,宽1.1米,高0.9米,共投资8148元。1959年,市航运公司疏河筑坝工作队为提高滩头水位,便于行船,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航道,大筑临时性土草坝蓄水,待水位提高到一定高度,扒开航口行船,船过又堵口蓄水,便于后来船舶航行。在昌江上游建成平型自动开关放水坝5座,总长130米。各支流筑成简易水坝185座,总长4300米,其中大型水坝3座,共长450米。次年,发动全港1000名船民,筑成大小水坝73座,保证了船舶的正常运输。1977年12月8日,市城区昌江东岸护坡工程动工,1978年10月10日竣工,工程全长2240米,平均高10米,斜坡60度,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坡内垒砌一条南北向全长2204米的排污干道,深度3~5米,护坡工程可避免洪水冲刷河岸淤塞航道。1978年,市航道部门分别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滩口各建“顺水坝”1条,共长1000多米,枯水期引水归槽,使3个滩头的航道水位由原0.4米提高到0.6米。1980~1984年,景德镇航道段在峙滩至鲇鱼山83公里的河段上共筑挡水坝65立方米,扒沙2051立方米,保持了昌江上下游正常水位。
  昌江凰岗以上38公里航道,水浅、滩多,急流、急湾、旋涡多,历来行船困难。50年代对这段航道进行过多次疏浚整治,使浅滩水深一度达到0.5~0.7米,可航行6吨以上木帆船和小型拖驳船,但两年后又恢复原状,实践证明疏浚整治不能彻底改善昌江的航运条件。
  1958年以后,省、市航道部门建议采用梯级渠化与疏浚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根本改善昌江航道的运输条件,1964年6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昌江波阳至景德镇段航道工程采取渠化整治相结合的方案”。同年,经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论证,凰岗以上采用鲇鱼山、凰岗两级渠化,凰岗以下采用疏浚整治的方法最为经济合理,但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而未能实施。1977年2月10日,江西省计委批准昌江渠化设计任务书,省航道部门经过6年多的筹备,于1983年8月动工兴建昌江渠化第一期鲇鱼山梯级工程。这项工程由船闸、浅水闸、滚水坝、公路桥和电站5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建在岩基上,船闸为五级航道标准,采用“人”字钢闸门,短涵洞输水,为一个推轮顶三艘300吨分节驳船;浅水闸长105米,共9孔,每孔净宽10米,闸墩高17米,采用平板钢闸门,缆索卷扬机启闭;公路桥采取桥坝结合,桥墩建在闸坝建筑物上,桥长251.46米,共16跨,最大跨径为24.55米,桥面标高32.35米,净宽6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荷载为汽-10、履-50;滚水坝为混凝土重力式,总长99.6米,坝顶高22.2米,枯水期落差5.1米,最大坝高9.8米,坝底宽10.4米;滚水坝上游右岸建有防洪堤680米,堤顶高程31.8米。另有一段老堤,全长1214米,由原高程25~27米加高至30.5米。昌江渠化第一期工程共投资2000多万元,除电站外,已于1985年底竣工。鲇鱼山梯级工程的建成,使鲇鱼山以上河段至市城区昌江枯水期水位提高到1.5~1.7米。改善了19公里航道的航行条件。
  第二期凰岗梯级工程已于1986年开始动工兴建,其设计船闸年通过能力,近期86万吨,远期将达172万吨,航道可达5级标准,300吨级的拖驳船队可以直达景德镇港。还可沟通昌江两岸17个村的公路运输以及解决附近农业用电和生活用电。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