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路
第一节 航道
干流航道 昌江源出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市境,至波阳县饶公渡与乐安河汇合注入鄱阳湖,全长245公里。境内干流起自倒湖,至景德镇城区为上游航道,城区至丽阳为下游航道,全长112公里。航道平均坡降为0.36‰,水位落差悬殊,每年的5~7月份多洪水,暴涨暴落,最大落差达13米。据市渡峰坑水文站实测资料:最高水位31.43米,最低水位20.83米,最大流量为79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1.28立方米/秒,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变幅达6187倍,为全省河流之最。
上游航道 昌江上游航道旧称浮祁河,长90公里,属山区河段,为礁、砾石V型河床。倒湖至旧城地形陡峭,峡谷盆地相间,落差较大,水浅多滩,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平均坡降0.54‰,水面宽85~100米;旧城至市城区河段水流平缓,河床多被瓷片、渣饼覆盖,常水位时清晰可见,独成一色。50年代初,上游航道常水位水深0.36米,中洪水水位水深2米,枯水位深0.17~0.26米,据1954年市航运管理部门资料统计:昌江上游河段共有大小滩险102处,其中城门滩、石头坝滩、王八滩、猪婆槽滩、罗家碑滩、方彪滩、蜈蚣滩、七里滩、夏田滩、葛公滩、石鼓滩等为主要滩险,滩高水急,船舶一般不装上水货。昌江上游逆水行舟,多拉纤而行;顺流行船,船尾不用舵,改用橹控制船向。枯水时船头用篙,洪水时放船要由熟悉航道水情的船民把关。
1971年,铁路部门在城门、峙滩、杨村3处河段建桥时,将桥墩建在航道上,影响船只航行安全。1972年,发电厂在旸府滩附近筑有临时蓄水坝1座,坝高2.6~3米,最大水级2.2米,库容量为222万立方米;1980年,自来水厂又在旸府滩建取水口2处。从此,河道水流量大为减少,枯水季节断航,洪水季节3~6吨帆船仍可通航。
下游航道 昌江下游通鄱阳湖,境内航道长22公里,属丘陵地区河段,河床多呈U型。中洪水期水面宽200~300米,枯水期水面宽50~200米,部分浅滩水面宽仅10米,航线内浅滩呈阶梯形,浅滩比降约8.8‰,流速约1.8米/秒,水深仅0.4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面10米左右。
昌江下游水位受鄱阳湖水位顶托的影响,高水位时一般回水到丽阳,最高可至鲇鱼山,通常情况回水只到丽阳以下的凰岗,因而丽阳以上和丽阳以下航行条件有明显差别。
民国26年(1937年)5月,江西省水利局对昌江水道情况调查表资料表明:马家堰河段常水位水面宽150米,洪水时水面宽200米,枯水时水面宽100米;常水位水深0.6~1.5米,洪水时9~10米,枯水时0.3~1.2米;船舶载重常水位10吨,洪水位15吨,枯水位2吨;中洪水位时下水航速每日可行160公里,上水36公里;枯水位时下水可日行60公里,上水40公里,四季通航。
1955年6月,昌江洪水水位高33.85米,部分河岸倒塌,泥沙淤积航道。景德镇至吕蒙河段沙滩向江中延展10多米,到1956年该河段平均坡降0.21‰,水面宽125~230米,水深0.4~0.5米;吕蒙至丽阳两岸台地高出枯水位10米左右,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流域内古老变质岩坚硬,侵蚀较轻,河岸、河床较稳定,平均坡降小于0.18‰,水面宽130~320米,平均水深0.56米。
景德镇至丽阳河段共有浅滩13处,其中沙咀头滩、马家堰上滩、马家堰下滩、丽阳滩4处为礁石滩;花园滩、鹅颈滩、官庄上滩、横滩、老虎滩、吕蒙滩、梁山树滩、五里流滩、鲇鱼山滩9处为沙滩。主要防碍船只航行的浅滩有六处:鹅颈滩位于市城区以下2.5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滩上密布窑渣、瓷片,滩底为石块和粘土,落差大,水流急,易损坏船体;官庄上滩位于市城区以下3.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滩长70米,枯水位水深0.24米;五里流滩位于城区以下12.5公里,滩的主体是窑渣、瓷片,易损坏船体,滩长133米,枯水位水深0.24米,冬季帆船载重6吨,过滩时,船民需下水推船;沙咀头滩位于市城区以下17公里,滩长230米,枯水位水深0.13米,滩面上有礁、砾石多处,小船需避让穿行;马家堰上、下滩两滩紧密相连,位于市城区以下19.5公里,滩长24米,枯水期滩长500米,滩上水势颇急,暗礁甚多,特别是马家堰下滩有3块三角形巨石,枯水时石峰裸露,常水位时石峰附近水深仅0.13米。50年代初期曾多次炸礁,石峰稍平,但在枯水期仍为行船的严重碍航体。
支流航道 境内主要支流航道有6条,从东西两面向中部汇入昌江,形如叶脉,分布均匀。
东河航道东河又名番源水,穿流市境东部,全长53公里,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瑶里三墩,经东埠、鹅湖、臧湾、渭水至旧城的凤凰咀入昌江,通航里程42.5公里。沿途有天保水、横槎港水、府前水等小支流汇入。
据市水文站资料:东河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69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33.3%。东河航道蜿蜒曲折,鹅湖以上航道穿行崇山峻岭之间,水面宽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水流湍急,坡降约10‰。鹅湖以下河槽逐渐开阔,河床被沙卵石覆盖,洪水期水面宽100~200米,水深7米以上;枯水期水面宽60米,水深0.28~0.3米;常水位水面宽60~90米,水深0.3~0.4米。东河航道共有滩险79处,主要滩险有葛蒲槽滩、三溪汀滩、白水冷湾滩、八字滩、渭水滩、江村滩、鸳鸯虫滩、横石峰滩、洪水滩、浑火滩、东门口滩,最大的白水冷湾礁石高达1米,宽1.66米,枯水时礁石裸露。
70年代,水利部门在东河沿岸的坛口、河源、金山、高沙、仓下、古铜桥等地建立6座水库,水源堵截,航道水位降低,从此,仅渭水至旧城12.5公里可季节性通航,渭水以上航道基本断航。
西河航道西河又称大演水,穿流市境西部,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航道起自波阳斜溪,境内经大洲、黄坛、三龙,至市城区三闾庙南侧入昌江,通航里程56公里。西河还有支流两条:一条是潘坑口至沙坝,长29公里,流经松树坑、高桥、麻园(即麦园)、新港里、董村、杨家店,在三龙以下的沙坝汇入西河;一条是洗马桥至二亭下,长22.5公里,流经马人桥、洪源桥、棉花桥、鸣山庙,在二亭下入西河。两条支流在50年代以前为季节性通航河道。
大洲至三龙航道长36公里,其中杨坞港以上至大洲坡度陡峻,尤其是牌门石至大洲间10公里,落差达55米,比降高达5.56‰,航道狭窄,一般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50年代初,常水位水面宽90米,最狭河段水面宽仅4~8米,水深0.1~0.2米;洪水位水面宽90~100米,水深1~7米;枯水位水面宽40~60米,水深0.03~0.1米。三龙至西港口20公里,河床较平缓,平均坡降1.26‰,为沙卵石河床,沙洲、沙滩多,岸堤不稳。洪水期水面宽100~120米,水深平均2米;枯水期水面宽90~100米,水深平均0.6米。
西河水源较差,平均年径流量4.53亿立方米,汛期为4~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6.92%。1954年7月,市航运管理部门统计:西河(包括支流在内)共有大小滩险55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罗埠头、江家湾、排门石、横山下,凹肚窟、枫树坞、大洲、小岭、罗家桥、二亭下、鲤鱼井、槽头里、石磅下、石坝、青龙尾、石溪渡、芦田、夏家垅18处。
1949年以前,船只可通航至大洲以上。1958年,大洲瓷土矿排放石渣、石英砂粒2万多立方米在河内,造成航道淤塞。1959年,大洲至杨坞港12.5公里水路断航。1960年以后,沿岸兴筑水库、水坝,水流被截;又在南溪桥和石溪渡两地建有跨河漫水桥各1座,航行受阻,至使石溪渡至杨坞港17.5公里断航。上游断航导致石溪渡至西港口26公里航道基本同时断航。仅在洪水季节有少数农副业船从事短距离运输。
南河航道南河是大、小南河的总称。大南河又称历降水,发源于婺源县五花尖,过车田入市境,至黄泥头右岸纳小南河水,至市城区小港咀东岸注入昌江。航道起自东流,经湘湖、黄泥头、里村等地,通航里程52.5公里。
南河航道蜿蜒曲折,穿行崇山峻岭之间,东流以上航道宽小于50米,河段多漂砾,坡降1~2‰;东流以下至黄泥头37.5公里,属丘陵地带,河槽逐渐开阔,航道宽60~90米。
50年代初,南河最深河段金坑坞,水深达5米,最浅河段白虎湾,水深0.4米。黄泥头至市城区小港咀15公里,洪水期可航行3~6吨木船,枯水期作坝蓄水放运。
小南河又名柳家湾水,源出寿安乡界首之东的塘江。航道起自西溪,经柳家湾、仙槎、金鸡坝、铁丝桥,至黄泥头入大南河,航道里程29.5公里,小南河洪水期可航行船只和排筏,枯水期不通航。
1954年7月,市航运部门调查:大小南河共有大小滩险99处,其中小南河金爪石至钓鱼台河段有龙阁湾、柳家湾、画眉笼、金鸡坝、王竹里、半路港、玲珑碑、麻石滩、铁路坝、铁丝桥10处滩险,对通航影响极大。大小南河滩多水浅,沿岸没有纤路,逆水行舟时,船民下水顶推逆行,一般不装上水货。
50年代以后,黄泥头至小港咀的大批工厂,以及玉田水库拦截大南河大量水流,致使航道水位下降,只能区段航行。小南河洪水期仍可航行船只和排筏。 杨村河航道 杨村河亦称北河或小北港,发源于安徽省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处,是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杨村河航道起自神坛,自北向南经勒功街、沽演、龙潭、林村口,至杨村河口入昌江,全长36.5公里。
神坛至勒功街航道多漂石,水流湍急,平均坡降13.86‰,航道宽一般小于40米,河床由板岩和变质凝灰岩组成。勒功街至杨村河口航道,属丘陵地区河段,为沙卵石河床,河槽逐渐开阔,宽40~70米。 50年代初,最深河段梁滩脑,平水期水深20米;枯水期水深17米,水面宽100米。最浅河段查村门口,洪水期水深0.7米,水面宽70米;枯水期水深0.07米;平水期水深0.15~0.2米。
杨村河航道共有大小滩险52处,其中朱家埠、江王坝、流口、林村口、无形滩、大门前、九龙山、小港口、查村、楠木田10处为主要碍航滩险,查村枯水期水深仅0.07米,通航困难。1956年以后,勒功坞、左家、洪水源等地兴筑水库、水坝,勒功街至神坛13.5公里断航。1970年,沽演建跨河漫水桥1座,杨村河上下被隔断,只有农副业船可季节性通航21.5公里。
建溪河航道 建溪河旧称建师港,为昌江上游一大支流。源出市境西北香坑岭,自西北向南流,河长32公里,通航里程25公里。市境航道起自兴化,,过芹坑口,于蛟潭纳双乌河水,又经黄土坝等地,至福港入昌江。1949年,建溪河常水位水深0.13~0.66米,水面宽3~14米;洪水位水深3.3~4米,水面宽14米以上;枯水位水深0.03~0.13米,水面宽1.5~3米,需作坝蓄水通航。河道上还有大小滩险4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金爪石、横洪里、牛硬湾、黄金窟4处,枯水期行船极为困难。1968~1969年,方坑村和上山岭建筑水库1座和过水路面1处,把建溪河、双乌河通往昌江航道隔断,建溪河自此断航。
明溪河航道 明溪河亦名储田水或梅湖水,源出西坳府李家,河长28公里。航道起自储田,经曲阿里、引山、梅湖至明溪河口入昌江,通航里程17公里。河床多为礁、栎石构成,河道上共有大小滩险38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江家村滩、上关村滩、柳家村滩、八里村滩等4处,并各有1座活石,枯水期水深0.7~0.9米,水面宽4~10米。50年代末,曲阿里建有拦河水坝,影响通航。1985年,明溪口至引山7公里河段可季节性通航。
林村河航道林村河亦名江村水,源出祁门楮公岭,自郑村入市境,河长35公里。市区航道起自金家滩,经江村、中洲至林村口入杨村河航道,通航里程14.5公里。
50年代初,该航道洪水期水面宽3.4~27米,水深0.13~10米;枯水期水面宽2.2~20米,水深0.07~0.9米。窖坞笼河段洪水位水深0.13米,枯水位水深仅0.07米,船只通航困难。河床大部分是礁、砾石构成,共有滩险22处,其中主要碍航滩险有新溪口、郑家良、落马屯、铁路坝、钓鱼台等5处,枯水期极为碍航。50年代初,洪水期3吨以上小木船可直抵金家滩。1958~1965年,金家滩至浩峰沿河多处筑坝,缩短航程2.5公里。1985年,江村至林村口9公里河道可季节性通航3~6吨小船。
航道治理 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航道,滩多、狭窄、水急,枯水期必须筑坝行船,故有“滩头作水,滩下作坝”之说。昌江下游多受急流、急湾、旋涡等影响,通航困难。1950年以后,市人民政府多次投资,以昌江为重点,采取扒沙、炸礁、筑坝、渠化等措施,因河制宜,治理航道。
航道维护昌江及其各支流航道共有沙滩160处、礁石滩342处,其中险滩78处,是境内航道的主要碍航体。1953年1月19日~3月19日,上饶航运办事处组织力量,对马家堰险滩进行治理,开凿面积195.9平方米,平均加深0.471米,枯水期保持水深0.67米,全年可通船。1956年11月30日~12月31日,市港务处成立扒沙抬船工作组,组织345名船工在花园滩至吕蒙滩河段的6处浅滩扒沙、抬船,共用工803个,挖取沙土536立方米,卵石442.5立方米,6处浅滩航道宽由原平均3.51米拓宽到7.33米,滩上水位由原平均0.455米加深到0.612米,吃水0.4米的木帆船可满载航行。1957年7月,上饶和景德镇市航运部门联合组成昌江工程指挥部,由航运、物资部门共同投资16万元,对昌江下游枯水期的碍航浅滩进行治理。7月13日~12月,7艘挖泥船在花园滩至丽阳一带的13处浅滩作业,共挖泥沙39478立方米,施工后每处浅滩枯水期水深达1.2米。9月20日~10月22日,炸除杨村河锄头尖至马安石河段的5处主要礁石滩,疏通河道共40米长,29米宽,航道水深由原0.17~0.26米加深到0.5~0.6米。9月21日~11月25日,市港务处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投资482.76元,在市城区至吕蒙河段扒沙疏河,共扒沙12586立方米,疏通河道785米,航道由原平均3.5米宽扒至8.7米宽。11月5~27日,炸除了西河口碍航礁石,疏通河道长64.4米,宽2.8米。1958~1959年,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共疏通航道72公里。1961年,市港务部门分别在昌江上游、东河、西河、建溪河、南河、杨村河、林村河航道上炸礁清障37处,滩上水位均由原平均水深0.25~0.4米增加到0.5~0.6米。1962年8~11月,市港务处拨款3000余元,炸除了昌江上游(旧城~吴溪口)河段的石鼓滩、王八滩、蜈蚣滩、猪婆槽滩、小港口滩、明溪滩、峙滩、杨村滩等9个礁石滩,滩上水位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0.1~0.2米,枯水期逆水船也可以通航。1984年11~12月,市港务处再次组织力量,分别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的老虎口、黄梅滩、涧滩、吴溪口、罗家碑、杨村、方漂脑、流口、江峰、小港口、张家坝、横石峰、洪滩等滩险和河段又一次清障,使这段航道的滩险水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普遍提高0.13~0.17米,枯水期上水船可安全航行。
1956年,景德镇市港务部门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重点滩口设立航道维护点。1976年,在3个航道维护点的基础上建立航道维护站,派有专人驻站治理。同时,昌江下游各滩口普遍设置绞滩工具,帮助船舶通过急流。1980年1月,景德镇航道段正式成立后,增加了养护人员和设备,昌江下游航道普遍设置航标。1980年设竹棒标622只;1981年设竹棒标284只;1983年设竹棒标217只;1984年设竹棒标3187只。在设标范围内经常进行扒沙、清障、打涝等一系列航道维护工作,从而使昌江下游水深常年保持在0.5~0.6米,宽度210米以上,保证了73公里航道可通木帆船,22公里航道可通机动船。
航道建设 为改善7条支流航道枯水季节的航行条件,有关部门多次筑坝蓄水行船。1957年8月1日~9月30日,市工业交通局为了保证枯水期瓷用原料、燃料运输,动员了浮梁县农业社5000名劳力,在杨村河的楠木田、龙潭、长滩等地修筑简易拦河水坝计11座。9月20日~10月22日,市港务处投资2933元,在窦石岭至流口河段筑成长654米的石木结构大坝1座,筑草坝、横坝和小垱共126座,开辟新洪口6条。11月5~27日,在南河的七亩涌至半路港河段修筑水泥乱石结构水坝1座,坝长39.6米,宽1.1米,高0.9米,共投资8148元。1959年,市航运公司疏河筑坝工作队为提高滩头水位,便于行船,在昌江上游及其支流航道,大筑临时性土草坝蓄水,待水位提高到一定高度,扒开航口行船,船过又堵口蓄水,便于后来船舶航行。在昌江上游建成平型自动开关放水坝5座,总长130米。各支流筑成简易水坝185座,总长4300米,其中大型水坝3座,共长450米。次年,发动全港1000名船民,筑成大小水坝73座,保证了船舶的正常运输。1977年12月8日,市城区昌江东岸护坡工程动工,1978年10月10日竣工,工程全长2240米,平均高10米,斜坡60度,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坡内垒砌一条南北向全长2204米的排污干道,深度3~5米,护坡工程可避免洪水冲刷河岸淤塞航道。1978年,市航道部门分别在昌江下游的鹅颈滩、三涧滩、苏家庄3个滩口各建“顺水坝”1条,共长1000多米,枯水期引水归槽,使3个滩头的航道水位由原0.4米提高到0.6米。1980~1984年,景德镇航道段在峙滩至鲇鱼山83公里的河段上共筑挡水坝65立方米,扒沙2051立方米,保持了昌江上下游正常水位。
昌江凰岗以上38公里航道,水浅、滩多,急流、急湾、旋涡多,历来行船困难。50年代对这段航道进行过多次疏浚整治,使浅滩水深一度达到0.5~0.7米,可航行6吨以上木帆船和小型拖驳船,但两年后又恢复原状,实践证明疏浚整治不能彻底改善昌江的航运条件。
1958年以后,省、市航道部门建议采用梯级渠化与疏浚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根本改善昌江航道的运输条件,1964年6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昌江波阳至景德镇段航道工程采取渠化整治相结合的方案”。同年,经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论证,凰岗以上采用鲇鱼山、凰岗两级渠化,凰岗以下采用疏浚整治的方法最为经济合理,但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而未能实施。1977年2月10日,江西省计委批准昌江渠化设计任务书,省航道部门经过6年多的筹备,于1983年8月动工兴建昌江渠化第一期鲇鱼山梯级工程。这项工程由船闸、浅水闸、滚水坝、公路桥和电站5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建在岩基上,船闸为五级航道标准,采用“人”字钢闸门,短涵洞输水,为一个推轮顶三艘300吨分节驳船;浅水闸长105米,共9孔,每孔净宽10米,闸墩高17米,采用平板钢闸门,缆索卷扬机启闭;公路桥采取桥坝结合,桥墩建在闸坝建筑物上,桥长251.46米,共16跨,最大跨径为24.55米,桥面标高32.35米,净宽6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荷载为汽-10、履-50;滚水坝为混凝土重力式,总长99.6米,坝顶高22.2米,枯水期落差5.1米,最大坝高9.8米,坝底宽10.4米;滚水坝上游右岸建有防洪堤680米,堤顶高程31.8米。另有一段老堤,全长1214米,由原高程25~27米加高至30.5米。昌江渠化第一期工程共投资2000多万元,除电站外,已于1985年底竣工。鲇鱼山梯级工程的建成,使鲇鱼山以上河段至市城区昌江枯水期水位提高到1.5~1.7米。改善了19公里航道的航行条件。
第二期凰岗梯级工程已于1986年开始动工兴建,其设计船闸年通过能力,近期86万吨,远期将达172万吨,航道可达5级标准,300吨级的拖驳船队可以直达景德镇港。还可沟通昌江两岸17个村的公路运输以及解决附近农业用电和生活用电。
第二节 码头渡口
景德镇港口位于观音阁至太白园沿岸,港岸线全长6.5公里,樟树弄至刘家弄3公里为可作业地段。民国年间,景德镇港口瓷器以及瓷用原料、燃料的年均吞吐量约23百万担。民国25年(1936),瓷器输出47万担,窑柴输入303万担。36年,瓷器输出50万担左右。37年,窑柴输入193.6万担。
194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54万吨。1958〜1960年,每年货物吞吐量都超过40多万吨。1983年只有13.26万吨,1985年回升到14.98万吨。
景德镇港货物进口量占总吞吐量的70%以上,主要为瓷用窑柴、瓷土及日用百货等;出口以日用陶瓷产品为主,次为木材、茶叶、煤炭、农副土特产品。
码头 民国时期,景德镇港区有8个主要码头,浮梁县有4个主要码头。其中景德镇港的三闾庙、里市渡、中渡口和,浮梁县的东港码头系采用条石彻成,为台阶式码头,其 它港口码头都是利用自然坡岸作靠泊点,为斜坡式的坡岸码头,货物装卸和渡客上下的主要通道是跳板。各码头分工明显,种类很多,有窑柴、槎柴、米船、灰粪等装卸码头。
50~70年代,景德镇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建更新,港区内建有仓库、趸船和码头泊位,新建码头5座,配备了起重、装卸等设备。70年代末,昌江东岸修建护坡,拆除了大部分码头,港口物资转至太白园,中渡口两处码头装卸。
蛤蟆石码头 位于湖田北面的南河口,形似青蛙,体积约50立方米,是天然的港口码头。自五代起,是湖田古窑区瓷器、瓷用原燃料的集散地。元代,蛤蟆石码头运输繁忙,常有数百只大商船停泊。明代,民窑陆续向景德镇集中,蛤蟆石码头亦逐渐废弃。
东埠码头 位于东埠街附近的东河上,是古代东河流域粮食、土产、瓷土的集散地。明代,东河两岸有大小瓷土矿30多处,其中闻名于世的高岭土年产约700万块,均在此码头装运到景德镇。抗日战争以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衰落,东河两岸大部分瓷土矿停产,码头随之废弃。
峙滩码头 位于峙滩村东面的北河上,距市城区50公里,为昌江上游航线之中转码头。明末清初,峙滩镇是窑柴、木炭、农副产品集散地,码头众多,舟楫云集,祁门茶叶、瓷土和附近各乡土特产品皆运此成交。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北河一场特大洪水,将峙滩镇两岸房屋冲毁殆尽,码头也随之废弃。
港口码头 位于经公桥港口村杨村河上,明、清时期港口码头极繁盛,由一个水运码头逐步发展成浮梁北乡的四大集镇之一。民国初期,港口家家有船,仅运载窑柴船就有300余只。到民国32年(1943),水运物资减少,码头随之废弃。
三闾庙码头 位于昌江西岸西河口以上50米,清代建立。码头用大青石和麻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10米。当时,此码头是粮食主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又是浮西乡通往市城区“门户船”的停靠点,运输繁忙,至民国时期仍为杉木中转集散地。50年代,西河部分河段断航,码头水位低浅,枯水期船舶不能靠近码头作业而废弃。60~80年代只作渡运码头。
里市渡码头 位于昌江东岸韦陀桥下首100米,宋朝建立,是祁门瓷石卸货和景德镇瓷器出口码头。码头用青条石砌成梯级台阶,长30米、宽8米,河坡为石板路面。民国13年(1924),由工商户集资重修。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船舶第二停泊码头。60年代以后改作人渡码头。
中渡口码头 位于昌江东岸樟树弄口河岸,建于宋代,为柴、槎船停靠码头,是当时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5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级。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中渡过西河,多有坯房匣厂,又为窑柴、槎柴码头,争渡者日夜不息。”并有诗云:“码头柴槎各分堆,伙计收筹记数来,窑位客行催要紧,先后三日一回开。”“坯房挑得白䂺去,匣钵装将黄土来,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民国13年(1924),大窑户余旺清出银洋3000多元,花两年多时间建成乱石斜坡式码头。1957年规划港口码头时,划为窑柴评定等级的码头。
湖南码头 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彭家下弄沿河,建于明代,湖南籍船舶多在此停靠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码头长150米,泊位10个,前沿最小水深0.5米。
曹家码头 位于城区昌江东岸毕家弄至占家弄沿河地段,因清代曹姓榜眼曾在此停靠官船而得名,是历史上交通运输要地。
窑柴码头 全港共有3处,中渡口至陈家弄沿河地段和戴家弄至董家岭沿河地段以东港、西港、北港装运窑柴的船舶停靠为多,刘家弄至花园弄地段多停靠槎柴船。
米船码头 位于城区昌江东岸陈家弄至黄家洲沿河地段,因停靠运米船而得名。1949年以前,以停靠余干、余江、万年石镇街运米的船舶为主,余干黄金埠一带槎柴船和星子运瓷土的船舶有时亦停靠于此。
灰粪码头 位于城区昌江东岸千佛楼以下河岸,因鄱阳人在此装运灰粪而得名。
南门头货运码头 位于市城区南门头。建于1953年,1956年改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56米,高8.5米,使用长度222米,面积16491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南门头轮船客运码头 位于市城区南门头下首占家弄口。1956年,市港务处投资建成塔坡式水泥码头。次年,在南门头设立客运站。1964年,客运业务移交省航运管理局后,拨来趸船1艘,用于客轮停靠。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码头。
刘家弄货运码头 位于市城区刘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16米,高11.3米,使用长度116米,面积8120平方米。码头两旁铺设4米宽的车行道,泊位10个,码头前沿水深0.5米,最高靠泊能力为100吨级,一般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戴家弄货运码头 位于市城区戴家弄沿河。1956年建成斜坡式水泥浆砌码头,长130米,高11.3米,使用长度为130米,面积9100平方米。码头上铺有4米宽的车行道,码头前沿水深0.5米,泊位2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能停靠装载10吨的罗荡船220艘。1978年,修建沿河护坡时拆除。
太白园客货运输综合码头 位于市区南河与昌江的交汇处,是景德镇港最大的客、货运输综合码头。50年代后期建成简易货运码头,1972年改建成低水位直立式水泥混凝土码头,长30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码头前沿最小水深0.8米,泊位30个,最大靠泊能力为100吨级。码头两旁有4米宽的车行道。1985年,日最大装卸量1200吨,年货物吞吐量26.7万吨。
1950年,市航运办事处为整顿船舶停港秩序,按照船籍和船帮的不同,具体划分船舶停泊地段。从半边街至戴家弄共划为19个船舶停靠点和毕家弄、泗王庙、麻石弄、大黄家弄、戴家弄5个货物装卸码头。1957年10月10日,市人民委员会将港口码头重新划为20个地段:即一般木帆船停泊码头4座,轮船客运码头1座,载重物资船舶停泊码头1座,大型机器装卸码头1座,危险品装卸码头1座,货物装卸码头5座,木材停泊码头1座,竹排停泊码头6座,窑柴评级码头2座,粪船停泊码头4座。
1978年,沿河东岸建护坡时,仅保留中渡口、太白园、里市渡、三闾庙、韭菜园码头,其余码头全部拆除,来港的船舶大部分在太白园至西瓜洲地段停泊,物资均从太白园、中渡口两座码头装卸。1978~1985年,市煤炭公司、陶瓷公司原燃料管理处、陶瓷原料总厂、陶瓷出口公司、石油公司、粮食局等单位,分别在太白园、韭菜园一带新建码头货场和仓库10个,红星、红旗、光明、景陶等瓷厂还自建货栈和8座水泥码头。
渡口 境内唐代渡口有17处,宋代至清代有53处,民国时期渡口近100处。1949年,市城区有里市渡、中渡口渡、十八渡、哪咤渡4处渡口,市郊区有90多处渡口。1953年8月,中渡口浮桥建立,中渡口渡随之废除。1962年10月,昌江大桥兴建,哪咤渡亦随之废除,只剩里市渡、十八渡2处渡口。1979年,纳入市交通部门注册管理的渡口有95处,渡船103只,其中划子渡船3只。以后兴建了一批桥梁,部分渡口废弃。1985年,市区有渡口67处,其中城区渡口2处,郊区渡口65处,核定乘客1608人。
里市渡 旧名李施渡,宋朝李氏寡妇施资兴建。李施渡是古近代通往鄱阳、都昌、浮梁西乡和对岸三闾庙的来往渡口,有渡船1只。解放后,渡船增至2只,每渡可载77人,由竞成乡三河村委员会管理。
十八渡 原名市阜渡,建于元代,是戴家弄至西郊垦殖场的过河渡口。清代,昌江西岸有槎柴窑数座,瓷坯和成瓷由河上往来,运输繁忙,渡船多至18只,故名十八渡。1957年,人力渡改为机动轮渡,有40千瓦机动船2艘,渡工4人,每渡可载客160人,由市浮桥管理处管理。
解放后,市区先后在樟树坑、福港、清溪、张培山、吕蒙等5个地点设立公路渡口,至1985年末,市区仍有4处公路渡口。
樟树坑公路渡口 位于新平乡西北6公里昌江河上。设于1958年,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福港公路渡口 位于市区广明堂村西0.5公里,昌江上游建溪河口附近。原系民间渡口,1971年建蛟(潭)福(港)公路时,改设公路渡口。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汽车上下趸船搭木架跳板通过。
清溪公路渡口 位于峙滩东北5.5公里的杨村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61年建陈曲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建渡初期,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用人力撑篙过渡。渡口铺有石块码头,汽车上下用木质跳板。后来渡运车辆增多,随之增配钢质趸船1艘,60千瓦柴油汽轮顶推。渡口两端重建永久性码头,设有半自动的的钢质直通跳板。
张培山公路渡口 原名黄金山渡,位于兴田西北10.5公里的浮北河上。原系民间渡口,1978年建车田至赵家公路时改为公路渡口,因靠张培山村而易名。渡口配有木质趸船1艘,人力摆渡,渡口两端铺有乱石码头。
吕蒙公路渡口 建于1933年,配有木质趸船2艘,60千瓦柴油汽轮1艘顶推。渡口两端铺设块石码头。1959年10月1日,吕蒙架设浮桥,渡口撤除。
第三节 水路运输
运输组织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至民国3年(1914),水上运输业务由鄱、祁、浮、都4帮把持。后来,该四帮公所改为六帮公所,之后又扩大为十八保(即十八帮)。民国19年(1930)9月24日,景德镇船帮客商联合会成立。20年9月24日,船行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有团体会员15个。23年,景德镇船帮曾一度改为驿运站。27年,景德镇下河客船以船民籍贯为划保单位,分别成立21个保。28年,船帮有都昌、乐平、鄱阳、余江、余干、南昌、广昌、浮梁、祁门、抚州10个帮,共有各种木帆船3250只。29年,景德镇各船帮联合组织航业同业公会筹备处。32年,景德镇船帮发展到12个,其中上河8个,下河4个。
民国年间,景德镇先后开业的私营船行有黄泰来、刘生盛、吴信昌、陈箕源、吴义昌、郭万发、肖万昌、谢德顺、余顺泰、龙安、熊裕新、胡开泰、义安、冯荣华、济运、查利盛、永顺德、胜利、王信通、新兴、李德顺、江永安23家。
1949年11月1日,景德镇市航运办事处成立,将21家旧船行改编为12个中队、36个分队。次年10月,再改为大组、分组、小组。1951年,航运办事处将解放初分散的1户1船或1户2船的个体船民进行编组、编队。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编为北港船、东港船、婺源剽子船、鸦尾船、西港船6个大队,由浮梁航运站调配;昌江下游及其支流浮南河编为南港船、扶梢船、罗荡船、南昌船、抚州船、竹筏运输6个大队,由航运办事处调配。1952年,景德镇设立私营群力轮船公司营业所,办理轮船客运业务。1953年1月13日,景德镇港2025艘船编为12个船队、189个行政组。10月24日~11月13日,相继建立4个港籍委员会和水上治安保卫委员会。1954年7月,景德镇市水上区、航运管理处、船民协会等共同组成社改工作组,试办互助组和合作社,建立运输互助组231个。共有各种木帆船2040艘,载重量13515吨,入组船只1555艘,载重量9460吨。未经组织起来的485艘单干船,多属半农半运的农副船只。1955年1月,建立景德镇市第一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新华社。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先后成立建民、光明、华光、群新、胜建、瓷城、友爱、红星、日升等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和竹筏、砂石、渔业合作社等12个初级社,入社船只1418艘,共9541吨位,社员2255人。1957年2月,水上合作社经过清理整顿,只剩下10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后来10个初级社并为2个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9年1月18日,2个高级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合并成立“景德镇市航运公司”。对外是地方国营,对内为昌江运输大队集体所有制。1961年2月,市航运公司与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合并成立景德镇市港务处。次年4月15日恢复市航运公司,但仍与港务处合署办公,1964年,航运公司与港务处分开,港务处改为港务局,1970年,航运公司与港务局再次合并为“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72年改为“景德镇市航运分局”。1979年,航运公司从航运分局分出,但具体业务仍由航运分局代管。
运输工具
竹筏 由大毛竹12根编成一排,长方形,上下两层,首翘尾齐,一支扁木安在筏后操纵方向。是浅水运输工具,多用于昌江上游。每条只需1人驾驶,顺水流放,逆水拉纤,1949年,境内有竹筏134条。1951年有竹筏234条。1957年2月,竹筏社转入德兴县管理。
木帆船 境内船舶行驶航道不同,船型各异,载重量不等。民国时期主要船型有:东港船、西港船、南港船、扶稍船、鸦尾船、罗荡船、刁子船等。行驶昌江上游及其各支流的船舶,以撑篙为主,逆水行船都要拉纤,如果没有拉纤地段,就成群结帮抬船,顺水行船以橹掌握方向;行驶昌江下游的船舶,大多用舵掌握方向,顺风时,挂帆行驶,遇到逆风或过滩时,船工涉水推船或用浆、橹划行。
木帆船又分无帆船和有帆船两种:无帆船主要有鸦尾船、小扶稍船、东港船、北港船等。
鸦尾船头尖肚宽,船尾翘起,形似簸箕口,杉木帮、板薄钉稀,吃水浅,载量小,大船不超出5吨,1人驾驶,是景德镇港的“门户船”。明代开始使用,至今仍存。
小扶稍船船型同鸦尾船相似,体积稍大,无桅,板薄钉稀,吃水浅,载重量不超过10吨。70年代初,因支流航道淤浅,航行困难被淘汰。
东港船、西港船、南港船、北港船也是各港的“门户船”,其船型均同鸦尾船相似,船体稍大,吃水浅,适应滩河浅水行驶。60年代搞船舶机械化,这类船型被逐渐淘汰。
有帆的船主要有罗荡船、刁子船、大扶稍船等。
罗荡船、刁子船船型大体相似,船头船尾两头尖翘起,船狭身长,舱板高,杂木底,竹叶篷,前舱设有桅杆,载重量最小的10~20吨,最大的50~60吨,航行阻力小,驾驶方便灵活,可张帆行驶。这类船常年行驶在昌江下游,70年代,由于小型机动船的发展而被逐渐淘汰。
大扶稍船首尾较高,船宽,底成弧型而向下,后船设有桅杆,船尾有橹或舵操纵方向,稳定性好,适合浅水滩河航行,载重量10〜20吨,70年代以前,多为景德镇运输窑柴、瓷土、稻草,以后被逐渐淘汰。
境内还有来自外地的沙排子船、麻雀子船、贬咀船、得化船、倒划子船、乌龟子船、巴斗船、刁子船、横板船、土苟船、铲子船、抚船等类船型。
轮驳船1963年3月,市航运公司利用旧船装配1艘30千瓦的拖轮,一次能拖挂30条罗荡船,同年4月又试制了1艘60千瓦的拖轮。从此,小型机动船逐年发展。1971年,共有机动船51艘、计652吨。1983年12月,购进1艘载重80吨级的钢质机驳船,抗风力4〜5级,可载各种散装、成包物资。1984年开始,又自筹资金和贷款50多万元,全面改造现有船舶,把小吨位、小马力的“四小”船舶逐渐改造、更新为较大吨位和马力的机动船。同时还先后购进6艘大吨位的钢质机动船。至1985年,木帆船有7艘计69吨位;轮驳船有15艘,载重量799吨。
1969〜1983年,社会机动船日益增多。据景德镇船舶监理所1983年统计,共有机动船9艘,其中拖轮5艘,213千瓦;轮渡4艘计106吨,520千瓦,226客位。
旅客运输
长途客运 清代,景德镇至鄱阳由“饶划”(木帆船)专营载客,舟中可坐六七人,每人需银元一元多,逆行而上,两日可达。赴都昌、余干、贵溪等地的旅客则临时招雇民船,开船时间、上下港点、膳食供应及运价皆可面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江西省私营轮船公司小客轮由南昌行经鄱阳至景德镇,停靠戴家弄(即十八渡)码头载客。各支流航道的客运仍靠民船。民国26〜34年(1937〜1945),都昌县南峰、周溪两乡的民船不定期来景德镇载客装货,由景德镇至都昌顺风顺水3〜5天可达,逆风逆水或 枯水季节需7〜10天。
1949年,南昌私营群力轮船公司鄱阳分公司在景德镇设立营业所,办理客运业务。设有鄱阳与景德镇两地往来航班,每天有“群明号”、“群发号”、“群华号”3艘客轮对开,每船每次能载客50人1。950年,省航运公司景德镇分公司“饶滨号”汽轮拖带无座位客班船开航南昌至景德镇航班,在市城区彭家弄码头停靠。1951年,浮梁专区航运局鄱阳办事处调用2艘小客轮,对开鄱阳至景德镇航班,每船每次能载客50人。1953年又增添1艘“援朝号”小客轮航行。1955年,“群华号”客轮在市区发生海事后停航,“群明号”、“群发号”客轮至1956年公私合营后停航。1958年,随着波阳到景德镇航线客运量增加,上饶专区航运局将“钢复号”、“胜利号”、“成功号”、“海工号”等7艘小客轮改造成“瓷都1号”和“瓷都2号”大客轮开行。该船每小时航速15公里以上,每艘载客100多人。同年,客运量达2.78万人。1961年,客运量上升到5.15万人。1962年,凰岗至景德镇38公里航道枯水期水位低浅,航行困难,遂由每日对开航班改为季节性航班或不定期航班,客运量逐年下降,年客运量仅1.2万人。1965年6月,上饶港务局在景德镇南门头设立客轮售票处,办理客运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航。1981年4月14日,上饶航运局恢复景德镇至波阳对开客轮航班,由景德镇航运分局代办客运业务,每天上午7时开航,当天下午2时半抵达波阳。1982年后,有波阳古县渡、鸳鸯岭、太阳埠等地个体户和联户的26艘木质机动船往返景德镇至古县渡、鸳鸯岭、太阳埠、凰岗、站鱼山一带装货兼营载客,每日客运量100〜200人。至1985年,此类船只发展到15艘。
渡运 境内有64处人力渡,渡运主要工具是划子,每只载客近30人。1979年共有划子23只,经营者为个体、厂矿和农业队。机运渡有3处,渡船有木质、钢质2种,吨位均在60吨以下,40千瓦,每船每次可渡160人。
货物运输 景德镇市水路货运,从古至今,以瓷器及其原料、燃料为主,木竹、茶叶、粮食、百货等次之。进口大于出口。
筏运 民国时期,景德镇木材行和外地木材商从祁门、婺源和浮梁西北山乡采购木材,扎成条排,待雨季河道水位较高时,从昌江上游以及支流放运至景德镇销售或转运鄱阳、余干、都昌、江苏、安徽等地。解放后,从浮梁酉乡放运的木排停靠三闾庙;从婺源放运的木排停靠里村;从祁门和浮梁北乡放运的木排停靠四图里。50〜60年代,市区木材平均年成交约3〜4万立方米;70年代,平均每年约5~10万立方米,主要由水路扎排放运。80年代初,皖赣铁路通车后,放运来市区的木排逐渐减少,至1985年,只有市木材公司和安徽省林业厅驻景德镇市办事处木材转运站两家有少量的木排放运。
船运 明代以前,陶瓷外运都是用小木帆船运到饶州(今波阳县)后转运,明代初设御器厂,御瓷皆从水路解运达京(指南京)。清代解运的御瓷用桶装置,每岁秋冬二季,雇船夫解运,每年约600余桶,计2.9万余件。民国元年〜21年(1912〜1932),通过水路运出的瓷器总量为155.41万担,平均每年运出7.40万担。
1949年,瓷器水路运输量220万件。1950〜1960年,瓷器运输仍以水运为主,通过船舶运输的瓷器共计14.68亿件,平均每年运输1.3349亿件。其中:1950年运送瓷器858万件,折合33.8983万担;1958年,瓷器外运量增至2.9953亿件。60年代,公路运输蓬勃发展,水路瓷器运量逐年下降,1960年下降到1.0402亿件。1961年以后,瓷器外运绝大部分改从陆路运输。
《景德镇陶瓷史料》记载:民国8〜16年(1919〜1927),浮梁东乡和南乡一带每年出产瓷土、釉果2250万块和灰釉7000余担,均由东河、南河、西河转昌江水运至景德镇。星子、余干、余江、贵溪、鄱阳、祁门等地年产各种瓷土1700万块,分别由祁门的阊江和饶河转昌江运入景德镇。
1949~1953年,市区各瓷土矿生产的瓷土每年平均为4940吨。1954〜1956年,平均年产瓷王335万吨,这些瓷土绝大部分由水路运至景德镇。1963年以后,瓷土运输绝大部分改水运为陆运。
据《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3年(1914)以前,每年由各地船运至景德镇的松、槎柴达650万担。17年,运入松柴299万多担。25年,外地运进窑柴303万担,37年,运进窑柴193.6万担。1950年,运进窑柴166.31万担。1951年,运进窑柴220万担。1957年,从外地共运进窑柴400多万担。70年代,开始以煤代柴,以油代柴,运进窑柴逐渐减少至10万担左右。
浮梁、婺源、祁门等地盛产茶叶,绝大多数由昌江外运出口。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产茶叶3万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茶叶产量6万担,均由昌江船运出境。民国时期,茶叶产量下降,运量减少。民国23年(1934),茶叶运量15000担。25年;茶叶外运出口3.35万箱。37年,年运量只有0.5万箱。
解放后,茶叶外运出口量逐年增加。1953年,茶叶水运出口3020担,到1960年上升到9560担。以后茶叶逐渐改为陆运,至80年代,茶叶全部陆运。
第四节 港航管理
管理机构
江西省航运管理局景德镇分局 1949年11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接收民船公会,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航运办事处,内设行政(兼办军运)、财政(兼办民运)二股,办理公私航运管理业务。1950年3月改称景德镇航运管理处,归省航运厅领导。1950年5月,改称景德镇航务派出所,归鄱阳航务办事处领导。1952年设立景德镇航运站,1956年改为景德镇港务处,属上饶专区航运局领导。1958年6月,港务处划归市政府领导,改名为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1959年7月,市航运管理处与市昌江运输大队合并,成立景德镇市航运公司,对外是地方国营,对内属集体所有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1年,航运管理处与航运公司统一名称为景德镇市港务处。1962年,木帆船队划出,恢复集体所有制的市航运公司;市港务处改称市港务管理处,仍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1964年,市港务管理处改称“景德镇港务管理局”,由省航运管理局直接管辖。1969年12月,景德镇养路段、景德镇汽车运输办事处与景德镇港务管理局三家合并,成立江西省交通运输公司景德镇分公司。1970年8月,景德镇公路养路段、景德镇汽车运输办事处、景德镇港务局3家分开,成立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本帐。1972年3月,撤销市航运管理站,成立景德镇市航运管理处,同年改为江西省航运管理局景德镇分局(简称省航运景德镇分局),隶属省航运管理局领导,仍与市航运公司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本帐。1979年1月,与市航运公司分开办公。内设3个科室,主要职能是:货物运输、港口管理、代储转运物资等。
江西省航务管理处景德镇航道段 简称景德镇航道段,1980年1月成立,由江西省航务管理处主管。内设3个科室和鹅颈滩、苏家庄、三间滩3个站房。主要职能是疏通和管理航道,保证来往船只畅通。
江西省航务管理局景德镇船舶监理所 原系航运分局航监科,1968年并入车辆监理所,1974年7月,划出成立船舶监理所。1975年7月又并入车辆监理所,隶属江西省交通厅车船监理处。1984年,从车船监理所分出,成立景德镇船舶监理所,隶属江西省航务管理局。下辖乐平航监站。其主要职能是办理船舶检验、丈量、核发船舶证书、船员考试、水上事故处理和宣传教育以及养河费的征收等。
景德镇市航运管理所 1981年10月,由景德镇市航运管理站管理港航工作。1984年1月28日成立市航运管理所,下辖市航运管理站,其业务范围是:负责商务调度,港口码头和航运企业的管理,承办水运运价和业务结算;代办邻省、县轮驳船客、货运业务;协调对外联系、组织有关铁、公、航、搬联合运输;贯彻执行交通部、省交通厅有关水路交通方面的方针、政策。
港航监督 民国26年(1937)12月,江西省政府颁发了《非常时期内河运输暂行办法》,将全省内河沿岸按船舶中队驻在地划分为25个区,浮梁县景德镇为第5大队21中队,由区长会同中队对当地船舶数目、种类、容量、船港籍、船户姓名等进行了调查登记,发给证明书,编发牌照。
解放后,景德镇港的港航监督工作由航运办事处航监科办理。1950年3月开始,对所有木帆船进行全面丈量检验,全年共丈量大小船1445艘,计5689.2吨位;检验船3274艘,计23780.4吨位;办理转移过户船345艘,旧船拆板205艘,新船下水296艘,注销50艘。8月,向水上运输单位转发了江西省交通厅制订的《机、帆船管理暂行办法》、《航行安全管理办法》、《港务管理办法》、《联合检查规则》、《海事处理办法》5个法规。1953年丈量船389艘,计2458.2吨位;复验470艘,计428.9吨位;检验船1893艘,计10333.09吨位。
1951~1953年,市区水上发生大小海事49次,经济损失1.7万元,死亡18人,沉没与损坏船只90艘,经济损失1.7万元。其中触礁23次,搁浅8次,风灾7次,碰撞11次。为加强港航监督,1955年,全港成立安全运动委员会,内设办公室,东、西、南、北四港成立分会,并组成4个工作组,进行安全教育和事故查处。从1974年起,景德镇船舶监理所担负港航监督职能和养河费征收。1974~1978年发生重大海事4起,死亡6人,烧毁10吨级油船1只,小划子1只,经济损失1.7499万元。1980年,鹅颈滩、三间滩、苏家庄等3个航道维护站派驻专人进行航道维护工作。1980~1984年,在昌江下游22公里河段分期设航标4310只。1984年5月14~19日,对鲇鱼山、兴田、江村、福港、朝阳、古城、新平等渡口的74只渡船逐只进行安全检查、检丈定员。1985年市,交通局严格执行省交通厅《关于制止客(渡)运船舶违章航行的规定》,凡机动客(渡)船驾驶员、轮机员均经港航监督部门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驾驶;经营客(渡)运者经县以上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对于客、货超载和证明不符合要求的船舶不予签证运行。
船员管理 民国28年(1939年)以前的船员按籍贯归口各船帮管理。民国28年(1939)11月,在景德镇大钟家弄34号成立浮梁民船船员工会,制订《浮梁县民船船员工会组织章程》,办理介绍职业和船民公益事业,调解纠纷等事宜。1949年11月,市航运办事处将船帮(保甲)改编12个中队,1950年10月改为大组、分组、小组,由船民自选组长。1953年,基层建立船民协会,景德镇港成立4个港籍委员会和183个行政小组。同年11月成立水上治安保卫委员会,配合普选换发水上正式户口1600户。1956年1月,制订《景德镇港第一木帆船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共分11章54条,对入社社员的权利、义务、股金、劳动纪律和劳动报酬分配等工作作了详细规定。1982年9月开始实行使用船民证办法,具体规定:1.凡长年在水上从事生产运输的公民,不论其为个体船民或船舶集体户,以及户口登记在陆上的船上员工,一律使用《船民证》;2.凡临时(包括轮换的)到水上从事生产运输的人员和农村渡船工,发给《临时船民证》;3.对农村装运农作物、肥料等船只,其范围不超过生产队、大队境界的,不发《船民证》,只能从事生产性运输。
港口管理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至民国27年(1938),景德镇港口由鄱、祁、都、浮4帮的把头操纵,船民按船籍入船帮。民国23~28年,由以范保安、黄登洲为首的18保的把头把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熊铁秀、熊尿根、胡桂义、张甫本等为首的十八罗汉、五老虎、十三太保、青红帮、兄弟会、真君会等帮会把持。
1949年11月以后归市航运办事处管理。1954年1月,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景德镇内河港务统一管理暂行办法》。1957年10月,市人民委员会进一步制订《景德镇港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码头划分、港口管理、航道通行等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凡船舶进出港口应立即向航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载有强烈爆炸物品或其他危险性物品的船舶进港,还必须同时向公安部门申报。一切船舶在港区停靠,必须按航运部门规定的地点停泊,并依次进行装卸或进行其他作业,不得抢档、挤档,不得长期占用码头。凡在港区行驶的船舶,必须严格遵守航行规定,机动船应使用慢车;木帆船张帆以不妨碍航行安全及港内交通为限;严禁船舶挤档或抢越航道航行。凡在港区设立码头、木桩、堤岸、坝滩、桥梁或其他一切占用水底、水上或岸线等工程,必须事先征求航管部门意见,并报经市政府建设部门批准。
运输管理 明、清时期解运御瓷由官府掌管。清代解运御瓷,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运。民间水运由船帮、船行掌握,一般规定航行线路和装载货物:东港、婺源船航行东河,装运瑶里釉果(瓷土)和土特产;东港、北港槎船装载槎柴。民国17~24年(1928~1935),瑶里釉果开运时由船帮发给运票,每船纳费(银洋)1元,分帮依次装运,头帮未运,后边各帮不得抢运,每船装运费40~50元。26年,江西省政府将景德镇船舶编为5大队21中队,并实行航行报告制,不论重载或空驶,须向出发港申领报告单,每经一地区应将报告单交中队部登记后盖戳放行,到达后将报告单交目的地的中队部存查,还规定船舶的征调办法。船帮,船行或水上保甲,除向船民收缴月捐、帮费、担保费、会员费和办公费等固定性捐费以外,介绍货运时要按运费收取10~15%的佣金。37年,货船经过鄱阳,船民要先向帮头缴纳3千至1万元(法币)的登记费;办理过境登记手续,要按运力力资的3%交贴差费;瓷商公会按每担货收费240元,非会员交480元;鄱阳水警队按货收费,每万块瓷土收费200元,每担杂货收费300元。
解放初期,船帮、船行私自代客报关纳税,抽收手续费,破坏了税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50年1月停止船行营业。1957年,浮梁县航运部门实行以组计件、分组经营和超额加奖的方法改善运输管理。1960年,实行“调度、政治思想教育、工具维修、宿食、保健安全”,五到运输第一线的管理措施。1961年,市航运公司确定深水和浅水的载重标准,建立实载研究会议和检查制度。1981年,市交通局发出《关于港口和水运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从事水上运输的船舶,统由市航运管理所(站)实行统一组货、调度、配载、结算和缴纳税收、规费;农村船舶就地、就近运输,需进城驻点运输的,必须经当地运输管理站批准,按“准运证”核定人数、船数,规定营运范围从事营运;外地船舶来市驻点运输从严控制,特殊需要的须经市、县运输管理处批准;物资部门应于每月15日前向市航运所(站)报送下月托运计划,统一调度平衡,统一安排运力;运输部门统一使用“景德镇市航运所水运费结算凭证”结算运费。
在运价管理方面,50年代早、中期,波阳或其他地区直达景德镇的物资运价按正常运价执行。省航运厅鉴于波阳凰岗至景德镇30公里航道滩多水浅,实载量少,航速低,为照顾船民正常收入,自1957年6月1日起,执行凰岗至景德镇段专线运价。轮船货运运价按木帆船运价结算,同时根据上水、下水运载情况,货运运价比正常价分别提高25%和15%。1960年,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调整了景凰专线运价。
古代渡运多为义渡。农村渡口和渡运由封建宗族族主把持,一般都有田地房产出典 收租,维持渡船修造和渡工工资;少数由地方开明绅士资助或村民捐款捐物办理;城市 渡运费由各会馆收入中开支,过渡均不收费。民国时期始有费渡,费率不一。解放后,渡 口、渡运由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管理。1950年1月,市政府决定市城区的十八渡、中渡、 里市渡、哪咤渡由费渡改为义渡,一切开支由各会馆、团体公产收入解决。1951年11月 清理调查全市渡船情况,处理了鲍桂源霸占渡运财产12年的问题,没收被其霸占的房屋 1栋、院子1个、田地96亩。
第二章 公路
第一节 古路
浮梁古道有民间人行大路和官办驿道之分,据清代《浮梁县志》记载,从浮梁县城 通往各地的主要古道共有13条,境内里程1059华里,其中驿道5条,境内里程420华 里;人行大路8条,境内里程639华里。
驿道 浮梁古为驿运重地,有解运御瓷的通京要道,有行军屯兵的要冲,有车马频 繁的饶徽通衢。共有跨省、县的驿道5条,境内驿道5条(与跨省、县驿道境内路段同 线路)。
浮(梁)祁(门)驿道 从浮梁县城东行7华里至三笑亭,又21华里至渭水,又 22华里至臧湾,北行15华里至铁锁桥,又35华里至曹村冈,又30华里过一心岭入安徽 省祁门县境。路宽6市尺,从三笑亭至臧湾多为青石路面,其余是泥土路面。浮祁驿道 是安徽省徽州府通江西省饶州府的驿道和军事要隘。
浮(梁)建(德)驿道从浮梁县城出北门北行8华里至白石岭,又27华里至建 师港(今建溪港),西北行45华里至储田.西行30华里至撞源港(今源港),又25华里 过桃墅岭入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境,沿途有肥湾铺、兰田铺和桃墅驿站等驿铺。又为通京要道,往来车马频繁。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从景德镇解运御瓷去南京即取道于此。
浮(梁)鄱(阳)驿道 从浮梁县城出西门行20华里至罗家桥,又20华里至大栗坞,又10华里过界牌入鄱阳县境。沿途有长林铺、大演铺、广平铺等驿铺。
浮(梁)乐(平)驿道 从浮梁县城出南门行15华里至黄泥岭(今黄泥头),又25华里至柳家湾,又10华里过仙槎入乐平县境。这条驿道延伸至德兴县城,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传递公文、驿运食盐之要道。
浮(梁)婺(源)驿道 从浮梁县城出南门南行15华里至黄泥岭,分路东南行10华里至小岭,又25华里至鲤鱼桥,又20华里过浇岭入婺源县境。
此外,明、清时期以浮梁县城为中心,沟通县境13个驿铺的驿道有5条,计里程740华里(包括重复路线里程345华里)。
大路 古代浮梁通往安徽省祁门县、建德县、休宁县和江西省鄱阳县、乐平县、婺源县的主要大路有8条。
浮(梁)祁(门)大路 浮祁大路有2条:一是从浮梁县城出北门沿大河北行20华里至金竹坑,东北行30华里至建师港,东行45华里至乞儿滩,又65华里至倒湖入安徽祁门县境;二是从浮梁县城出北门行35华里至建师港,又北行50华里至京公桥(现经公桥),西北行40华里过小惟岭入祁门县境。 浮(梁)建(德)大路从浮梁县城出北门北行20华里至金竹坑,西北行90华里至刘家岭,北行20华里至鸦桥,又30华里过红树岭入建德县境。
浮(梁)鄱(阳)大路 浮鄱大路有2条:一是从浮梁县城出西门行15华里至查家坂,西南行50华里至黄坛都(今黄坛),又45华里至小毛岭,西南行5华里过斜溪入鄱阳、建德两县境交界处;二是从浮梁县城出南门西南行15华里至景德镇,又5华里过官庄入鄱阳县境。
景(德镇)浮(梁)大路: 途经观音阁,翻越薮家岭,行20华里达浮梁县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修成6市尺宽的官道,用青石砌铺路面。途中一边峭壁高山,另一边悬崖深水,是险要关隘。
浮(梁)乐(平)大路: 从浮梁县城出南门,行16华里至黄泥岭(今黄泥头),西南行50华里至寺前,又10华里过界石(今界首)入乐平县境。
浮(梁)休(宁)大路: 从浮梁县城出东门东行50华里至臧湾,东北行20华里至东埠街,又20华里至瑶里,又25华里过虎头冈入安徽省休宁县境。
浮(梁)婺(源)大路: 从浮梁县城出东门行50华里至臧湾,往东南行5华里至天宝堂(今天保),又25华里过南风岭入婺源县境。
古桥 史料记载的境内古桥最早的建于唐代,以后历朝均有建设,但以明、清两代建筑为多,大多数仍然存在,部分已加固或改建为公路桥梁。境内古桥有木桥、石桥、铁索联结浮桥3种,共计105座。
座落在东河流域的古桥有:青龙桥、大转桥、大通桥、铁柱桥、白马桥、铁锁桥、狮子桥、巨济桥、庄村桥、云津桥、咸庆桥、复济桥、义济桥、关堤桥、鼎豫桥、永济桥、崛屏桥。
座落在南河流域的古桥有:仙姑桥、白虎桥、黄金桥、十八间桥、青云桥、双凤桥、利济桥、鲤鱼桥、水垄桥、永济桥、广恩桥、天宝桥、赛金桥、安碑桥、铁锁桥、宏济桥等。
座落在西河流域的古桥有:洗马桥、倒碧桥、善人桥、桂坑桥、詹婆桥、思亲桥、通惠桥、贻德桥、普济桥、桂湖桥、程湖桥、南溪桥、平水桥、罗家桥、太平桥、永济桥。
座落在北河流域的古桥有:新济桥、官桥、双联桥、储田桥、新桥、朱紫桥、燕嘴桥、青山桥、相思桥、通济桥、胡家墩石桥、济惠桥、永定桥、腾溪桥、喝盈桥、秋溪桥、登云桥、夹境桥、大平桥、水南渡浮桥、通济桥、紫观桥、七星桥、郎台桥、金沙滩口桥、启秀桥、鹊桥、三阳桥、得胜桥、脚溪桥、克承桥、高坑桥、隐山桥、文昌桥、信义桥、濯缨桥、云瑞桥、化龙桥、合壁联珠二桥。
座落在市城区和旧城的古桥有:长安桥、步云桥、双板桥、韦陀桥、望郎桥、杨水桥、城南便民桥、金花桥、鹊桥、土垄桥、拱震桥、落马桥、纸被桥、通驷桥、通津桥。
第二节 公路建设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18年(1929),至35年,先后修筑景(德镇)湖(口)、南(昌)张(王庙)、景(德镇)婺(源)公路。抗日战争期间,这3条公路曾先后被破坏7次。1945年,仅南张公路修复通车。
50年代末,随着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水运满足不了运输需要,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水运不能到达。为发展交通运输,开发边远山区瓷用原料、燃料,重点在河运地带和山区修筑公路。为采运煤炭而建的公路有东流至董家山、黄泥头至仙槎等公路;为采运瓷土而建的公路有景德镇至三矿区、三龙至大洲等公路;为窑柴运输而修建的公路有曲阿里至陈村、经公桥至西湖、经公桥至刘家、鹅湖至锦里等公路。为考察、研究高岭古矿区和发展旅游业,还修筑了东(埠)高(岭)公路。当时,修筑公路求快求通,所筑公路顺地爬(即依原人行乡道走向),坡度高,路面窄。至1985年,境内尚有447公里公路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
公路路线 1985年,境内共有公路81条,计870.48公里,正式通车里程770公里。其中:国道一段,长101.5公里;省道3条,共长145.5公里;县乡道71条,共长697.1公里;专用公路7条,共长27.88公里。初步形成一个以市城区为中心,以干线为骨架,以支线为脉络的公路运输网络。
国道 国道穿越景德镇,经过两次划线:第一次是民国21年(1932)11月7日,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召开7省公路会议决定:京黔线,起自南京,经安徽省境入江西浮梁,经景德镇至南昌,再经万载达湖南之浏阳;第二次是1983年6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交通部共同研究划定的烟(台)汕(头)国道(206国道),起自山东烟台,经江苏省徐州、安徽省东至入浮梁,接经(公桥)白(犁塘)线、南张线,经景德镇南行过会昌,至牛埃石入汕头。
省道 通过境内的省道共有3条,即景湖、南张、景白公路,境内里程共计148.5公里。
景(德镇)湖(口)公路 于民国18年(1929)5月划定公路修筑线路,22年(1933),江西省政府将该路划归各县修筑,23年10月峻工通车。27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侵犯,将路面全面破坏。1956年春,人民政府动工修复路面,次年8月全线通车。
景湖公路全长120.22公里,境内里程13公里,起自市西郊的陶金岭,途经御史亭、洪源、肖公庙等地,至分水岭入鄱阳(今波阳)县境,路基宽7.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26米。
南(昌)张(王庙)公路 始建于民国22年(1933),24年1月全线竣工通车,名曰“皖赣公路”。27~31年,为防止日军侵犯,彻底破坏了祁门至小惟怜、景德镇至万年路段。34~37年(1948)修复通车。1949年国民政府军队溃逃时又予以破坏,交通中断。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某兵团司令员下令修复,10月,景德镇至南昌正式通车,1950年1月,景德镇至屯溪通车,并定名为南(昌)张(王庙)公路。
南张公路自南昌起,经余干、万年、乐平入市区后,经墩头村、吕蒙、罗家、蛟潭、经公桥至张王庙入安徽省祁门县境,全长307.5公里,市境里程104.5公里。境内有平曲线131处,其中最小半径27米,最大纵坡9%。路基宽8.5米,1973~1978年,境内路段改铺油渣路面,1979~1982年5月,分段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
景(德镇)白(沙关)公路 由婺(源)德(兴)公路和婺(源)景(德镇)公路连接而成,始建于民国22年(1933),26年接通并全线通车。抗战初期景婺路段曾一度被破坏,31年荒废,至1951年景婺路段才修复通车,1957年11月婺白路段修复通车。
景白公路自景德镇长途汽车站起,途经里村、黄泥头、古田、白虎湾、湘湖街、双凤桥、东流、杨家山至界首入婺源县境,全长123.33公里,景德镇市区里程28公里。景婺路段路基宽6.5~8.5米,市区路线有平曲线28处,其中最小半径30米,最大纵坡13%。1969年,汽车站至黄泥头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1980年,黄泥头至双凤桥8公里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凤桥至界首仍为泥结碎石路面。
县(区)乡公路 景德镇市区的县乡公路始建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末大量修筑,70年代基本普及,至1985年,共有县乡公路71条,计697.1公里,其中主要县道26条。
西(湖)西(溪)公路 1969年,为沟通皖、赣两省交通运输而修通。该路自西湖起,经小湖坂、石岭、潘村至西溪,全长10.15公里。路基宽6米,最大纵坡13.5%,沙石路面。
经(公桥)桃(墅)公路 始建于1959年,次年修至西湖,1966年续修至桃墅。全路自经公桥起经大港、老屋里、港口、高滩、冯家堰、西湖、古楼至桃墅店,全长28.8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7处,其中最小半径17米;最大纵坡15%,砂石路面。
经(公桥)刘(家)公路 1959年修建。经刘公路起自经公桥,经梅家坳、宋家、鸦桥、汪家、竹林下至刘家,全长13.1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
半径22米,砂石路面。
储(田)严(台)公路 于1966年11月修通。储严公路自储田起,经柳溪、花庙、柏林、古演、六里亭、江村、浩峰至严台,全长28.8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3处。其中最小半径18米,最大纵坡15.4%,砂石路面。
曲(阿里)陈(村)公路 始建于1960年1月,1961年2月全线通车。曲陈公路起自曲阿里,经引山,前进、梅湖、峙滩、江峰、清溪、程家山、左家、锦里、兴田、宋家至陈村,全长38.8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76处,其中最小半径10.5米,砂石路面。
三(龙)东(港)公路 始建于1958年,1960年修通到东港。该路起自三龙,经石溪渡、芦田、历山、南溪桥、福风、黄坛、大洲、港口至东港,全长35.3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9处,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14%,砂石路面。
洪(源)枧(田)公路 于1953年修通。洪枧公路起自洪源,经倒碧桥、洗马桥、河家至鄱阳县枧田街,全长29公里,境内8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6处,其中最小半径25米,砂石路面。
鹅(湖)锦(里)公路 1961年从鹅湖修通到小源,1967年修通至锦里,使“曲陈”、“景三”、“南张”三路相联,从而在市区中部形成一个以市城区为中心,贯通四乡的循环路线。鹅湖公路起自鹅湖,经螺丝村、桥溪、朱锦、小源、桃岭、潘村、双河口至锦里,全长25.0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7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11.5%,砂石路面。
御(史亭)旧(城)公路 建于1969年。御旧公路起自御史亭,经徐家桥、宝石、桂坑、教场上至旧城,全长10.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处,其中最小半径12.5米,最大纵坡11%,砂石路面。
东(流)董(家山)公路 1955年修通。东董公路起自东流,经江村、内横塘至董家山,全长8.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6处,其中最小半径20米,最大纵坡9%,砂石路面。
景(德镇)福(港)公路于1958年修通。景福公路起自市城区四图里,经洋湖、印墩下、青峰岭、缺里、周家港、石鼓至福港,全长27.9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5处,其中最小半径24米,最大纵坡10.5%,砂石路面。
景(德镇)三(矿区)公路 1955年从景德镇修至鹅湖,1966年从鹅湖修至瑶里三矿区。景三公路起自景德镇,经大岭、坑口、渭水、臧湾、鹅湖、东埠、寺前等地至瑶里三矿区,全长58.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88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9%,砂石路面。
吕(蒙)湖(田)公路 始建于1969年9月,1970年5月修通。吕湖公路起自吕蒙,经历尧、渡峰坑、天宝桥至湖田、全长11.76公里。路基宽8.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黄(泥头)乐(平)公路 于1958年建成。黄乐公路起自黄泥头,经月山下、柳家湾、仙槎入乐平县境,全长59公里,市区20.2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3处,其中最小半径24.5米,泥结碎石路面。
官(庄)昌(江大桥)公路 1960年建成简易公路,1961年改造为4级公路。官昌公路起自官庄,经枫树山林场至昌江大桥西端,全长3.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12米,最大纵坡7%,水泥混凝土路面。
河(西)龙(塘山)公路 于1958年建成。河龙公路起自河西,经九皇官、二亭下至龙塘山,全长5.62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23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最大纵坡11%,泥结碎石路面。
蛟(潭)坑(头)公路 始建于1960年1月,1971年全线通车。蛟坑公路起自蛟潭,经铁炉里、周家坂、南村、章家、梅源、胡宅至坑头,全长17.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8处,其中最小半径32米,泥结碎石路面。
蛟(潭)福(港)公路 始建于1969年,1971年修成简易公路,1980年改造成4级公路。蛟福公路起自蛟潭,经黄岭、樟树坞至广明堂,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半径10米,最大纵坡8%,砂石路面。
新(居口)外(金家坞)公路 于1958年修成简易公路,1980年改造为4级公路。新外公路起自新居口,经新家源、陈家埠、枫林坑、布袋面、油榨下、新屋里至外金家坞,全长15.7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1处,其中最小半径14米,最大纵坡11.8%,泥结碎石路面。
经(公桥)白(犁塘)公路 于1968年建成。1983年划为206国道线,经由此路进入经公桥接南张公路。经白公路起自经公桥,经小港、长龙田、源港至白犁塘,全长11.45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7处,其中最小半径10.6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12.25%,泥结碎石路面。
柳(家湾)界(首)公路 始建于1963年,1967年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改造成4级公路。柳界公路起自柳家湾,经朱溪、宁村、丰湾、府口、鸿兴至界首,全长14.9公里,境内13公里。路基宽6.5米,最大纵坡6%,砂石路面。
江(村)柳(家湾)公路 于1966年建成,1985年改造为4级公路。江柳公路起江村,经塘坑、船仓坞、王家坞、瓦厂至柳家湾,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36处,其中最小半径62米,最大纵坡8%,泥结碎石路面。
荞(麦岭)腴(田埠)公路 初名荞(麦岭)跃(进水库)公路,1958年始建,1959年竣工,是通北安煤矿的煤炭运输线。荞腴公路起自荞麦岭,经辽源、李家埠、黄培岗至腴田埠,全长6.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5处,最小半径35米,泥结碎石路面。
鹅(湖)潘(村)公路 于1960年建成,是境内大理石运输公路。鹅潘公路起自鹅湖,经杨连坞、柳溪、盛家墩、彭家山、都头至潘村,全长1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9处,其中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11%,泥结碎石路面。
三(矿区)内(屋咀)公路 于1970年建成,长8.65公里,是内屋咀瓷土、瓷石的运输通道。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1处,最小半径15米,最大纵坡8.5%,砂石路面。
新(桥)柳(树下)公路 于1960年修建通车。新柳公路全长4.2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
乡镇公路 市区的乡镇公路也占相当比重。民国36~37年(1947~1948),浮梁县境内修筑过景德镇至墩口、寿安、三龙、新平,墩口至东埠、天保,东埠至瑶里,三龙到南溪,新平至峙滩,经公桥至储田、勒功,新平至储田等13条乡镇道路,计212.5公里。1949年以后,除新平至储田、峙滩2条仍为人行道路外,其余均改建成公路,至1985年,境内乡(场)公路共有45条,258.4公里。
专用公路 专用公路是不靠干支线公路的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为疏通交通,连接省道、县乡公路,方便职工上下班和运输物资而修建的专用线。景德镇市区有专用公路7条,共计27.88公里。
公路桥、渡民国时期,境内有小跨径木质公路桥梁88座,载重量低,易水毁,易腐烂。解放后,洗马桥、倒碧桥、善仁桥、罗家桥、桂花甲桥、桂花乙桥、柳家湾丙桥等古代石拱桥被改造成公路桥。1959年,景德镇市区开始修建永久性的公路桥梁,至1966年,新建了九龙山、蛟潭、三龙、洋湖等8座永久性桥梁。1968年,永久性桥梁增加到66座。1984年,经过改建或新建的桥梁共有196座.共长4700.8米。在干线公路上消除了渡运,实现了桥梁永久性。100米以上的大型桥梁6座,共长862.05米。
吕蒙大桥在市区西隅,位于南张公路上,是昌江河上的永久性公路桥梁。该桥1973年1月始建,次年10月建成通车,共耗资45万元。吕蒙大桥为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全桥6孔,净跨36米,总长243.82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1米宽的人行道。荷载为汽一13,拖一60。河道通航等级为6级。
罗家大桥在市区洪源乡,位于景湖公路上,跨越西河。1977年,省公路局拨款67.5万元筹建,1979年10月10日竣工通车。罗家大桥是一座钢筋海凝土双曲拱桥,全桥3孔,净跨30米,长114.23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的人行道。荷载为汽一20,挂一100。
黄泥头大桥在市区南安乡黄泥头,位于黄东公路上,跨越南河。1982年11月19日破土动工,1983年11月竣工,耗资48万元。黄泥头大桥为空腹式石拱桥,全长104米,宽8.5米。荷载为汽一20.拖一100。
九龙山大桥位于蛟潭区杨家坂的南张公路上,跨越杨村河。1959年,省交通厅投资32万元,1962年7月建成。该桥为石拱结构,全桥3孔,净跨26米.全长100米,宽7米,荷载为汽一15。
高沙大桥在市区童家坂村西南4.5公里,位于景三公路上,跨越东河。1971年10月建成,是一座乱石拱桥。桥长100米,宽7米,3孔、净跨25米。载重为汽一13,拖一60。
寿溪坞大桥位于臧湾寿溪坞村,跨越东河。1983年11月始建,次年10月16日建成通车。该桥为桁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00米,宽5米,载重为汽一15,拖一80。
景德镇市20〜99米中型公路桥梁71座,总长2516.95米。
景德镇市区19米以下的小型公路桥梁有119座,共长1321.8米,占桥梁总座数的60%以上。
公路养护 民国18年(1929)始建公路,21年,浮梁县境设有浮梁,经公桥2个养路工区,负责养护境内公路。专业养护人员少,工具落后,路况很差。抗战开始以后,公路大部份被破坏,至解放前夕,境内仅有南张、景婺、景湖公路,但路面坑坑洼洼,残缺不全。解放后,政府采用专业养护和民工建勤方式加以维护,确保了公路畅通,路况良好。
专业养护 1949年5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乐平工务段,开始组织抢修和养护公路。1950年9月,工务段迁来景德镇,改称浮梁工务段,为境内公路专业管理的机构,以后专业养护机构多次更变。
1960年对公路养护提出路面平实整洁化;公路晴雨通车化;路线适应列车化;桥渡安全畅通化;养路机械化、半机械化;公路绿化、公园化的“六化”目标;同时要求路面无坑槽、无波浪、无松散、无滑车、无碎波;路基无塌陷、无翻浆;路肩无缺口、无长草、无堆积物;边沟涵洞无阻塞;桥涵顶无跳车、标志无缺损。还推行定额包干制的养路办浅,实行“六定”“三包”,即定路段、定人员、定任务、定工料、定工具运力、定经费,包任务、包砂石材料、包经费。
对完成“六定”“三包”任务的,通过月终检查、结算、分别给予奖励。
1961年,实行省道省管、市道市管的办法。1971年1月1日,将公路全部交由农村公社养护,结果致使路面变差,甚致有的乡村扩田占路,使公路变窄,造成公路建设的极大损失。1971年5月,开始将南张、景湖、景务3条干线收归市公路养护处养护。支线自1973年4月至1981年才陆续收回专业养护。
1981年,公路分局对公路段、公路段对养路队(班、组)实行四定,即:定养护路段和养护人员;定小修保养经费;定路况技术标准、好路率和生产任务;定主要材料、燃料、机具消耗。养路队(班、组)对公路段、公路段对分局实行四保,即:保管好养好全段线路、设备、设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保小修保养经费不超支;保好路率达到或超额完成计划要求;保主要材料、燃料、机械、工具消耗不超过定额。
1985年,境内有3个养路段,33个养路道班,10个公路站,1个公路开发公司,公路养护人员665人。养护的公路共81条,计873.48公里。国道、省道由省公路分局养护,共17条,计472.37公里;市、县级公路主要由市交通局公路所养护,共12条,计113.17公里;乡镇公路站养护乡道45条,计258.4公里;厂矿养护的专用公路7条,计27.88公里。
建勤养护 解放前,专业养护人员少,有时由国民政府征派民夫养护公路、桥涵。1950年起,人民政府开始发动农民义务修养公路。1955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以后,市、县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发动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养护公路,必要时进行公路翻浆与抢修水毁工程。必要的工资、材料在乡镇财政内开支。1950~1956年,市区共组织建勤民工日17.56万个。民工建勤的任务以采运砂石材料为主,在公路沿线自选料场,确保质量;也可安排整修路肩,加宽路基,深挖水沟,拓宽路基和路旁植树等。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经委、交通厅颁发《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和修建公路的报告》,规定每年每个劳动力义务建勤3~5个工作日,在省管干线公路上建勤民工,由公路分局(段)按每个标准工作日补助人民币0.45元。1985年,对民工建勤任务分配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以乡、镇、村为单位,按义务建勤总工日折合标准工作量;二是由乡、镇把民工建勤任务落实到人,如有的村民不愿出工上路建勤,也可按建勤任务折算现金缴交公路部门抵建勤任务。
第三节 公路运输
装卸搬运
驿运 为官府经办,多为人、畜力运输。驿运工具有扁担、箩筐、土车、畜力车等。驿递的物体主要有御瓷、公文、粮食、食盐等。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浮梁县境设有县前、广平、大演、长林、肥湾、兰田、彭车、官桥、藤溪、神坛、勒功、小惟、大惟等13个铺递。
明代解运御瓷,主要靠人力挑或抬,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陆运扛资、箱费亦有规定。解运工具,无不具备。解运人夫,由饶州七县供役,由解官领头,站官率领。其中有护解兵,有各种匠作。在中途有时临时雇请短扛工,扛到建德池州县交递。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经由德兴县香屯铺,乐平县万山铺接递德兴、乐平、浮梁3县公文和驿运食盐,乐平每年运食淮盐10446引(清初定每引200斤),浮梁每年运食淮盐7171引。民国22年(1933),皖南驿运站设专职交通员2人,运输路线达浮梁、都昌、星子、湖口、彭泽、九江等地,名曰“浮九线”。29年,江西省政府成立驿运管理处,下设吉安、宁都、赣州、樟树、南城、上饶、浮梁总段,段以下各县设驿运站。30年,浮梁文化驿运支站成立,34年10月,浮梁驿运支站移交国民党浮梁县党部。31年,浮梁文化驿运支站筹辟上饶至浮梁长达150公里的运输路线。同年,浮梁、婺源和安徽的驿运路线上利用土车进行省际联运。
肩运 指用挑、抬、扛、背的方法运输。从事肩运职业者旧称挑夫。民国时期,景德镇挑运瓷器有两种挑夫:一为“挑驳”,专事由瓷器行挑运瓷器下河装船;二为“把庄”,专事由瓷厂挑运瓷器至瓷器行,非把庄挑夫不得挑运,民国17年(1928)全镇有把庄150户,2000余名挑夫。
民国37年(1948)4月8日,吉安帮、南昌帮、河西搬运所联合组成浮梁县肩挑码头联席职业工会。至1949年上半年,镇区搬运业分为两大行帮:一是箩行,内分南昌、吉安两帮,南昌帮从斗富弄起下至促垄桥、前街、后街;吉安帮从斗富弄起上至观音阁。南、吉两帮势力最大,独揽米、豆、麦、铜、铁、铅等货物。二是散子店,内分上窑柴组、下窑柴组、杂柴组、土车组。“散子店”人数多,势力小,以挑运瓷器为主,兼挑窑柴、杂柴等货物,搬运地段在彭家弄至黄家洲一带。
车运 主要指用独轮车、畜力车、大板车运输。从古至今,以独轮车、大板车使用面最广,时间最长。
手推独轮车俗称“鸡公车”,古近代为木轮,解放后逐步改为胶轮。明、清以来,境内城乡使用广泛,30年代,特别是抗日期间发展较快较多,平原地区路途较远的客、货运输,大都使用手推独轮车。1951年,市搬运公司购制了100辆独轮车。1958年,市区有独轮车1398辆,1959年增加到4980辆,其中人民公社3969辆。1960年减少到300辆,1958年以后,城区和近郊的独轮车逐渐被大板车所取代。
牛、骡车运输出现于50年代,兴于60年代,一般用于稍远距离的物资运输。1953年,市区有3辆畜力车。1959年,市区有219辆。同年,人民公社试验牛车列车化运输,一头牛拖4~5辆双轮板车,节约了大量畜力和人力,提高了运输量。1961年,市搬运公司买了20匹骡马搞马车运输,减轻了搬运强度,提高了运输效率。
大板车是市区装卸、搬运和短距离运输的重要工具。1952年,市搬运公司开始用板车运输,但板车数量很少,至1956年只27辆。1958年,大量使用大板车运输,当年有双轮板车1499辆。随着民间运输企业的发展和外地板车的流入,1963年有板车2336辆,1979年增加到10595辆(其中外来的1744辆),至1985年板车达到18730辆(其中外来板车1946辆)。
据统计,1949年,市区货物搬运量6.67万吨。1951年1月1日,市搬运公司正式成立。市政府规定,凡肩挑物资,上下船物资,一律由市搬运公司搬运。1956年,先后成立昌江、珠山搬运社和太白园搬运大队,共有职工2200人。同年,市港口装卸搬运工人540人,日装卸物资5400吨。市区货物搬运量39.63万吨。1958年,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搬运,装卸工具,其中有双轮循环装卸车、吊车和装卸平台,均比人力提高工效5倍。60年代开始,已发展到使用脚踏三轮车、机动三轮车从事短途运输。并相继成立了珠山区运输站和景南区运输公司。1965年,年物资搬运量已达63.22万吨。1977年10月,市起重安装公司成立。1979年10月,市搬运公司成立。至此,形成了市区4大短途运输和搬运装卸行业。1983年,市区共有专业搬运、装卸职工3806人。其中景德镇港口装卸工150人,市城区各车站装卸工180人,驻厂矿装卸工377人,余为流动装卸、搬运工。1985年,货物搬运量已达157.28万吨。
客运 马运始于元朝,盛于清代。清朝后期,在邓家岭、汪家街、苏家弄、半边街、五王庙等地先后设有5家马行,每家有马3~4匹。至解放前夕,全镇有马行6家,马90匹,旅客租用以里计费,由马夫牵马而行,远途需有人作保。骑马、运货既方便,又便宜,从景德镇到都昌只需银元3元(包括马夫工资在内)。
清末,景德镇有7家轿行,分布在厂前3家、汪家街3家、旧城1家,各有4~5乘轿。轿子有官轿、桃花桥、二花桥、兜子轿4种,均系竹、木结构。官轿系4人抬,一般不走长途,只在城内运客,主要供官府、豪绅乘坐和富贵人家租用接客;桃花轿有三层顶,分4人抬和3人抬两种,主要用于接新娘子。富贵人家接客多用4人抬花轿,一般人家租用3人抬(前2人,后1人)花轿,俗称“虎头蛇尾”花轿;二花轿有4人和2人抬之别,一般瓷商都乘二花轿;兜子轿上有篷,轿内有竹靠椅,竹椅垫有毯布,一般都是2人抬,坐、靠舒适,既跑短途,也跑长途,价格便宜,乘客无门第贵贱之分。解放初,轿运消失。
民国18年(1929)景德镇出现自用人力车(东洋车)。24年,泗王庙成立东洋车会,会头24人,开始经营人力车运输,多为南昌籍人拉车。中渡口、里市渡、南门头、十八桥、麻石弄、厂前、苏家弄等处设有停车点。解放前夕,全镇有人力车80辆,是当时镇内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
机动车运输
客运 民国23年(1934年)8月1日,江西公路处景德镇车场成立,首次开通了南昌与景德镇的过往汽车客运。27年,上饶运输段浮梁车站在河西建立,办理客货运输。28年,东乡至万年县公路中断,浮梁县道管理处无力经营客运业务,商请皖南养路处在经公桥、景德镇设立汽车站,开办屯溪至景德镇的客运班车。35年,交通部第二运输处南昌分处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管理站,办理南昌、景德镇、屯溪之间的过往客车运输。35~37年,景德镇兴华路(今公园路)开设了6家汽车运输商行,他们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业务。37年1月30日,正式开办了浮梁与屯溪的过往班车,客、货兼运。
解放后,长途客运发展迅速。1956年,正式运行境内区间客班车,至1985年,绝大部分都是跨区和省际客运,每日要同3个省、11个市、43个县、区、乡通行班车。专业单位运行总班次150个。班次总里程9295.7公里。
1949年,仅南张1条跨区客运线路,开行南昌至景德镇班车,50~60年代,逐渐开通至鹰潭、都昌、凰冈、抚州等地班车,80年代,3个主要的客运专业单位运行班次70个,里程4059公里,其中省汽运景德镇公司运行61个班次,通达28个市、县和地区,里程3197公里;市汽运公司3个班次,通达2县1地区,里程277公里;公共汽车公司6个班次,通达2个市、县4个地区。景德镇至乐平两地专业汽运部门车站双方往返班次有16个,每隔1小时有1趟班车。
1956年开始有区间客运,1957年以后区间客运大有发展,至1985年,客车沿线停靠,乡乡设站,村村(行政村)有点。2个汽运专业单位运行班次达70个,班次里程达1406.7公里。其中省汽运景德镇公司开行30个班次,运行15个乡村,里程800公里;市公交汽车公司开行40个班次,运行16个乡村,里程606.7公里。
50年代以前,只有浮屯1条省际客运线。1983年以后,逐年开辟省际线路,客运增多,主要由省汽运景德镇公司营运。1985年,省际客运班次11个,通向上海、南京、杭州、安庆等11个大中城市,总里程3918公里。
1978年以后,旅游客运逐年发展。从1983年6月4日起,省汽运景德镇公司每日有1班客车至黄山,隔日1班旅游车至庐山,还开辟了庐山、龙宫洞等地的临时租车业务;市公共汽车公司专设出租汽车9辆,可租用至全国各地。开辟了景德镇至庐山、黄山、杭州、苏州等地旅游运输,年客运量3.7万人次。
景德镇市城区客运主要是指珠山区范围内的客运,由市公共汽车公司和部分单位的通勤车运行。1955年,城区仅1辆木炭“老爷客车”在十八桥~新厂1条线路上运行,1984年,有70辆大客车,1985年有3条线路(不含开行外县市和郊区线路),即:服装一厂~黄泥头,盐业公司~丁家洲,广场~铁路南站。运行班次221个,运行站点27个,总里程31.6公里。
1984年2月,珠山运输公司购进机动三轮车15辆,经营短途旅客运输,年客运量7000人次,为旅客免费搬运行李万件以上。
为减缓市城区客运高峰期的车辆紧张,补充城区客运线路和车辆的不足,市外事办公室、昌河飞机制造厂、宇宙瓷厂、六0二所等59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自备大、中型交通通勤车166辆、5883个座位,主要在沿河东路、珠山东路、珠山西路、广场北路、广场南路、马鞍山路等6条城区道路沿线定班次、定时间运行。由市交警支队划定停靠点82个,其中停靠点最多的是沿河东路,有31个点,56辆车停靠;最少的是马鞍山路,有11个点,22辆车停靠。
景德镇汽车站是县以上长途客、货汽车运输一等站。民国后期至50年代,景德镇汽车站设在河西兴华路,面积不到200平方米。1959年9月1日,国家拨款21万元,在昌江大桥西端新风路建新站,1963年9月16日竣工启用。车站占地面积9905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1984年,蛟潭、鱼山、河西、经公桥、鹅湖、市珠山6地设有三等站,在黄坛、西湖等乡设有12个代办站。
公共汽车站设在市城区和近郊,一般在700米到1公里设1个站。1984年3月,市城区一、三路公共汽车站沿线单位在附近站点建设候车廊31个,共长206米。远郊农村的站点,一般都设在沿线的乡(镇)政府或行政村所在地,两站间距不等。
货运 景德镇市区运出的大宗物资主要有瓷器、茶叶、木材和煤炭等,运往的主要地区东达浙江、福建;南至广东、广西;西到湖南、湖北;北往安徽、江苏。运进的大宗物资主要有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南昌等地的金属材料、机械设备、机电产品、五金交电、轻化材料、化肥农药、日用百货、烟酒杂品;上饶、抚州、星子、余江等地的瓷土;九江方向的石油;淮南的煤炭;安徽、湖南、湖北、福建等省的土产杂品和农副产品。运进物资占物资流动总量的73%。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汽车货运都是跨区运输,车辆和货运量少。1953~1956年,随着洪枧、景三、东董3条县道修成,市郊汽车货运开始。同年6月,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景德镇公司首次开办景德镇至弋阳零担货运班车,5日1班,开行不久即停驶。60年代以后,主要由省办和市办2家汽运公司从事货运。1980年10月以后零担货运业务复兴,线路、网点增加,有跨区线路和省际线路、班次40个,运行地点16处,运行里程57274公里。80年代,出现有路大家跑、有货大家运,多渠道、多层次的货运格局,有区间、跨区、跨省货运和零担货运,还有铁路、公路联运,有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货运。
社会车辆营运,有国营、集体和个体户三种营运业务。
民国35年(1946),景德镇兴华路(今公园路)开设大业汽车运输行。同年9月,兴华路开设万福汽车行,36年2月17日,浮梁华南汽车联运行在兴华路开业。同年7月30日,屯溪万福汽车总行、泰生永运输总行在兴华路开设浮梁联合分行。37年3月,天一汽车运输商行在兴华路开设。35年,景德镇第一次出现民营汽车运输业。陈鹤清购道奇牌货车从事货运,至1948年,有民营汽车运输户3个、汽车三辆经营货运。
1950~1952年,民营汽车增多,先后有15人从事民营汽车运输。在此期间,陈鹤清、李春江、李文彬和浮梁地专机关、景德镇市政府的8辆货车在兴华路成立浮梁专区汽车联营处。1952年,浮梁专区汽车联营处撤销,由陈鹤清等5人的5辆汽车组成市民营汽车联营处。同年,王云龙等5人、5车加入,货车增至10辆。1954年,撤销民营处,成立私营汽车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车队公私合营,进入浮梁汽车运输中心站,私营汽车运输业暂告结束。
1978年以后,社会汽车运输队(户)发展很快,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至1985年,市区156个运输企业中,有汽车货运企业48个,货车366辆;个体汽车专业户23户,有汽车23辆,其中18辆经营货运,5辆经营客运,年货运量3.5万吨,客运量8.3万人㳄;机关团体,厂矿企事业单位有59个汽车队,拥有货车684辆,2666.5吨位,以自货自运为主,兼营社会运输业务;还有个体运输户的486辆拖拉机和677辆机动三轮车经营货运。社会车辆运力超过交通部门专业汽车运力8.1倍。
20~50年代,景德镇的汽车全是国外进口车辆,以“道奇”、“雪佛兰”、“万国”、“尼生”等车型为多。1957年3月11日,购进第一批解放牌汽车23辆,以后进口的旧车逐渐淘汰。60年代,汽运运力小,市政府规定30%的货车保城市人民生活,60%的货车保陶瓷工业生产,10%的货车灵活掌握机动使用。为了挖掘运输潜力,1961年,市汽运公司12辆木炭车,有70%实现了汽车运输拖挂化,其中2辆实现了一车双挂,载运量提高1倍。1965年,市区货车完好率为79%,客车完好率为81.7%。70年代,景德镇建立汽车制造厂,3吨位的井岗山牌汽车大量涌现。1974年,省汽运景德镇办事处28辆客车中,完好的只有19辆,46辆货车完好的只有17辆。社会车辆陈旧,只有一半可行驶。1976年,市区货车完好率降至52.2%,客车完好率仅72%。80年代公路交通流量大,据市交通局1983年调查,货车每年平均递增13.83%;又据1982年和1983年测定,南张公路每昼夜通过汽车2000车次,其中官庄至西河桥段达2473车次,景湖公路每昼夜通过汽车1400车次,景白公路每昼夜通过汽车1069车次,其他县道公路日流量200~500车次。
第四节 交通管理
行政机构
景德镇市交通局 1949年5月4日,景德镇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景德镇汽运、公路、航运等交通部门,组成景德镇市军管会交通部。11月,市人民政府增设建设科,交通运输由市政府建设科管理。1954年成立市工业局,管理交通。1955年,市人民委员会成立第三(工业)办公室,负责交通等工作。1956年4月,撤销市工业办公室,成立市工业交通局。1959年2月,工业、交通部门分开,单独成立市交通局。1961年10月,市交通局与市工业局合并,成立市工业交通局,1968年11月,市工业交通局撤销,有关工作由市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工交组负责。1969年12月,成立市交通管理局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恢复市交通局的建制。
1985年,市交通局内设交通管理科、计划统计财务科、人事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纪律检查组、共青团委、人民武装部8个科室,有干部29人下辖陆地运输管理所、公路管理所、航运管理所等职能部门,管理公路、水路运输和县乡公路;下属企业有汽车运输公司、汽车修配厂、航运(搬运)公司、起重水电设备安装公司。
江西省交通厅交通稽查征费处景德镇交通稽查征费所 1949年,成立江西省南昌监理所浮梁交通管理站,管理鄱阳、婺源等县交通监理业务。1957年,改为上饶车辆监理所景德镇交通管理站,继续管理波阳、婺源等县的交通监理业务。1960年市县合并后,改为景德镇车辆监理所,次年,更名为景德镇车辆监督所,1963年改名为车辆监理所。1968年船舶监理工作并入,改名景德镇车船监理所。1971年,改名为江西省交通邮政局景德镇车船监理所(简称车船监理所)。1973年,下放市交通局管理,对内是科室,对外称车船监理所。1974年7月,船舶监理划出,改称车辆监理所,次年7月又并入,仍称车船监理所。1980年,重归省交通厅车船监理处管理。1984年与船舶监理所分开,改称江西省景德镇车辆监理所(简称景德镇车辆监理所)。所内设业务、安全、养路费、办公室等4个科室,下辖昌江、鹅湖、蛟潭车辆监理站。全所有职工29人,其中干部19人。1983年9月,将机动车辆挂牌、考试、纠正违章、处理交通肇事等工作移交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后,机构名称改为景德镇交通稽查征费所,属江西省交通稽查征费处领导。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征收汽车养路费及车辆购置附加费等业务。
江西省公路管理局景德镇分局 民国21年(1932),国民政府江西省政府公路局在乐平设立乐平工务段,管辖进贤、东乡、万年、乐平、经公桥、浮梁6个养路工区。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乐平工务段。1950年9月,乐平工务段迁景德镇,改名浮梁工务段,受江西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公路局领导。1954年4月,改称上饶公路总段浮梁分段。1956年,改名江西省公路运输厅上饶公路运输局浮梁养路段。1958年7月,波阳养路段并入浮梁养路段,波阳境内公路由浮梁养路段养护。1959年1月,成立景德镇作业区养路段,管辖湖口、波阳、婺源、浮梁等地养路段。1959年6月,作业区撤销,浮梁养路段由市交通局领导,名为景德镇市交通局养路段。1960年11月,养路段与市交通建设工程处合并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1年,和市交通建设工程处分开,改名江西省交通厅工程局景德镇养路段。1962年11月,改称江西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景德镇养路段。1969年10月,公路、汽车运输和航运3家合并,成立江西省交通运输公司景德镇分公司,公路管理与养护并入分公司。1970年8月,撤销景德镇分公司,12月,成立景德镇市交通局公路营,1971年2月,撤销公路营,改名景德镇市交通局公路管理处。1973年3月,公路管理处归省公路管理局领导,改名江西省公路管理局景德镇公路管理处。1974年1月,撤销公路管理处,成立景德镇公路总段。1976年6月,改称江西省公路管理局景德镇分局(简称省公路景德镇分局)。1985年,内设10个科室,下辖景东、景西、昌江、乐平4个公路段和工程队、机修厂、职工学校等基层单位。有职工665人,其中干部54人。主要职能是修建和养护公路、桥梁、渡口。
企业机构
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景德镇公司 民国23年(1934)8月1日,江西公路处景德镇车场成立,有汽车5辆,职工26人。27年元月,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运输处上饶运输段在景德镇河西成立浮梁车站(一级车站),办理客、货运输。28年,公路中断,浮梁县道管理处无力经营客运业务,商请皖南养路处在经公桥、浮梁(设在景德镇)设立汽车站,开办屯溪至景德镇客运班车。35年,交通部第二运输处南昌分处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管理站,办理南昌、景德镇、屯溪之间过往客车运输。1949年7月,省公路管理局接管景德镇汽车站。1952年11月25日,成立省交通厅运输局景德镇运输站,站址河西。12月,成立景德镇支公司,下辖汽车站。1955年5月,省交通厅运输局浮梁中心运输站成立。1957年6月,改称上饶公路运输局景德镇作业区,同年6月10日撤销作业区,成立汽车运输管理局景德镇办事处。1962年9月,办事处改称省汽车运输管理局第一办事处、1969年5月,又改称景德镇办事处。同年12月17日,办事处、养路段、港务局合并,成立省交通运输公司景德镇分公司。同年8月,分公司撤销,3家分开,曾称汽车运输营。1970年12月31日正式下放给市管后,与市汽车运输公司合并成立市汽车运输团。1973年1月5日,撤销汽车运输团,成立省汽车运输管理局景德镇分局,并恢复市汽车运输公司、市公共汽车公司。1982年2月,分局改称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景德镇公司,拥有客车130辆、货车170辆,主要经营长途客、货运输,兼营汽车修理。
景德镇市汽车运输公司 1959年10月24日组建。1963年,汽运公司划归陶瓷工业局汽车运输大队。1965年4月,划归市交通局,改称市汽车运输公司。1968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并入。1969年8月1日,市搬运公司并入,并成立汽运公司下属起重装卸队。1970年12月31日,省汽运分公司并入,成立市汽车运输团。1973年1月5日撤销汽运团,恢复市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该公司拥有客车5辆,货车94辆,以经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兼营装卸和汽车修理。
景德镇市公共汽车公司 1955年9月10日,成立市公共汽车管理所,1960年更名为市公共汽车公司,1968年并入市汽车运输公司,1973年1月5日恢复公共汽车公司。1984年,拥有大客车70辆,主要经营市城区和郊区客运,兼营跨区和旅游客运。
路政管理 民国36年(1947)8月30,江西省政府颁布《县乡道路养护办法》,对道路修筑、养护、客货营运、交通管理做出规定:对县乡道路养护按《江西省县、乡道路养护办法》,并根据征收汽车养路费规则及施行细则征收养路费、渡河费;对营运事宜依照行车通则、载客通则、运货通则办理;对交通管理依照汽车管理规则办理。37年,浮梁县政府制订《县乡道路养护暂行办法》。38年3月15日,浮梁县县道管理处成立,执行路政管理职能。
1949年5月,乐平工务段执行景德镇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组织养路工人抢修桥梁、公路,按时恢复交通;1950年10月,浮梁工务段对所辖公路以线为主,不受行政区域限制,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抢修公路。1958年,浮梁养路分段执行省交通厅关于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按路线划分管理范围,经常维持公路畅通,并搞好公路绿化。1959年,景德镇市交通建设委员会制订《公路邮电建设方案》,加强公路管理和养护,确保行车畅通无阻。1960年,浮梁养路段根据省交通厅的部署,开展“六化红旗竞赛”,要求做到:路面平实整洁化;公路睛雨通车化;路线适应列车化;渡桥安全畅通化;养路机械化半机械化;道路绿化园林化。1963年8月,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市交通局执行《景德镇市公路管理通告》,严禁在公路上堆放物件和放养家禽;搭建房屋、凉棚、厕所等须离公路路基边沟3米以外;路肩和边沟不准种植农作物;不准利用桥涵蓄水或堵塞桥涵捕鱼;桥梁和渡口上、下游附近河床不准乱挖沙石或修筑水坝;公路绿化树木不准砍伐损折;各种标志(里程牌、指路牌等)严禁移动、损坏和涂抹;因工程需要占用公路路面时,须事先征得公路管理部门同意,并负责事后按原标准恢复。1975年5月,市革命委员会批转执行市交通局“关于加强公路路政管理意见”,切实解决农村挖路扩田,乱砍路树;为养护公路而在河流沙滩和山上选取料场,采集砂石,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或借故收取费用;对盗窃公路砂石材料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桥梁、渡口上、一律不准挖沙石、采土方。1980年4月,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交通局“关于制止乱砍滥伐公路树木的报告”,要求把公路绿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贯彻国造国有,队造队有,实行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林业政策;对护树有功者奖,破坏树木者罚;因基本建设和生产需要迁动公路两旁林木的,须事先报经公路主管部门批准。1984年2月,市人民政府又发布了“加强路政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通告”,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抗拒公路管理人员执行任务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或由司法部门依法处理。同年11月,市交通局发出“关于在今年土地小调整时必须全部收回公路用地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到田路分家,公路用地的范围以公路中心为起点,国道与省道两边各15米;县道(主要指县区至乡镇所在地和县、区际公路)两旁各12米;乡道(乡场所在地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公路)两边各5~10米;凡此范围内的土地,都应收回,一切违章建筑物要彻底清理。当年共拆除公路上违章建筑2492米,清除堆放物5400多平方米,迁走占用公路的集市50处,恢复公路水沟1.8余万条,处理损坏、盗伐路树
人员多名。
运输管理
装卸搬运管理 解放前,装卸搬运由各行帮按货种、路段分别把持,南昌、吉安两帮独揽街面米、谷、铜、铁、铝、锡等和瓷器货物装卸。南昌帮从斗富弄以下至促垄桥、前街、后街;吉安帮从斗富弄以上至观音阁。散子店以挑运瓷器下河或运送窑柴、杂柴至窑厂或柴行。把庄(即挑夫)担负从瓷厂至瓷行的瓷器挑运。各帮各业各司其职,别人不得营运,所有挑运都由把头派雇工人。民国17年(1928)的运价是:近者每担每里9文,远者10文,把头每担加收佣金6厘5毫。 1951年1月1日,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搬运公司制订的《关于搬运事业规则实施细则》,规定了凡肩挑货物,各公私企业、机关团体、学校的上下码头、上下车船的进出口货物,一律由市搬运公司搬运。1963年,市运输指挥部制订了《关于产、承、托、搬、收工作责任制试行办法》,具体规定搬运公司、昌江公社、珠山公社、太白园运输队等4家担负装卸任务。1965年5月,市物价委员会、市工交局共同制订和执行《景德镇市搬运装卸运价(力资)试行规定》。根据各种货物的搬运、装卸的难易程度和合理负担能力,将普通货物分为5个等级,按等计费,漏列货物,比照类似货物计算;无法比照的,一律按3级计算;不同等级的混合货物,按其中最高等级货物计算时对各种货物的重量换算,对各车种、工种、不同作业项目等,分别制订出《人(畜)力车运价标准》、《人力搬运(挑、抬、背)运价标准》、《市内窑柴运价标准》、《木、竹(板料)运价标准》、《专工、点工计时运价标准》、《10~100公里中距离人(畜)力车运价标准》、《货物重量换算表》等明细表。1980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省物价局和省交通厅制定的《江西省搬运装卸运价(力资)标准试行规则》的各项价格。同年,为解决铁路装卸、货场内物资转堆、搬运和货物输送等问题,在铁路南站成立了联合运输办公室,组织市搬运公司、古城公社历尧装卸队和铁路南站以及有关物资部门对口承包,实行以每一车皮为单位,轮流作业,和由货主自找对象等办法。1981年,对25米以内的装卸费略予提高,凡两班或三班作业的,不得加收夜班费,一班作业的夜班可收夜班费,但不得超过各项运价(力资)的20%。1982年市交通局制订实施《铁路南站地方搬运作业分工和对口承包试行规定》,托运双方签订运输合同。确定市搬运公司对口省陶销公司等39个单位;历尧大队装卸队对口市粮食局等42个单位;没有划分对口承包单位和外地单位在货场的物资,由市搬运公司和历尧大队装卸队一家一车,轮流装卸;板车搬运铁路货场的物资,由市搬运公司一家承包营运,从而解决了几家搬运部门的分工和铁路南站压车压库,野蛮作业及抢装争卸等问题。1983年,市搬运公司在李家坳兴建了简易的装卸业务用房400平方米。1984年市交通局在李家坳设立调度室。统一指挥调度竟成乡和搬运公司的搬运装卸作业人员。
板车运输管理 1977年11月,市交通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民间运输管理的通告”,认真清理整顿板车运输。市区所有板车须经交通部门批准运行,营运的板车须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发给营运许可证。市交通局民间运输管理所(现市陆路运输管理所)办理登记,发给牌照,专业营运的发正式营运牌照;企事业单位家属运输队,发临时营运牌照,并限在厂区范围内搬运,不准参加社会营运;工厂、商店、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少量用于自货自运的板车,机关、团体、学校等少量用于生活的板车,发非营运牌照;外来民工所带板车,应持批准使用机关证明,到市民间运输管理所登记,领取临时牌照。未经审验发给牌照的板车,不准在街道和近郊公路上运行。农村公社、垦殖场的板车,以在本公社(场)使用为主,如需进城运肥料等,应持公社(场)证明信,到市民间运输管理所办理手续,领取临时通行证方可进城运行。各企事业、机关、学校和街道办事处一律不准擅自组织和招募城市、农村人员从事短途运输。营运板车,一律使用交通、税务部门制订,由税务局监印的“景德镇市短途运输统一发票”,按国家规定纳税和缴纳民间运输管理费。不准争货源、争市场和投机倒把。1978年10月,成立“市板车管理处”和“板车清理、整顿办公室”。管理处内设板车管理、运输调度、财务结算3个组,对市区板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统一结算,进行清理整顿,严格控制和压缩板车发展。1980年市公安、交通部门作出新的规定:从本年起,各街道办事处只能有一个运输站(队),不准成立新的运输组织,不准增加板车;机关、学校、军事部门、新建企事业单位和施工单位需增少量自用板车以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板车,须经批准才可办理审验发照运行;旧车更新,必须由交通队注销原钢印号码,以旧换新;无论集体或个体营运板车,必须人、车、照三相符,按指定的经营范围经营。外来板车由市运输管理处根据市政府办公室批准限额审批,并限定使用时间和范围。
机动车运输管理 民国37年(1948),国民政府江西公路处制订《各中途站查验车票办法》,由警务段派出护路队员协助中途站查验。越站和无票乘车的乘客应照章补票。同年又制定《行车耗油考核办法》,按照车牌别、年度、载重量分别核定耗油标准,在标准以内节省之燃料,按市价折合现金,其中70%奖给司机和有关技工,超过标准则进行罚赔。
解放后,采取集中管理和运输分工的办法管理汽车营运和运输市场。1954~1956年,对资本主义和个体运输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的政策,编组编队进行联营。1959年,为挖掘运输潜力,加速周转,将市区各企业单位的39辆汽车编成4个运输大队,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输,定领导、定人员、定工具、定任务、定时间、定路线,合理组织运输,做到“双边”运输,提高运输效率。1962年,规定市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场)的87辆货车,每月由运输主管部门统一调用25%(即完好车日7天)。1978年,为充分发挥社会车辆的运输效率,减少相向放空,市计委、市交通局报请市革委会批准,按系统、按行业组成专业车队(公司),具体办法是:1.陶瓷系统组建陶瓷汽车运输公司;2.工业、建工、二轻、房管、商业、粮食、供销、外运、物资、供电和电子工业系统,分别组建13个行业车队;3.经组织起来的瓷石矿、浮南矿、涌山煤矿、黎明制药厂、景德镇电厂、一建公司、二建公司和国防系统等11个单位,共18个企业车队保留。车队组成以后,对市区汽车流通货运,实行大体分工;省营和市营专业货车,以跨省、跨区和重点物资运输为主,跨省以省营为主;各系统行业车队,企业车队担负本系统、本单位的物资运输。相互之间运力余缺和相向配载由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和农轻重的次序进行余缺调剂,合理安排。1980年4月,市革命委员会批转执行市交通局制定的《景德镇市汽车运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城乡汽车运输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各专业运货汽车,各系统行业车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载货汽车,一律由市运输管理处(现市陆地运输管理所)实行统一管理货物托运,统一平衡运力和调度车辆,统一运价、票证和办理运费结算。除跨省物资和粮油、瓷器等15种重点物资以外,市区各物资部门可选优托运。外地单位托运汽车运输业务,一律由运管处批准,纳入管理,统一使用货票。农村拖拉机搞运输以机养机,可以就地、就近运输,如需进城驻点运输,须经市运管处批准。同年,为避免长途客车与公共汽车区间运输线路重复,提高运输效率,划分了营运线路,西湖、九龙山、江村、峙滩、兴田、经公桥、胡宅、洗马为长途客车运输线,由省汽运景德镇公司营运;蛟潭、大洲矿、鹅湖、天保、瑶里、金竹山、东流、涌山、兰田、樟树坑为公共汽车运输线,由市公共汽车公司营运。1982年,省、市汽车运输公司实行《单车耗油奖惩制度》,全年平均每辆车节油665公升,共节约汽油14.2万公升。市汽运公司对车队、调度室、车间实行定产到车、包产到组浮动工资制,调动了驾驶员行车积极性。1984年,市经委、交通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税务局联合整顿运输市场,普查注册154个运输站(队),新增加69个站(队),取缔9户无证、无照违法运输户,换发全省统一公路运输票证199户,追回漏交、拖欠运管费1万余元。同时,制订和实行《景德镇市公路运输管理实施办法》,对开业登记、运输分工、营运管理、检查监督等作了规定:交通部门的运输企业面向社会,为各行各业服务,主要承担重点、大宗物资和港口、车站集散物资运输;非交通部门运输企业与各系统行业车队主要承担本系统物资运输任务,也可以承运其他物资;个体联户和农村社队经营的机动车辆,主要承担当地农副产品与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或就近就地参加运输,也可以进行长途运输;城乡个体或联户以大中型客车从事客运,须经市、县运管所(站)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批准,但可简化申领牌照及车辆转籍、过户手续。
凡跨区跨省的化肥、农药、粮油、食盐、土杂品、猪禽、瓷器、茶叶、五金、百货、副食品、燃料、药材、木材、水泥等15种重点物资,以计划调节为主,各物资部门应按时向市、县运管所(站)报送运输计划,每月定期召开计划平衡会议,按照经济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综合协调安排跨区、跨省和重点物资运输任务。由运管部门下达指定性运输计划,各运输部门按时完成。凡属市运管处计划平衡的货物,都要实行正常或临时运输经济合同,托运双方都要履行职责,承担经济责任;零星批量物资运输以市场调节为辅,允许国营、集体、个体自揽货源,自派车辆,自行调节,互换货源。跨省运输的车辆和物资,尽可能组织对流和配载回程货物。交通运管部门在组织对流和回程货时,从运费总额中提取2%的手续费。外地车辆、拖拉机进入市区驻点,参加社会运输,必须持有县以上证明和三证(牌照、养路票、驾驶执照)齐全,符合安全规定,由使用单位申请,运管处从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私招乱雇。各地汽车(省汽运局系统车辆除外)、拖拉机在市区配载回程货,应到运管处指定地点报到、签证,办理有关手续,未签证者,检查站不予放行。各专业和行业货运车辆,都要按路单调度运行;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未经运管处安排或签证的货物,一律不得出境。农村各社(场)的汽车、拖拉机自运自货,除军事、救灾、防洪、抗旱、抢险以及经批准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外,凡使用统一货票结算的,由运管处按实际营运收入提取1%的管理费和代征3%的工商税。
凡在市区内从事货运的汽车、拖拉机,一律使用省汽运景德镇分局、市汽运公司和市税务局监印的《景德镇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汽车运输统一货票》(简称统一货票),其他票证一概无效。结算运费时。凭统一货票和托运单、验收证明(即三证)办理结算。外地汽车、拖拉机在市区内营运时,由运管处指定地点统一开票结算。运价和计程一律按《江西省汽车运费计算规则试行规定》的统一运价和《江西省城镇短途汽车货运运价》以及省交通厅规定公路营运里程和市区短途运输规定里程计算,不准面议运价,不准包天、包车,不准多算或少算里程,不准以任何名目抬高或压低运价。但对肥田石灰、人畜粪便、垃圾、化肥、种籽、薯苗、鱼苗、树苗、甘蔗种、农药、农药用机械、农具、农用机械及排灌设备(包括电机设备)、农用塑料薄膜、耕畜、饲料等17种农业生产资料,运费可按8折计算。
安全管理 民国36年(1947),以浮梁汽车站为主,商同当地军警机关派员参加组成浮梁汽车监察组,执行《江西省汽车监察办法》和《江西省汽车运输业管理办法》,办理汽车司机、技工考验、汽车牌照换发和养路费稽征。37年,江西省公路局设公路警察队,有官佐9人,警长163人,下辖4个分队,第2分队管理南城至浮梁、黎川、宁都等线路,协助各运输段、车站稽查违章,维护行车秩序,看守料库、器械等。
1949年,浮梁县交管站成立;担负农村交通监理;市公安局交通大队(现为交警支队)担负城市交通监理。1954年成立景德镇市消防、交通安全委员会,担负全市交通安全工作。1972年,恢复市交通安全委员会,专业汽车运输单位成立车辆检验小组,经常进行车辆修理出厂检查、中途行驶检查、收班回站后检查。1978年,交通大队限制板车运行路线,在划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线的街道上,大板车应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未划有线路的,应紧靠右边运行,不准借故占用机动车道,不准档车、拖挂、横队并行,不准接龙滑坡,不准在主要街道和交叉路口乱停乱放,不准与机动车抢道。1982年5月,市交通局、公安局依据《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的精神,拟定了《交通违章扣分暂行处理办法》,规定每个驾驶员每年违章基数总分为100分,根据每次违章事实、情节及造成后果,对照扣分标准逐次记录,在年度审验时,累计计算,及时处理。同年,市交通大队在人、车流运量大,路幅较宽的主要街道设置隔离护栏,珠山路大部分路段设置4道护栏,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三道分流。同时规定每天上午7〜8时,中午11〜12时,下午5〜6时,禁止货车驶经珠山路;东一路设置2道护栏,实行人车分流。
1985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公路沿线写安全标语320条、警告牌50块,进行为时60天的安全教育。同年,又先后开展197次规模不同的突击检查行车,查处违章机动车9523辆次,违章率达30%。对严重违章和屡教不改的驾驶员进行了处理:吊扣驾驶证的1人,给予监理警告的19人,扣安全考核分4415分;对比较严重违章者区别情节进行了罚款、治安警告或治安拘留。历年进行年审、考核,1985年度,审验各类机动车3533辆,占车辆拥有量的83%;审验机动车驾驶员4071人,占驾驶员总数82%;考核驾驶员9次,在应考的1110人中,按照国家标准录取595人,核发机动车学习驾驶证876人。1951〜1985年,市区陆路运输共发生交通事故3108起,死亡470人,受伤2499人,经济损失138.55万元,其中重大恶性事故4起。
第三章 铁路
第一节 线路
皖籁铁路纵贯市区,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铁路相接,可达华北各地;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铁路相连,可达上海、厦门、南昌等地,是华东地区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
干线 皖赣铁路北起安徽省芜(湖)铜(陵)铁路线上的火龙冈站,经湾沚、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至倒湖进入江西省景德镇市区,然后经乐平、万年至贵溪车站与浙赣铁路接轨,全长549公里。其中,市境内(自倒湖至慈义)铁路长99公里。 民国25年(1936),动工修筑从南京至鹰潭路段,路基、桥梁等主要工程基本竣工,沿线电话和电报之杆线架设完竣,并断续通车300公里。南京至芜湖106公里,景德镇至乐平县高家渡和贵溪县至墩上河西两段共54公里,均先后修竣通车。25年,山东“裕民”,“同庆”两家营造公司招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民工800余名,承建浮梁境内路基工程。因工具简陋,衣食困苦,疫病流行,待到路基筑成,大批民工死于荒郊。27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侵犯,将已建成的铁路路基、桥梁全部拆除和破坏。35~36年,国民政府又先后进行部份区段的测设工作,但未施工。 1958~1982年,人民政府3次重修皖赣铁路。
第一次复修:1958年3月,铁道部第四设计院铁道勘测队担负景德镇至贵溪段勘测设计任务。7月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9部队为主力动工重修,先修景德镇至鹰潭段,后改线修景德镇至贵溪段。同年9月掀起筑路高潮,景德镇市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学校师生等万余人参加,与铁道部队官兵日夜奋战在市区的马鞍山、渡峰坑及吕蒙沿线工地,完成路基土石方52.1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了部分桥梁、涵管。1959年,由于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缩短基建战线,铁道部队奉命调离而停修。
第二次复修:1960年1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景德镇至贵溪段复工修筑,由南昌铁路局承担桥涵、线路施工;铁道部第三桥梁工程处向塘预制品厂担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T梁制作。1961年,该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定于年内从贵溪通车至乐平。同年7月,因全国基建压缩,铁路修建再次停工。
第三次复修:196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江西省委为建立乐平煤炭的运输线,决定由地方投资动工修复乐平至贵溪段,华东局和江西省投资1000万元,中央补助500万元,于1966年开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待轨料,施工艰难,工程断断续续,直到1970年9月才竣工,计长89公里,11月开始临时营运。
1970年,交通部军管会下文,修复乐平至景德镇南(历尧)路段,由交通部第三设计院按I级干线标准勘测设计,南昌铁路局承担主体工程,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负责技术性施工。1971年10月,江西省政府组织景德镇、婺源、波阳、余干、上饶、广丰6个民工团共3.15万人参加筑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至1973年6月,修通景德镇南站至乐平,1975年铺轨至市郊渡峰坑,路长43.6公里。1976年修通景德镇站至景南(历尧)站段。同年10月1日,办理简易营运。
1981年,该路修建列为国家70项重点工程之一。景德镇以北至祁门段主体工程,由铁道部四局五处继续担负施工,共开凿隧道5054米,架设大、中桥梁29座,挖掘土石1118万立方米。同年12月,皖赣全线修通,1982年10月5日,全线投入临时营运。
皖赣全线总投资4.9188亿元。其中景德镇南(历尧)至贵溪段139公里,截止1979年底,总投资5883.5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4.3万元。1984年5月26日,皖赣线经国家验收委员会和有关部门验收,全部工程质量总评良好,同年6月1日铁道部决定全线交付国家临时营运,1985年6月1日正式营运。
专用线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有2条铁路专用线:
历尧油站专用线系省陶瓷工业公司卸储工业用油、用煤专用铁路线。自历尧货场分股与皖赣铁路接轨,经历尧油站至石油公司仓库门前止。1978年建成,长1.89公里,共投资73.60万元。1983年又投资13.11万元,续建卸煤专线256米。
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陶瓷专用线是景德镇市出口瓷专用线。北起陶瓷出口公司太白园仓库,南至天宝桥接皖赣铁路,长1.2公里。1984年9月建成启用,国家投资180万元。还兴建安装一座2900平方米的用台和空中轨道、转车等配套设施。专线使用后,不仅加快了瓷器装运效率,减少出口瓷的运输中转环节,而且降低了瓷器的破损率,减轻了搬运工人的劳运强度,每年可节约运费21万元。
桥梁 皖赣铁路景德镇市区沿线共有铁路桥梁39座,共长2610.5米。其中:100米以上大桥6座,共长1257.9米。
隧道 皖赣铁路市区沿线有城门下、童家埠、曲滩、伏牛岭、石鼓1号、石鼓2号、新岭7座隧道,共长1762.66米。
景(德镇)涌(山)地方铁路 是太白园至涌山,黄泥头至青塘(景德镇电厂)两段铁路线的总称,为762毫米轨距的窄轨铁路,跨越乐平县涌山和市区寿安、南安、竟成等乡,总长55公里(市区49公里),其中正线44公里,专用线及站线11公里。景涌地方铁路自60年代初始建,历时13年,分段建成。全线总投资1101万元。主要承担仙槎、涌山、沿沟3个矿井的原煤运输任务,是市区人民生活用煤,景德镇电厂和各瓷厂生产用煤的运输线路。
干线 1962年,江西省计委、煤炭部投资700万元,动工兴建黄泥头至仙槎段,1963年12月竣工通车,全长19.1公里。1964年2月,利用结余资金50万元和义务劳动,动工续建黄泥头至太白园7.8公里路段,当年12月竣工通车。1965年,省计委投资300万元,续建仙槎至沿沟3.4公里路段,1966年竣工通车。1969年,又利用结余资金续建沿沟至涌山4.1公里路段,1970年竣工通车。1972年1月,为保证景德镇电厂发电用煤的运输,江西省电力局投资600万元,动工新建黄泥头至青塘9.3公里路段,1975年竣工,1976年12月通车,1977年3月开始营运。
为了有效地发挥线路潜力,曾多次对线路进行技术改造。1975〜1978年,煤代部和省经委先后分别拨款600万元,修建亭子岭降坡工程,开挖隧道578米;将沿沟基、涌山区段线路钢轨类型由原18kg/m更换成24kg/m,提高了线路的通过能力和运载安全系数,缩短列车的交会时间,加快车辆周转;新建下冲坞列车交会站,提高列车通过能力。1978年,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自筹资金,把20公里的枕木更换成水泥混凝土枕,改善了路况,提高了运输效率。1981年,国家计委、煤炭部下达当年地方煤矿第三批铁路专用线基建项目,核定投资总概算为189.51万元。新建地方铁路李家坳煤炭换装站及铁路专用线,1985年7月18日开始启用,沟通了市区地方铁路与皖赣铁路煤炭外运联合运输。
专用线 景涌铁路沿线有6条专用线,共长5976.7米。即:景德镇市东风瓷厂运煤专线,长3373米;景德镇市红星瓷厂运煤专线,长350米;景德镇市里村电厂运煤专线,长1607米;景德镇市水泥厂运煤专线,长237.70米;景德镇市柳家湾采石专线,长326米,仙槎站采石专线,长83米。
桥梁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桥梁36座,共长444.2米。其中洋湖至黄泥头15座,黄泥头至柳家湾8座,柳家湾至仙槎5座,沿沟至涌山4座,黄泥头至樟树下3座,樟树下至太白园1座。
隧道 景涌地方铁路全线有隧道5座,共长1143.3米。其中亭子岭隧道全长578米;唐岭隧道全长142.6米;洋湖隧道全长197.2米;镇德隧道全长100.2米;乐涌隧道全长125.3米。
第二节 铁路运输
车站 皖赣铁路市区段设有景德镇、景德镇南(历尧)、营里、峙滩、福港、浮梁、鲇鱼山、慈义8个车站。其中景德镇为二等区段站,景南为三等站,其他均为四等站。
景德镇站 位于市城区东隅通站路,距市城区中心2公里。1975年建成简易车站,1976年开办临时客运业务。1983年3月扩建,1984年5月建成,共投资203万元,1985年6月1日正式使用。车站占地面积78.7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718万平方米。有轨道16股,有效长9262米。景德镇站为二等区段站,是境内最大的车站,年货物吞吐量96万吨,接发客、货列车日均16对。其中始发列车(普快)2对,即景德镇至南京西492/491次;景德镇至南昌495/496次。1985年,全站有职工486人,办理客、货运,承担行包发送,列车解编、机车换挂和修理业务。
景德镇南(历尧)站 1973年建成,位于市昌江区吕蒙乡历尧村东端,有轨道7股,为三等站。装设C型20吨门吊和乙型20吨门吊各1台,陶销公司等单位建有3个货物仓库,共1372平方米,货物面棚544平方米,是市区主要货运站。1985年,车站有职工212人,办理客、货运业务。
营里站 位于市蛟潭区兴田乡营里村,距市区铁路里程51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402平方米。有职工21人,办理客运。
峙滩站 位于市蛟潭区峙滩乡境内,距市区铁路里程43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515平方米。有职工24人,办理客、货运输。
福港站 位于市蛟潭区福港乡境内,距市区铁路里程27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406平方米。有职工25人,办理客、货运输。
浮梁站 位于市鹅湖区新平乡东江桥南面,距市区铁路里程7公里。1984年建成,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其中转运室99平方米。有职工25人,办理客运。
鲇鱼山站 位于市昌江区鲇鱼山乡,距市区铁路里程20公里。1973年建成,建筑面积338平方米。建有粮食、食盐、生资、石油等中转点仓库,货运量较大。车站有职工29人,办理客、货运输。
慈义站 位于昌江区鲇鱼山乡慈义村,距市区铁路里程36公里。1973年建成,建筑面积295平方米。有职工23人,办理客运。
客运 1985年,景德镇每天发车和通过的班次客车5对(其中直快2对、普快3对),即南京西至南昌对开的313次、314次直快,南京西至厦门对开的315次、316次直快,景德镇至南京西对开的492次、491次普快,绩溪县至鹰潭对开的493次、494次普快,景德镇至南昌对开的495次、496次普快。市区8个站年客运量162.09万人次,其中旅客发送量80.02万人次。春运高峰期,景德镇站日均接送旅客近5000余人次,行包发送5.4万件。
货运 皖赣铁路设计年货运量近期为600万吨,远期为1200万吨,其中景德镇站设计年运量为92万吨。1985年,市区5站货物到达和发送量共计104.08万吨。景德镇市区铁路货运主要在景德镇南(历尧)站和景德镇李家坳货场(现为东站)进行。1981年,为方便客户提货需要,景德镇市交通部门和铁路南站组成联运办公室,开办了零担预托代办,不分货物多少,不分晴、雨天和假、节日,均按车行线路办理送货上门业务。
1983年,货运量不断增加,货物装卸量达到60万吨,由于景德镇站仓小,卸车困难,部分货物卸至乐平和鲇鱼山车站中转。为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日益增加的货运需要,1984年铁道部决定,以景德镇站李家坳货场为主办理托运业务,为物资部门节约了大量的中转费用。
第三节 铁路管理
景德镇地区铁路管理主要由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列检所等单位按业务性质分别管理。各段直属南昌铁路分局领导,对行政、业务、财务等,各方面单独管理。地区内各段之间工作组织协调由景德镇地区铁路办事处负责。
管理机构
上海铁路局南昌分局景德镇铁路地区办事处 1984年成立南昌铁路局鹰潭分局景德镇办事处。1985年,易名为上海铁路局南昌分局景德镇铁路地区办事处,内设车务段、工务段、机务段、电务段、景德镇车站、医院、铁路中学、小学等单位。车务段下辖营里、峙滩、福港、浮梁、景德镇南(历尧)、鲇鱼山、慈义7个车站。还有鹰潭铁路办事处的列检所、生活站、公安派出所亦驻景德镇。
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 1964年11月~1976年11月,名为江西省景涌地方铁路管理站,隶属江西省地方铁路管理处。1976年12月划归景德镇市管理,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铁路管理局。1979年3月划归乐平矿务局管理,易名为江西省乐平矿务局景涌地方铁路管理处。该处位于市区东郊黄泥头,占地面积6590.34平方米,建筑面积4724.93平方米。内设11个科室,7个车间,共有职工686人,其中干部80人,科技人员11人。主要承担地方煤矿的煤炭运输。
营运管理 皖赣铁路市境内各站的营运管理由车务段领导。车站围绕铁路局制订的列车运行图、分局制订的月度运输方案、车务段制订的月度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车站严格贯彻部颁技术、客运、货运管理规程及路局的行车组织规则,各岗位在作业中执行铁路作业国家标准和车站行车工作细则及各种工作制度。在各项业务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客运以优质服务,文明待客,方便旅客为宗旨开展多种评比活动。景德镇站与当地驻军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活动,为搞好运输服务,定期深入各主要单位进行客流调查,每年春运高峰期间到各大专院校、部队上门售票、与部队共同维护车站秩序,查堵危险品。该站1985年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货运部门严格执行计划运输、合理运输、均衡运输,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国家、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确保国家统配支农物资的调运。景德镇货场年年被南昌铁路分局评为文明货场。
设备管理 皖赣铁路机务段主要负责机车的运用、维修和司机、修理、后勤人员的管理,机车运用与车站工作紧密结合。工务段主要负责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的养护维修,组织职工不间断地对设备进行监督、养护。景德镇铁路运输的通讯、信号设备由电务段负责管理。车辆的技术状态由列检所负责,在景德镇站进行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维修,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第四章 民航
第一节 机场
罗家民航机场 罗家机场位于市城区西北8公里。1959年11月始建,次年1月20日完成土石方铺筑工程。机场跑道长396米,厚20厘米,滑行道300米,供“安二”型民航客机起降。停机坪面积200平方米,碎石跑道面层,机场占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
机场建成后,由江西省民航管理局检验合格,经上海民航管理局批准,报中国民航总局和国务院备案,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航。
1960年,建成江西省民用航空管理局景德镇民航站,站内建有600平方米的候机室,配有8瓦手摇小型电台一部,100瓦导航机1台,通讯距离70公里。1985年,建筑面积扩大到6093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候机室等房屋建筑面积2763平方米,发报台占地3330平方米;平面通讯设备有中型通讯电台,150瓦、500瓦的导航机共3台,通讯距离500公里。
吕蒙机场 是昌河飞机制造厂的试飞机场,属二级机扬。1970年4月开始修建,国家投资700万元,至1975年4月25日竣工,占地总面积87.47万平方米。建有指挥楼、充电站、变电站、水塔、工房、库房等,共计建筑面积2903平方米。机场固定资产121.36万元。
该机场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验收合格,正式交付使用。国务院三机部、海军某部曾调用“超黄蜂”直升飞机来场试飞,可承担“运5”、“运12”等各种型号直升飞机起降。1984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报请上级,要求将该机场扩建为民航和试飞两用的中型机场。
第二节 航线航班
航线 景德镇至南昌民用航空线全长195公里,南昌~景德镇~南昌当天往返,由江西省民用航空管理局安排调度“运5”(即安二)飞机营运。
航班 从1960年9月1日通航起,航班几经调整。初航时,每星期一、三、五开航,计3个航班;1966年,每星期二、三、五、六开航,计4个航班;1977年仍改为每周3个航班;1983年改为每周6个航班,除星期日外,每天开航;1984年又改为每星期一、三、五开航,计3个航班。1985年,仍按每周3个航班运行。
由于罗家机场跑道不符合国际航空运输规定的长度要求,有关部门决定停止客、货运输业务,在跑道扩建以前,只能为农、林业播种、施肥、灭虫飞行。
第三节 航空运输
罗家机场建立后,景德镇市首次有航空运输业务,大大缩短了景德镇至南昌的客、货运输时间。
“运5”飞机每航次载客12人,载货量0.5吨。旅客可随身携带免费行李物品15千克,手提物品5千克,超重行李物品每千克加收0.12元。1982年以前,景德镇至南昌货物运价每千克0.10元;客运票价每座12.10元,1983年调为11.00元,1984年调为14.00元,1985年仍按此票价执行。
1960~1970年,客运量5789人次,货运量457.9吨,营运收入35.87万元;1971〜1980年,客运量9239人次,货运量497.5吨,营运收入53.65万元。
1983年5月以后,乘机和货物托运手续严格,客、货运量减少。1985年,旅客发运量为721人次,比1984年下降37.3%,货邮发运量26.6吨,比1984年下降了35.3%。货邮发运量最高的1982年为73.5吨,是1985年的276.3%;旅客发运量最高的1979年为3033人次,是1985年的420.66%。1985年,营运收入4.06万元,比1984年增长8.6%,出港座率只有55%。
第四节 专业飞行
景德镇民航站,除客、货运输外,还承担赣东北地区探矿、航测飞行和景德镇、上饶两地市部分播种、灭虫专业飞行任务。1968~1972年为景德镇市灭虫飞行49个小时,灭虫面积10万亩;为婺源县播种飞行59个小时,播种面积13万亩。磁测飞行48个小时,磁测面积9万亩。1984年,先后两次为万年县灭虫飞行95个小时,灭虫面积15万亩。遇有加班或急救包机,还临时安排向省局申报调度。
第五节 民航管理
南昌开航景德镇的飞机,在罗家机场一般只停留40分钟即返航。景德镇民航站主要是由值班站长担负指挥,指挥调度室按航班时刻组织飞机起降,并同省民航局和南昌民航机场保持密切联系,遇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同时,加强机场治安管理,维持好机场秩序。对机场、油库、隔离区、货运仓库等重要区域严密警戒,保证地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