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技术管理
分类号: R197.32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制药工业技术管理体制和办法的发展历程和生产工艺工作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医药学 技术管理

内容

全市制药工业随着生产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技术管理体制和办法。
  江西黎明制药厂在建厂初期,生产班组内设技术管理人员和厂部分析室,主管技术和质量工作。1970年厂部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全厂的新产品研制工作。在每一个产品投产后,建立车间试验室,负责产品的扩产,降耗工作。1979年厂部设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指导工作。1980年为加强科研技术工作的领导,成立厂技术委员会,并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技术责任制。
  全厂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凡是已投入正式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体)都制定完整的工艺规程,岗位技术安全操作法和岗位责任制。新产品在试车过程中以及较复杂的现场试验,都要建立试行(暂定)工艺规程,岗位操作和岗位责任制。对于新产品或连续停产半年以上又投入生产的产品,在生产前,由产品技术人员对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工人进行工艺和设备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后,再进行操作。对新调入人员,除履行上述教育外,还要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准上岗操作。
  为保证产品的优质、高产,全厂把不断改进产品工艺作为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磺胺甲基异恶唑新工艺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磺胺甲基异恶唑、乙酰丙酮、胃溃宁等3项工艺改革,于1979年获江西省科学成果奖。1980年7月,改进甲氧苄氨嘧啶的环合工艺、并摸索出五倍子渗滤含量与比重的内在规律、提高了批得量,使产品的总收率提高了3%。1984年对氨苄青霉素生产过程进行多处工艺改革,使总收率由1983年59.67%提高到63.62%;磺胺甲基异恶唑在1974年生产时总收率仅33%,经过不断改革工艺、总收率已达40%以上。
  景德镇制药厂于1958~1967年由市医药公司业务科兼管理技术工作。1968~1982年设厂实验室负责技术管理,1983~1984年设厂实验室负责技术管理,分离后设技术质检股。
  1958年以来产品大多数系移植引进品种。1958年全厂生产的23个产品系移植种德堂药店的传统加工品种。1959~1971年根据《全国中成药处方集》的处方、工艺生产24个品种。1972~1978年引进9个品种、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和《江西省药品标准》(1974年版)生产。1978~1985年引进5个品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生产。
  1958~1969年厂根据市医药公司下达的生产计划投料配方,依照老药工传授的传统工艺制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工艺问题,由老药工或生产人员随时进行改进,没有建立生产台帐和工艺制度。1969年一般生产工艺问题就由新成立的实验室解决。1971年以后,生产工艺,都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或省(市)药品标准工艺,自行设计一份综合性生产工艺卡。1982年制药企业整顿后,设立生产技术股、负责全厂生产并监督工艺执行。生产事先订计划,尔后填写生产通知卡并附制备工艺,经审核,厂长批复后给有关车间股室,再由仓库配料(包括饮片加工炮制),下道工序班组复核领料(复核品种、数量和质量)。1983年编写了生产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设计各种剂型每道工序的生产工艺记录卡,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岗位操作和工艺卫生,认真填写工艺记录卡。同年,建立较健全的生产台帐和工艺制度,对生产中出现的工艺问题,由技术股负责解决。
  景德镇市生化制药厂设专门的技术管理部门,由质检机构兼管技术工作。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