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施工
分类号: TU75
页数: 7
页码: 337-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建筑业施工情况的具体内容,主要介绍了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机械作业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建筑业 施工

内容

第一节 基础工程
  景德镇区域属于江南古陆,为震旦纪半变质岩及部分下古代(志留纪)构造。同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历史上是在原地势起伏不平的丘陵上建窑设厂,向低洼地大量倾倒瓷业生产废渣,将河塘沟壑填平,形成了较为平坦的地貌。据普查资料表明,填废渣深度浅则5~6米,深则10~20米。在城区的部分丘陵顶部也有泥质风化岩出露,邻近的平坦地往往系造田垦地而向沟壑填积的老粘土、亚粘土、残渣、瓦砾、淤泥等所覆盖而成。传统建筑,由于结构简易,往往采用深埋基础和木桩处理方法,不仅造价高、进度慢,而且耗用较多的木材。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地基基础处理技术也有较明显的提高:(1)大量工程均为浅埋基础,原土表面夯实,基础工程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土方工程量少。(2)大量工程沉降差异小,经30年使用,安全良好,未出现过基础重大事故。(3)在基础工程上,基本上长年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做法。基础设计,根据杂填地基的复杂变化状况因地制宜相机处理,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经验。
  地基处理 由于城区地下废渣积存复杂,给建筑施工带来困难。在地基基础处理上采用造价较低的浅埋砖基础设计。1978年以后,在陶销仓库工程引进“空腹基础”等新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景德镇火车站工程,首次采用强夯法处理基础。经南京水科院、华东交大、省水科所等单位携带液压载荷仪、静电触探仪、旁压仪等检测设备检测,江西省科委组织技术鉴定,认定强夯处理基础技术先进,是全省率先掌握强夯地基计算技术的单位。由市建筑设计院为龙头承包的南昌市鲤鱼洲商品房地基工程以及其它地基处理工程,开国内强夯兴建八层楼房的先声。市建筑设计院还与南京水科院合作,在市电瓷厂工程中,首先引进“振冲碎石桩”新技术,并广泛得到推广。市设计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开拓新的地基基础工程领域中,因地制宜,采用预制桩,现浇灌注桩、冲孔大直径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浮筏基础板、石灰板等,解决了松软地基建房所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渣片地基一般处理方法 渣片地基系景德镇市的一大特点。其特异的地质构造在于瓷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不断废弃的匣钵寸渣片形成多角状,月儿状、弧状等奇形堆积构成的地质及条件。经初查,珠山大桥东头渣片厚达17.8米,底层才是千板岩层。它的内应力的产生靠的是渣片本身相互拥挤,边角顶支所构成的。经测试,允许地耐力每平方米为8.8吨。许多建筑结构工程引用“沉降速率”经验数据及新概念处理地基基础。1955年以后,大量工程从采用深埋或打木桩改为浅掘浅埋不加木桩处理的方法,即主要是将基础持力层放置在人为表壳硬层部分。对新开工的地基,采取因地制宜,调匀沉降差异的处理方法。对渣片地基土则采用“刻坚除软”,并运用各种验槽手段,鉴定基档内每个区段地基土的大致地耐力和变形模量,因地制宜从平面和竖向修改基础设计。采用这种新概念处理的基础工程,有群英堂、瓷器联合门市部、南门头住宅商店大楼、红星瓷厂等200多项工程。
  竹筋混凝土浮筏基础板 1955年10月,新建中共市委办公楼工程地基,因建筑物座落在莲花塘侧旁,经勘测地基为淤泥填塘而成,地下水位标高1.1米,与莲花塘水面持平,基础施工中采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以解决当时钢材紧缺的困难。经历30余年,仍安全可靠。
  新型“地基基础技术”施工 1972年以后,应用“空腹沉井基础”、“无筋倒园台基础”、“M型薄壳基础”等新型地基基础技术。在地基处理上引进了“碾压地基”、“重锤夯实地基”以及沙柱桩、石灰桩、预制桩、灌注桩、水下灌注桩,大直径挖孔桩等桩基新技术。在这些新型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市二建公司采用民用塔吊改装施行重锤分层夯实工艺;市水利工程公司采用冲抓锥施行挖孔桩成型工艺;市一建公司于高水位和淤泥地基土上的分层碾压工艺等。都获得成功经验。市光明电影院工程基础座落在原茭笋田淤泥地基上,按设计基槽应下挖3.5米,由于排水困难,改用填高碾压1.5米层地基处理。分层碾压高填至1.5米后做静荷载试验,当压重达每平方厘米4公斤时总下沉量11.5毫米,当压重达每平方厘米5公斤并恒载96小时后,最大下沉仅18.5毫米,完全符合要求。采用这一处理确实使造价省、工期快。
  强夯法与振冲法处理地基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70年代起源于法国的新技术。1978年,市建筑学会引进,并于1982年将“强夯法”正式应用于火车站工程,获得成功,在国内城市建筑工程上尚属首例。“振冲碎石桩法”基础处理,1981年,在电瓷电器公司厂房渣片地基上,首次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强夯法”与“振冲碎石桩法”不用“三材”,费用低廉,推广较快,并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法承包江西省范围内大量工程。因此,地基处理技术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采用的冲抓锥法桩机和冲锥法桩机,具有机械成型或水下成型大直径灌注桩效果。另外,地下灌浆和地下顶管以及托盘换基础等施工技术手段比较齐全。
  爆破试验 1960年9月,在夜叉坞新桥悬岩边进行一次万方爆破试验。1985年10月,在中华路老电厂等基础工程,由许重南主持,进行静力爆破拆除试验,均有效果。
  原位检验与试验,一般由勘探部门进行,但由于景德镇地质情况复杂,为帮助地质勘探部门全面查清地基情况,市建筑公司曾长期沿用传统载荷试验,以及夯探、扦探、贯入计探等许多方法作地基上原位对比试验进行细查详探。华风瓷厂基础工程开工时,发现基坑地基上与原勘探不符,经设计部门委托,对每个柱基、墙基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共测点2173个,修改基础设计200多项,保证了工程质量。这种设计、施工一体化做法,对解决复杂疑难地基,效果甚好。
  第二节 主体工程
  传统建筑施工 传统建筑历来以木构造为主体,围以砖墙。在城区所用墙体材料多以窑砖砌筑(窑砖宽8.5公分,长短在8~18公分之间,厚3.5~4公分),用黄泥细浆砌成。其砌筑技术是景德镇泥工的专长。施工中无专门脚手架,材料运输手传手接,或掌绳拉运,极为艰辛。农村建房多为土窑青砖,砌成空斗墙围护。窑砖墙或空斗墙都不承重,有“墙倒屋不坍”之谚。屋顶多盖筒瓦或片瓦,较高级房屋在椽上另加木枋。其施工程序可归纳为“夯土为基,排磉为础,立柱上梁,盖瓦铺地”。
  建造时,先由木工掌墨师用单线弹出十分之一的梁柱排架图,示明抬梁穿逗式及位置尺寸,然后指挥锯木下料,开榫做卯。配斧以后,先在平地拼装排架,并初步固定,后以长绳牵引铺以绞叉支撑竖立并移至石磉墩上,吊正,加临时支撑,上大梁,收紧各节点榫卯,再依次安放檩条、椽子,木结构屋架即告成。随后即为砌墙盖瓦做脊背等工序。地面用窑砖或青砖铺成,台基用条石镶嵌作面,踏步用条石,天井庭院或满铺或只做走道。内室做木板地面,室内间壁多用预制木间壁(即鼓壁),可以安装拆卸。内部装修由小木作门窗、隔扇、板壁、屏风之类的制作和安装,用以分割内部空间。油漆、镂花另有专业工匠。
  房屋定位使用罗盘,放线使用麻绳,找平用竹笕盛水使用鸭子。民国时期用木水平笕。解放后,逐渐普及用水平仪、经纬仪。夯土及条桩使用木夯或石夯。
  砖石砌体施工 传统砌筑墙体,主要采用砌窑的散碎窑砖,用黄泥、石灰砌成,墙厚为33.3米,批刀泥灰搭丁咬错砌筑。1949年后,窑砖墙厚度改为37厘米,每砌高一米加两道标准砖镶砌,以增强自身的连结度,从而作为承重墙承重。用窑砖建造的房屋一般为2至3层。改窑后因窑砖来源断绝,窑砖墙逐渐被红砖墙或青砖墙所取代。在眠砖墙操作工艺上,曾经推广过“双手挤浆法”、“活动模板砌墙法”、“双面推尺铺灰砌墙法”、“铺灰器砌墙法”等。除此,还采用过“砌墙机”,使用时间不长。70年代以后,普遍由泥工单独操作,采用简便的单面刮尺铺灰,泥刀斩砖,刮灰灌缝。也有一些房屋采用红石砌墙。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 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始于清末。然而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手工操作,发展甚慢。直至1955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工程才不断发展。在品种上除普通混凝土外,还有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耐碱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防射线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钢屑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都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中得到应用。混凝土配合比,50年代初期为体积比,常用70、90、110、140号几个等级。1956年以后,改用重量比,常用标号为100、150、200、250、300、400,个别工程用500号混凝土。由于硬性混凝土及外加剂的推广,从而获得早强、高强。所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均由江西省和市建筑科研所经过试验后提供。市一建公司、市住宅建设公司等单位均建立了试验室,通过试验提供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的搅拌,在1955年前,是用“人工炒盘”拌和。1955年下半年,在里村电厂工程首次使用400公升混凝土搅拌机拌和。1980年,在华风瓷厂工程,利用现成陡坎地势设立一个二阶式集中搅拌站,操作人员减少,质量把关严,生产效率较高。市一建公司混凝土预制厂采用混凝土拌和楼工艺,用卷扬机架从二楼进行料仓贮料,经过称量进入拌和机拌和,水泥由散装水泥筒仓贮料和供料,然后从底层卸出混凝土到机动翻斗车中输送,提高了工效。
  粗钢筋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首次使用是1977年青塘电厂工程,继后昌河飞机制造厂工程采用jm12锚环钢铰线制做36米预应力拱型屋架,华风瓷厂483列空腹桁架,由市一建公司采用粗钢筋后张法工艺,并应用部分预应力理论选定参数,编制工艺卡进行施工,其预留管采用胶管,一次成形效果显著。建珠山大桥时,市路桥工程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进行三向预应力张拉科学研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又称第四代预应力)取得成功。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承建了焦化煤气厂一座30米跨线桥。
  发展钢弦预应力的同时,还生产预应力门窗供市,并采用离心法生产空心电杆。市二建公司服务站首次发展小砌块生产,小砌块产量居全省之首。市一、二建筑公司施工的各种工程结构建筑物和形状十分复杂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物,施工测量精细,立模技术巧妙。市一建公司所施工的焦化煤气厂抵抗墙和焦炉基础工程,工序交验得到武汉筑炉公司赞许。市施工企业重视降低立模成本,试验采用竹模板、组合模板、纤维板模板等。使用时间较长效果较好的是散装薄钢板模板,薄钢板厚2毫米,长1.5米、宽50厘米,因其可以任意重叠,立模适应性较强,使用时间长,经济效果好。立模支撑开始以钢木桁架和长码钉木批把支撑为主,以后较普遍使用定型轻钢桁架和活动钢管批把支撑,以及钢管联架立模等。同时采用素混凝土模壳、土模、砖模等工艺。
  1972年,在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工程中,推广使用┖┚形装配式素混凝土模壳。因无须拆除节省木材,曾使用多年,这种模壳为建工局综合设计室周淞所设计。
  施工的锯齿形三角屋架和各种钢筋混凝土门架、屋架采用现场卧捣浇制。卧捣方法采取若干砖礅多节架空立模,快速脱模,以少最定型木模板快速周转生产。华风瓷厂工程采用的砖底模、土胎模的工艺,仅用少量定型木侧模快装快拆,并在模内贴塑刷隔离刘,其成型质量不但光洁,且成本较低。对生产槽形板等许多构件,市建筑公司则采用翻转脱壳模工艺,随捣随翻,落地成型,降低了成本消耗。
  钢丝网薄壳屋面无模施工 1960年,市妇幼保健院等工程采用钢丝网薄壳屋面新结构,薄壳厚度为2厘米,每壳3×6米。在施工中尽力控制壳体尺寸的桁架,在桁架上铺铁丝网,壳顶与壳内以两个泥工为对手,上面泥工铺压粉刷1:1.5水泥砂浆,下面泥工托住并抄平抹光,边粉边移动模架,薄壳自防水。
  钢、木结构施工 1963年,轻型钢屋架试验成功。由于轻钢屋架施工快,且造价低,因此在建筑工程上得到广泛利用。1964年,支援景德镇市“小三线”建设的四机部第十设计院现场设计组与市建筑公司技术合作,使轻钢屋架系统设计更趋完善,经重新整理定型在国内交流。轻钢屋架的大量施工,加快了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技术的发展。
  脚手架 内脚手架施工,1955年以前,工程施工采用杉木单排脚手架,之后采用毛竹双排脚手架铺竹片编板。尤其是引进烟囱操作内脚手架后,房屋工程大量推广内脚手架,在楼面上以工具式马凳支撑脚手板,保证泥工砌墙上升所需高度。外粉刷时则另搭脚手架,以缩短脚手架占用周期。
  吊篮式脚手架或挂式脚手架,外粉刷不搭脚手架,在屋顶上装置悬挑梁,挑梁上悬挂桁架吊监,工人在吊篮中操作,吊篮可随粉刷进度逐步下放。挂式脚手架,即将三角支架固定在墙或柱上,支架悬挂梯,在挂梯上搭挑板进行操作。
  多层角钢脚手架,二层高度的工业厂房,则用角钢支柱和可插入墙内的桁架横梁组成单排脚手架,随砌墙高度的塔高横梁上移,支住加接。
  自动升降架,在高级美术瓷厂(今为民瓷厂)工地一度使用。建筑施工条板主要用钢木混合条板、竹片串联条板、钢筋桁架条板等。1980年以后,大量推广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做外装修。
  50年代,木结构屋架广泛使用,市城建局设计室革新的桁架式木屋架取代了木屋架。轻型钢屋架的出现,取代了钢木屋架。
  第三节 装饰工程
  解放前,建筑装饰工程,只有为数不多的商店门面作点装饰,且都是由外地营造厂进行。解放初期,贯彻“经济适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原则。所建房屋均不强调装饰,只在工人文化宫、陶瓷馆等公共建筑中做了比较高的手粉刷,其他建筑多为清水墙勾缝。1958年以后,受北京“十大工程”影响,一些临街建筑如群英堂等,进行了高级粉刷。此后,提倡“干打垒”精神,建筑装饰复又简化。1978年10月,兴建新宾馆,才改变了建筑装饰质感和色感贫乏的局面,并从上海、深圳等城市引进现代装饰技术。
  室内饰面 1958年,兴起机械抹灰革新活动,国内出现的各种粉刷机械均得以引进。次年,市出现隔膜式灰浆泵喷涂抹灰,用电动擦平。此项机械粉刷机具与木材防火剂等革新项目,送北京全国建筑展览会展出,木材防火剂获一等奖,机械粉刷机具获二等奖。并多次在江西省基建系统“双革”经验交流会上表演。曾在江西省无线电学校等工程上大规模使用。1973年,采用双柱泵为主机构成机械粉刷组装车在八挂山宿舍等工程使用,电动擦杆和灰浆喷咀等经多次改进,机械粉刷范围工效更高,粉刷质量平整光滑。次年,江西省建工局在市一建公司召开全省机械粉刷经验交流会,进行观摩鉴定。但由于机械粉刷要由高级技工粉补头角,费工不少,成本高于人工操作,因此,在建筑工地冷落下来,再次被手工抹灰所取代。
  传统楼房地面多为砖或木板铺地面。市人民政府和老宾馆地面采用席纹打腊木地板,以沥青玛蹄脂粘贴成型。传统天棚多为木板或灰板条。新建群英堂,原为万利板天棚,1965年纤维板的出现,取代了万利板天棚。天棚装饰广泛使用纤维板后,又使用穿孔吸音纤维板、石膏吸音板、钙塑板、浮雕塑料板、五夹板、贴墙布或喷塑等新型装饰材料。从合资宾馆开始,室内墙面全部采用聚乙稀墙布贴墙面,以后,科技馆等工程陆续使用。
  室外饰面 民用建筑工程,室外装饰多为白灰砂浆、水泥砂浆一般抹灰,少数公共和临街建筑采用水刷石、水磨石、斩假石、拉毛瓷石子等装饰抹灰。1965年,使用水刷绿豆砂。1977年,推广机械喷涂“干粘石”外粉刷,应用于新华书店、陶瓷学院等许多工程。1978年,新宾馆工程,采用通山生产的翡翠绿和桃花红大理石铺贴墙柱、预制人工大理石地面。外墙面镶贴乳黄色面砖,室内卫生间瓷板、锦砖等镶铺,外地面为缸砖等。光明电影院等工程,外墙面采用各色凹凸型面砖。火车站工程采用玻璃马赛克饰面。
  特种抹灰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特种粉刷广泛使用。特种抹灰主要有防水抹灰、耐热抹灰、耐酸耐碱抹灰、耐油抹灰、耐低温抹灰。油漆有不发火面层、钢屑面层、防火油漆、耐酸油漆等。其中防水抹灰主要以“五皮头”防水或掺加五矾防水剂的做法较为普遍。在工程堵漏时采用水玻璃拌水泥搓条抢堵及捶击嵌棉法等工艺,堵住后即做“五皮头”防水砂浆抹面。防腐蚀面层沥青类、水玻璃类、树脂类均得到使用。
  第四节 机械作业
  市建筑公司初建时,有泥工、木工和普工3个工种,2台圆锯机。1958年,公司抽调工人到新余钢厂冶建公司培训结构吊装、焊接、钢筋加工技术。派木工到北京构件厂学习全套门窗机械加工技术。从上海购进万元以上废旧齿轮及机械零部件。以废旧零件或以木代钢进行木作加工和钢筋加工机械的仿制。至1959年下半年,木门窗加工机械较全。并有钢筋加工机械多种。还自制了各种电动卷扬机、灰浆搅拌机、电动灰板锤、蛙式打夯机、打纸筋机、3吨少先吊、三角龙门吊、大直径自动走刀落地车床、大直径木料跑车带锯、河下上料机、制元钉机、铣齿机、引擎冷磨机、75毫米万能摇臂钻床等共40多个类型、100多台件。其中自制大型机械有无缆风井架塔吊、仿向阳4号8吨多功能起重机。70年代,自制塔式起重机。80年代初,市一、二建公司购进15吨履带吊车和碎石桩机设备以及大型塔吊等国内新型各种施工机械。机械施工能力大为提高。
  1959~1960年,高级美术瓷厂及宇宙瓷厂工程开工,屋架吊装采用多节快速模卧捣起吊。九九九厂30榀15米门式屋架,采用三角屋架卧捣起板吊装。六〇二所研究楼工程,在起吊预制梁盖时,采用滑行法向另端逐根移动就位。群英堂原25.4米木屋架腐烂变形,1975年更换钢屋架。但群英堂大厅四周均为楼房包围,跨房吊装也无安置大型吊车的位置。为此,从舞台侧门部位钻隙、成对角线开一个能通过3.81米高度的线孔,特制一辆侧斜车,钢屋架从对角线孔中钻进舞台,下至厅内后拼装就位,用独脚扒杆吊装至屋顶。在华风瓷厂、东郊电影院、火车站等一些工程均采用了轻型塔吊。华风瓷厂厂房工程吊装时以QT-6型轮胎塔吊与一根钢扒杆的联手吊装工艺,即以钢扒杆吊7.5吨钢筋混凝土屋架,屋架吊好后用轨型塔吊放下扒杆,然后由塔吊吊装大型屋面板,大型屋面板吊完后,又由塔吊拉起扒杆吊屋架,两机“手交手分别操作”,加快了华风瓷厂5万平方米主厂房安装进度。
  凭借楼层、柱顶、屋架脊梁安装扒杆、旋转吊、屋顶吊吊装高处构件,解决施工中的许多困难。1982年,在制冷设备厂2000平方米楼层厂房中,薄腹梁屋架和大型屋面板因大型吊机进入不了新房区,故采取上楼吊装工艺,将构件均排放在已建好的楼层上,利用楼层连系梁作钢扒杆行走起吊支承点。通过结构计算进行临时加固,这种上楼吊装每班可吊装60块预应力槽瓦,得到广泛使用。市二建公司在物资局折板工程中还采用钢桅杆吊装上艺,获得成功。在“小三线”建设中,对“山、散、洞”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吊装,山凹陡坎采取曲折拉索法吊装工艺,利用堆叠构件的压重作锚点,构件顺曲折拉索曲折上运,曲折就位吊装。湖田、蛟潭等“小三线”建设中,为加快施工建设,采用200米架空缆索挂吊篮运料方法。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