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砂石石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砂石石灰
分类号: F426.9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砂石厂和石灰窑的生产情况和历史发展历程。
关键词: 瓯海 建筑材料工业 石灰

内容

砂石 境内昌江流域砂石资源丰富。1950年,昌江河滩上采砂工只有5人,4条木船。1953年,成立运砂互助组,有51人从事砂石生产,分为4个小组。运砂木船增加到50多艘。1956年3月1日,以筛砂运砂互助组为基础,成立砂建社。9月1日,市城建局拨款5000元,收购入社船只。同时砂建社改名为景德镇市砂石供销处,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营。
  1957年,为满足基本建设需要,招收合同工120名。砂石生产由城区附近的昌江河滩扩展到上游的宝石、郭家洲、旧城及东河的高沙渡、王港、坑口等地。产品从单一的细砂发展到粗砂、绿豆砂、毛砂、中砂和2~4厘米的卵石等品种。同时,在李家坳、里村、紫云岩、黄泥头等地开采片石。4月1日,市砂石供销处接管建成石灰厂的石灰石开采业务。并添制破碎机1台,机动船1艘。次年,购置汽车1辆。
  1962年8月28日,砂石供销处改名为景德镇市砂石厂,有职工200余人。1966年,产砂8万立方米,片石15万立方米,石灰石4500立方米,产值112.5万元。销售额由1962年的48万元上升到88万元。1971年8月,研制成功20匹马力挖砂机,经西河口试车,效果良好,在王港砂场正式投入生产,日产砂120~150立方米,比手工生产提高工效30倍。至此砂石生产初步进入机械化生产。同年,市砂石厂综合利用石灰窑的废气,生产轻质碳酸钙、石棉瓦。改变了以前只生产砂石单一产品的局面。1972年,石棉瓦改为油压生产。景德镇市砂石厂亦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建材生产企业。
  1976年1月13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砂石厂,分别成立市砂石管理处和市建筑材料厂。市砂石管理处负责砂石生产管理;市建筑材料厂负责轻质碳酸钙、石棉瓦、煤渣瓦生产。
  1977年以后,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户纷纷投入砂石生产。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1984年共产砂36.98万吨。
  石灰 景德镇市石灰生产历史悠久。寿安乡的朱溪曾用鸡窝窑生产石灰。城区的马鞍山、樊家井、小港嘴、里村以及大岭等地都有生产石灰的历史。据载,民国29年(1940)共有10多家石灰窑。同年,有10家石灰窑老板集资入股,组成全镇第一家石灰厂——共存石灰厂。35年,各股东散伙,共存石灰厂名存实亡。
  1950年,宁聚面等7家石灰窑协商联营,将共存石灰厂改名为大联生石灰厂。当年,产石灰1742吨。1951~1952年,浮梁军分区后勤部与大联生石灰厂合营,成立市建成石灰厂;浮梁县接管朱溪石灰窑,组成寿安石灰厂;新平供销社在大岭旧窑址,开办大岭石灰厂。1952年,3厂合计产石灰4613吨。1957年,市砂石供销处接管建成石灰厂采石业务,并在里村八卦山、李家坳两地新建石灰窑3座,形成年产3500吨的生产能力。1958年,寿安石灰厂改造两座旧窑,年生产能力提高2500吨。同年,竟成公社投资10万元,兴建年产石灰6000吨的竟成石灰水泥厂。景德镇市的石灰产量由年产4613吨,提高到1.32万吨。
  1978年,大岭石灰厂改革旧的烧窑方式,以立式烧灰法代替窝式烧灰法,提高了石灰产量。1981年,产石灰4236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石灰生产蓬勃发展。官庄、汪家坞、新厂、东流等地相继办起石灰厂。1985年,全市共生产石灰16883吨,为1950年的9.69倍,比1978年增长28.3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