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屋面墙体材料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2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屋面墙体材料生产
分类号: F426.9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屋面墙体材料生产内容的具体情况,主要介绍了砖瓦、砂石石灰、石灰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建筑材料工业 材料生产

内容

第一节 砖瓦
  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使用的墙体材料,绝大部分是窑砖,城区至今还遗留不少窑砖建筑物。农村建房主要是用自产的青砖、土瓦。民国时期,在哪咤庙、河西等处有几家窑砖厂,采用“脚踩泥、手扣坯、土窑烧成”的落后工艺,按照陶瓷窑炉建筑所需生产,主要产品为23×8.5×3.5厘米窑砖。另外,还有几户农家办的砖瓦小作坊,生产片形青砖和小土瓦。近郊的茅家坂、大鸡头、韭菜园、湖田、里村有几座砖瓦窑,每座窑年产土瓦40万片、青砖1万块。当时镇上有6家砖瓦行从事砖瓦经营。
  红砖、机瓦 1951年,市公安局劳动改造队成立,队址设在里仁乡(今竟成乡)里村,从事砖瓦生产。1953年8月,在此基础上创办市人民机制砖瓦厂。1955年4月厂址迁至河西麻园岭,筹建年产1000万块红砖生产线。由于当时设备简陋,土源枯竭,从建厂到迁厂的一年多时间内,实际生产红砖283.2万块,机瓦3.3万片。1958年9月,厂址迁至东郊茅家坂,与砖瓦手工业联社合并,扩建为年产2200万块红砖生产作业线,新建28门轮窑1座,机制瓦车间1幢,安装“40型”砖机1台,并铺设了运输轨道。是年,生产红砖2202万块,机瓦142万片,产值72万元。1959年,产红砖2328.89万块,机瓦126万片,产值69万元。1960年,产红砖3035万块,机瓦198万片,产值94万元。
  为扩大红砖生产,1965年,在西郊丁家洲筹建砖瓦车间,新建28门轮窑1座,砖机房一幢,运输轨道一组,实现了机械掘土,矿车运输,机械成型,轮窑焙烧。1969年,又新建28门轮窑一座、新机房一幢。1971年,将28门轮窑扩建成38门窑轮,并建造了余热干燥室。1973年,利用煤渣生产内燃砖,既节约原料,又提高了产量质量。
  1973年,市人民砖瓦厂分为茅家坂砖瓦厂和吕蒙砖瓦厂。1977年,茅家坂厂区划拨给昌河机械厂,两厂再度合并,定名为景德镇市砖瓦厂。
  1979年,市砖瓦厂利用轮窑余热,在新窑建成余热干燥室和存土4000立方米的囤泥库2幢。1985年,红砖产量达到5433万块,比1978年增长35.49%。全厂占地面积26.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共有职工549人,工程技术人员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9.41万元,总产值282万元;从1953年至1985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124.24万元,上缴利税413.04万元。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兴起,红砖生产有了更快的发展。市属的蛟潭区、鹅湖区以及西郊垦殖场先后办起红砖厂。截至1985年底,全市有西垦、洪源、新平、宝石、朝阳、鱼山、三龙、吕蒙、王港、湘湖以及昌河机械厂等15家红砖厂,年产红砖14714万块。其中乡镇企业生产红砖9281万块,占全年红砖产量的62.67%。此外,还有农村个体户办、联户办的砖瓦窑,生产青砖、土瓦。据统计,1984年生产青砖3024万块,土瓦2442万片。
  灰砂硅酸盐砖 1981年,兴建景德镇市国营大岭垦殖场灰砂硅酸盐砖厂,系江西省唯一生产灰砂砖的厂家。设计年产能力为1000万块。主要设备有圆盘压砖机2台、蒸压釜1台、球磨机1台、工业锅炉1台,当年建成投产。产品为240×115×53毫米灰砂硅酸盐砖。灰砂硅酸盐砖系利用天然河砂及石灰经蒸压而成,外形美观,抗压强度高,可用作防潮层,是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新型墙体材料。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7月4日,经市计委、标准局、农垦局等部门鉴定,其质量达到部颁JC153-74标准,标号为150号以上。经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局、昌河机械厂等单位试用,质量较好。至1985年,全厂有职工73人。占地面积8969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286平方米。共生产灰砂砖1478万块。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万元,上交税金1.2万元。
  石棉水泥小波瓦 1971年,由市建筑材料厂开始用手工生产,日产石棉瓦10标张。1973年,将手工操作制瓦改为油压机生产,日产石棉瓦150标张。同年,江西省建材局拨款13万元、市城建局拨款3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到1978年,建成一条三网箱石棉瓦抄取法生产线,年产能力提高到40万标张。1981年,“珠山”牌石棉水泥小波瓦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3年,生产石棉瓦40.2万标张,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1984年,经市经委组织有关部门对优质产品进行复查检测:横向抗折力达到182公斤,高于部标12公斤;纵向抗折力达到97.4公斤,高于部标27.4公斤;吸水率为20.1%,超部颁要求,连续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由于该产品具有抗压强度高,覆盖面积大,重量轻、防火、施工简便等特点,受到用户好评。产品远销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福建、安徽、江苏、浙江、河北、黑龙江等地。
  水泥煤渣瓦 此瓦系利用工业废料——煤渣按一定比例掺入水泥,经破碎、搅拌、成型、蒸养而成的新型屋面材料。1974年,市建筑材料厂为将市内工业废渣变废为宝,自筹资金就地取材,成功地试制了煤渣瓦。1977年,自筹资金7万元,对煤渣瓦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添置煤渣瓦主机1台,建造蒸汽房1幢。次年,建成一条年产煤渣瓦200万块生产线。1980年,定名为景德镇市水泥煤渣瓦厂,为市建材厂大集体企业。1985年,生产煤渣瓦202.17万块。
  1970年,景德镇市砂石厂综合利用石灰窑的二氧化碳废气,生产轻质碳酸钙,用手工生产石棉瓦。次年,改为油压机生产。1972年,试产水泥煤渣瓦成功。
  第二节 砂石石灰
  砂石 境内昌江流域砂石资源丰富。1950年,昌江河滩上采砂工只有5人,4条木船。1953年,成立运砂互助组,有51人从事砂石生产,分为4个小组。运砂木船增加到50多艘。1956年3月1日,以筛砂运砂互助组为基础,成立砂建社。9月1日,市城建局拨款5000元,收购入社船只。同时砂建社改名为景德镇市砂石供销处,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营。
  1957年,为满足基本建设需要,招收合同工120名。砂石生产由城区附近的昌江河滩扩展到上游的宝石、郭家洲、旧城及东河的高沙渡、王港、坑口等地。产品从单一的细砂发展到粗砂、绿豆砂、毛砂、中砂和2~4厘米的卵石等品种。同时,在李家坳、里村、紫云岩、黄泥头等地开采片石。4月1日,市砂石供销处接管建成石灰厂的石灰石开采业务。并添制破碎机1台,机动船1艘。次年,购置汽车1辆。
  1962年8月28日,砂石供销处改名为景德镇市砂石厂,有职工200余人。1966年,产砂8万立方米,片石15万立方米,石灰石4500立方米,产值112.5万元。销售额由1962年的48万元上升到88万元。1971年8月,研制成功20匹马力挖砂机,经西河口试车,效果良好,在王港砂场正式投入生产,日产砂120~150立方米,比手工生产提高工效30倍。至此砂石生产初步进入机械化生产。同年,市砂石厂综合利用石灰窑的废气,生产轻质碳酸钙、石棉瓦。改变了以前只生产砂石单一产品的局面。1972年,石棉瓦改为油压生产。景德镇市砂石厂亦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建材生产企业。
  1976年1月13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砂石厂,分别成立市砂石管理处和市建筑材料厂。市砂石管理处负责砂石生产管理;市建筑材料厂负责轻质碳酸钙、石棉瓦、煤渣瓦生产。
  1977年以后,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户纷纷投入砂石生产。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1984年共产砂36.98万吨。
  石灰 景德镇市石灰生产历史悠久。寿安乡的朱溪曾用鸡窝窑生产石灰。城区的马鞍山、樊家井、小港嘴、里村以及大岭等地都有生产石灰的历史。据载,民国29年(1940)共有10多家石灰窑。同年,有10家石灰窑老板集资入股,组成全镇第一家石灰厂——共存石灰厂。35年,各股东散伙,共存石灰厂名存实亡。
  1950年,宁聚面等7家石灰窑协商联营,将共存石灰厂改名为大联生石灰厂。当年,产石灰1742吨。1951~1952年,浮梁军分区后勤部与大联生石灰厂合营,成立市建成石灰厂;浮梁县接管朱溪石灰窑,组成寿安石灰厂;新平供销社在大岭旧窑址,开办大岭石灰厂。1952年,3厂合计产石灰4613吨。1957年,市砂石供销处接管建成石灰厂采石业务,并在里村八卦山、李家坳两地新建石灰窑3座,形成年产3500吨的生产能力。1958年,寿安石灰厂改造两座旧窑,年生产能力提高2500吨。同年,竟成公社投资10万元,兴建年产石灰6000吨的竟成石灰水泥厂。景德镇市的石灰产量由年产4613吨,提高到1.32万吨。
  1978年,大岭石灰厂改革旧的烧窑方式,以立式烧灰法代替窝式烧灰法,提高了石灰产量。1981年,产石灰4236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石灰生产蓬勃发展。官庄、汪家坞、新厂、东流等地相继办起石灰厂。1985年,全市共生产石灰16883吨,为1950年的9.69倍,比1978年增长28.3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