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工艺雕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10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工艺雕刻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
页码: 288-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工艺雕刻的发展历程和雕刻厂的经济收入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轻化工业 工艺雕刻

内容

景德镇的工艺雕刻始于明初,其发展过程与陶瓷业关系密切,并曾有力地促进了陶瓷加工业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前,景德镇瓷器白胎彩绘加工,一直靠手工绘制,加工的质量和速度受个人技术水平的影响很大。清朝中期,雕刻艺人发明了腊印,即将腊拌在桐油里用火熬干,加些凝固材料使之硬化,在硬化了的腊上雕刻所需的图章,用腊印印制代替手工笔绘,大大提高了白胎瓷加工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抗日战争前,景德镇的雕刻艺人集中在厂前,主要刻制直木纹印章、腊印印章及花纹印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战乱,南昌一些雕刻艺人流落到景德镇,大都集中在前街(中山路)开店,各店都以善刻横木纹印章、套色木刻金石印章为主。
  解放初期,前街有雕刻店11家16人,以刘晓轩和集贤堂较为出名。刘晓轩善刻金石印章,刻字技艺备受陶瓷美术界和书画界的称颂;集贤堂则以善刻横木纹印章见长。后街有雕刻店7家从业人员15人。以刻正楷、仿宋、老宋等字体印章的鸿文店名声最大,其制印技术精湛,字形端庄秀丽,尤以正楷最佳。
  1956年,30名雕刻艺人成立刻字合作社,他们以自己的雕刻工具或原材料为入社股金。在中山路527号租公房130多平方米作社址,在新安巷设雕刻一门市部,在陈家岭设专为瓷业刻制腊印的门市部。
  1959年5月,刻字合作社改名刊刻厂,转入地方国营,刻印的材料由原来单一的木材、腊印发展为骨头、牛角、有机玻璃、橡皮等多种材料。与此同时,根据各瓷厂反映的腊印易磨损,使用寿命短,成本大等缺点,大胆试制彩绘用的新材料印子。下半年,雕刻艺人欧阳浜研制成奶胶铸印,部分取代了腊印,降低了粉彩瓷的加工成本。同时,派出4人去上海长江刻字厂学习雕刻新技术,并引进新型雕刻刀具,成功地试制出橡皮青花印子,促进了景德镇市青花瓷绘画的速度和质量的提高。新刀具刻制的印章具有刻痕深、字面平、清晰耐用的特点。1962年,试制成功用海绵为材料制作的青花印子。海绵青花印子和橡皮青花印子配合使用,使青花瓷的花面更加完善、丰满,完全替代了日用青花瓷生产中的手工笔绘。进一步提高了青花瓷生产的速度和质量。结束了在瓷坯上画青花全靠手工笔画的历史。
  1960年,雕刻厂成立生产毛主席像章车间.在老弄口租房300平方米,从厂里抽调12名工人,由市手管局安排计划,从上海购买电热丝压机4台、风箱机1台等设备,以白电木粉为原料压制毛主席像章,产品畅销省内外。1969年,试制成功塑料印子,塑料印子和奶胶铸印配合使用,完全替代了腊印。1970年划归景南区管理。1971年,停止毛主席像章生产,像章车间和腊印门市部合并为塑料车间,改产塑料电线。1971年下半年,景南区塑料车间划出刊刻厂,同鞋帽帆布厂的高频车间合并,成立塑料器材厂。1972年,复归市二轻局。
  1975年,改名工艺雕刻厂,从农村请来搞房屋雕刻的4名师傅,搞木雕工艺品,所生产“八仙”、花鸟浮雕、走兽、英雄人物等曾一度走俏。但因亏本,于1977年停产下马,恢复刻制印章。到1985年止,共有职工35人,固定资产6万元,年产值12万元,销售12万元,利税5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