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造纸 包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07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造纸 包装
分类号: F426.86
页数: 4
页码: 281-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造纸业和纸箱包装业的经济收入情况和发展历程的具体情况内容。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轻化工业 包装

内容

造纸 建国前乃至建国后的几年间,景德镇市的造纸业一直是空白,所需各种用纸均靠外地供给。为改变这种落后的被动局面,同时为了保证市印刷行业的印刷用纸的纸源,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决定筹建市造纸厂,由市工交局和景德镇日报印刷厂共同派人组成以刘茂〓为首的领导班子,自制一些木制造纸设备,利用从锅炉合作社调来的半吨小锅炉土法上马建厂,厂址始设里村,租房100多平方米,职工52人。1960年正式投产,年产本色包装用纸80吨。1964年,厂址迁至里市渡,工交局将锅炉社200多平方米厂房拨给造纸厂使用。因条件简陋设备差,生产的纸张粗糙,销路不好。为此,市手工业联社为企业添置了1台打浆机和蒸球等造纸设备,产品由原来的本色包装纸改进为有光文化用纸。
  1966年4月,因造纸污染环境,周围群众反映强烈,造纸厂迁至市西郊官庄,市手工业联社投资20万元,为企业添置4吨锅炉1台、4吨蒸球2台,实行边设计、边安装、边生产,平地60亩,建厂房3幢共2000平方米,当年生产出较好的瓦楞纸,职工增至90人。1972年,从赣州引进双缸双网造纸机,产品又改为文化用纸。
  1970年,为配合出口瓷生产,造纸厂在市外贸公司的帮助下,建立年产10万平方米出口纸箱厂,和造纸厂实行两块招牌一套人马管理。1979年,投资120万元,从上海引进1575型造纸机,由厂技术员李群义负责设计,年产量达3000吨瓦楞纸,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所生产的“麦峰”牌高强度瓦楞纸,经轻工业部造纸研究所检测表明,其物理指标达到美国、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1984~1985年,荣获江西省优秀产品奖。
  为适应陶瓷生产出口瓷包装的需要,缓和板纸供应紧张的矛盾。1984年,江西省经委、省包装协会、省轻工业厅联合批准,贷款405万元人民币,进行板纸生产线改造,先后引进日产30吨能力的1600型纸机1台、槽式10M打浆机2台、25M蒸球1个等较先进设备,从而使机制纸年产量达万余吨。
  到1985年,全厂职工366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工程师1人。厂区占地面积7.668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共有1.3万平方米,设造纸、金工、纸箱3个车间,有1575型、1092型、1600型造纸机3台、车床2台,固定资产235万元。年产值500万元,销售408.3万元,利税13.5万元。成为全国中型造纸企业。
  纸箱包装 景德镇市的包装工业是伴随陶瓷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自古以来,景德镇的瓷器包装大多是用稻草包装。少数销往较远地区或出口的瓷器则用木箱包装,纸盒及纸箱的生产一直是空白。
  传统的瓷器包装分为简包、精包两种。简包装,只是用稻草结划十字绑扎一下;精包则是先用包装纸卷筒扎好瓷器,然后用稻草裹紧;最后用篾片在稻草裹紧的瓷器上、中、下“打箍”扎紧。篾片有红、绿和原色三种,作为区别所包装瓷器的等级,其中上、中、下三箍都用原色篾片的为一级瓷;上、下二箍用原色篾片,中间用绿色篾片的为二级瓷;上、下二箍用原色、中间用红色篾片的为三级瓷;红色篾片扎在下面,上、中两箍扎原色篾片的为四级瓷。
  1968年,由市手工业联社所属的综合服务组牵头,把从事棕刷生产、裱画纸、修理钢笔的7名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纸盒站。在中华南路150号借用私房近30个平方米作为生产场地,购置上胶机1台,小型装订机2台等设备,自带菜油和粮票,买面粉做浆糊,手工制作纸盒,每天早上7点干到零晨2点整,艰苦创业。1969年,厂址搬至麻石弄,职工增加到70人,新增1台切纸机、1台瓦楞机,生产纸盒,解决了市红星制药厂所需的部分小平板纸盒和华电瓷厂所需的瓦楞纸盒的供应问题。与此同时,景南区所属的福利瓷厂(文革时改名立新瓷厂),1968年开始筹建一个纸箱车间。1969年,在陈家下岭租厂房200平方米,有职工30人,从上海购进切纸机、瓦楞机、上胶机等各1台,为市陶瓷出口公司生产包装纸盒,当年产值达30万元。
  1970年上半年,市手工业联社安排纸盒站迁至当铺弄,将200多平方米的俱乐部改作厂房。纸盒站改为纸盒厂,直属手工业联社管理,职工人数增至140人,建立了行政和独立的财务。纸盒厂年产值30万元,利润5万元。5月,立新瓷厂出资11万元,购买市陶瓷销售公司董家岭仓库,作其纸箱车间的厂房。
  是年下半年,纸盒厂划归景北区管理,景北区将所属的印刷服务站10多人并入纸箱厂。
  从1970年起,省陶瓷出口公司为适应陶瓷生产的发展,决定有计划地扶持纸箱包装工业的生产,由陶瓷出口公司给生产计划,供应生产所需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纸箱,使景德镇市纸箱包装迅速发展。景北区纸箱厂扩大生产规模,租用市食品公司600平方米的养猪场做厂房,全厂划分为纸箱、纸盒、平板和印刷四个车间。立新瓷厂的纸箱车间改由景南区直属,改名景南区纸箱厂。市造纸厂也筹建了出口纸箱厂(对内实际是一个车间),以本厂生产的瓦楞纸板为原材料生产纸箱,年产纸箱10万平方米。市新华印刷厂亦在河西南边(今瓷都大道中路),购地3.6万平方米,建厂房2000平方米,招收职工100人,建立新华外贸纸箱厂。以上4个纸箱厂的建立,使景德镇市的纸箱包装工业初具规模。
  1972年,景北区纸箱厂复归市二轻局管理,改厂名为景德镇市第一纸箱厂,景南区纸箱厂随之改名为景德镇市第二纸箱厂。1977年,国家有一笔资金计划下达江西省外贸厅,省外贸厅包装公司决定在景德镇市建立一个纸箱生产基地。省外贸厅包装公司杨经理亲自到市第一纸箱厂考察,决定拨款50万元,市二轻局配套拨款10万元,用于扩大第一纸箱厂规模。新厂址选在市河西猪婆山上。1978年,在猪婆山平地3.4万平方米,建厂房1万多平方米。1979年迁入新厂址。第二纸箱厂亦于同年在猪婆山紧邻一厂处平地1.7万平方米,新建厂房459平方米,1980年迁入新厂址。
  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纸箱包装工业,1981年底,经市人民政府、二轻局和景南区共同协商决定,第一纸箱厂与第二纸箱厂合并,成立景德镇市纸箱厂。两厂合并后,职工450人,年产值达400万元,利税30万元,成为省外贸厅纸箱生产的定点厂家。
  景德镇市纸箱厂,从1982年起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全系统率先围绕质量管理成立质管科、“TQC”领导小组及车间“TQC”小组等质量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仅1982年就举办质量培训班二期,培训人员515人次。年底获得市陶瓷销售公司授予的“质量优胜”循环红旗。产品出厂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1984年,全国包装大检查,江西省省长赵增益陪同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记者来厂检查,一致称赞厂里质量管理扎实。
  1984年下半年,江西省经委领导来厂考察三次后,决定把省里计划建立的一条现代化纸箱生产线放在市纸箱厂实施。1985年开始,价值720万元人民币的瓦楞纸板自动生产线技改计划正式实施,计划1986年投产,成为江西省唯一拥有现代化设备的纸箱专业生产厂家。从1979~1985年,市纸箱厂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包装生产“技改”、“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获各类产品奖70余项,产品出厂合格率保持在99.54%以上。
  1985年,景德镇市纸箱厂有职工539人,专业技术人员47人。全厂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有切纸机、上胶机等各种纸箱生产机械113台套,固定资产1000万元,产品除各种包装纸和纸盒外,还兼营印刷、装璜、高档工艺礼品锦盒,年产值472.72万元,销售366.76万元,利税13.02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