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木竹器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0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木竹器具
分类号: F426.88
页数: 4
页码: 276-2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木竹器具的生产收入情况,主要介绍了木器具和竹器具两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轻化工业 木器具

内容

景德镇市地处山区,竹木资源丰富,有“大松十里几多围”,“毛竹编篱松径遮”之说。使景德镇市木竹制品行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据1955年统计,从事家具业的有204户298人,从事造船业的有28户68人,制作手推车的有11户17人,制作篾蓬的有12户30人,制作木瓷箱的有25户46人,制作寿坊的有19户23人,制作花篾的有119户205人,制作瓷篾的有22户47人,制作竹椅的有22户34人,制作竹筒的有7户9人,制作筛箩的有4户7人,共计473户784人。
  木器具 1951年,20多名木制业的个体老板与市人民政府合作,在戴家弄成立华新公私联营厂。1954年,又有30名木制业的工人自己凑股金200元(或以工具、材料充当),在当铺弄成立第一木器合作社,将当铺弄的200多平方米的瓷器行买下作生产场所。华新公司联营厂随即改名第二木器生产合作社。同年,另有10多名木制业工人在程家巷成立木器小组,制造木瓷箱的20多名工人在麻石弄成立木箱生产合作社。
  1955年合作化高潮,全市木制行业的从业人员全部组织起来,成立木器生产合作社,有职工720人。随即将麻石弄的木箱社改为第一车间,当铺弄的第一木器合作社和程家巷的木器小组合并为第二车间,戴家弄的第二木器生产合作社为第三车间。1957年,第一车间从麻石弄迁至韦陀桥。1958年,市人民政府在违陀桥划拨土地2万多平方米给木器生产合作社,新建厂房1万平方米,各车间全部迁入新厂房。改名为市木器合作工厂,转入地方国营。是年,开展技术革新,专门成立金工车间,研制和维修生产家具的机械设备。先后研制出自动打眼机,自动刨板机等设备10余台,生产能力大为提高。7月,木器社社员陆荣发与市郊区农业社社员张能谟,经过一个月的试制,研制成“联合收割机”和“五用”播种机。经郊区农业社试验鉴定,联合收割机比手工割禾提高工效6倍,机内装有6把镰刀,只需两个半劳动力就可使用。“五用播种机”,结构简单,效率高,它综合了开沟、下种、下灰、扒土、滚土5道工序,一次就可完成,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12倍。当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元。1959年,木器合作工厂调出103名技术工人到市第一建筑公司,支援城市建设。1960年,木器合作工厂改名木制厂。1962年,市人民政府对企业实行大调整,合作工厂由大化小,先后有油漆、寿坊、车辆、圆木以及造船、瓷箱从木制厂分离出去,分别成立油漆社、寿坊社、车辆社、圆木社和木器小组。随后造船社划归路桥局,瓷箱社划归陶瓷销售公司。
  1968年,油漆社、木器小组、圆木社、车辆社、寿枋社又陆续划回木制厂,合并后职工490人,由地方国营企业复为大集体企业。1973年,木制厂生产的折椅(亦叫沙滩椅)、活动餐桌(可以拉成长桌、缩成短桌、扩成圆桌、折成弯桌),从上海口岸出口销往国外。1976年,出口木折椅2.5万把、活动餐桌2000张。出口总值25.25万元。1977年,上海外贸公司将家具出口业务转给江西九江口岸,因出口产品利润太低而转产以民用家具为主。
  1978年,木制厂正式定名为景德镇市家具厂,将柜式家具改进为板式新式家具,并生产部分钢制家具。板式组合家具流线舒畅,整体感强,具有豪华、轻巧、容量大等特点,畅销上海、广州、厦门、南昌等市,仅上海每年销售1000套,仍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排队定购局面。1980年,江西省二轻厅组织全省家具行业200多名代表来市家具厂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板式组合新式家具。同年,上海市二轻局同家具厂签订补偿贸易协定:由上海市二轻局向家具厂提供30万元生产资金,家具厂每年向上海提供价值6万元的板式组合家具抵偿贷款,从而产量大增。1981年,产值141.86万元。
  该厂新设计的板式组合家具,1985年获江西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全国行业评比奖及华东家具评比三等奖。
  1985年,为促进家具行业进一步发展,市人民政府批准向市家具厂提供45万元贷款、省二轻厅贷款10万元,购买板式家具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次年,流水生产线正式投产。截止1985年底,市家具厂有职工404人,技术人员3人,年产值160.3万元,利税15.59万元。全厂占地面积42678平方米,有厂房11幢,建筑面积共12587平方米,有4台打眼机、10台刨板机、1台长锯钢板机和一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等主要设备,固定资产达477万元。
  竹器具 景德镇市竹制行业按不同品种分为花篾、瓷篾、篾篷、篾缆、竹筒、水筒、蒸笼、雨伞等十个系列,从业人员达300多人。
  建国前,城区十八桥和南门头有用篾扎纸糊的方式生产灯笼的灯笼店2家,经销的灯笼有大、小、长圆形、扁圆形,红、白、兰、绿等不同颜色,规格大小不一。凡户家有喜庆、丧事、小孩玩的都可定制,根据顾客要求制作。灯笼上书有“喜”、“奠”和商号字样。民国时期,城区里弄没有路灯照明,市民晚上出门使用灯笼点上蜡烛作照明用。浮梁四乡及邻县农民每年春节都购灯笼以增加喜庆气氛。建国后,灯笼店走上合作化道路,自然消失。
  1955年7月,编制瓷篮的100多名工人在富商弄成立瓷篮生产合作社,从事瓷篾制作的180多工人在吊脚楼成立瓷篾生产合作社。年底又有50多名从事花篾的工人在黄家洲成立花篾业务组。以上两社一组都是各从业人员从自己家里挤出空地进行生产,没有统一的场地。1956年1月,由李金华等人召集筹备瓷篾合作社,瓷篮合作社、花篾业务组以及篾篷、水筒业的部分从业人员共200多人,在富商下弄(今名富强弄)成立篾器生产合作社,各人仍在各自家里从事生产,但生产所需原材料及产品,均由社里统一提供和销售。
  1957年下半年,城区所有从事竹制行业人员均加入集体生产行列,成立竹藤厂,有职工800多人。按照工人所居住的地段分为:里市渡为一车间,黄家洲为二车间,戴家弄为三车间,马鞍山为四车间,厂部在麻石弄租房办公。同时,市人民政府在河西韭菜园划拨100亩土地给竹藤厂作厂址,厂里在此搭设两个约300平方米的简易篾篷作厂房,10名年青人组成瓷篮青年组首先进驻新厂址,生产电瓷篮。1958年6月,篾工曹达思、江古镜、余昭明等集体研制“双用破篾机”成功,取代了手工破篾。经鉴定比手工破篾提高工效53倍。8月23日,江西省篾器行业在景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省轻工业厅李树元处长到会与出席会议代表观摩了现场表演。当年产值达115.2万元,每个工人按自己所创产值总数的44%、45%或50%(按不同产品确定)领取工资。
  1960年,雨具生产合作社并入竹藤厂,竹藤厂因此改名为竹藤雨具厂。1961年10月,雨具、篾篷、瓷篮、瓷篾、竹椅、藤具、蒸笼等行业又从竹藤雨具厂分离,分别成立雨具社、篾篷社、瓷篮社、竹椅社、藤具社和蒸笼小组。企业又改名花篾合作工厂,全厂100多人全部搬入河西韭菜园篾蓬厂房内,以生产谷箩、晒垫、土箕等农具为主,兼产为瓷器包装用的篾垫,篾片等篾器产品。
  1964年后,农民多改用水泥地面晒粮,晒垫、谷箩等农具没有销路,企业改产凉席,从宜春市购进1台破篾机,并仿照破篾机自制了分丝机、掀篾机、重坯机等10多台设备,招收新工人108人。1965年,派4人去浙江学习凉席竹编技术,当年生产凉席1万多床。是年底,江西省二轻厅沈厅长亲自参加在厂里召开的现场会,将凉席列为出口产品。市长尹明亦经常到厂察看凉席生产进展情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凉席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产品,被勒令停产,企业新招收的108名工人调出花篾厂,充实到有关瓷业单位。企业重新生产谷箩、土箕等农具,交市土产公司包销。1969年,雨具合作社再次并入花篾厂,成为花篾厂的雨具车间。1971年,又分出去单独成立雨具厂。
  1970年,花篾划归景北区管理。企业根据谷箩销路不好的情况,决定改产竹编工艺品。1971年1月,派3人去浙江嵊县学习竹编技术,2月,生产出2件竹编瓷梅瓶样品,样品由江西省外贸公司转到福建省外贸公司。4月15日,福建省外贸公司将竹编瓷梅瓶样品送广州春季交易会参展,外商一次订货7万多元。企业招收40名工人,组织批量生产。1971年下半年,花篾厂又将竹编熊猫瓷花瓶、雪梅瓶、150件花篮瓶送广州秋季交易会参展,订购额达40多万元。
  1972年,花篾厂复归市二轻局管理,建厂房一幢,于1973年竣工。1974年,改名为竹编工艺厂。1976年贷款16万元,购买冲床、车床、刨床、钻床等设备10余台。在生产竹工艺品的同时,开发了套筒板手、瓷闸保险等新产品。但新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好,第二年停产,造成企业损失10余万元。
  1980年7月,市二轻局将第一服装厂的人造革车间并入竹编工艺厂,工艺厂抽调12人充实人造革车间,成立景德镇市第三塑料厂。三塑厂同竹编工艺厂实行“两块招牌一套人马”管理。1985年底,竹编工艺厂有职工30人(不含充实到三塑厂的人员),以生产各种竹编工艺品为主,年产值12万元,其中出口6万元,利税3万元,厂房面积500多平方米,有破篾机,掀篾机各一台,固定资产15.3万元。
  此外,1961年从竹藤雨具厂分离出来的竹椅社、藤具社、瓷篮社、篾篷社、蒸笼小组等于1969年合并成立竹藤厂,厂部在方家弄,职工68人,生产场所仍以各自家庭为主。1970年下放景北区,由花篾厂代管,1972年,独立成厂,直属二轻局管理,购买斗富弄500平方米的二层楼作厂房,职工80人。
  1978年,竹藤厂分出50人在河西老虎山建立市氧化颜料厂,原竹藤厂改为氧化颜料厂竹藤车间。以生产和修理竹、藤椅、竹床等竹制家具为主。至1985年,有职工30人,年产值10余万元,创利税1.8万元。
  氧化颜料厂1983年开始生产氧化铁红、氧化铁黄,年产量400吨。1985年,有职工82人,年产值60万元。是年,向巴基斯坦等国出口氧化铁红80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