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9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栽培
分类号: S571.1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茶树栽培的情况。其中包括茶籽种植、台刈更新、中耕除草、追肥、茶树修剪、茶园灌溉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茶树 栽培

内容

茶籽种植 古代种茶以丛种(一穴多株)为主,深挖地一尺见方,放入种籽数十粒,以土肥堆之,方形布丛,每亩约300~400丛。大多是播种在山坳或半山坡上,成苗后不加修剪和整形,任其自然生长。茶树长成后,除间作外,不经常锄草,只在每年秋季深挖一次,在深挖除草时用杂草垫围茶树根部,以作农家腐殖性肥料,这种粗放的栽培方式延续至民国时期。:民国37年《1948)2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迁至浮梁茅家坂,开辟新式茶园20余亩。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深耕条播,并采取修剪和中耕施肥等较简单的茶园管理方法。
  1956年4月,建立第一个国营茶场(浮梁县茶场),按新式茶园的标准规划园地。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先洲地后山坡,在山坡上做到先小坡(25度以下),后陡坡(25度以上)。运行道分便道、支道和主道三种,便道1米宽,支道2米宽,主道3米宽,每5行茶树留便道,10行茶树留支道,成片茶园留有主道;为防积水烂根,排水沟分为主支两种,主沟深70~80厘米,宽100厘米。支沟深30~50厘米,宽50~80厘米。播种按土深25~30厘米,行距100~150厘米,株距30~40厘米的规格等要求直播。每穴下茶籽5~7粒。1967年,开始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坡度在10度以下的做等高条播茶园,坡度在25~35度的做梯形条播茶园。梯形水平面宽150厘米以上,侧面略向内倾斜,内侧开一小排小沟。茶树繁殖的方式还有杆插、压条等,对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采取短扦插,成苗后移植,但目前只有科研机构和国营茶场在试验。
  幼龄茶园(即茶籽种植)到茶叶采摘前,宜多下基肥,第一年春末夏初和秋末各锄草一次,次年定植补株,第三年定型修剪为球型或平顶型,第四年株高65~70厘米,株摘面直径达到75~80厘米为小采。故有一年播种,二年定型,三年打顶修剪,四年小采,五年大采之说。
  1958年以后,各地茶园按新标准种植。1977年前后,以“大会战”的形式开垦的茶园,因深垦清根不够,梯形平面狭而外向下倾,保土保肥效果差,幼龄茶园管理差,故有相当一部分低产茶园亟待改造。
  台刈更新 重台刈更新改造茶树,是将衰老茶树平土面砍掉,利用其土下根系萌发出新的茶树,较新播种或移植时间短、收效快,一般只需2~3年即可开采。
  中耕除草 分浅耕除草和深耕秋挖两种。浅耕除草一般每年3次,3月中下旬春茶采摘前1次,5月下旬到6月初1次,7月底至8月初1次。每次浅耕10厘米左右,行间宜深,靠根部稍浅,拔净茶丛中的杂草,将表土培回兜下。深耕秋挖是茶农的传统耕作习惯,俗有“七挖金、八挖银”之说。建国后,各国营和集体茶场均采秋茶,故秋挖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深度在20~30厘米,行间30厘米,根部20厘米,一年1次或二年1次。丰产茶园每隔2~3年还要进行1次大幅度的深挖,行间深耕达50厘米,靠根部20厘米。施肥成林茶园以氮肥为主,磷钾为辅,氮、磷、钾比例大致为5:2:1或3:1:1。施肥量因地制宜,基本要求是每亩茶园基肥30担,追肥以1担干毛茶施l担氮肥为标准。施肥量最高纪录是九龙山茶科所,每亩高产茶园下菜麻枯饼1000余斤,尿素300余斤,每亩年产干茶800多斤。
  追肥 时间因茶树品种和肥料而异,根据茶树情况,在发芽前3~10天进行。常年是结合3次浅耕除草,下3次氮肥,依次施肥量比例为4:3:3或5:3:2,基肥一般在秋挖后施入茶树根部。
  茶树修剪 成龄茶园的修剪分轻修剪和重修剪二种方式。轻修剪在惊蛰前进行,每年修剪1次,修剪深度1~2寸;经过采摘的茶树,逐年老化,树冠分枝细小,发芽能力减低,故采取重修剪,剪去鸡爪枝、徒长枝、病虫害枝、细弱枝、冻害枝等,使顶端和茶树周身不断更新复壮,重修剪一般深度3~5寸。
  茶园灌溉 茶园主要靠天然浇灌。1978年,九龙山茶场自筹资金28万元建造水塔办喷灌站,在200多亩茶园内安置主渠管和支管,安装自动喷灌机头上百个,还有几十个流动喷灌设备,在当年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新平茶场由国家投资6.8万多元,建水塔,安水管,购置喷灌机和抽水设备,后因不配套而未起到应有作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