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田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87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田灌溉
分类号: S274
页数: 5
页码: 108-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农田灌溉的概况。其中包括车灌、机灌、电灌、泵灌、喷灌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农田灌溉

内容

第一节 车灌
  1949年以前,境内农田灌溉,普遍采用水车提水。水车又名龙骨水车,分手车、脚车、牛车和筒车4种。手车由1至2人操作,提水高程在1米以内;脚车有2人、3人、4人操作,提水高程不超过2米;牛车由1头牛拉动,提水高程不超过3米;筒车利用水力带动圆筒循环转动,提水高程也在3米以内。手车普及农村,一般自耕农户均有添置。脚车主要分布在产粮区,富裕农户才能添置,多数是联户添置。牛车、筒车甚少,南河和西河少数村庄曾有使用。50年代,水车仍是农村抗旱的主要工具。据调査统计,1961年,市区农村使用简易提水工具共有1157件,其中手车720件,脚车320件,牛车59座,筒车54处。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动力排灌机械的发展,进入60年代以后,水车逐渐被淘汰。到80年代初,除少数手车散存于农户外,脚车、牛车、筒车均被动力提水机械取代。
  第二节 机灌
  1952年,浮梁县农场购进1台10匹马力的煤气抽水机,首次在茅农坂使用。1958年,开始购进柴油抽水机。60年代初,这两种抽水机械有了较大发展。据1962年6月市区灌溉机械普査,有抽水机127台2970马力,其中煤气机8台1993马力,柴油机45台958马力,灌漑面积1.14万亩。从60年代中期开始,煤气抽水机逐步被淘汰,柴油抽水机则继续有所发展。据1985年统计,市区农村柴油抽水机保有量发展到171台、计2752马力,灌溉面积仅8958亩,平均每马力灌溉3.26亩。
  第三节 电灌
  景德镇市农村电力抽水灌溉始于60年代初期,以粮区和菜区为起点逐步发展和扩大。第一座电灌站建于湘湖乡东安的汪村。1962年,利用柳家湾电厂的电源,在寿安乡沿小南河两岸兴建4座电灌站。接着又用里村电厂的电源,在竟成、湘湖、洪源和三龙等乡建立了农用输电线路。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乡村通电面不断扩大,电力灌溉被广泛采用,固定电灌站一批批地相继建立,原有的机械灌溉站也陆续改建成电灌站。据统计,1985年共有固定电灌站206座,装机222台,总容量4429千瓦,灌溉面积45574亩,平均每千瓦灌田10.2亩。绝大多数站设备利用率高,灌溉面积效益好,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节 泵濯
  水轮泵是一种以水为动力的机械,优点是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功能广。既能抽水,配上电机又能发电,还可以配上相应的机械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缺点是耗水量大,一台30型的水轮泵,要0.4-0.5个流量才能转动。因此,有些水轮泵在天旱水枯时,只能时用时停。农村使用水轮泵始于1962年,是年3月在湘湖乡双凤村进行试点,安装了一台20型水轮泵,抽水抗早、灌田50余亩。随后,在蛟潭、经公桥等乡先后推广,到1968年増加到102座、120台,灌田2105亩。1972年后,部分泵站被洪水冲毁,还有一部分改建成电灌站。
  第五节 喷濯
  景德镇市推广喷灌始于1978年3月,省水利厅专项投资1.8万元,购买10台样机在竟成乡180亩蔬菜基地上进行试点,效果很好,比人力肩挑浇水省工、省水,瓜菜质量优,产量倍增。随后,推广到茶园、果园和油菜等经济作物区,效果均好。1978〜1981年,使用喷灌的有竟成、朝阳、九龙、罗家、洪源、江村、峙滩、蛟潭、西湖、臧湾、鹅湖、吕蒙等17个乡、场,固定喷灌站发展到8处,移动式喷灌机发展到127台,铸铁管道800米,塑料管道1.6万米,机泵管成套设备131台,总投资86.8万元(其中自筹资金59.4万元),喷灌受益面积9755亩。1982年以后,由于管理不善,受益对象矛盾较多,部分设备损坏,逐渐出现不管不用的状况。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