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森林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84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森林保护
分类号: S76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森林保护的情况。其中包括护林防火、封山育林、病虫害防治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森林保护

内容

第一节 护林防火
  山林火灾 据不完全统计,1952~1985年,全市发生山林火灾295起,烧毁山林面积10.82万亩,烧毁面积占造林保存面积的28%。烧毁大小林木计1405.60万株,烧毁立木蓄积量4.1万余立方米,烧死7人,烧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20.67万元。其间,1955年发生山林火灾84次,受灾面积1.49万余亩,烧毁林木213.84万余株;1962年火灾49次,受灾面积1.14万亩,烧毁林木1133.50万株;1963年火灾31次,受灾面积2.64万余亩,烧毁林木12.05万余亩,烧死3人,烧伤2人。山林火灾多发生在春季,约占山林火灾总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1962年1~4月,山林火灾达32次。50~60年代,寿安境内为山林火灾多发区。仅1956年和1962年两年内,共发生山林火灾53次,受灾面积共1.24万亩,烧毁林木共1134.73万株。山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用火。
  护林防火组织
  护林防火指挥部 1951年,景德镇市近郊4个农会均成立护林委员会。1953年增至7个护林委员会。1955年12月9日,成立浮梁县护林防火指挥部。1956年12月10日,成立景德镇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市内各办事处、郊区各乡人民委员会分别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和护林防火小组。1957年10月4日,浮梁县人委发出《各区、乡、社设立护林防火机构和有关事项的指示》,要求与交界的毗连地区设立毗连地区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乡设护林防火队,生产队设小队,生产大队设中队,每个自然村有一个组织成员。
  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常设机构和专人,负责日常工作。1957年10月6日,浮梁县护林防火指挥部恢复集中办公,地点设在县农林垦殖局内。
  1973年12月7日,充实调整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内,配备1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有关科室给予配合。
  林业派出所 1962年l0月,成立景德镇市森林派出所,配备干警9人,所址枫树山林场。1968年10月,撤销市森林派出所。1977年6月8日,成立枫树山森林派出所,定编7人,列入农垦企业费用开支。
  1984年4月,蛟潭区、鹅湖区相继成立林业派出所,定编分别为8人、7人,均受公安、林业部门双重领导。
  联防机构 1957年,浙、闽、粤、湘、鄂、皖、赣七省边界护林联防,划分湘粤赣、浙闽赣、赣鄂皖三大片,下分8个联防区。景德镇市属赣鄂皖第一、第二联防区,联防区下设分区。同年4月,形成《浮、彭、鄱、休、东至五县毗连地区护林防火实施办法(草案)》,其中规定:联防会主任委员由值班县(市)长担任,其余县(市)长为副主任委员,各有关林业局、公安、司法、检察、文教、交通、武装部、共青团和妇联的负责人任委员。值班县(市)按联防区的排列顺序轮流当班。
  1964年10月23日,第一、第二毗连地区联防区在景德镇市召开第七次护林联防会议,重新修订《毗连地区护林联防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联防组织的形式内容、职责及会议和汇报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联防活动中断了几年。1974年8月,在庐山召开七省边界护林联防会议,决定恢复赣鄂皖边界护林联防组织和开展联防活动。会议明确当年由景德镇市值班。同年11月12日,赣、鄂、皖毗连地区第一、第二联防区,第九次护林联防会议在市召开。
  1978年11月26日,赣鄂皖毗连地区第一、第二联防区第13次联防会议在景德镇市召开。景德镇市枫树山森林派出所、西湖公社合源林场、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瑶里公社白石塔林场被评为护林联防先进单位,受到会议表彰。景德镇市被评为五省护林联防先进单位。
  1982年11月17日,赣鄂皖联防会第一、第二联防区第17次会议在景德镇市召开。鉴于景德镇市鹅湖、蛟潭被批准为县级区,会议决定呈文报告赣鄂皖护林联防区委员会,正式将两区分别纳入第一联防区、第二联防区,并执行当年值班任务。
  在联防工作中,协商解决山林纠纷数十起,有效地控制了越界乱砍滥伐。通过联防,加强了团结,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农林业生产,维护了社会治安。
  防火设施
  了望台 1962年10月,瑶里公社白石塔林场建立防空哨1所,负责白石塔地区的防空任务,兼负该地区的防火工作。该哨所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二层,上层设了望台,视野观察面积10万余亩,设专线电话。1966年4月,防空哨改为白石塔林场森林防火了望哨,设有专职人员4名,是境内第一个森林了望哨。1970年冬,了望哨撤销。
  1968年,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建造了望台1座,砖瓦结构,投资4000元,在70年代初撤销。
  1979年12月,枫树山林场在三宝林区兴建护林防火了望台1座,钢筋水泥结构,属永久性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投资约1.80万余元。分二层,顶部设了望台,可环视四周山林面积4.5万亩。有专职人员2人,配有望远镜、电话,对讲机等设备。
  防火林带 80年代初,枫树山林场选用耐火性能较强的树种,营造防火林带,并作为林班的分界标志。至1985年,共营造防火林带约103公里。
  第二节 封山育林
  浮梁县人民历来有封禁山林的传统习惯,村庄前后的水口林,风景林,防护林以及众山(公山)或官山均为封禁山,有非常严格的乡规民约等封禁山制度,在禁山期间任何人不准入山伐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颁发了一系列的有关保护森林资源的告示与规定。50年代普遍以封山育林为主。1951年,浮梁专署成立林管处,各县、区、乡大部份建立了护林委员会,订立了护林公约。当年全垦封山育林3000余亩。1957年,全垦育林8.24万余亩,其中国营封山育林5.54万亩。1959年,全市封山育林13.5万亩,其中国营封山育林7.74万亩。1963年4月2日,市人委颁发《关于加强森林保护条例》。1964年,全市实行封山育林面积达8万余亩,并配备了专职护林员24人,各村也相应配备了兼职护林员。
  1973年3月25日,市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强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切实地、普遍地开展封山育林,明令对新造幼林区和科学试验林,水库上游及水库周围的森林,村庄附近,公路、铁路两旁,沿河两岸的森林以及市郊绿化林,均予全面封禁。稀疏林和近三、五年内无力造林的灌木林区严格封山三年、五年、十年,直至恢复森林为目的。6月28日,市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山林管理,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的规定》,强调把植树造林和管好现有山林结合起来,就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务院布告精神提出抓好护林工作,突出抓好封山育林。各社(场)、大队和生产队要制订保护森林的具体措施、规定和公约。进一步明确要分级进行封山:重点林区由市、区封山,一般林区由社(场)封,其余的由大队、生产队封起来。要根据情况封禁三年、五年、十年,以达到恢复森林为目的。凡是需要封而尚未封的山林,要立即封禁起来,并做到有封,有专人管,以保护青山常在。
  1979年3月25日,市革命委员会颁发关于枫树山林场南山、三宝等新造林区实行封山育林的通告。通告规定:自茶叶港、吕蒙大桥与波阳交界处起,沿战备公路(历尧公路)向东经宋家山、历尧、渡峰坑、南山下、天宝桥、杨梅亭、黄泥头的新造幼林;黄泥头往南经宁家路、半路港、月山、柳家湾、朱溪,小里、宁村、鸿兴的新造幼林;南山山脉(包括三宝)地区的新造幼林,均划为封山育林地区。由国营枫树山林场在那些地区设立永久性封山育林标记。在这些封山育林地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上山砍伐木材,不准打枝桠,不准毁林开荒,不准毁林搞副业,不准烧灰积肥等。同时,市革命委员会还发出“关于在瑶里公社白石塔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的通告”。从白石塔饶南口起至内屋基两旁的山林,在1985年以内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在封山育林期间,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砍伐木材。新造杉木林的间伐和灌木林的改造,事先必须经过市农垦局批准,按作业设计进行。市农垦局和瑶里公社在各地区设立木材检查站,配备专职林员。
  封山育林一般以公社(场)、大队、林场、生产队为单位,按照隶属关系自封起来,重点林区由市、区发出通告封禁。在实行全面封山育林的同时,划分出放牧区、砍伐区。缺林少柴的地区,由生产队指定山场,集体砍柴统一分配。近郊少林的社场烧砖瓦、烘茶叶等,一律改为烧煤。居民普遍实行烧煤,一律不准到农村去砍柴和买柴。
  1980年元月17日,市革命委员会颁发《关于对景祁、景婺、景瑶三条公路两旁的山林实行封山育林的通告》,规定靠公路1000米以内实行封山育林,严禁砍伐,靠近的砖瓦窑,木炭厂一律关闭或搬迁。配备专职护林员28人,兼职护林员130余人。全市封山育林面积10万亩。
  1981年下半年,结合农村全面进行稳定山林权属工作,除划给农户自留山和集体划出的柴山外,其余的山林均实行封山育林。凡是封山育林地区,做到了在主要路口有封山育林牌,安民告示,有村民制订的护林公约或护林规定,有护林组织和专职或兼职护林员。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据旧志记载:古代南安乡域曾有竹蝗虫危害竹林,郊区曾有毛虫蚕食松叶。
  1957年发生竹蝗,1958年酿成大灾,主要毛竹产区北安乡有竹林9700余亩,竹蝗危害面积达6000余亩,其中严重受害1000余亩。遭受竹蝗严重危害的竹林,竹叶凋落,竹干枯黄。1957~1958年8月,防治面积5830亩,基本上控制了竹蝗的蔓延。1964年和1984年曾发生竹蝗,但危害不大,发生地点均在南安乡的西安、长沅、北安村。
  景德镇市郊有马尾松纯林10万余亩,松毛虫经常发生并蔓延。1964年,松毛虫暴发,危害面积2.07万亩,松叶吃光,毛虫满树,松林地面无落脚之空。靠山住户,毛虫侵入,妨碍正常生活。市政府组织2.17万人次灭虫,捉虫5000斤,施用农药18吨,控制了松毛虫的蔓延。
  1967年6月,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为及时扑灭害虫,24~27日,调用飞机作业52架次,共飞行13.3小时,喷射灭虫药剂覆盖面积5.4万余亩。经检查,平均杀伤率85%左右,最高的达100%。
  1973年和1978年,分别在胜利林场,东风林场的油茶林中,发生蠕介壳虫病,油茶落花落果,树叶斑斑点点。其中胜利林场受害面积200多亩。均依靠群众及时扑灭。
  1983年7月,1万多亩松林遭受虫害,重灾松林3000多亩。14~16日,调用飞机作业13架次,共飞行9小时,喷射灭虫药剂覆盖面积3万亩。
  1964~1985年,用于防治森林病虫农药106.4吨。枫树山林科所从1980~1985年,共生产白僵菌24吨,防治面积4.80万亩,扩散面积8.55万亩。防治效果最低70%,最高95%。长期坚持有虫灭虫,无虫预防,效果良好。
  普查、预测 为掌握虫灾病害对森林侵害的发生规律情况、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和最佳防治手段。1979年,市林业部门组成调查组,深入林区开展森林病虫普查。1980年,进一步组织复查。在普查和复查中,调查了24个社场,占全市社场总数的82.5%,调查面积61.88万亩,其中受害面积22.97万亩,分别占有林地总面积的20.8%与10%。调查点1385个,每个调查点的平均面积1670亩,设标准地156块,标准地总面积148.3亩。采集病虫害标本6742号次,其中害虫标本6242号次,病害标本500余号次,鉴定昆虫标本15目,134科或亚科730件,鉴定的病害标本131种,采集的天敌昆虫标本149号次,并从标本中大部份查出寄主和分布地点。对主要树种的马尾松毛虫、竹蝗、杉梢螟小卷叶蛾、油茶棉蚧及炭疽病、软腐病等主要病虫种类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及天敌资源种类作了重点调查。对次要树种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作了概括性了解。统计表明:危害针叶树(松、杉、柏)的害虫有56种,危害经济林(油桐、油茶、板栗等)的害虫有110种,危害毛竹的有49种,危害果树的有131种,危害阔叶树的有385种。
  通过森林病虫害普查,摸清了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分布范围以及天敌资源情况,对普查所采集的森林昆虫标本,系统的进行了分类排列,汇编了景德镇市昆虫目录和病害简目以及按树种、受害面积分类统计表;并编制了病虫分布图。
  杉树病虫害 病害发现有10种,虫害24种。其中危害严重,分布面广的有杉梢小卷叶蛾、杉天牛、白蚁、杉木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等5种。从丘陵到高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丘陵地区的幼林受害较重。
  松林病虫害 主要害虫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白蚁、赤枯病、猝倒病等5种,近郊10多万亩松林为常灾区。
  毛竹病虫害 主要害虫有黄脊竹蝗、竹毛虫(毛竹毒蛾)、竹斑蛾、竹笋夜蛾等4种,尤以竹蝗最严重,危害面积达3.09万亩。病害主要是毛竹枯梢病。
  油茶病虫害 虫害有30种,病害有16种。主要虫害有白蚁、油茶蠕蚧、黑色付眼天牛、油茶毛虫、茶蛀基虫和尺蠖,病害有半边疯、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等。储田、江村、金竹山均有发生,受害面积1.30万多亩。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