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8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科研
分类号: S3-33
页数: 4
页码: 3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农业科研的情况。其中包括粮食作物栽培、油料作物栽培、土肥、植保试验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农业科技 农业科研

内容

70年代初,农业科研机构趋于稳定,科技人员逐步充实,建立了试验基地,购置了科研设备,从而正式开展了农业科研工作。
  粮食作物栽培
  水稻高产栽培 1972年3~7月,市农科所自选良种,采用以种、肥、密、晒(晒田)为中心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获得早稻一季亩产1026斤高产纪录,在全省农业科学技术交流现场会上,被评为第一名。
  1975年,通过促进水稻竖叶健壮长相指标的研究,分析竖叶和披叶的利弊,明确了双季亩产2000斤的高产规律和各个生育阶段的长相指标。1976年,开始在古城公社示范推广,持续9年,该社水稻单产由1976年的860斤提高到1984年的1480斤。平均每年单产提高60斤,每年递增7.9%。1978年,常规品种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省、市科学大会重要成果奖。
  1980年,双季早、晚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通过6个点36亩栽培示范,双季稻亩产在1400~1600斤之间。与移栽比较,增产幅度为2~9%,比移栽每亩省工6个,增收17~21元,这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对原有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四次改造:(1)改竹系26品种为竹广29品种,双季增产9.1%;(2)改人工手播为动力机播,增产4.3%,省劳力0.9个;(3)改多次施肥为一次全层深施,增产1.2%:(4)改农药和除草剂分次施用法为混合一次施用法,增产1.2%,省劳力1.2个。以上四项合计共增产17.9%,省劳力1.6个。
  1984年,在“四改进”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直播与移栽的比较。在同等条件下,直播亩产1920斤,移栽亩产1860斤,亩增60斤,增产率3.1%;比移栽省劳力14个,省工41%,比移栽省肥(省秧田肥)7.5%,三项合计,减除直播用除草剂6元,直播比移栽产值增加26.4元。从投入的劳动力产值看,直播每年劳动日为8.54元,比移栽每个劳动日5.79元增加2.75元,增长47.5%。
  1985年,进行了除草剂多品种混合比较试验与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简化栽培技术示范,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除草剂多品种混合对鸭古草、牛毛草、水马齿苋、瓜皮草的效果达到100%,但是对稗草只有2.77~4.55%。
  为探讨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市科委于1980年在市农科所进行马铃薯、稻、稻三熟高产栽培试验。试验田面积1.118亩,一熟亩产马铃薯2673斤(折合稻谷534斤),二熟早稻(品种为广陆矮4号)亩产796斤,三熟晚稻(汕优2号)亩产929斤,三季合计亩产稻谷2259斤。经过成本核算,薯稻稻三熟栽培试验每亩可获利217.34元,比肥—稻—稻可增收178.04元,比油—稻—稻增收146.92元。1983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市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四等奖。
  早大豆新品种试验 1982年,市农科所从各地引进大豆新品种11个。通过1982年、1983年二年的品种试验,已筛选出适合景德镇市春、秋种植的品种“矮脚早”、“六月白”、“油春79—687”、“油春79—596”、“湘春78—219”、“孝春79—6”等。这些品种春播全生育期90天左右,秋播生育只有70天。具有生育期短、早熟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肥不倒、主茎发达、节间短、结荚密等优点。在肥力较好的条件下,亩产可达300~400斤,在肥力一般地方可达200斤左右,深秋种植也能达到同样产量。
  主要栽培技术:(1)适时播种,春播、育苗移栽的可在3月中旬播种,4月上旬移栽。直播可在3月底抢晴播种,秋播可在7月20日至8月5日播种。根据试验,以7月30日以前播种为好;(2)合理密植,早大豆生育期短,要合理增加密度,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根据试验,每亩有4~4.7万苗为好;(3)合理施肥,要施足底肥,采用钙镁磷肥拌种,在开花结果期,亩施尿素10~15斤,以满足结荚、饱粒的需要;(4)合理排灌,防治病虫害。
  油料作物栽培
  油菜高产栽培示范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于1979年在市农科所进行,示范面积18亩,平均亩产216斤,其中2.9亩,亩产高达304斤。主要采取选用良种(甘兰型)、壮苗单株植、密植、施足基肥、分期造肥培土、深沟窄畦等综合技术措施。同年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队示范推广870亩,获得大面积增产,比1978年亩增产55斤,共增产47850斤。1982年,获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
  宽幅条直播油菜示范,是市农技总站总结古城大队群众经验,加以推广的一项新技术。1982年,指导洪源公社桂花大队8户农民使用该项新技术,成功地实行稻稻油三熟制,解决粮油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农药成本,增加了收入。1983年,8户农民双季稻播种面积扩大15‰。油菜收获面积扩大11.8%,粮油收入比1982年增加3080.59元,每户增收385元。
  宽幅条直播,每亩用种量0.5~0.7斤,每亩有4~5万基本苗(比通常栽培1亩多3~4万苗),通过增施有机肥、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促进早出苗、早齐苗等栽培技术措施,培养合理的群体结构,使个体数目增加的百分率大于单株产量下降的百分率,达到增加基本苗弥补生育期短的损失。同时由于油菜的主花序具有发育早、营养输导中的顶端优势和光合效率高等优点,增加基本苗可以提高主轴荚果的百分率,使宽幅条直播油菜成熟早,菜籽千粒重高,因而可达到稳产高产的效果。
  通过1982、1983年大面积调查资料与实践,用直线回归法分析,得出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与氮肥施用量有密切关系,与密植幅度关系不大。三熟制直播油菜未发现病害,因而可节省用药成本。
  芝麻新品种生产示范芝麻常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亩产一直徘徊在28~65斤之间。为了发展芝麻生产,市农科所从1980年开始,先后引进芝麻新品种14个,进行了试种和品种比较试验,已初步筛选出抗性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新品种77—10、77—131、82—113共3个。1985年,在市农科所、鲇鱼山乡吕蒙村示范面积20亩,其中市农科示范9亩(3个芝麻新品种各3亩),平均亩产达146斤,比当地黑芝麻(亩产80斤)增长60%。
  土肥
  粉煤灰硅钙配肥在水稻上施用效果试验1979年,水电部西南热工所下达该项课题,市农科所土肥组协作,在市农科所进行试验,面积2.18亩。试验结论:
  1.土壤有效硅和水稻茎叶的二氧化硅含量,均低于施用煤灰硅钙肥有效的临界值。这类土壤供硅素能力低,施用粉煤灰硅钙肥对水稻均有增产效果。
  2.土壤硅素供应能力中等。这类土壤的有效硅素和水稻茎叶中的二氧硅含量略高于临界值,施用在氮肥用量时才有增产效果。
  3.供硅素能力高的土壤,即土壤有效硅高于20毫克,水稻茎叶含量大于12%。这类土壤上施用粉煤灰硅钙一般没有效果。
  经济效益:(1)亩施粉煤灰硅钙肥200~300斤,可增产10.11~18.1%。(2)土壤有效硅在4.5~5.4毫克/100克土中,施硅肥可亩增54.9~90斤;土壤有效硅在8.3~9.4毫克/100克土中,施硅肥可亩增50~80.9斤。
  试验成果获1984年度水电部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土壤普查 1980~1985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编写了《景德镇市土壤》、成果应用等。被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评委会评为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全省地、市、县中名列第六名。
  碳酸氢铵对水稻经济施用量的研究碳酸氢铵是主要氮素化肥品种,其肥效和施用量、施用方法有密切关系。农民使用时多用撤施法,导致肥效流失,出现烧苗现象,群众不愿购买。对于这个问题,市农科所土肥组从1982年开始,选用近代冲积性发育的潴育型砂泥田,进行了两年的定位试验,供试品种早稻是广陆矮4号,晚稻是汕优2号。
  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在当前的施肥水平及产量水平的条件下,早稻亩施45斤左右。晚稻65斤左右的碳铵用量较好,投资少,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可谓当前水平的碳铵最佳施用量;
  2、碳铵以一次作基肥深施优于分次施用;
  3、为了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水稻持续增产,必须和有机肥配合使用。
  低产田改造示范 1982年,市农机站在田多劳力少的红壤低产地区——红源乡桂花村,建立综合性的农技示范推广点。对该村2070亩亩产800斤以下的低产稻田,进行了低产综合改造技术示范。至1984年止,该村水稻亩产由749斤上升到1073斤,粮食商品率由30%上升到59.9%,百斤稻谷的化肥、农药支出由2.26元下降到1.48元,人均纯收入由88.4元提高到266元。此项技术已于1985年12月正式通过鉴定。
  植保试验
  除草剂杀草效果试验 1973年,市植保站在市各社(场)农科所进行了五氯酚钠、除草醚、杀草丹、敌稗、24D、丁脂等多种除草剂试验。通过试验,基本上掌握各种除草剂的安全施用技术。
  抗稻瘟病品种鉴定 1976~1977年,市植保站在峙滩农科所,对栽培使用的10多个水稻品种,采用接种、自然诱发、不施农药等方法,鉴定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它们是202、18—1、盱江早、禾川早4号、30—91、30—69等。并在老病区九龙、峙滩、黄坛等社场部分生产队试种,反映抗性较好。获市科学大会奖。
  稻瘟病综合防治措施示范 1981年,市植保站技术人员赴蛟潭区指导稻瘟病综合防治工作。通过分阶段提出防治对策,处理病草、推广抗病良种98.97万斤,采用种子消毒、合理施肥、及时用药、消灭发病中心等技术,药剂防治面积2.18万亩,挽回粮食176.5万斤,经济效益达20.4万元。该项目获市情报服务效果奖,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
  抗稻瘟病品种鉴定筛选试验 1983年,市植保站和水稻良种场承担“抗稻瘟病品种鉴定筛选试验”项目。通过多点筛选试验,从来自全省4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6113”、“6126”两个品种(系)。1984年,赴广西南宁进行异地加代繁殖,获得种子200斤。1985年,在市高发稻瘟病地区100多亩试种示范中,进一步证实这两个品种(系)具有抗稻瘟病强的特性。经市科委组织有关人员于1985年7月16日进行鉴定,认定“6113”、“6126”对稻瘟病有较强的抗性,宜在市稻瘟病区推广。
  农田鼠害种类调查和药物灭鼠示范 1985年3月10日,在市枫树山林场柏树下分场进行鼠害种类调查和药物灭鼠示范,查清为害农作物的鼠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田鼠、巢鼠和水老鼠等8种。其中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灭鼠药物为敌鼠钠盐,用0.05~0.15%的原药拌成毒饵药杀,效果达90%以上。
  此外,还进行了其他项目科研。例如:市农牧渔业局粮食生产科的“早稻低拱架地膜育秧”、“化学除草剂与化肥混合在中、晚稻秧田的应用”;市农技站的“少耕和免耕法”、“二晚两段育秧技术”、“二晚叶面追肥技术”、“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除草技术”、“杂交水稻亩产5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玉米、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市农科所的“我市二晚生产调研报告”、“罗家垦殖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调查报告’;市农业局土地利用管理办公室的“增施钾肥是提高水稻单产的措施之一”;市种子公司的“建立和健全水稻良种繁育体系”、“水稻优质米品种生产试验”;鹅湖区农业局的“汕优6号亩产千斤栽培技术调查”、“关于我市稻瘟病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等等。上述课题和项目,在不同地区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示范面积。
  推广面积大,示范普及快,增产效益显著的项目有“汕优2号和汕优6号成果应用”、“早稻红410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四项,均获省农牧渔业厅、市人民政府、农科委1981年、1982年、1983年成果应用推广奖。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