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侨务旅游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774
颗粒名称: 外事侨务旅游志
分类号: D827.712
页数: 28
页码: 535-562
摘要: 宋、元以来,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海外,以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并有一定影响。明、清以后,中外交往增多,有的国外专家、学者、商人及其他人员到景德镇考察、学艺、经商、旅游;同样地景德镇人员也有到国外经商、学习、传艺、游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项交往逐渐增加,不少华侨及其眷属,也怀着爱国之情,回到故乡访问和探视。因此,外事、侨务、旅游事业日渐发展。 1 9 78年,景德镇市成为全国8 0个对外开放城市和地区之一。 1 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外事侨务旅游

内容

宋、元以来,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海外,以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并有一定影响。明、清以后,中外交往增多,有的国外专家、学者、商人及其他人员到景德镇考察、学艺、经商、旅游;同样地景德镇人员也有到国外经商、学习、传艺、游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项交往逐渐增加,不少华侨及其眷属,也怀着爱国之情,回到故乡访问和探视。因此,外事、侨务、旅游事业日渐发展。 1 9 78年,景德镇市成为全国8 0个对外开放城市和地区之一。 1 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第一章 外事第一节 友好往来景德镇是江西对外交往较早的地区之一。宋、元时,即有交往;明、清以后,有所增加。但见之于文字记载者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外交往日盛,尤其是进入80年代,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更盛于任何一个时期。
  国际友人来景 明正德六年(1511年)日本伊势国西黑郡大口村陶瓷艺术家伊藤五郎太浦,随日本使节、京都的东福寺名僧了庵桂梧来中国。用汉名吴祥瑞到饶州浮梁(景德镇)学习制作青花瓷器技术。正德八年回日本。在伊万里设窑仿制青花瓷。(本世纪70年代日本斋藤菊太郎对此持有异议)。
  清代,来景德镇考察、访问者有英、法、美、德、日等国的专家、学者、官员、商贾、传教士,现已知回国后著书介绍景德镇陶瓷和风土人情的有6人。如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六十年,法国传教士昂特略可莱,先后两次来景德镇考察,著有《中国陶瓷见闻录》和《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把景德镇制作陶瓷技艺介绍给欧洲,促进了欧洲陶瓷制作的成功和发展。清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德国地质学家、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教授、校长李希霍芬来到景德镇,考察举世闻名的高岭土、余干瓷土,并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作了详细的叙述,成为世界上介绍中国高岭土的第一篇论著。清光绪八年(1 882年)十一月,法国驻汉口领事F·夏则尔到景德镇参观访问了御窑厂、三宝蓬矿和民窑、坯房,对烧窑和均红色釉作了观察,并写了《景德镇之行》一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农商省技师北村弥一郎来华,受日政府委派到景德镇等地区,专门考察陶瓷制作,写了《清国窑业考察》一书,该书的第四章,论述了景德镇陶瓷及其制作技术。
  民国年间,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兰士顿来景德镇考察历代官窑及其遗址,著有《明代官窑考》一书,流传于世。此后,又有英、美学者多人访问景德镇,考察元、明时代青花瓷。民国33年(1944年)7月8日,援助中国抗日的美国驻华十四航空队上尉飞行员柯林,因飞机故障,跳伞于峙滩。8月1日,美军派中尉飞行员莱斯、俄籍中士飞行员格鲁奈夫,驾机接柯。均先后受到浮梁县长等官员的热情接待,各赠景德镇名瓷一箱,以示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对外交往逐渐增多。1954年,开始接待苏联、捷克、民主德国等国家的客人到市考察矿山、陶瓷、茶叶,至1955年9月止,接待苏联真理报记者欧福钦尼科夫、捷克驻华使馆官员潘托弗里克和苏联、捷克、民主德国专家学者31人。60年代,除同苏联、东欧人民继续有来往外,还先后接待了日本、朝鲜、古巴、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一些专家、学者、政府官员。1961年至1965年,先后到景德镇市访问的有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露易·艾黎,越南民主共和国气象考察团团长阮阐一行3人,古巴妇女代表团团长米·罗·卡尔德隆一行7人,美国专家李敦白和其他国家专家37人,英国著名科学家、英中友好协会主席李约瑟(约瑟夫·尼达姆)博士偕夫人多罗西·尼达姆等人。其中如李约瑟40年如一日,致力于英中友好,并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介绍了中国和景德镇陶瓷。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1966年景德镇市共接待外国专家、学者、知名人士19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中断同国外人士交往。1973年开始恢复,至1977年底,先后接待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专家、学者、政府官员120人。在这段时间,主要来访者,有英国驻华大使约翰·艾惕思,日本爱知县濑户市市长加藤凡太郎、议长岗村安一,日本著名陶艺家加藤九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知名人士、美籍华人蒋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重视下,外事工作和旅游事业逐渐发展。1978年,经中央批准,景德镇市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地区之一。同年,接待日中友协创始人之一、日中友协全国总部顾问西园寺公一、日本岐阜县土岐市市长水野冲三等来访者1 17人。特别是贯彻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后,对外交往日渐频繁。前来参观访问的有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日本佐贺县伊万里市市长竹内通教,佐世保市市长栈熊狮,多治见市议长金子大亮,爱知县濑户市市长加藤凡太郎等7名市长、议长。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对外经济委员会主席阿切莫夫斯基,世界著名的陶瓷考古学家、东洋陶瓷学会会长三上次男等社会名流和各国政府、地方官员,受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欢迎和热情接待。据统计,1973~1985年的1 3年中,外国人来景德镇市的共5393人。其中:1973~1977年共120人,1978年为244人,1979年432人、1980年577人、1981年782人、1982年653人、1983年71 8人、1984年848人、1985年1 019人。
  出国访问 元大德二年(1298年),应素可泰王朝(今泰国北部)蓝堪亨国王邀请,派陶工多名赴泰国访问,并传授制瓷技艺。今泰国素可泰地区尚存浮梁窑的遗迹。旧《浮梁县志》载:明天顺初(1457年)有刘俭奉命使琉球。据传明、清时,有人出访和传艺。但无资料考证。 1953年至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经理、工程技术人员450余人出国访问、考察。
  50年代、60年代,主要是去苏联、东欧、朝鲜、蒙古等国访问、考察。最早出国的是省劳动模范、电瓷厂工人周日辉,于1953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访问朝鲜。1955年9月,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为吸取国外制瓷先进技术,市委书记赵渊率陶研所工程师谢谷初、刘桢赴捷克进行考察访问,受到捷克有关部门和陶瓷工人的热烈欢迎,先后参观了4个陶瓷厂(陶瓷馆市档案馆 提供) 10·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参观景德镇和高岭土精制厂,并同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洽谈,为引进捷克陶瓷设备和技术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有市委副书记吉福润、副市长石毅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30余人出国考察访问。后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撤走专家,景德镇市出访苏联、东欧一时中断。
  1978年以来,对外交往日渐增多,据初步统计,至1985年有360余人出国访问、考察。访问的国家和地区为日、美、英、法、联邦德国、朝鲜、比利时、丹麦、瑞典、罗马尼亚、瑞士等1 0多个国家。访问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出访人员有政府官员、科研人员、陶瓷艺人、企业经理、厂长、工程师,还有部分技术工人。1979年10月,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杨永峰,应日本爱知县和濑户市市长加藤凡太郎的邀请,以市长身份率景德镇陶瓷友好访问团一行10人,到日本访问,受到该市政府和市民的盛情款待,增进了中日两个有名产瓷区人民之间的友谊。
  1985年1 0月,市长欧阳志凤一行,访问了日本佐贺县的有田町,受到当地政府和市民的热情接待,共叙了发展青花瓷古老传统友谊。翌年1 0月,有田町町长青木类次率团1 0人回访,进行了友好交谈,发表了会谈纪要,表示要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共为世界陶瓷工业进步作出努力。
  第二节 经济合作对外援助 景德镇对外经济合作,起源较早。元以前无考。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素可泰王朝蓝堪亨国王遣王子出使元都,邀中国陶工传授制瓷技艺,景德镇派陶工数名赴泰,在当地人民合作下,制出精美的“宋家洛”瓷。
  明、清期间,景德镇对外合作有所发展。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由景德镇派去陶工传授或提供制瓷技术,先后制成青花瓷、釉里红瓷。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越南聘请中国陶工传授制瓷术。明宣德年间,朝鲜李王朝下令仿制青花、辰砂(釉里红)瓷,明朝曾一度提供颜料。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经济合作进入兴盛期。景德镇同13个国家和地区在陶瓷技术领域有着广泛合作。50年代,景德镇市根据政府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协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对外援助和合作。从1954年至1959年,先后与苏联、朝鲜、蒙古、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缅甸12个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1954年至1956年,派出陶瓷科技人员14名。帮助朝鲜、越南、蒙古、缅甸等国建设瓷厂,发展陶瓷工业。1954年5月,景德镇派出窑业学校教师、工程师谢谷初、邹建金,帮助朝鲜恢复和发展陶瓷工业,谢、邹2人在朝工作1年,成效显著,获朝鲜工业省(部)劳动模范奖章。1955年6月,派出陶瓷研究所技术人员高跃祖及8名陶瓷技工,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帮助新建乌兰巴托市工业制瓷厂,取得良好效果。1956年8月,又派出陶研所工程师谢谷初、赵灵武赴越南,帮助恢复和发展陶瓷工业,成绩优良,获该国政府奖状。
  50年代,景德镇协助东欧等国发展陶瓷,主要是提供技术资料。根据中国与有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和全市科技人员,整理制瓷资料30多种,先后向民主德国、捷克、波兰、阿尔巴尼亚提供了精细瓷制作、釉上彩绘、颜色釉、烧成方法等传统技术资料。1955年2月,又向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提供了上述技术资料和陶瓷样品,并接受民主德国等11个国家陶瓷科技人员来华考察。
  70年代,根据中国同有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先后派出近百名医生、护士、农业科技人员、建筑技术人员、技工、翻译人员到突尼斯、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和地区工作。同时,还接待了新西兰、罗马尼亚、波兰、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的科技人员到景德镇考察精细瓷生产,阿尔巴尼亚专家考察铜矿物化探矿技术,得到他们的好评。
  1978年以来,国家对援外工作,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景德镇除对亚、非、东欧国家提供陶瓷机械和陶瓷化工产品,还接受了20多个国家的专家、技术人员到景德镇考察日用瓷、工业陶瓷和地质土壤。1984年,国营景光电工厂帮助美国REL公司新建了一条4CX电子原件系列装配生产线。
  接受外援 景德镇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至迟当始于明。郑和航海外洋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槟榔屿等国和地区,大量供应青花料——苏泥勃青。成化年间,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提供回青,上述经济上的合作,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清代,英国艺术家蒙纳耶尔、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法国艺术家蒋友仁(华名)、捷克艺术家艾启蒙等数十人,先后来华,在清廷“造办处”和广州、景德镇传授铜版画、珐瑯彩、新彩等绘画技法,对景德镇瓷器彩绘开辟新的领域有积极作用。曾先后采用西洋绘画法,生产精细瓷、瓷板画肖像以及贴花镶亮金等具有西洋风格的画面。据传,“古月轩”高级艺术瓷画面,系意人郎世宁、法人蒋友仁在清廷“造办处”为景德镇御窑厂设计的。至今日本收藏家细川护立尚珍藏一只“古月轩”西洋人物花瓶。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接受友好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55~1958年,苏联地质专家托列卡夫、陶瓷专家叶夫列莫夫及捷克、波兰、民主德国专家30余人,先后到景德镇市帮助勘探、开采瓷石矿,分析陶瓷原料的性能、成份,提出瓷器生产采用机械化阳模压坯的建议和方法,分析景瓷变型的原因,改进烧炼测温方法。据初步统计,提出重大建议、供给技术资料,约有20余人次。苏联、捷克专家向景德镇提供了采用注浆方法生产大型瓷瓶、椭圆形瓷盘的技术,经陶瓷科技人员潜心钻研,获得成功,功效比手工成型提高了70%至200%。
  根据中捷经济合作协定,1958年,捷克派出陶瓷专家潘道夫·里斯契克等4人到景德镇市帮助设计并筹建第一个机械化瓷厂——景德镇瓷厂。捷克布拉格英威斯特公司生产并有偿地提供了部份陶瓷机械设备。同时,捷方接受了景德镇市派出科技人员曾朴、方综等7人,赴捷学习机械化制瓷的方法以及管理经验。 自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景德镇市同世界陶瓷、电子工业界的经济交往逐步发展。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 0多个国家,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先后邀请或同意接待景德镇市陶瓷、电子科技人员、企业经理、厂长去考察、实习和留学,据不完全统计达560余人次。1982年,景德镇陶瓷考察团一行5人,应日本长崎县知事久保勘一的邀请,赴日考察,对该地区矿山机械、瓷土加工、陶瓷制作及窑炉的技术、设备作了较详细的了解,为景德镇发展陶瓷业,获得可以借鉴的经验,并先后引进日本原料精制机械设备和仪器1 00多台。
  8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有关企业,先后同意接待和邀请景德镇市航空、电子工业企业经理、厂长、科技人员360余人次。同时,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有陶瓷专家学者50多人次,应邀来景德镇讲学,先后提供陶瓷塑压成型、降低陶瓷颜料铅镉溶出量、盐酸除铁、氮化硅窑具等有重大价值的资料和信息150余种。
  引进技术 清代陶瓷装饰采用新花、贴花,外国人傅圣泽(华名)在御窑传授西洋画法。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采用机械制瓷,逐渐影响景德镇。清末,康达、张浩赴日考察,归国实验机械制瓷。民国年间,景德镇设陶业管理局,采用新法制瓷,都属早期技术引进。
  50年代,引进苏联、捷克的制瓷设备和制瓷方法。60年代和70年代后期,引进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的原料精制、半自动压坯单机、陶瓷试验仪器1 14台,价值810万元。这些机具,对加速陶瓷工业的机械化起到积极作用。瓷用化工厂从日本引进丝网印花机,安装使用后,提高了花纸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好,3年半时间,回收机器价值18万元,获利16万元。特别是通过消化、吸收、改进许多机具,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如景德镇陶瓷机械厂制成的湿式除铁器、真空练泥机、自动液压榨泥机、滚压成型机,性能达到国际水平,有的获省科技奖,产品畅销全国,价格比进口便宜1~3倍。
  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景德镇的技术、设备引进,又有新的发展,除陶瓷工业企业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机具、仪器520多台以外,电子工业企业投资1500万元,从日、美、法、联邦德国、瑞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成313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使电子工业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产品行销全世界。金属陶瓷反射管、薄膜介质可变电容器、压电蜂鸣片等十多种无线电原器件,畅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有39个主要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其中有1项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9项产品获国家银质奖。
  80年代,引进国外资金7000万美元,大小合资项目达29个。
  第三节 科技文化交流科技交流 元代至清,外国学者赴景德镇考察后,所著的陶瓷著作,翻译中国学者的陶瓷名著有10余种。如日本学者争相传抄、翻译中国科学家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法国传教士昂特略可莱著的《中国陶瓷见闻录》、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著的《中国》第三卷、日本农工省技师北村弥一郎著的《清国窑业考察》、法国学者著的《中国陶瓷制造术》。法国学者萨尔特尔翻译的蓝浦《景德镇陶录》,英国驻华公使馆医生希尔和法国学者汝莲翻译的朱琰《陶说》等,对推动英、德、法、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陶瓷业的兴起与发展,均起到一定作用。1713~1716年,德国迈森瓷厂陶瓷匠师柏特格,掌握了粘土中添加高岭土的科学配方,生产出大批精美陶瓷,成为欧洲陶瓷史上的一位科学家。1748年11月,英国“弓”瓷器工厂在艺术家兼厂长弗来伊的指挥下,生产了仿中国青花描金艺术陶瓷,在中外陶瓷艺术交流史上占有一定位置。1760年,西班牙仿照景德镇御窑形式,在马德里建立“中国皇家瓷厂”,生产了6英尺高的大型瓷瓶。
  元至清初,景德镇与国际间之陶瓷科技交流,以外传为主。清末逐步转为传入,影响较大者,为绘画装饰,西方传入之肖像画、油画、铜版画、水彩画等,逐步被吸收利用,出现了使用西洋陶瓷颜料绘制的西洋花卉、希腊神话故事、欧洲风光等。景德镇陶瓷艺人,曾为葡萄牙皇后、美国华盛顿总统绘制肖像。稍后,又引入花纸、金水、瓷上贴花、彩金,使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增添新内容,且成本低、操作简、产量大、价格低,既扩大了出口,又为国内群众所欢迎。
  民国时期,外侮内患,经济凋零,景德镇陶瓷业气息奄奄,对外交流处于休眠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等国陶瓷专家来到景德镇市,市内的陶瓷科技人员也出国考察、实习。据不完全统计,1954~1959年,到景德镇的苏联、东欧专家学者达30余人,举行大小型技术座谈20多次,提供科学选矿、精制原料、机械制瓷、防止瓷器变型、仪表测温等建议及资料有100多种,同时,景德镇还先后翻译、翻印苏联、东欧关于机械制瓷、原料分析、工业用瓷制造等科技书籍36种,对景德镇瓷业逐步走上半机械化、机械化,均有一定影响。
  在这一时期内,景德镇根据国家与苏联、东欧等国的科技交流协定,也先后向苏联、东欧等10多个国家提供了精细瓷制作、色釉配方、一次烧成、陶瓷颜料的制作工艺等技术资料14种、180余份,提供陶瓷样品200多件。捷克陶瓷专家在景德镇陶瓷科技人员的配合下,亲手烧成了百圾碎(秋纹釉)大型天球瓶。苏联杜了夫颜料厂派员到瓷用化工厂考察、学习景德镇陶瓷颜料,取得良好效果。为感谢景德镇瓷用化工厂的真诚合作,1959年2月,通过苏驻华使馆,赠给瓷用化工厂一面列宁红旗。
  60~70年代,景德镇对外陶瓷科技文化交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转向日本、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日本工艺美术家代表团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松田权六、加藤土师萌、日本著名陶艺家加藤唐九郎,美国比姆美术瓷器公司、著名陶艺家比姆夫人海沦比姆等20多位专家、学者到景德镇考察,先后组织技术性座谈30余次,日、美等国家学者专家先后提供了无光釉、釉中彩、低温烧透明釉等重要陶瓷艺术、生产技术和最新信息86项。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技术人员,向来景学者提供了景德镇精细瓷烧制、坯釉配方、颜料生产等有关技术,对于不少国家的陶瓷生产进步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阿尔及利亚引进景德镇生产的双缸隔膜泵、双刀压坯机,并交流了细瓷生产技术,生产出优质瓷器。日本佐贺县一些陶艺家到景德镇参观和交流,学会异型瓷瓶的制造技术,还生产色调淡雅的艺术仿古瓷。
  1980~1985年,有英、美、法、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陶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景德镇考察、讲学、交流陶瓷科技信息,作学术报告。据不完全统计,举行技术座谈300多次,提供信息1000多项,技术资料和书刊50多种,为景德镇陶瓷科技人员及时了解世界陶瓷科技发展的动向,提供了新的信息。英国陶瓷设备和机械制造协会访华团,于1982年第三次来景,提供了陶瓷机械、窑炉、窑具和陶瓷颜料资料17种。1980年6月,美国陶瓷学会代表团访景有4位专家分别作了《卫生瓷和釉面砖成型与烧成》《降低陶瓷颜料铅、镉溶出量》等专题学术报告,对于实现建筑用瓷、花纸生产的科学化、陶瓷单机自动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景德镇陶瓷厂,通过交流、掌握信息,引进PH550自动压坯机,产量提高到每小时4000块,工效为摩擦压力机的10倍,质量也相应提高。
  走出国门、扩大视野,是80年代景德镇同国际范围内广泛交流的一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5年,景德镇有27批陶瓷科技人员,先后赴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留学、实习、讲学、技术表演。据报刊已发表资料统计,出国人员写出和翻译国外陶瓷科技资料130多篇,采集和吸收陶瓷科技信息40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景德镇陶瓷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仅据现有资料统计,利用国外信息,结合国内实际,先后研制成功了釉中五彩、釉中青花,降低花纸颜料铅溶出量、双锤振动筛、PF1 00型湿式吸铁器等50多种科技成果。1982年,陶瓷研究所组成节能考察组、赴欧考察,回国后结合景德镇陶瓷彩绘实际,采用微机控制和轻质纤维为炉衬的经验,试制成功微机控制间歇、节能烤花设备,比同类型老式烤花炉节能达80~100%。
  80年代,景德镇与国际间科技交流,除陶瓷之外,还扩展到电子、机械、医药、印刷、服装、茶叶等领域。据已有资料统计,国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来景,作实地考察、讲学、调试机具者达50批、150余人次。景德镇出国考察、实习的科技人员也有30多批、1 00余人。这些领域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景德镇制冷设备厂先后派出两批科技人员、技工,赴南斯拉夫、意大利考察,学习电冰箱生产新技术,意方派出技术人员来景德镇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经过全厂职工钻研,很快生产出制冷快、噪音低、耗电少的电冰箱,两年获利5000万元,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文化交流 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陶瓷,在国际上久享盛名。元末至清初,环球诸国帝王视为珍宝。清康熙十九年(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修建了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托里阿诺宫,专门陈列收藏景德镇青花瓷,其中有一只景德镇特制的青花茶杯用法文书写其母伯兰茜遗言。1 7世纪,荷兰生产出仿青花的陶瓷,18世纪初,路易十四和曼德侬夫人还委托商人到景德镇订制了夫妻俩穿中国绸缎的华丽服装的瓷雕,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各国王公大臣酷爱景德镇艺术瓷器,波及各国市民,求者日增而难获,从而出现世界陶瓷艺坛仿效中国瓷艺术风格的风气。德国迈森瓷厂、意大利威尼斯瓷厂艺术家用瓷用毛笔在瓷上描绘中国五彩花卉和风景,风行全欧。据现有国外资料介绍,17、18世纪,欧洲仿制中国景德镇艺术风格陶瓷的国家多达8个。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国际相互交流中不断地丰富,清代欧洲文化艺术影响最大者有素描、水彩、铜版画、油画等。民国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乾隆年间,瓷上描绘人物面目,其精细者,用写照法以淡红笔,描面部凹凸……”间亦有“绘碧瞳卷发之欧人,精妙无匹,西商争购”。晚清时期,景德镇出现在瓷上绘画无线条的人物风景、花鸟画面,则是吸收欧洲水彩画技法而涌现的一个画派。
  古陶瓷研究的学术交流,是清至民国时期景德镇与国际间交流的一个重点。英、法、美、日等国赴景考察古窑,古陶瓷、古矿山,或在其本国研究元、明之青花艺术者有10余人。清康熙五十八年,英国博物学家吉兰随英国使节来华,考察中国青花瓷,在他的《中国化学和医学观察报告》中叙述景德镇青花瓷颜料,认为主要成份是钴。英国学者普兰士顿著《明代官窑考》。美国学者约翰·亚力山大·波普对元代至正青花作专门考察,先后发表了《十四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器》,《阿特别尔寺的中国瓷器》两本著作。向欧、美人民介绍了景德镇独特文化艺术,使元代景德镇青花的研究,步入了新的台阶。
  古陶瓷研究的学术交流兴盛期,始于60年代。从1961年至1978年,除其中有4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交往外,13年间接待日、英、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国陶瓷考古学术团(组)1 1个。日本著名古陶瓷研究家小山富士夫来景德镇考察杨梅亭、湖田古窑遗址,景德镇市赠送唐至清古瓷片8枚,供作研究之用,小山富士夫在出版著作中,介绍14世纪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瑞典古陶瓷研究学者吉林斯瓦德到景考察后,回国作学术报告100余次,受到古陶瓷爱好者的国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尔夫的接见。
  随着对外开放方针的实施,景德镇同国际间的古陶瓷文化交流又有新的发展。1980~1985年,到景德镇考察古瓷窑遗址、高岭土矿遗址和古陶瓷者有24批87人。1982年1 1月,一次到景德镇市访问的各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26人,人数之多,研究项目之广,成为历史之最。在这一兴盛期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学院、陶瓷馆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陶瓷历史博物馆刘新园、白琨等发表的《湖田窑考察纪要》、《高岭土史考》、《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好评。加上陶瓷历史博物馆先后发掘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明代成化官窑,出土大批永乐、宣德、成化名瓷,使景德镇珍藏的明代成化斗彩瓷,跃居世界之首。更引起了世界古陶瓷研究界和收藏家的重视。国家中青年专家刘新园曾多次被邀请赴日本等地作学术报告,使景德镇古陶瓷文化产生了环球性影响。
  1980~1985年,先后接待了国外学者、美术家、导演、摄影家81人次,对景德镇历史文化现代文明作了考察、拍摄、描绘,使景德镇对外文化交流,走进一个广阔的领域。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席斯维坦·斯坦诺耶夫斯基访问景德镇,回国后,在一本介绍江西的书籍中,介绍了景德镇的文物古迹和精美的陶瓷。
  第四节 涉外管理景德镇有外侨,据传始于清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至浮梁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商昔机在上海开设怡和洋行,继在景德镇设站置瓷,有三四人驻镇。当时,县衙对洋人既崇又惧,更无外侨管理之言。对外国侨民有名义上的管理,则在民国18~37年间(1929~1948年),景德镇的外国侨民,有英国传教士毕尔德夫妇,美籍传教士霍镇波、徐斯美以及泰籍士兵阿斯林等5人。
  新中国成立前不久,英、美籍传教士相继归国,外侨仅剩1人。随着中外友好形势的发展,景德镇外国侨民,略有增加,1973年底,全市有外国侨民5人,3女2男;以国籍而言,有日侨3人,菲律宾和泰国侨民各1人。5名外侨分别从事科技、医务、工人、手工业等工作,为景德镇的建设事业服务。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外侨所在单位对外国侨民十分关心。1974年,先后派员到居地进行访问;有病时,单位负责人探望。节日对其食品实行特别供应。1975年,招收2名符合国家照顾条件的外侨子女为全民所有制职工。1979年,安排1名日侨担任陶瓷职工大学日语教师。1974年,雕塑瓷厂技术员日侨丰增晏正,携妻儿归国,发挥其在中国学到的专长,在日本佐贺置窑烧瓷,产品风行日本和东南亚,称为“晏正烧”。近几年来,丰增带着日中人民的情谊,3次访问瓷都,受到友好接待,增进了友谊。1974年以来,先后有日侨、菲侨各1名因病死亡,现尚有日侨、泰侨各1人。
  第五节 对外宣传文字宣传 明代外国学者、陶艺家来华,归国后翻译中国陶瓷名著,流传日本。清至民国,10多部陶瓷名著,相继被英、法、日等国学者译成英、法、日文,发行全球。宣传的功效,至今犹存。外国陶瓷专家、考古界著书立说,无不引用明、清中国学者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十分重视利用文字开展对外宣传。据反映,1954~1959年,景德镇为适应同苏联、东欧、蒙古、朝鲜等国陶瓷界的友好交流,曾编写介绍景德镇以及景瓷制作的文字资料20余篇,计有10余万字。1976年,景德镇市外事部门还组织人员编写了景德镇概况、参观点简介,由国家旅游部门编入《中国概况》、《开放城市和地区参观单位简介》两书。以后,又出版了介绍景德镇陶瓷书刊、画册12种,发行量各有10万册以上。1978年,景德镇正式对外开放,对外宣传也相应加强。出版了彩色图片为主的中英文对照的《交通图》、《景德镇导游图》,1984年以后,又编写了《景德镇》画册,由省外事部门统一出版,受到中外读者的赞誉。1986年以后,又出版英文版《景德镇》书籍、《中国一瞥·景德镇》画册等21种,有效地宣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名城、风土人情。在开展对外宣传的同时,还注意了有选择地借助各国友好组织以及友好作家、记者、编辑之力,搞好对外宣传,从1980年至1985年,先后接待国外记者、编辑、作家415人(其中随团记者231人)。据了解,他们回国后,先后出版书刊40余册,发表文章61 0篇,举办个人展览30人次。
  实物宣传 早在宋代,景德镇淡雅的影青刻花瓷文化艺术已向海外传播,并于包装瓷器的木箱上书“大宋饶州浮梁景德镇”字样,箱内附染腊的瓷单,书写作坊之名称。日本德经岛塜出土的景德镇青白瓷盒,还有作坊的印记。明、清皇帝常以御窑瓷馈赠各国君主。如明郑和下西洋,携带大批青花、釉里红瓷赠送沿途诸国,并以瓷换物,运用产品宣传了景瓷的精美,宣传了中华悠久文化。民国年间,景德镇用实物参加国际展览,收效较大。1949年以来,在国家支持下,景德镇不仅积极筹建展览馆,向来华朋友进行宣传,而且大力筹办出国展览。据1953年至1959年统计,景德镇瓷出国展览达30多次,先后赴苏联、印度、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等17个国家展出,每次展出,观者如潮。1978来以来,赴国外展出的规模、次数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参加国际各种展览以及出国专展,共达65次,展出陶瓷珍品百万余件。景德镇陶瓷赴美展出后,促进外贸订货额上升。1984年,景德镇瓷器出国展览,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三连冠”,享誉全球。为运用实物对外宣传,还抓住参观点建设这个环节,使参观点数不断增多,内容逐渐丰富。1954年参观点为7个,1975年增至13个,现已达到32个,并从各个不同角度,突出景德镇的陶瓷特色。古窑瓷厂、陶瓷馆、陶瓷学院、艺术瓷厂等单位,成为外国友人、游客来景前指名要求参观的项目。
  口头宣传 景德镇运用口头开展对外宣传,始在明代,日本陶艺家来华习艺时,由镇民、陶工口头介绍。清代,法人昂特略可莱的闻名全欧的《中国陶瓷见闻录》,其大部份资料,概来自市民口述。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我还在基督教徒那里了解到许多情节”。新中国成立后,运用口头介绍、宣传景德镇和陶瓷历史、瓷都新貌是主要宣传形式之一。1954~1977年,接待国外友人80余批。有70多批均由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宣传部门、外事部门负责人接见和介绍情况,取得了明显的宣传效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蒋彝在其著作《访华归来话今昔》一书中,就运用景德镇市负责人的介绍为资料,大力宣传景德镇瓷业的新发展。1978年以来,景德镇先后举办接待人员培训班7次、培训接待人员300多人次。同时,还调整配备了翻译人员8名,有效地提高了口头宣传素质。在接待外国来访人员时,领导介绍和群众讲解相结合,使宣传效果更为突出,仅1979~1980年,两年时间,日本佐贺县伊万里市、岐阜县多治见市、土岐市、长崎县佐世堡市、波佐见市的市长、议长访华后,都出版了访华书刊,或在报纸上发表了专版,重点介绍了景德镇。土歧市还与景德镇市建立了友好联系,双方书信来往不断,还邀请景德镇市市长和陶瓷界赴日访问。
  电化宣传 据现有资料,民国年间有关景德镇陶瓷记录片,系英国白金汉宫拍摄,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当时系王储)与菲利普亲王结婚,中国政府赠给一套华丽典雅的双龙正德餐具,被摄入纪录片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为适应对外交往发展,有效地宣传景德镇及其新貌,60年代及70年代后期,相继拍摄了《瓷都景德镇》大型纪录片,协助长影、上影拍摄了《祭红》故事片、《瓷娃娃》童话片,同时协助有关部门拍摄景德镇陶瓷艺术、瓷城风光、文化名城、艺人生活等新闻纪录片80多次。1978年以来,景德镇市还配合国家旅游局以及国家与国外合作拍摄关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名城风光的纪录片8部。与此同时,根据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协定,协助日、英、法、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拍摄电影、电视纪录片24部,景德镇均占有一定篇幅,有效地扩大了景德镇在国外的影响。
  第二章 侨务第一节 侨情元至清,景德镇陶工赴东南亚及欧洲制陶,有的居留国外,据传,多至数十人。日本爱知县濑户市陶艺家加藤庶陶访景德镇时介绍:清代有浮梁陶工两人东渡在濑户传授赤绘(彩绘)之术。此外,尚有数以百计的彩瓷工赴广州从事广彩,在欧洲学者的协助下,彩绘有外文的画面、图案,其中有一批人随欧人赴国外从事陶瓷业。民国年间,出国定居者增多,大多数系赴外国攻读自然科学,因回国尚无用武之地,居留在外。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美、日本就有28人之多。
  从1973年1月至1984年2月,景德镇市侨务部门对侨情曾先后进行过4次普查。1978年7月,市民政局组成侨情普查工作组,深入城乡273个单位,历时3个月,全面进行摸底调查。对国内外侨务对象的职业、学位、职称、出国归国时间、侨居地址等基本情况,有个初步了解。据统计:全市共有侨务对象371户1369人,其中:归侨52户52人;侨眷136户537人;港澳同胞眷属161户690人;外籍华人眷属22户90人。国外华侨华人286人,比1973年1月调查时,华侨、华人129人增加一倍多。
  随着形势的发展,侨情亦有较大变化。市侨办于1984年2月,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城乡有侨务对象单位,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其结果是全市总共有国内、外侨务对象1054户3133人(不含乐平)。其中:国内侨务对象为445户2000人。较1978年的317户上升了20.20%;国外侨务对象有609户1133人。华侨、华人人数同1978年普查时相比增长三倍以上。同时,对国内外侨务对象其它基本情况也有所了解。
  华侨 据统计:景德镇市现居住在国外的华侨计261户490人(其中江西籍40户84人)。华侨人数较之1973年成倍增加,较1978年民政局侨情普查的统计286人又上升了71%。这些华侨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计23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国。
  侨居国外的华侨中,有硕士、博士、研究员44人;有教授、工程师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园主、医院院长、中学校长11人;有商人155人。还有原国民党军政人员5人(其中少将以上3人);共计235人,占华侨总人数490人的47.96%。
  华人 景德镇市出国加入外籍的华人139户、213人、分布在四大洲、16个国家。他们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等4个国家,据了解,经济上较有实力、科技上较有成就或社会上较有声望的知名人士共149人,包括经济界69人;科技界54人;文教卫生界19人;政界6人;原军界1人。上述人员中,有的是研究数理化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工业、教育界知名人士;有的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归国华侨 景德镇市有归国华侨38户42人,主要分布在陶瓷、电子、卫生教育等部门。30年代中期,胡绵芳是第一个到景德镇的缅甸归侨,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到市不久,就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奔赴抗日战场。另一名归侨柏禄松,于民国36年(1947年)参加解放战争。60年代中期,从缅甸、印尼来景德镇市安置的归侨计有78人;先后从外地调入景市的归侨22人;其他归侨5人,这些归侨分别来自缅甸、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9个国家。据在42名归侨中调查,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有24人(其中大学12人、中专3人),占总人数的51.74%,初中15人。晋升为工程师、讲师、主任医师的有7人,占归侨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六。二所归侨苏宜谦因英语特别好,于1982年被英国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原有归侨100户105人,来市后又有不少归侨被获准出国、岀境定居。据统计:1972〜1985年,归侨先后申请经批准岀国和去港澳定居的共61人,其中:在港澳定居的计46人;缅甸12人;印尼2人;新加坡1人。现仍有归侨42人。
  侨眷 景德镇市华侨、外籍华人眷属共234户1086人。其中侨眷147户690人;外籍华人眷属87户396人。侨眷人员组成情况是:工人、职员占大多数。科技、工程技术人员有7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正副教授2人;大中学教师34人;领导干部55人;干部18人;医师11人.以上共197人,占侨眷总户数的二分之一强。在这些人员中,有不少人在科技、医药卫生、工程建筑、陶瓷美术等方面有所造诣,是生产建设中一支重要力量。侨眷、港澳眷属分布面在陶瓷、机械、建筑、电子、卫生、教育、文化等20个系统、4个区、3个部属单位和2个省属企业。主要集中在陶瓷、卫生、教育和部属昌河飞机制造厂,以陶瓷最多,计有80多户,占侨、港澳眷属407户的五分之一。由于有些侨、港眷属海外亲人财产需要国内和内地亲属去继承,有些是夫妻长期在异国、异地分居,要求团聚而出国出境定居。据了解,1972〜1985年,侨、港眷属经申请批准出国岀境定居的共28人,其中:定居美国2人,阿根廷1人,香港13人,澳门12人。此外,本市赴香港、澳门地区定居的港澳同胞209户430人,在本市港澳同胞眷属有172户754人。第二节 侨政市侨务部门根据侨务工作实际,重点做了以下工作:维护侨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利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规定,侨务部门及各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坚决维护侨民利益,对“文革”中被挤占的华侨私房,均在调查和取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坚决予以退还。至1985年底,有7户华侨私房、面积445.26平方米,全部归还了房产权和使用权。对2户侨眷要求解决在外省、市被超改和挤占华侨私房的申诉,市侨办为着维护侨益,去函浙江上虞县、哈尔滨市侨办,请他们协同有关部门调查,按政策规定给予解决。后据本人反映,当地侨务、房管部门已依据既定政策归还其房产权和使用权。1984~1985年曾发生辱骂攻击归侨、冒领侨眷汇款2起侵侨事件,市侨务部门会同当事人所在的部门和单位,对攻击归侨人身者进行批评教育,令其赔礼道歉。对冒领侨眷汇款的,如数追回款额。从而维护了法律尊严,保护了侨益,挽回了影响。
  尊知重才 对归侨侨眷中的知识分子,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为“文革”中受害的知识分子恢复名誉,大胆放手让其工作,关心他们,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团结奋斗,并积极改善他们的居住、工作、生活条件。对已具备入党条件的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及时向党组织推荐吸收他们入党。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干部“四化”要求,热心为人民服务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干部,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建议,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据调查,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据省陶瓷公司、电子工业公司、教育、卫生、机械工业公司等19个部门统计,至1985年底,共有63名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入党,其中归侨6人,侨眷57人;提拔到领导岗位的55人;其中:县局级以上领导9人,厂级领导20人,正副科长26人;晋升为正副教授、主治医师、工程师等64人;被选为省、市、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共36人;担任全国妇联执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和省、市侨联委员等16人,充分体现了党的侨务政策,调动了广大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适当照顾 积极贯彻“根据特点,适当照顾”原则,对归侨、侨眷及他们的子女就业、住房分配、调资、升学、参军、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农转非等方面均给予适当的照顾。有不少部门和单位还做出了具体规定。昌河、瓷用化工厂等单位对归侨侨眷就业、住房分配明文规定增加5分到10分。据了解,至1985年底,各有关部门已安排152名归侨侨眷子女就业;87户归侨侨眷分得2室或3室1厅新住房;有少数任县局级以上领导和主治医师、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还分得面积较大设备齐全的住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19对两地分居的夫妻得到团聚;侨眷6户16人按政策规定由农转非,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还给5名归侨侨眷子女调动工作单位和调换工种;对6名贫苦老归侨一次性救济金额计4350元。1984、1985年,为归侨侨眷子女升学出具侨属身份证明75份。其中:照顾录取大中专2人;照顾到重点中学就读者12人;未上普通中学录取线14名侨眷子女亦给予照顾录取入学。对此,广大归侨侨眷异口同声说党的侨务政策好,表示要为“四化”建设,振兴瓷都贡献才智与力量。
  思想教育市侨务部门一贯重视对归侨侨眷的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加重视和加强对归侨侨眷的政治思想教育,曾多次召开全市性归侨、侨眷报告会、座谈会,宣传党的侨务方针、政策;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继续发扬爱国爱乡热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瓷都而努力。各单位侨务干部还根据全市的部署,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动员他们积极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力开展民主与法纪等一系列教育。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归侨侨眷的特点,于1975、1985年,先后两次组织归侨、侨眷赴风景名胜、革命遗址等地参观,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82年,利用表彰先进大会,对广大归侨、侨眷进行学先进、见行动的教育。此外,有少数单位为提高归侨侨眷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举办了业余夜校短期培训班,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多内容、多形式教育,提高了广大归侨侨眷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人人争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公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据统计,1979~1985年,归侨侨眷被评为本单位、系统、市、省和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共257人次。其中:省、市劳动模范4人。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发表各种专业论文计177篇。市第三医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侨眷吴钟山先后发表了10篇医学论文,1985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省和全国卫生战线劳动模范。
  第三节 接待改革、开放总方针、总政策的不断深化,各项侨务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来市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5年,共接待来市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计881人次,其中:华侨291人次、外籍华人288人次、港澳同胞302人次。在接待上述人员时,本着“热情接待、多做工作”的方针,以礼相待、、热情服务,受到了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好评。如1985年接待江西省侨办邀请的美国、巴西、荷兰、日本等国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一行10人时,市政府侨办领导亲切接见和交谈,并请他们参观宇宙、艺术瓷厂、陶瓷馆、古窑瓷厂等单位,带他们到友谊商店选购名贵的瓷器。他们一致称赞接待热情,服务周到,体现了祖国人民对海外赤子的关怀和一片深情。来市探亲、旅游、洽谈贸易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经过听、看、谈等形式,都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很快,新品种、新花面之多,瓷质之高,造型之美观,工艺之精湛,都是旧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青花、玲珑、粉彩等传统瓷的生产,除保持了原有的好传统外,还有所创新、发展,显得更有吸引力。1977年4月新加坡籍华人杨咸贤来市参观、洽谈贸易时说:“新加坡中国人很多,都喜爱中国瓷,特别是景德镇瓷器,青花、玲珑瓷西方人更喜爱。制作精巧、美观,又不含铅,销售前途远大。”1984年来市参观的港胞林文俊写道“巧夺天工,名闻中外。景德镇果真名不虚传。”来市探亲、旅游的华侨、华人和港胞,有不少是专家、学者名人。1978年8月来市参观旅游的美籍华人袁清,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哲学博士。1985年应江西省邀请的美国、巴西、荷兰、日本等国华侨、华人回国观光团中,有荷兰籍华人荷兰国立标本馆植物学家侯定,植物经济学博士刘素英。来市参观的名人还有全国政协常委霍英东的夫人、香港知名人士冯坚妮。祖籍江西、侨居美国54年的钟秋元,1981年第一次来市探亲,先后两次捐赠港币15000元支援家乡修建水库、水塘。1983年来市探亲的美籍华人陈玉庭先生,系美洲《华侨日报》要闻版编辑,他热爱祖籍国,十分友好,经常编发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稿件。
  第四节成 果市侨务部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侨务工作,多形式、多渠道为经济建设服务。
  科研 由于各项侨务政策落实,各科研单位积极为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归侨、侨眷提供工作、生产条件,使他们发挥自己才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认真进行科研,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据轻工业部陶研所、电瓷电器公司、六〇二所、昌河飞机制造厂等12个单位不完全统计:1979~1985年底止,完成各种科研成果57项,其中陶瓷方面31项,占整个科研成果56.14%。在57项成果中,有12项分别获国家、部和省、市级优秀成果奖。这些科研成果,一是促进生产的发展。如部属陶研所侨眷曾繁浩研究成“釉下堆花新工艺”,产量提高7倍以上,获国家发明奖。二是节约能源,提高质量。部属陶研所侨眷王利民在微型控制节约套式窑,负责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的研究成功,起到节约能源,提高质量的作用,西安大明宫工艺美术厂采用此法烤烧唐三彩,一级品率达99%以上,节能70%。1984年11月轻工业部鉴定通过,1985年获科技成果一等奖。三是填补空白。原电瓷电器公司侨眷徐希祉,1 980年负责试制50万伏高强度式支柱绝缘子和50万伏高强度防污棒式支柱绝缘子,通过省级鉴定,分别为国家超高压、高强度大棒型生产填补了空白,为企业创造财富百余万元,获江西省1980年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2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六〇二所侨眷马宇平制成“光弹斜射全场观测技术与装置”,经37个单位专家、教授鉴定,认为它填补了我国光弹斜射全场观测技术方面的空白。获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该项技术装置已在部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使用。四是延长设备使用期。昌河飞机制造厂侨眷傅婷婷应用液体静压支承新技术改造精化各类磨床14台,提高了磨床加工精度,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如工具磨床磨头轴承,原为滚动轴承,平均每月更换一次,改造后,一副静压轴承已连续使用8年,至今仍保持较高回转精度,获航空工业部1985年度科学技术应用二等奖。
  创汇 市侨办积极利用同香港瓷商联系和接待港胞的机会,向他们宣传和介绍景瓷的优、特点。1982年以来,港胞王庆丰、利丰、晋隆生、龚华利等27户瓷商年年同陶瓷出口公司签订购瓷合同,3年来计价3400多万美元。1982年,上述27户瓷商从该公司订购了一批粉彩瓷、玲珑瓷,贸易额达900多万美元。这批瓷器还由转口商销售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地区,扩大了景瓷在国外的影响。1983年,经侨务部门穿针引线,泰国华侨唐明秋7月向陶瓷友谊商店订购了一批陈设瓷,价值人民币1万余元。
  与此同时,市侨务部门积极配合中国银行,贯彻侨汇政策,争取侨汇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市侨汇收入,1969年共47笔3144.66元,1970年共45笔3134.48元,1978年共168笔28484.19元。
  引进 组织和派岀归侨、侨眷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引进先进技术。部陶瓷研究所于1979年推荐侨眷程祖慰募加轻工部赴日本考察组,学习陶瓷颜料、花纸制造工艺技术及考察日本陶瓷生产,先后在多治见陶瓷器意匠研究所和日本三乡瓷厂学习5个月。回市后,他根据在日本的考察结合景德镇生产实际,主持研究釉中彩和釉中青花,分别于1980年、1981年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与此同时,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利用海外关系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引进设备、资金等。1978~1985年,引进先进设备(压缩机组)631台、微型面包车收放机部件200件。有些单位自引进先进设备后,产量、质量、利润等同步增长,增强了产品竞争能力,市制冷设备厂经侨眷引进制冷压缩机组631台,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不断上升。该厂1982年利润仅9万元,1983年上升为20万元,1984年又增加到50万元,1985年达102万元。
  创办企业1985年8月创办的华侨工艺美术厂,就是由全市归侨、侨眷集资兴办的大集体企业。并吸收了6名侨眷子女就业。该厂主要产品是6〜50件高档薄胎花瓶和500件大缸、大瓶等,当年受益,共生产出各类大小高档薄胎瓶9600件,创产值8万元。获纯利12000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13个省、市,而且还远销美国、苏联、南斯拉夫等7国和地区,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全国侨联30周年画册上采用该厂提高瓷质的照片。
  改革创新 在技术革新活动中,许多归侨、侨眷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大胆探索使用新技术,不断创造新产品、新画面,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满足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据初步统计,归侨、侨眷创造新产品、新画面计有300余件。陶瓷学院、陶瓷馆、艺术瓷厂的归侨、侨眷从1978〜1983年,使用新技术,创造新品种、新画面26种。如艺术瓷厂侨眷创造新画面青花豆青釉葡萄鸡心坛15件、高白釉五彩玲珑薄胎皮灯4件,均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广大归侨、侨眷还对阻碍生产发展的旧工艺、旧设备进行改造。从1979年以来,共革新工艺和改造老旧设备200多项,被改进后的工艺、设备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72厂、陶机、印刷机械厂、瓷用化工厂等单位归侨、侨眷,共革新工艺和旧设备23项。372厂侨眷仅刀具革新就有10项,并写有7万多字工具制造工艺结构论文。获省、市、省国防工办科技大会奖。1984年景德镇市被批准为全省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两个试点市之一后,由侨务部门组织广大归侨、侨眷同本单位职工一起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市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市446名归侨、侨眷职工中,有90%以上参加改革经济管理、实行院长、局长负责制和进行承包。还有的归侨、侨眷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撰写有关陶瓷、其它工业和农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论文21篇。1984年,市建筑设计院一位侨眷领导针对过去设计吃大锅饭和技术经济责任制不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病,制订了技术经济责任制12条改革措施,实行了设计项目承包责任制、勘察工作量超额计奖等办法,贯彻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积极性,设计水平和质量大有提高。1985年,在同等条件下完成了60.27万元,比1984年增长了一倍多,超历史最高水平。
  有些归侨、侨眷不怕担风险,承包本单位面临关闭困境企业,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改变经营方法,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按技术贡献大小计奖,领导以身作则,主动找米下锅等办法,市蔬菜公司车队由1名侨眷采取上述办法,从而扭亏为盈,挽救了企业、增加了职工收入。
  第三章 旅游第一节 国际国内旅游国际旅游 景德镇的国际旅游始于明。清代来景德镇旅游者有世界各地人员,以英、法、日、美、意、德等国居多。康熙年间,外国人傅圣泽(华名)至浮梁,留下了外国风景、肖像的画法,清廷谕江西巡抚郎廷极,传傅进京,为养心殿造办处绘瓷。各国赴景的游客中,有不少文人学者著书和赋诗,介绍景德镇这个神秘之地。美国诗人朗菲罗有“……俯看全境如焚火,三千炉灶一齐熏,充满天际成浓雾,喷烟不断如转轮……”之句,形容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的繁盛。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驻香港主教海丽·克雷夫人,乘船溯昌江而上,到景德镇游览。回国后,在她的《关于中国生活、风俗、历史》一书中,介绍景德镇的山川风貌,陶瓷技艺,说:“昌江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水清澈,如同水晶一般……”。同时,也介绍景德镇瓷器及其烧造技法,从而吸引了更多学者、游客。
  民国时期,由于战火不断,交通阻塞,旅途艰辛,游客减少,但尚有不少专家、学者、游客、商贾赴景旅游,考察、采购工艺陶瓷。英国人霍布逊曾到景德镇、上饶等地游览,考察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发现了元代至正年间生产的青花云龙象耳瓶。美国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亦曾对元代至正年间和明代洪武年间景德镇的青花瓷,作了科学的研究和考察。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国际旅游事业,步上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但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经历了起步、停滞、恢复、发展4个阶段。
  1954年到1965年,景德镇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景瓷大量远销苏联、东欧,声誉更著,加上修建珠山宾馆、莲花塘招待所,旅游设施初步改善。苏联、东欧学者、游客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接待外国人、华人、华侨360余人。
  1966年至1972年,除少数华侨返乡探亲以外,旅游事业处于休眠状态。1972年开始恢复同国外的交往。1973年3月,成立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兼管旅游。至1977年共接待日、美、英、澳、新西兰等国学者、游客、华人、华侨等海外游人34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旅游事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省旅游部门在巩固南昌一景德镇旅游线路的同时,又增辟了南昌一庐山一景德镇国际旅游线路。为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1979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景德镇支社,隶属市外事办公室。同年,新建景德镇宾馆新楼,床位由140张增至320张,可供外宾下榻的有200张。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国家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后,国外慕名来景旅行游览者益众。
  1984年以来,市党政领导机关和外事旅游部门把发展景德镇旅游事业视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突岀特色,开辟陶瓷考古、白瓷彩绘、手工制瓷等新项目,以陶瓷特色争客源。同时釆取多种渠道,加强邻省横向热线联系,扩大客源,使景市旅游事业走向繁荣。1984年,全年接待外国人、华人、华侨等海外游人1305人。1985年上升到3157人,比1984年增长了1.41倍。1978年以来的9年间,共接待外国旅游者、华人、华侨等海外旅游者计13500人。
  国内旅游 景德镇的国内旅游,据可查资料始于唐。颜真卿曾到景德镇,住马鞍山云门教院数日,与陆士修联咏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之句。,宋至清,景瓷名日著,名人学者来景游览者益众。唐白居易、北宋范仲淹、苏轼、黄庭坚均先后至景德镇游览,留下诗文。南宋朱熹、岳飞等亦先后游瓷城。岳飞还为賜府寺题联,留下墨香。元代学者吴澄游瓷城,登楼赋诗,有“登高望芙蓉,麻烟起蒸窑”之句。明宋应星游瓷城,对景德镇制瓷术作精细考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中有较多记述。清乾隆年间朱琰至景德镇考窑器、访艺人,著有《陶说》。
  浮梁景德镇的文人墨客、陶瓷名家,亦把观景、览胜、登高、游览视为陶冶情操,丰富创作之源。宋代名僧佛印和尚,曾云游名山大川,广交文人墨客。明代陶瓷名家昊十九,常赴外地览胜。清代督陶官唐英,常游珠山胜景,登观音阁,探宝石,写出不少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国内旅游,逐年有所发展。革命前辈、文坛巨星、科技泰斗、影坛明星来景者,有谢觉哉、郭沫若、陆定一、马寅初、田汉、秦怡等共数十人。一般旅游客人亦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由解放初期21万人,发展到1965年35万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有较大发展。由1978年51万人发展到1981年的98万人。1985年增至1 15万人。其中港澳同胞1973~1977年共220人,1978年34人,1979年263人,1980年219人,1981年196人,1982年213人,1983年270人,1984年877人,1985年2498人,13年中共有4790人。
  1980年,景德镇市民间开始出现了“旅游热”。为适应广大游客需要,开辟了景德镇至黄山、庐山、三清山、石钟山、齐云山、龙虎山和景德镇至蓬莱仙洞、龙宫洞、圭峰、仙水岩等省内外旅游点的专线旅游,深受职工和青年学生的欢迎,每年游客人数近2万人。1984年以来,出现了工厂企业集体组织和群众自行结合旅游的形式。
  第二节 资源开发资源特点 景德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独具风格。最能吸引国外旅游者的,要数“三古一艺”,即古窑址、古陶瓷、古建筑和陶瓷艺术。
  构成景德镇陶瓷旅游的特色有:①现存的古瓷窑遗址与陶瓷文化遗迹有30余处,遍及城乡,数量之众,延续时间之长,为中外罕见。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瓷窑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烧造年代从五代至明中叶。又如高岭山是我国首先发展应用的制瓷原料产地,国际上对同类粘土都称为高岭(Kaolin),该山现尚存有古矿井、古码头、古碑文多处。这些都是历代学者考察、旅游必访之地。英国学者厄柯尔·桑·狄伦等学者参观中作了详细考察,认为此山确实为世界陶瓷文明作出贡献。80年代兴建的仿明、清御窑制瓷作坊的古窑瓷厂,采用古代传统工艺,仿制历代名瓷,被中外游客视为世界奇迹。②景德镇盛产名瓷,渊源已久。宋之影青,元之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青花玲珑、粉彩、薄胎、祭红釉,早已蜚声中外。景德镇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赴景观瓷,视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高尚旅游。陶瓷馆收藏的古今名瓷,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永乐、宣德官窑瓷器较多,特别是成化官窑斗彩瓷,位于世界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大传统名瓷,均有更大进展,青花梧桐餐具、青花玲珑瓷,连获国际金牌,更吸引众多国际游客,日本、欧、美、港澳出版的旅游指南,亦广为介绍。③千余年来,景德镇陶瓷名匠辈出。集书刊所载,仅明、清两代陶瓷名匠达数十人。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名师有300余人。他们继承并集中华民族绘画、雕塑艺术的精华,兼收西洋画技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陶瓷美术风格,使瓷艺成为中华民族瑰丽的珍宝,国外学者观赏后称景德镇为“中国画坊”、“美术之廊”,纷纷叹为“神笔”、“神技”。日本著名陶瓷家佐藤雅彦和名摄影家南川三治郎,就曾专访全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回国后出版画册、专著,称王为“中华国宝”。各国游客观赏名师表演后,纷纷要求来华学艺。根据国际朋友的建议,市内专辟了有名师指导的白瓷彩绘的专项旅游,深受国际艺术界的欢迎。
  已开发的资源 1985年景德镇市参观旅游点42个,比1978年的13个,增加两倍多,主要参观旅游点有:陶瓷馆 该馆始建于1954年,当代中国文坛巨星郭沫若题写馆名,馆内展地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古今陶瓷珍品和稀世珍品近2000件。集历代优秀陶瓷于一室,述千年陶瓷历史于一时,为国际和全国游客到景德镇的必游之地。
  古窑瓷厂 始建于1980年,由古建筑名匠,根据明清御窑风格,精工复制,厂内拥有陶瓷名匠150人和技工300人,精制历代名窑古瓷。参观游览时,可全睹官窑风姿。被中外陶瓷名流誉为“明、清御窑之再现”,“世界之奇迹”。
  陶瓷历史博物馆 建在城区西郊蟠龙岗绿树丛中,1979年兴建,集明、清民间古建筑精英,由“明闾”与“清园”组成。馆内分别展出明宣德、永乐、成化官窑名瓷和历代瓷苑名流的字画,使古建、古瓷、古画融为一体,集中反映景德镇陶瓷、建筑历史。人游其间,身临幽静古雅的境界。 高岭山 位于景德镇市郊东北部,距城区40余公里。元代在此采土制坯,使瓷质突变。经欧洲学者著书向世界介绍,环球相继采用,高岭土亦成为世界通用名词。中外游客至此,漫步古码头,攀登古山道,寻觅古矿坑,置身于松涛澎湃、山泉淙鸣的丛山之中,既是科学考察,又是一种风光享受。
  湖田古窑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区东南部湖田村,占地40万平方米,从五代开始烧造瓷器,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在堆积如山的瓷片中,有葫芦、马蹄、龙窑三处古窑遗存。1984年新建陈列馆。 祥集弄民宅 是全国第3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位于城区祥集弄1 1号和3号,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梁柱粗大,木质精良,纹饰粗犷,朴素典雅,充分反映明代景德镇陶瓷业兴旺,商贾富有,追求物质奢求,又避免超越《明会典》“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的规定,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明代建筑史,均具有科学价值。现该宅内,还陈列明代官窑瓷器,陶瓷珍品与明代古建筑交辉,融为一体,别有风彩。
  瓷用原料总厂 建于1958年,是一个陶瓷矿山经济联合体,主要从事陶瓷矿石开采和粉碎加工,为各瓷厂提供原料,年产10万余吨,全矿职工1500人。该厂注意解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安装吸尘、喷水设备,绿化庭院、美化厂容,使昔日粉尘污染单位,变为今日的省、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环境文明典型。在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同时,还保留了一个宋代古老的生产作坊——三宝蓬水碓,以溪水为动力,用传统方式制成优质原料。国际游客誉为“古朴真实的博物馆”。 宇宙瓷厂 1958年建成,职工近2000人。年产各式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艺术陈设瓷2000多万件,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地区。《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系列彩盘,畅销美国,现由该厂独家生产。艺术瓷厂曾被日本汉诗访华团誉为“满屋名陶使客惊”。专业生产粉彩瓷、薄胎瓷。有陶瓷美术家、技师100余人,画工800人,精绘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瓷。曾获国家金质奖,产品远销56个国家和地区。 为民瓷厂 始建于1958年,以生产出口瓷为主。有职工1800余名。瓷器洁白,造型美观大方,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产高美牌彩绘金菊茶杯,获全国日用瓷杯碟类第一名。
  雕塑瓷 厂建于1957年,是生产传统瓷雕的专业厂,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装饰方法,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品种有1000多种。“散花牌”传统人物瓷雕获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奖”。
  还有30个参观旅游点,包括大型瓷厂、科研单位、高等陶瓷学府、中小学校、古窑遗址、茶叶基地、风景名胜、购物市场等等。
  待开发资源 景德镇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尚留有不少陶瓷历史遗迹,是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现正在修复。其中有:风火仙庙 是明代为纪念官窑司火童宾所建,原庙内有风火神塑像,壁上有类似“陶冶图”壁画。清代督陶官唐英著有“火神传”碑文,门楣嵌悬唐英手书“佑陶灵祠”的青花瓷匾额。国外学者亦曾有著述介绍,故国际游客多次探询。
  龙珠阁 在城区中心的珠山上,唐有聚珠亭,宋有中立亭,明有朝天阁。冰立堂、环翠亭,清仍称环翠亭,又有文昌阁。民国12年复建,始称龙珠阁。该阁立于明、清御窑厂背后的珠山上,富有民族建筑的风格,英国学者普兰士顿访景德镇时,曾摄影著文介绍,因之举世知名。
  天后宫 奉祀海神之庙,宫内四壁,雕塑各种海船及海上景物,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相传为福建一瓷商输瓷出海,突遇风暴,祀海神免于复舟,且获巨利。瓷商因献资建天后宫,四壁木雕工艺,对研究“海上陶瓷之路”有一定价值。 此外,还有三闾庙明、清街道商店、闾门、古码头,臧湾完整清街以及浮梁旧县衙等景点25处。
  第三节 旅游安排线路 据文献记载:清代景德镇国际旅游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国外乘商船至上海,然后乘内河帆船溯长江而上,至九江,经鄱阳湖,进入昌江到达浮梁景德镇;二是从国外乘商船至广州,溯北江至韶关,乘马或坐轿过大庾岭,至赣州,乘帆船顺赣江而下,入鄱阳湖,转昌江至浮梁,旅途十分艰辛。
  民国年间,虽修筑景昌、景屯公路,但坎坷不平,故国际游客、商贾多走水路。一般是从九江、南昌乘船至景德镇。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旅游线路主要是景德镇—南昌。1978年以来,旅游事业发展,景德镇可供国际团体旅游线路增至6条。即1、景德镇—南昌—上海或广州;2、景德镇—鹰潭—上海或广州;3、景德镇—南京—上海或北京;4、景德镇—黄山—南京或杭州;5、景德镇—庐山—南昌—广州或上海;6、景德镇—鹰潭—厦门或福州。
  国内旅游线路亦有很大发展,现有线路15条。省内从景德镇出发分别至南昌,九江、庐山、龙宫洞、鹰潭(龙虎山)、三清山、圭峰、井岗山;省际旅游线路从景德镇出发分别至上海、南京、杭州、齐云山、蓬莱仙洞、黄山、九华山。
  交通 古代景德镇的旅游交通,以船为主,唐至清,国内文人墨客、国际学者、商贾,多以舟代步。既可长途旅行,又可沿途观景,虽艰辛,亦有乐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公路 公路交通目前尚占重要地位。全市现有连接省内外旅游城市和风景点的干线公路。国际旅行社景德镇支社,备有多辆旅游汽车,运送国际游客。交通部门还有旅游班车和客车,直达上海、杭州、黄山、武汉、南昌、九江、庐山、鹰潭等旅游城市和风景点。旅游进出风景名胜、名城重镇、可随意选乘,行止方便。
  铁路 皖赣铁路正式运行,南接浙赣、鹰厦,北连京沪。游客由南京、鹰潭中转,交通较为便利。进一步沟通了景德镇与国际游客集散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的联系,联接了瓷城与安徽黄山、杭州西湖、苏州园林三大名胜。景德镇每天还发出两趟旅游慢车。加上过往客车,均为国内旅游者提供了方便。
  航空 60年代景德镇设立了民航站。开辟了景德镇至南昌航班,但机场规模较小,只能起航小型飞机,运力有限,旅游空运任务比重较小。国家正在着手准备扩建或改建机场,国际游客渴望缩短旅程的愿望,不久可望实现。
  水运 景德镇的内河航运,在历史上已为国际、国内旅游做出贡献。1949年以来,尚有不少国内游客,乐于乘船旅游,遨游鄱阳湖,泛舟石钟山下,停泊浔阳江头,然后依长江而上下,每年作水上之游者,来往旅客达三、四十万人。
  项目 景德镇市的旅游项目,视旅客在景德镇停留时间分:一日游,参观古窑瓷厂、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馆、艺术瓷厂;二日游,增加湖田古窑遗址、水碓、为民瓷厂(或宇宙瓷厂)、雕塑瓷厂、人民瓷厂;三日游,再增加畅游昌江、红塔、建国瓷厂;四日游,增加高岭山、南市街古窑遗址。并根据游客的合理要求,适当调整,增加新的项目。
  另有专项旅游,主要是陶瓷专项旅游。古代已开始形成,如参观原料矿山、手工制瓷、考古等。当今正在开展的专项旅游,有:1.名窑考古。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总社视为一大特色的专项旅游。国旅南昌分社,已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4个名窑专项旅游,其中白瓷古窑、江西名窑两项,以景德镇为中心。2.白瓷彩绘。是国际旅行社景德镇支社,应国际友人建议而开辟的项目。游客可到艺术瓷厂,在白瓷上亲手绘自己喜爱的图画,也可聘请名师指导作画,采用中外文署名,24小时之内焙烧,带回作纪念。近几年来,作此项旅游者颇多。国旅南昌分社称为陶瓷研修旅游,被国际友人视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旅游。3.传统制瓷。国际游客可在古窑瓷厂用辘轳车亲手制作各种瓷坯,亦可聘请制瓷技工指导制作,游客可在6天内将成瓷带回。这一旅游项目,曾在北京、杭州召开的国际旅游会上进行展出和表演,受到各国旅游界的高度赞赏,认为“具有吸引力”。4.名城名山。是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南昌分社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出的一个专项。游览重点是景德镇、南昌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庐山。称为江西“金三角”旅游。这个项目,已延伸至杭州、南京、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山。深受国际游客的欢迎。
  此外,尚有陶瓷贸易、陶瓷与茶的旅游项目,各具特色。
  第四节 服务设施景德镇的旅游设施,经历了一个从设备简陋到设备基本齐全的过程。宾馆、饭店在平常能适应国际国内旅游需要。旅游车队已开始构成雏型,旅行社接待业务,能满足国际旅游需要。旅游商品购物点有了一定规模。
  宾馆、饭店 浮梁县志载:清康熙四年(1665年)兴建迎宾馆,地点在仪门外左边,这是清代县衙为适应外国学者、商贾来浮梁考察、贸易以及国内官员下榻之需。民国年间,外国人投宿的旅社、饭店多系私办,有中央饭店、共和楼、公和圃等处,设备较一般旅店为优,无卫生设备。 1954年至1978年,为适应外国学者、中外游客的需要,先后兴建珠山宾馆、莲花塘招待所、景德镇饭店、景德镇宾馆(现为宾馆一部)、曙光招待所,景德镇宾馆新楼。1985年后,旅游业发展,高峰期床位紧张,着手筹建与港商合资宾馆,并由国家旅游局贷款改造景德镇饭店。能接待外宾、港澳同胞的宾馆、饭店有景德镇宾馆、瓷都宾馆等处,总床位为500个。景德镇宾馆富有地方特色,在接待设施方面突出陶瓷,大楼内外镶嵌的是瓷砖,大厅陈列着富有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瓷,客房悬挂着陶瓷名家的陶瓷名画,餐厅装饰着大型瓷壁画,旅客使用的是青花梧桐餐具。一位美国学者住宿后颇有感触地说,“既住了店,又欣赏了瓷,颇有特色”。1982年,景德镇宾馆被评为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该馆客房部于1982年获全国旅游服务先进集体,受到国家表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供国内旅客住宿的饭店、招待所,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市现有国营、集体、个体经营旅店150多家,床位3600余张。 地方风味菜点 自宋以来,商贾云集,明、清督陶官员长驻于此,大型餐馆应运而生,为满足外来商贾和京官的需要,店主竭力经营,广招名师,故京、川、粤、扬名菜齐全。
  目前,主要餐馆有公和第一圃,是清代创办的百年老店。主要供应京、川名菜和地方风味。每年外国游客、华侨、港澳同胞登楼品尝者达400多人次。有瓷城酒楼,主要供应苏、浙名菜。有森太楼,主要供应江西和瓷城地方风味的菜肴。地方风味的菜点,有“金镶玉”、“船板肉”、“粉蒸肉”、“蓑衣鸡”、“酱爆肉”、“烧渣豆腐”等10余种。名点有“清汤(馄饨)泡糕”、“炒米粉”、“炒碱水粑”“发糕”(即海绵糕)等。
  近几年来,厨师张德生集中国传统烹调豆腐的技艺,独创豆腐菜400种,颇受中外人士欢迎,其所著《豆腐菜四百种》一书,已译成日文、英文,流传海外。
  旅游商店自古以来,选购陶瓷工艺品是国外游客的一项必要项目。近年,日、美旅行团购瓷万元以上者,屡见不鲜。为适应国际游客这一需要,旅游购物商店由50年代的1家,发展到80年代的4家。这4家商店为景德镇陶瓷友谊商店,主要经营工艺美术瓷,日用陶瓷,品种繁多,花色齐全;景德镇旅游服务公司,主要经营旅游瓷,工艺美术瓷,贝雕瓷、日用陶瓷,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江西省陶瓷公司经销部,主要经营批发工艺美术瓷、日用瓷、品种齐全,瑰丽多采;景德镇工艺美术公司,主要经营工艺陶瓷,古书画,雕刻工艺、玉器首饰。此外,尚有个体户经营的瓷器市场多处。 第五节 经济效益景德镇陶瓷工艺品、名牌瓷器,是全国旅游商品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全国旅游瓷销售额1 600万元。1 983年,市召开旅游瓷看样订货会议,展出旅游瓷1 525种,全国25个省、市订旅游瓷1 200万件,价值1 000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1985年全国销售和自行推销旅游瓷价值1850万元。国际旅游者购买旅游瓷成为一个重大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旅游商品创汇,为全省之首。1978年创汇5.4万元。1983年为1 9.3万元,1985年达到24.8万元。
  景德镇旅游收入,据江西省情记载:景德镇市区,1980~1 983年国内旅游收入1999.2万元,平均每年收入近500万元。国内旅游接待纯收入1983年为35.4万元。1984年为62万元。国际旅游收入(含食宿、劳务、交通使用),1978年达外汇券1.39万元,1983年为5.88万元,1 985年为30.1万元。为1978年的21.7倍。
  劳动就业 旅游的发展,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人员增加,扩大了就业机会。仅据旅行社、景德镇宾馆、旅游服务公司等3个单位统计,1978年,只有52人,1 985年达到241人。比1 978年增加了3.6倍。间接为旅游服务行业就业人数达1 450人,仅古窑瓷厂一家1979年~1982年,就业人数达310人。
  第四章 机构第一节 外事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各国的专家、学者到景德镇参观考察,开展学术交流。1954年,景市对外交往工作,多由市委书记赵渊亲自抓,市委秘书处具体管理,市委招待所(地址:财神弄)负责食宿。同年,市委决定筹建珠山宾馆(地点:龙珠阁)。1955年开始接待外宾。同年5月,成立市交际处,市委秘书处秘书兼任市交际处副处长,开始有外事机构,但无专职干部和办公地点。
  1956年2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正式成立交际处。1957年7月,由副市长石毅兼任交际处处长。下设秘书、交际两个科,有干部8人,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招待所。接待外宾的招待所主要是第一招待所。1959年,成立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与交际处合署办公,由副市长石毅兼任外事办公室主任,方金生为副主任,主管日常工作。
  1968年,景德镇市对外交往一度中断,市人民委员会交际处和市外事办公室撤销。景德镇宾馆改为招待所,后更名市革命委员会招待所。1973年3月,重新成立市外事办公室,编制由3人增至8人。至1985年市外办机构扩大,下设秘书、宣传、接待3个科,人员编制增至1 2人。
  第二节 侨务机构1959年至1968年,侨务工作由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管理,设一名宗教事务和侨务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副市长先后分管侨务工作。1968年至1973年底,由市革命委员会统战工作组负责兼管,具体工作由一名干部兼办,市革委副主任分工兼管。1983年1 0月,侨务工作由市革委统战工作组移交市民政局主管,具体工作由局社会科办理。市革委副主任、副市长先后分工兼管。12月,为适应机构改革需要,民政局将侨务工作合并于市外事办公室。1984年1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与市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增设侨务科,专门办理侨务工作。1984年1 0月,召开市归国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民主选举17名委员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王远谋、蔡祖叙、刘忠阳、陈九娥、苏宜谦、田慧娣、洪茂荣、黄汉、徐希祉9人为常务委员;黄汉为市侨联主席,苏宜谦、徐希祉为副主席。侨联内设组织、宣传、经济、文化、联络5个组。
  第三节 旅游机构50年代至60年代,旅游事业的接待工作,由市人民委员会交际处兼管。国际游客,多由交际处接待人员出面接待和陪同。70年代成立市外事办公室后,此项工作由外事部门主管,接待人员出面接待和陪同。1978年正式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景德镇支社,隶属市外事办公室管理。旅游业务管理开始走向专业化,并配备有翻译、导游、行政管理人员29人。其中有日语、英语翻译导游人员9人,专业和兼职导游人员13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建置志、自然环境志、人口志、城市建设志、政制沿革志、共产党志、民主党派志、人民代表大会志、人民政府志、人民政协志、军事志、群众团体志、公安志、司法志、民政志、人事劳动志、外事侨务旅游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