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542
颗粒名称: 民主党派志
分类号: K292.2
页数: 9
页码: 223-231
摘要: 景德镇市的民主党派,在解放前,只有“民盟”临时小组,余均为解放后发展。至1985年止,先后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景德镇市委员会。九三学社1985年始有社员,至1988年才建立景德镇市支社委员会,为照顾连续性,亦一并录入。在中共景德镇市委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以《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活动准则,共同协商国家和地方大事,在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民主党派

内容

景德镇市的民主党派,在解放前,只有“民盟”临时小组,余均为解放后发展。至1985年止,先后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建国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景德镇市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景德镇市委员会。九三学社1985年始有社员,至1988年才建立景德镇市支社委员会,为照顾连续性,亦一并录入。在中共景德镇市委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以《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活动准则,共同协商国家和地方大事,在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中,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章 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节 组织建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在香港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民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民主党派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
  1952年10月,民革江西省分部筹委会派罗羽珍来景德镇负责筹建民革景德镇市地方组织。当时从武汉转来民革成员1人,在中共景德镇市委的支持下,吸收两名城建部门工程师为民革成员,共有4人成立民革景德镇小组。1952年12月,民革江西省筹委会派魏光祖到景德镇协助工作,发展民革党员。1953年11月,成立民革景德镇市直属支部。1956年11月,民革江西省委会决定将民革景德镇市支部改为市一级组织,成立民革景德镇市筹委会。至1957年先后吸收35人为民革党员,按党员分布划分为民革市委机关支部、城建支部、医药卫生支部。至1981年底,陆续吸收13人为民革党员。1958年9月8日召开民革景德镇市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革市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革市委会机关被撤销,专职干部下放劳动。
  1979年7月8日,民革景德镇市临时领导小组成立,恢复组织活动。1980年7月恢复民革景德镇市委员会。1982年10月,民革市委会设秘书处、组织处、宣传处、对台工作组。1985年,民革市委会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祖国统一工作组、为“四化”服务工作组、文史资料工作组、妇女工作组、书画组等内部职能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并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民革市委工作。
  在民革市委会负责人和民革党员中,先后有县(区)政协委员5人,县政协常委1人,区政协副主席1人。有6人次担任过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委员,有3人任副经理、副校长、副局长等职务。有市八届人大常委1人。市六届政协委员12人,常委4人;市七届政协委员17人,常委4人,历届市政协副主席有6人次。省人大代表2人次。省五、六届政协委员各2人次;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民革成员中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主要活动民革市小组的活动,主要为学习时事政策,帮助成员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阶级觉悟,并参加婚姻法宣传、清产核资、普选工作。
  民革直属支部成立后,1954年组织成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积极投入“三大改造”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1957年夏,在中共市委整风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民革市筹委会成立整风领导小组,领导全市民革党员投入反右派斗争,由于极左思想影响,造成反右扩大化,民革党员中有9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9月,民革市委会成立后,遵循民革中央决定的“认真进行组织和个人根本改造,努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积极推动市民革成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坚定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的十年动乱中,民革市委会和各支部都被迫停止活动,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民革党员受到冲击,有的被揪斗和被非法逮捕关押,个别的被迫害致死。专职干部全部下放劳动。
  1979年,民革市组织恢复活动,工作正常开展。1980年7月,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推动民革党员和联系人士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统战政策,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台工作。1983年9月创办中山业余学校,招收高中文化补习班2个,学员90名。嗣后,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0个,招收学员562人,中医职业班2个,学员88人。为充分发挥民革成员中离、退休人员为“四化”建设贡献余热的积极性,于1985年6月创办“中山建筑设计咨询事务所”,后又成立“振兴社会审计咨询服务所”。
  第 二章 民主同盟第一节 沿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江西省支部委员会,于1948年下半年在景德镇发展组织。年底,成立中国民主同盟景德镇临时小组,有盟员3人,属民盟省支部领导。1949年上半年先后发展盟员13人,分为两个小组。1950年11月,在中共市委、市政府的具体帮助下,成立民盟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正式对外开展盟务活动。1952年10月,召开第一届盟员大会,成立民盟景德镇市分部,1956年5月,根据民盟中央的指示精神,易名为民盟景德镇市委员会。至1957年4月,有盟员61人。民盟市委会设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等职能部门。1966年,民盟市委会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盟务活动被迫停止达13年之久。1979年7月,恢复民盟市委机构和盟务活动。1979年民盟市委会恢复后,组织不断发展。到1986年底止,有盟员158人,主要分布在全市文化教育、陶瓷美术、科技卫生等部门。盟员中有教授、高级教师、讲师、中小学校长,教学骨干;有编剧、导演、名演员;有陶瓷美术家、工艺美术师;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主治医师等。盟员中,上层知识分子占总数的80%以上。民盟市委会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3个工作部门。同时还建立文教科技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小组、统战理论小组。按照盟员分布,设陶瓷学院、陶瓷美术界、一中、二中、三中、文艺、小学教育、老年、卫生、盟市委机关等10个支部;五中、十一中、乐平县等3个小组,共13个基层组织。盟员中有县(区)人大代表1人;县(区)政协委员8人;市人大代表3人,市人大副主任1人;市政协委员28人,市历届政协副主席有4人次;省政协委员5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有11人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从1949年上半年至1985年,民盟市委会先后召开过11次盟员大会。
  第二节 盟务民盟临时小组成立初期,除组织发展工作外,还为迎接解放,在宣传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安定人心方面,在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策动国民党浮梁县的军警起义和投诚方面,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为迎接景德镇的解放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1949年,民盟小组配合动员青年学生参军、参干,投入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工作。1950年后,动员和组织盟员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1953~1954年间,市中等学校逐渐增多,师资水平不高和师资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民盟分部组织盟员老教师分别召开教学经验专题座谈会。1957年初,民盟市委负责人和部分盟员参加中共市委及其下属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帮助共产党整风,7月市内全面开展了反击右派的斗争,盟内先后有11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或其他反革命分子,有7人受到开除公职、开除盟籍的处理。1958~1960年,在全国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和献智慧、献力量的双献活动中,民盟市委组织陶瓷美术界的盟员创作、设计新产品,在国家、省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获省级技术展览会一、二等奖共5个。
  1979年民盟组织恢复活动后,盟市委会邀请教育界的领导、教师和盟员就教育体制、学制、师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等问题举行座谈。邀请陶瓷美术界知名人士和技艺人员就培养新生力量、扩大创作队伍,解决陶艺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还与珠山、昌江两区文化馆联合举办“迎春书画展览”、“优生展览会”和“山水画素描”、“中国画在陶瓷上的运用”专题讲座。1983年试办“小学生升学文化补习班”,招收落榜学生202人,经过两个月的文化补习,90%以上考取初中。下半年创办“行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招收学员370人。其中经文化补习,考取大专院校6人,中专学校7人,技工学校20余人,高中30余人;陶瓷美术班为街道企业培训技艺人员30余人。1985年该校继续招收学员450人;并为艺术瓷厂、水泥厂开办青工文化补习班;陶瓷美术班培训学员30余人。1985年12月,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召开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民盟市委组织80余名盟员参加,有3人在会上介绍经验。有11人受大会表彰。
  第三章 民主建国会第一节 组织与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主要由从事工商企业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的人士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组成。是联系工商界人士的民主党派。
  1956年7月,由景德镇市工商界余昭华等人根据《民建会章》的规定,在景德镇市成立民建小组,同年8月,成立民建市支部委员会。1957年4月,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了《民建景德镇市委员会组织规程》,选举成立第一届民建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正、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及委员共13人。到1966年,共有会员65人。十年动乱期间,民建市委会被迫停止活动。到1979年7月,才成立民建市临时领导小组,恢复了组织活动。1980年7月恢复民建景德镇市委员会。至1985年,又发展新会员69人,会员为从事工商企业和其他经济工作人员。1985年底,实有会员97人。民建市委员会设秘书处、组宣处。1982年10月,将秘书、组宣两处改为办公室,另与市工商联设置共同工作办公室,有5名专职人员。根据会员分布情况建立民建机关支部、工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综合商业支部、妇女支部,各自推选主任和委员3至5人。
  民建市委会负责人和会员中,担任过市政府机关、市人大、市政协等部门职务的共有82人次。1966年以前有副市长1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2人,副局长3人;市人大代表16人;市政协副主席1人,常委3人,委员21人。1979年后有副市长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人大代表7人;市政协副主席1人,常委4人,委员23人,这些人员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管理,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咨询服务1957年4月第一次会员大会至1965年12月第五次会员大会期间,开展了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联系实际,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会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动员工商界群众与职工一道,参加企业的增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有些会员先后获得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58年9月,第二次会员大会通过了贯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决议,在全市工商界中掀起献技术、献力量的“双献”活动。同年11月24日,举办为时一个月的“双献”展览会,分类展出以陶瓷为主的实物377件和177幅图片。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3.5万余人次,受到市党政领导与有关方面的好评。
  1980年7月第六次会员大会后,与市工商联协作,组织和推动两会在职和退休会员探索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子,开展以陶瓷生产经营为主的经济咨询服务和工商专业培训工作,并举行了多次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和表彰先进活动。
  在经济咨询服务方面:一是为34家集体工商企业提供了创办、管理、技术指导、扭亏增盈等各种咨询服务,使这些企业共安置城镇待业青年2400多人。其中经两会退休成员的传、帮、带而成为陶瓷成型、彩绘加工、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共200余人。二是专业、专题经济咨询服务。先后提供市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关于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发展青花瓷生产、振兴中药事业、发展传统食品等咨询服务20多项。与有关部门协作,对一些工厂和商店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饮食、服务行业进行改革问题,提出调查报告和咨询意见。三是智力支边。1983年与有关部门共同组成“陶瓷咨询考察组”,先后到宁夏、云南、新疆等地的6个瓷厂,提出相应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受到接受咨询单位的欢迎和赞同,乌鲁木齐市瓷厂赠送“天山喜迎枝繁叶茂、瓷都来疆传经送宝”锦旗。1984年秋,介绍退休会员到宁夏石咀山市瓷厂提供16个新品种的设计和样品制作等咨询服务。并对其他瓷厂来函的咨询项目分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四是支援老区建设。1985年间,先后在市黄潭、福港、鹅湖等9个乡的老区和贫困地区作调查,整理了“面向乡镇企业,服务老区建设”的调查报告,并为黄潭乡和其他方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工商专业和文化培训工作方面,根据民建中央制定的“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稳步前进,讲求实效”的方针,从1980年起,与石狮埠街道合办业余学校1所;组织会员举办专题专业讲座和培训班34次,共培训在职和待业人员1.4万余人次。
  民建市委会还组织会员为“四化”建设服务,受到多方面的鼓励和表彰,曾被全国、省、市授予“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在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支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支边先进单位。在市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出力的经验交流会上,咨询培训服务组、妇女工作委员会分别获得奖旗。
  几年来,民建会员和所联系的原工商业者,受到全国和省、市级以及国营企业、区、街委的表彰共100余人次。
  第四章 民主促进会第一节 组织建设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江西省筹委会直属景德镇市支部于1984年8月成立。成立时只有会员3人,到1985年3月,会员发展到33人。其发展对象为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同月召开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民进景德市第一届委员会。到1989年10月底,会员发展到82人。会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43人。民进景德镇市委员会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和文教处等职能部门。还建了“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工作小组、统战理论研究小组。民建现有基层支部13个、小组1个、总支部1个。
  1985~1989年,民建市委员会负责人和会员中,参加市、区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6人。其中市人大代表3人(常委1人);区人大代表3人(常委2人)。任省、市、区各届政协委员共30人。其中省政协委员3人;市政协委员21人(常委3人);区政协委员6人(担任政协副主席1人,常委1人)。
  第二节 会务1985年初,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办“瓷都业余大学”,后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联合办校,先后开办马列主义基础、中文秘书、财务会计3个专业班。又与武汉市江汉大学联合开办函授站,开办经济地理函授专业。四年来通过国家成人高考招生,录取学员245名,已毕业学员174人,发给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文凭。经市教育局批准,举办业余简易职工高中班,通过市教育局举行的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经过2年业余学习,成绩及格者发给国家承认的高中毕业文凭。四年已招收学员90余人,已毕业学员65人。同时与瓷都科技信息培训部、市工业窑炉安装公司联合主办全国《陶瓷窑炉技术》进修班,培训全国各产瓷区陶瓷窑炉技术人员,第一期培训40余人。此外还举办其他各类补习班、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
  1988年7月,民进市委举行瓷都业余大学创办三周年纪念暨首届毕业生典礼大会。开会期间,民进中央委员会,民进省委会,以及中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对瓷都业大的教学成绩作了高度评价。
  支援老区建设、开展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教育界中的会员为老区、农村、厂矿的中学讲学辅导。1987年~1989年7月开展文教咨询服务部(1989年8月停止)。从1985年起、民进市委会连续几年牵头组织市各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四届“迎春杯”棋类比赛活动,参赛单位由第一届的17个发展到42个,运动员由73名发展到158名。市人民政府曾于1988年10月,授予民进市委会“热心支持体育事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从1984年下半年至1989年10月止,会员中获得市级以上的各种先进、优秀、劳模以及文艺、教育、科技等各类奖励的有103人次。其中全国的13人次;省级的31人次;先进集体12个(含全国文艺集体奖1个)。
  第五章 农工民主党第一节 组织建设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景德镇市地方组织始建于1980年7月,当时人数少,只成立农工党江西省委景德镇市支部。1983年10月,建立支部委员会,1985年3月,经农工党江西省委批准,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景德镇市第一届委员会。
  农工党党员1954年4月只有1人。以后延续了20余年,1980年1月,农工党江西省委员会致函王泽田,要求调查景德镇市农工党党员情况,以及组建地方组织的可能性。经中共市委统战部协助,陆续报请农工党省委批复,对解放初期失去组织关系由外调入景德镇市工作的农工党3名党员,同意恢复组织关系,后根据中共市委统战工作协议,以医药卫生界为重点发展了一批党员,至1985年3月,农工党党员已有35人。农工党省委给市地方组织配给专职干部编制,各方面条件已较成熟,于同月28日,成立农工党景德镇市委员会。
  农工党市委会现有基层支部11个(含乐平县1个支部)、党员95人(乐平县6人)。其中医药卫生界65人、科学技术界10人、文化教育界13人,其他方面7人。党员中有高级职称者16人、中级职称者55人。
  农工党党员中担任省政协委员4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政协常委3人、委员11人,区政协常委3人、委员7人,县、区政协副主席2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农工党景德镇市委员会成立后,组织和推动基层支部和党员,把思想建设放在工作之首位,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设有前进咨询服务部,开展医药咨询服务,送医下农村、工厂、学校共36次,为老干部、教师、农民、中小学生、儿童义诊达4800余人次;科技咨询项目有4项。并重点与浮梁县瑶里乡对口挂钩,为该乡建桥、建厂提供服务。还承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景德镇市辅导站(总校在北京),开设2个班级,85级有43名学生毕业,86级尚有36名学生接受辅导。
  第六章 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一批进步学者在四川省重庆组成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称“九三学社”。
  1985年,景德镇市开始有社员。1987年5月社员发展到12人,成立九三学社省直属小组。1988年9月随着社员的不断发展,成立了九三学社景德镇市支社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社员分布在轻工部陶研所、陶瓷学院、陶瓷设计院和医务界,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有工程师、讲师17人;副高级工程师、副教授16人;研究员级1人。社员中有省政协委员1人,市政协常委2人;委员5人,区政协委员1人,任浮梁县副县长1人。
  支社委员会为开发科技潜力,振兴瓷城经济,于1988年成立了以陶瓷科技为主的科技部。围绕科研、教学、设计方面的科技项目,服务于基层各工厂。一年多来,为江西吉安吉州窑攻克质量关、培训青花花纸技艺人员;为甘肃省敦煌市开发具有当地艺术特色的美术陈设瓷新产品;与江西大学丁松君教授合作研制新型稀土陶瓷颜料。同时还对安徽、福建、江西黎川等产瓷地做了大量的咨询服务。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建置志、自然环境志、人口志、城市建设志、政制沿革志、共产党志、民主党派志、人民代表大会志、人民政府志、人民政协志、军事志、群众团体志、公安志、司法志、民政志、人事劳动志、外事侨务旅游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