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排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4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排水
分类号: TU992
页数: 2
页码: 144-1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市排水1980年以来,先后建成昌江大桥东岸花坛——西瓜洲下水道、新村西路——人民广场下水道和东一路——里村下水道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城市排水 设施统计

内容

清代有一些依自然地形形成的零星下水道和窖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就地排放。
  民国初年,利用原有零星下水道,修建了两条总长3.3公里的排水干道。一条自莲花塘起,穿越5条街道(今胜利路、中华路、珠山中路、中山路和戴家弄)和4座小桥(原五龙桥、十八桥、蛤蟆桥、太平桥),至刘家弄口排入昌江,全长2.39公里。排水干道为窑砖卷拱结构,平均断面面积约1-2平方米,最大约2平方米,最小约0.6平方米,高为0.8~2.4米,纵坡比降不大于6%,起止落差为12.9米,中段坡度较小,部分地段有倒坡现象。另一条自求子弄起,经中华北路、中山北路至通津桥排入昌江,全长1.1公里,断面结构与第一条大致相同,纵坡比降为4.6%,其中青石街至太平巷段长约210米,有倒坡现象,从太平巷至出口处长约840米,落差为3.89米。两条下水道大部分为暗沟,小部分是明沟,用石板复盖。这两条下水道至今仍是市中心区主要排水干道。部分已从建筑物下穿过,走向曲折,维修困难。1935~1936年,在建设中山路和中正路的同时,修建了两条明沟盖板结构的沿街下水道。
  1949年,市区共有下水道7公里,主干道3.49公里,主要分布在中山路和中华路一带,服务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56年建成市中心主干道珠山中路下水道,全长1.07公里,从广场直通昌江,每隔40米设有一个检查井。1965年建成人民广场一樊家井下水道,全长2.89公里,排放工人新村的生活污水。同年还建成新风路下水道,全长1.08公里。1975年建人民广场一火车站下水道,全长1.44公里。1979年结合昌江东岸护坡建设,在沿江东路新建了一条从中渡口至昌江大桥有溢流口的截流式合流制排水干道,全长2.16公里。把沿岸原有的74个排污口截流引至昌江下游的西瓜洲排放,减少了对城区昌江沿岸的污染。沿岸护坡还设有通津桥、麻石弄、戴家弄、和刘家弄四个溢流口,上口沟底标高27.5米,出口沟底标高23.0米,坡度为2.5‰。
  1980年以来,先后建成昌江大桥东岸花坛——西瓜洲下水道、新村西路——人民广场下水道和东一路——里村下水道等。1985年,全市共有下水道51.52公里,其中干道39.8公里;设有阴井、检查井74个;多分布于老城区,均为雨、污水合流制,服务面积10.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0.4%,日排污量为6013吨。目前,东、西市区的排水设施尚未形成系统。东市区的排水口为南河,在新厂西路建有300米长明沟盖板下水道,曙光路、朝阳路等路段仅有横穿道路的沟桥。西市区建有新风路和沿江西路下水道,兴华北路(现瓷都大道,新风路口至西河桥下水道正在建设之中(1989年竣工)。官庄、丁家洲一带工业区的污水仍就近排入昌江下游。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建置志、自然环境志、人口志、城市建设志、政制沿革志、共产党志、民主党派志、人民代表大会志、人民政府志、人民政协志、军事志、群众团体志、公安志、司法志、民政志、人事劳动志、外事侨务旅游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