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371
颗粒名称: 社会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12
页码: 389-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9112年景德镇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计划生育、人民生活、民政工作、老龄工作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社会生活 计划生育

内容

计划生育
  【概述】 1991年,据市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共出生27541人,出生率为20.13‰,比省卜达的人口计划目标低2.36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到77.64%,比省下达的计划目标高11.64个百分点;施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52486例,占省下达任务的154.67%。1992年,计划生育工作更上一层楼,据抽样调查,全市共出生24512人,比上年少生3029人,出生率下降到17.7‰,比省下达的人口计划目标低2.4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上升到80.98%,比省下达的计划n标高5.98个百分点;施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42081例,占省下达任务的126.62%。两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严格执行《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1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计划生育工作,多次F发计划生育专题文件;1991年5月,市委抽调上百名市直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深入乡镇进行为期10多天的计划生育情况调查;市人大听取市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专题汇报并进行了审议,组织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专题视察;市政府办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关于计划生育的提案、建议5件。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狠抓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充实和扩大计划生育工作队伍,1992年底,市、县(区))、乡共有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405人,村计划生育专干455人。工作方法上实行分类指导,乐平、浮梁两县分别列入全省和全市重点管理单位,12个乡镇、街道定为全市计划生育单列单位。1991年起,县(区)六套班f实行领导成员对重点乡镇、街道挂点包干。各有关单位和群众团体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由孕后补救型向孕前服务型转变的良好势头。
  1991年,省政府向景德镇市颁发了人口计划目标完成达标奖,昌江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在国家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工作中,景德镇市被评为“求是”单位,荣获国家计生委颁发的“求是”奖;市计生委祝国香同志被评为优秀调查指导员;全市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市税务局和六〇二所曾惠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城市基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昌江区竟成乡、珠山区新厂街道、乐平县南港乡被评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于1991、1992年分别召开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表彰会,对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39个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121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戴启玲)
  【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1991年~1992年,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100%的县、区、80%的乡镇、街道成立了“婚育学校”,上万名青年和新婚夫妇以及85%以上的育龄人群在“婚育学校”里学习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知识,接受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受教育而达到90%以上。1991年,市计生委组织“婚育学校”辅导员参加全省讲课比赛,荣获优秀组织者奖;乐平县熊可英获个人一等奖.同年9月,为纪念中共中央《公开信》发表十一周年,市计生委举办了全市计划生育文艺汇演。每年的《世界人口日》,都举办计划生育座谈会,邀请各界人十座谈人口与计划生育。两年来,共组织6次全市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活动,通过举办“计划生育服务一条街”,组织秧歌队、腰鼓队、彩带队,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造舆论和声势。医疗卫生部门和市计生服务站在街头闹市开展计划生育咨询,为群众解疑释难。市电台、电视台和《景德镇日报》增大计划生育宣传份量,两年共发计划生育稿件100多篇。市计生委认真做好《江西人口报》的发行工作,连续两年获全省发行先进单位。党校、大中学校和“农民夜校”以及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都把计划生育列入教育内容。(戴启玲)
  【贯彻落实《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 1991年以来,全市举办学习《江西省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各类学习班65期,共有1585名专(兼)职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和考试。各县、区制定并经县(区)人大批准,出台了与《条例》配套的《具体规定》或《暂行办法》;印制下发8万多份配套文书。铅印,张贴3000多份《条例》和国家计生委颁发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市、县(区)计生委均成立政策法规科(股)和计划生育行政复议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准生证发放和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的文件。各乡镇、街道与广大未婚青年和育龄夫妇普遍签订了晚婚、晚育、按计划生育合同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查处历年来计划外生育的活动,仅1991年就清理出历年超生者3787人,并根据《条例》有关规定作了相应的处理。各级计生部门热情接待和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两年市计生委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750余件(次),其中直接查办16件。(戴启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出现新突破】 景德镇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起步较晚。1991年底,市计生委组织了30多名农村计划生育专干,送到市卫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计划生育技术培训。1992年4月,乐平众埠、临港两个乡率先建起了乡计划生育服务所。5月,市委常委会作出加快计划生育技术网络建设步伐的决定;市政府挤出经费扶助乡服务所的建设。市计生委于5月8日,在乐平召开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现场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自此,乡服务所和村服务室建设步伐明显加快。6月和9月先后又召开了2次服务所所长会议,就服务所的职责、服务对象、服务方向、服务内容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1992年底,全市共建县计划生育服务站2个;乡服务所51个。其中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达到一类标准的47个,达到二类标准的4个;村服务室331个,建所率达到92%(不含垦殖场),建室率达到52%。这些站、所、室建立以来、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教育、人员培训、避孕药具发放的“四大功能”。(戴启玲)
  【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保险】 1991年~1992年,各级政府把农村二女户结扎后养老保险工作列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签订了责任书。为落实投保所需的经费,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承担全市二女户结扎后养老保险费用的20~25%。各县(区)、乡镇也采取分级负担的方法,千方百计挤出资金,确保这项工作得到落实。1991年,全市为历年来已结扎的二女户4490人办理了养老保险;1992年又办理了1200人。同时,根据群众需要,还陆续开办了“独生子女备用金”、“独生子女少儿养老保险”以及“手术平安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新险种。(戴启玲)
  【发展计划生育协会】 1991年~1992年,全市共有各级计划生育协会1500多个,会员总数1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3%。建立“会员之家”2136个,“会员联系户”19175户。1992年,珠山区西郊街道率先成立了2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各级计生协发挥群众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开展活动,热心为育龄夫妇服务。据昌江、珠山区统计,1992年,计生协会会员送温暖做好事2151人次,术前术后服务11852人次,上户做宣传工作10568人次。浮梁县湘湖乡被列为中国计生协的项目点,他们利用国际计生联资助的电化宣教设备,深入村组巡回放映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录像120场(次),观众达9000多人次。市群艺馆、工人文化宫、八五九厂以及昌江区荷塘乡组织文艺专场,邀请市计生协业余文艺宣传队进行计划生育文艺演出,观众达4000多人次。1992年,为减轻农民负担,解决计生协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计生协开始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到年底,全市共创办经济实体14个,其中县级计生协创办1个,乡计生协创办10个,村计生协创办3个。同时,加强了各级计生协会干部的培训,1992年各级计生协举办培训班356期,培训计生协干部16908人次。(戴启玲)
  人民生活
  【概述】 1991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48060万元,比上年增长9.97%,职工平均工资增长8.51%,均高于物价上涨幅度。199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工资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073元,比上年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2%。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251元,比上年增长18.04%,扣除生活费用价格上升因素实际增长12.1%;人均生活费支出1179元,比上年增长25.8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9.55%。1992年,城镇居民收支继续稳步增长,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381元,比上年增长10.35%,人均生活费支出1288元,比上年增长9.2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收入实际增长3.03%,支出实际增长2.03%,收入实际增幅高于支出增幅1个百分点。
  1992年与1991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079元增加到1211元,增加132元,增长12.21%,为居民收入增加的最主要来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好转,职工的奖金、津贴、加班加点等弹性工资大幅度提高。1992年居民的弹性工资收入达447.9元,比1991年增长18.76%,比标准工资8.69%的增长幅度高10.1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92年与1991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消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食品增支较多。1992年人均购买食品支出为750.73元,比1991年增长12.24%,增长81.85元,占生活费增支109.18元的74.97%,是生活费增支的主要部分。在食品支出中,主、副食品结构变化明显,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1.54%下降为10.74%,人均副食支出所占比重则由45.92%上升为48.95%。(2)衣着消费增势强劲。1992年人均衣着支出173.78元,比1991年增长28.17%,衣着消费进一步向高档、配套、时装化方向发展。(3)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1992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120台,比1991年末增加8台,其中彩电55台,增加8台;电冰箱54台,增加4台;电风扇185台,增加10台;洗衣机66台,增加6台;录放相机9台,增加4台。(4)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而积由1991年的7.11平方米上升为7.16平方米,人均辅助而积(客厅、厨房、阳台等)由3.92平方米上升到4.07平方米;住房设施明显改善,至1992年末,有独用自来水的家庭户占96%,有独用厨房的占89%,住房设施配套户占3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居室装饰,追求住房美化的家庭越来越多。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在不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程中,农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据抽样调查,1991年,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686元,比上年增加27元,增长4.05%,比1978年翻了两番多;1992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全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792元,比1991年增加106元,增长15.53%家庭经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992年,每个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为642元,从集体得到的收入为70.14元,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为7.37元,其他非生产性收入为72.41元。每个农民从家庭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平纯收入的81.06%,在当年增加的106元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就占73.5%,即增加78元。农民的衣、食、住、用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2年,全市农民人平生活消费支出507元,其中食品支出302.81元,占59.74%,衣着消费支出46.68元,占9.21%,住房消费支出25.18元,占4.97%,用品及其他支出46.46元,占9.17%,燃料支出36.26元,占7.15%,非商品支出49.47元,占9.76%。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1)、膳食向营养型转变。首先体现在生活消费品现金的投向上,食品现金支出比重卜降及食品现金支出中主食支出比重下降,副食品及其它食品支出比重上升。1992年,人平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59.79元,比1991年增加20.97元,增长8.78%,其中人平食品现金支出133.91元,占生活消费品的比重由1991年的53.51%降至51.55%;食品现金支出中,人平主食支出由1991年的144.48元降至140.92元,下降2.46%,而人平副食品消费支出则比1991年有所增长。其次体现在人平实物消费量上,植物油、蛋类、鱼虾等的消费明显增多。1992年,全市农民人平消费植物油5.88公斤,比1991年的4.12公斤增长42.72%,人平消费蛋类1.41公斤,鱼虾2.26公斤,分别比1991年增长2.17%和20.21%。(2)、穿、用消费转向城市化。从衣着消费看由过去的“一衣多季”变化为“一季多衣”,而且购买方式逐渐趋向成衣化,1992年,全市农民人平衣着消费支出46.46元,比1991年增长13.05%,其中购买成衣支出的金额已占21.39%。从用品消费看,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量增加,1992年末,全市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31辆,比1991年增加12辆;拥有缝纫机50架,增加16架;收录机24台,增加6台;电视机63台,增加8台;电风扇65台,增加17台。彩电、冰箱等也已进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庭”。(3)、住房条件改善。尽管改革以来农民的居住而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但这两年农村盖新房的热潮依然方兴未艾,“安得广厦千万间”已从昔日的希冀与咏叹变为今日的现实,1992年末全市农民人均住房而积已达20.93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1平方米。(4)消费层次多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吃、穿、用、住等物质消费不断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渴求日益增强。1992年,全市农民人平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平文化用品及文化服务支出达32.24元,比1991年增长29.63%;人均用于技术培训的支出由1991年的0.53元增加到2.2元,增长了3.15倍。(周镇清)
  民政工作
  【概述】 1991~1992年,市民政工作坚持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项工作得到了发展。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有突破性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宣传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和《居委会组织法》。1991年,市民政局与景德镇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学习“两法”、加强“两会”建设有奖征文,与市人大调查组一起深入2县7个乡镇调查村委会现状,认真组织储田乡、经公桥镇村民自治示范乡试点,及时推广试点经验,指导和帮助村民依法开展自治。与此同时,先后在新村街道白蛇坞居委会和新厂街道为民居委会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居委会居民自治示范经验。截止1992年底,全市1500个村委会,240个居委会,全部依法组织了村(居)民直接选举班子,健全了内部机构,制订了规章制度,“两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民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两年来,全市城乡福利企业发展到76家,累计完成产值3159.61万元,实现利税279.22万元。乡镇敬老院庭院经济已经普及,1992年,院办经济收入17.6万元,其中,院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上的有42所,年纯收入超万元的有4所。社会福利有奖募捐销售额节节上升,1991年,销售72万元,1992年,销售214万元,仅此一项即为市、县民政部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0万元。社区服务稳步发展,珠山区近60%居委会举办了社区服务网点,1992年,全市社区服务网点已有145个,其中,宇宙居委会兴办服务网点11个,年产值594万元,创利税42万余元。市直事业单位也开始向经营型半经营型转变,1992年,经营收入近30万元。
  优抚安置工作上新台阶。据1992年统计,全市已有优抚服务组织439个,参加活动的有3万余人次,为优抚对象办实事6300件。对全市老复员军人“三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1272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家属享受定期补助,占复员军人总数的66.9%,比两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乐平、浮梁两县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每户每年分别达到350元和400元。两年来,已妥善接收安置了1031名城镇退伍兵,开发使用了159名农村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培训回乡退伍军人405人次,发展退伍军人专业户210户,组建退伍军人经济联合体47个。拍摄了军地两用人才电视专题片,举办“退伍军人的风采”征文和评选全市十佳退伍军人活动。
  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深入。1991~1992年,自然灾害频繁,全市先后14次遭受较大面积的冻、涝、风、旱等灾害。两年累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64.75万亩,成灾而积94.57万亩,因灾粮食减产82411吨,棉花减产676吨,油料减产682吨;损坏民房15999间,倒塌民房4111间,因灾死亡12人,死亡牲畜1355头。灾情发生后,各级民政干部都及时赶赴现场,查核灾情,安顿灾民,并先后下拨救灾款207.5万元,救济灾民5.2万户,26万余人,确保了灾民和三缺户安全渡过春夏荒和冬;荒。救灾救济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1992年底,全市农村已办互助储金会596个,覆盖而为村委会总数的98.8%,入会农户为总农户的97.8%,集资总额达555.9万元。两年共为农户投放救急解难资金727.6万元。救灾保险发展迅速。1991年,全市已有52个乡镇开展了家财和房屋保险,保险农户114423户,保险金额3417万元,交纳保险费6.834万元,全年因灾理赔2321起,赔偿金额22.18万元。1992年,乐平县农村民房保险率已达100%,浮梁县、昌江区也普遍为特困户民房投了保险。
  五保敬老工作在普及中发展提高。至1992年底,全市已兴办乡、村敬老院87所,供养五保老人960人,占全市五保老人数的24.44%。1991年、1992年分别维修、改造敬老院住房3300平方米和3100平方米。1992年,倾斜投入资金32万元,重点对县城及206国道沿线5所敬老院改建。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向法制化方向迈进。依法对市属213个社团进行清理整顿和复查登记,提出加强社团管理的8条意见。加强殡葬管理的宣传,举办“新风杯”有奖征文活动,促进移风易俗。两年累计完成尸体火化量3222具。进行乐平撤县建市的调查和报批工作,对昌江区、珠山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查,提出调整建议上报市政府。普遍培训婚姻登记员、整顿婚姻登记中的乱收费现象,初步清理违法姻婚,1991年,仅浮梁县就清理出违法婚姻1629对。办理全市申请结婚登记,1991年10476对,1992年10057对,准予结婚登记1991年10218对,1992年10048对;初婚数1991年19680人,1992年18096人;再婚数1991年756人,1992年2000人;再婚复数1991年71对,1992年78对。此外,两年共办理涉外结婚登记11对。开始地名资料补查和整理归案工作,及时纠证违章使用地名现象。1991年、1992年分别收容遣送687人次和602人次。
  自身建设有了显著进步。1991年起,民政工作的争先创优活动与n标管理紧密结合,制定了实施方案。基层民政工作已形成网络,全市53个乡镇100%建立了民政办公室,近90%的村委会(乐平县村公所)成立了民政福利委员会、互助储金会、红白理事会,村民小组设立民政联络员。城区9个街道建立了民政办公室,占全市街道总数的30%。加强民政干部培训,两年举办4期民政系统副科级以上干部学习、研讨班,参加学习培训共198人次,参训率达97%;举办3期基层民政办主任、民政助理员培训班,参训人员260人次,参训率92%。(徐小龙)
  【向苏皖灾区捐款赠物】 1991年5~6月,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各界群众纷纷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涌跃捐赠,支援灾区的号召,7月20日至10月29日,市民政局“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共收到全市374个单位和14万余群众捐赠的人民币87万余元;粮票2.4万斤;救灾物资18万余元,其中,玻璃钢艇5条,救护车2辆,药品44箱,以及大量衣被等。所有捐赠款物均已及时交由省民政厅转送给灾区人民,充分表达了瓷都人民对苏皖灾区群众的一片深情厚意。(叶自翔)
  【竟成乡幸福院以院养院】 昌江区竟成乡幸福院发展院办经济,增强自我保障能力。1992年,院办工业实现利税4.8万元,种养业收入1.56万元,院民人均年消费1500元。连续6年被省、市授予“文明单位”。过去,由于光靠上级拨款,院民人均月开支只有30元。为改变这一状况,先后办起了印刷厂、预制品厂,还开挖了鱼塘,种菜、养猪,开展多种经营。现在,院民人均每月生活开支90元,不仅吃得好,而且穿得好、玩得好。(陈大雄)
  【首次对新安江库区移民情况调查】 从1991年9月开始,市县民政部门首次对全市新安江库区移民情况进行了调查。据调查统计,1966年至1967年,浙江省淳安县先后有两批新安江库区移民迁入景德镇市,分别安置在浮梁县和乐平县境内的27个乡镇场,98个自然村。当时迁来的移民共计2416户,10807人,其中迁入浮梁县的移民有2146户,9307人,迁入乐平县的有276户,1500人。经过近30年繁衍发展,1992年,全市共有移民3948户,17021人,其中浮梁县有移民3469户,14635人,乐平县有移民479户,2386人。全市移民现有耕地21479亩,人均耕地1.26亩,人均口粮486斤,人均纯收入384元,均低于其所在县人均水平。为帮助新安江库区移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991年,F拨41万元专款,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建设项目22个,1992年,又下拨专款32万元,扶持移民发展生产建设项目22个。(刘德荣)
  【市社会福利院新院落成】 座落在西郊茶山上的市社会福利院新院主体工程和配套附属设施于1991年12月12日竣工,首批孤寡老人和婴、幼孤儿喜迁新居,市党政军领导和各界人士代表亲临祝贺。市社会福利院于50年代初,建于距市区5公里的西郊九皇宫内,道路泥泞,交通不便,加上房屋老化,年久失修,已不能适应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改善孤老残幼的生活条件,使社会福利院尽快达到对外开放的建设要求。1991年,将社会福利院新院建设列入了市政府需办成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并下拨迁建项目60万元,上级民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迁建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帮助,其中,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分别拨给扶助资金10万元和3万元,省民政厅拨给扶助资金4万元,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和市民政局投入7万元,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2万余元。工程总投资84万元,占地总而积10390平方米,建筑而积1908平方米。院宿舍为三幢三层组合结构式楼房,内有活动室12个,住房35间,设床位105张。附属设施为2层楼房,配有厨房、大小餐厅、浴室、理发室、医疗室等。新院开设老年部和少儿部,配备工作人员12人,收养孤寡老人和婴幼孤儿共45人。(叶自翔)
  【市按摩医院门诊大楼竣工开业】 被列为市政府1991年12件实事之一的市按摩医院门诊大楼11月18日竣工开业.大楼位于市广场北路莲花山丁字路口,工程总投资53.8万元,建筑而积975平方米,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有治疗按摩室、保健按摩室、中医针炙室、理疗室、挂号室、药房等医疗用房24间,按摩医院。门诊部原址在市莲花塘畔,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而积狭小,设施落后。且人员杂居,难以管理。门诊新大楼竣工开业,有利于按摩医疗事业的发展。(叶自翔)
  【社团清理整顿复查登记】 从1990年5月中句始,对市属社团全面开展清理整顿和复查登记工作。据调查摸底,全市共有市属各类社团213个,参加清理整顿的社团201个,占市属社团的97%。为做好这项工作,成立了社团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以民政部门为主的社团管理机构,确定23个部委办局作为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将部分社团按类别,分别委托市科协、社联、文联等单位承担社团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建立了民政部门侧重依法管理,业务部门侧重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体制,使社团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1991年11月,通过清理整顿,市属社团同意保留141个,撤并49个,解散9个。通过复查登记,有121个社团办理了注册登记,领取了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占市属社团的86%。已注册登记的社团中属自然科学类的32个,社会科学类的40个,文艺类的3个,体育类的10个,行业专业类的21个,宗教类的3个,联谊类的4个,福利类的1个。(邵桂荣)
  【港口村移风易俗受民政部表彰】 浮梁县经公桥镇港I口村移风易俗,坚持12年文明、节俭办红白喜事,不搞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以健康文明的“四会”形式来代替,即“娶亲开个欢迎会,嫁女开个欢送会,生辰开个茶话会,丧葬开个追悼会,既省钱省力少操心,又把红白喜事办得简朴热闹,庄重体而,深受村民欢迎。全村三分之二农户被评为“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基本做到了无犯罪、无赌博、无盗窃、无滥伐、无宗族派性、无封建迷信。1983年起,年年被评为“双文明村”,1992年11月,国家民政部授予该村“全国移风易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陈大雄)
  【乐平市被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乐平市继承和弘扬苏区传统,积极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活动。各级优抚组织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全县每年发动工、青、妇、学14500人次,为军人和优抚对象做好事2500余件,走访慰问优抚对象1700多户,送慰问品5500余件,价值4万元,为农村优抚对象助耕22万多个上,解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全县符合定抚定补条件的烈属、伤残军人、苏干、红军失散人员均享受了待遇,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开发使用较好。1992年11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决定授予乐平市“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徐小龙)
  【双拥模范(先进)受省表彰】 1992年11月22日,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决定授予景德镇市一批单位和个人“全省双拥模范(先进)荣称”:乐平矿务局鸣山煤矿、景德镇发电厂、浮梁县储田乡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80723部队401分队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乐平矿务局鸣山煤矿武装部长邹新森为拥军优属模范;景德镇军分区主治医师徐解放为拥政爱民模范;市为民瓷厂优抚服务中心、浮梁县天宝乡、昌江区竟成乡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武警景德镇市支队九中队、武警乐平县消防中队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西郊蟠龙岗居委会主任项玉清、民政局优抚科科长王小妹为双拥先进个人;武警市消防支队班长陈国强、武警乐平县中队指导员张杰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王兴觉)
  【乐平矿务局拥军优属谱新篇】 乐平矿务局有职工2万多人,其中优抚对象占10%。为做好新时期优抚工作,该局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企业目标管理,局、矿(厂)、工区(车间)层层建立了优抚服务机构,并根据烈军属分布状况,分片设立了30多个优抚服务网点,使拥军优属走向社会化、制度化、经常化,烈军属感到温暖,军人在部队安心。连续6年被省、市、县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1992年“八.一”前夕,省民政厅摄制《情暖军人心》专题电视片,向全省推广他们的经验。(陈大雄)
  【储田乡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100%】 浮梁县储田乡十分重视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创造性地把“区别对待”原则与“对口安置”要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退伍军人两用人才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大显身手,全乡64名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已达100%,其中有11人担任了乡村企业干部,13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1991年,该乡再次被评为全省“农村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卢金星)
  【刘木水治厂有方获殊荣】 昌江区竟成乡农民企业家刘木水,是1983年回乡的退伍军人,被安排到竟成瓷厂工作后,踩过匣钵,做过坯、烧过窑。改革大潮把他推上厂领导岗位,他运用在部队所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瞄准市场,狠抓新产品开发,使12个部优省优新产:品畅销欧美和东南亚。他锐意改革,狠抓内部管理,强化竞争机制,推行车间、班组职工全员承包责任制,联产计酬联质计奖,使工厂效益连年翻番。他先后救活陷入困境的乡村企业3家,累计创利税183万元,使之分别跃居全省乡镇一、二级企业的行列。由于刘木水治厂有方,政绩卓著,1992年,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他“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徐小龙)
  【陈月华创“压耳疗法”治结石病见奇效】 897厂中医师、退伍军人陈月华,从医20年来,刻苦钻研医技,热心为患者服务,来仅自采中草药治愈各种常见病1万多人次,并博览医著药典,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征服肾、胆、尿道等结石病难治之症良方,独创出一套压耳治疗结石病法。经过8年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治愈率达87%,尤其对膀胱结石的疗效为最佳。他用此法辅以中草药治疗,先后为2580名结石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医药费平均每例不足50元。还将自己的临床实践,运用《易经》中关于事物相克相济理论加以总结,写成《既济未济观在心理、生理与病理上的应用》、《钱学森的人体科学思想探讨》等学术论文,1990年在国际红十字会召开的“医易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1991年底,又从“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上捧回优秀论文证书。(陈大雄)
  【《江天万里图》创陶瓷壁画之最】 由陶瓷壁画厂工艺美术师潘凯声、李松泉设计,厂职工集体绘制的大型壁画《江天万里图》,于1991年元月制作成功,3月运抵黑龙江省仕木斯造纸厂雪松宾馆安装完毕,受到当地建筑界、美术界人士广泛好评。该幅壁画以近万块陶瓷而砖绘制而成,占墙壁223.72平方米,夺得瓷都壁画而积之冠。而且以独特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精堪的工艺显示了瓷都壁画的艺术特色,这幅壁画根据雪松宾馆大厅宽畅,一、二楼相连的建筑特点,巧妙安排一楼壁画以人间春色为主,二楼画而则为天上仙境,一、二楼梯间绘上装饰性祥云,使两楼之间的画而浑然一体。(徐小龙)
  【民福工艺厂新产品获国际发明银奖】 浮梁县民福工艺厂是一家仅有11名干部职工(其中残疾人6名)的福利企业。该厂在采用薄胎瓷特种原料配方,继承瓷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研制开发出座莲观音、圣诞老人、系列灯具等薄胎瓷雕系列新产品。这些产品造型新颖,工艺精湛,集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为一体,投放市场后,深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产品曾获国家专利.1991年11月,获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会银奖;1992年10月,又获北京国际发明会银奖。(徐小龙)
  【两项产品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 浮梁县福利食品加工厂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多次的研究试验,先后开发出“无铅含锌铜涂膜包装皮蛋”和“鹌鹑皮蛋”两项保健食品新产品,填补了市保健食品行业的空白。产品各项技术指标都优于部颁标准,包装美、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91年,两项新产品分别被省经委评为省“优秀新产品”。
  (叶自翔)
  【残疾人三项康复疗效明显】 1991年12月,市残联率三康手术队首次深入农村,对18例白内障,8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成功地实施了复明,矫治手术。1992年10月,市残联开设聋儿语训部,对12名适龄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大多数聋儿语训后能开口说话。截止1992年底,全市共实施白内障手术复明608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矫治200例,聋耳语训26人。经省残联三康办实地检查评估,认为市三项康复工作深入扎实,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95%。(陈军)
  【市残疾人体育代表团赴省参赛获好成绩】 江西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于1991年10月24日至26日在南昌举行。市残疾人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共57人,赴省参加射击、举重、田径、游泳、兵乓球5个项口的比赛,取得了市残疾人体育运动史上的最好成绩。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5枚、2项第四名、2项第五名、1项第六名、6项表演奖。荣获金、银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员分别是:李镇获截肢组S9级男子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100米仰泳3枚金牌;吕长林获截肢组S9级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杨华获截肢F7级男子跳远金牌;施文彬获截肢组TT8级,男子兵乓球单打金牌;付金钟获盲人组B1级男子400米赛跑金牌;方旋获聋哑组女子100米、400米赛跑2枚银牌;占长林获截肢组S9级男子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2枚银牌;付金钟获盲人组B1级男子100米赛跑银牌。(徐小龙)
  【淇头村成为江南最大渔网集散地】 地处乐安河畔的乐平接渡镇淇头村,人均不足3分田,村党支部发挥家家户户都有编织渔网技艺的传统优势,带领群众走出人多地少的困境,1988年,办起渔具加工销售服务中心,当年创产值480万元。1992年,渔网加工销售额稳步上升,经销专业户已增至全村总户数的40%,附近8个乡镇有3万多人前来领料编网,加工后送回淇头村由服务中心和专业户销售。为培育市场,发展生产,还成立了渔网协会,及时搜集市场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由于淇头村渔网价格低、质量好、服务优,全国众多渔网商、贩纷纷涌向淇头村订购渔网,淇头村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渔网市场。(陈大雄)
  【“德宝牌”中药保健口罩走销国际市场】 市中外合资贵进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得宝牌”中药保健口罩具有防治感冒、流脑、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14种常见病以及防晕车止呕之功效,自投放市场以来,以其新奇独特的劳保防护和家庭保健双重功能畅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在1992年中国旅游购物节(北京)——民用、旅游商品销售博览会上,“得宝牌”中药保健口罩荣获“金杯奖”,并以国内外订货量3500万只之巨荣获“畅销奖”。(陈大雄)
  老龄工作
  【概述】 1991~1992年,老龄工作围绕“五个老有”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到1992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3%。两县、两区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供电局及县、区各乡、镇、场、街道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80%的村委会和城市街道居委会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发展老年经济实体。两年来,全市已成立老年经济实体30家。年创税利10万元。消灭了景德镇市老年经济实体的空白。
  加强《景德镇老龄工作》内刊的征稿发行工作。两年来,共出刊物5期。接待来信来访62人次。建立了老龄工作季度例会制度。成立了乡镇、村级老年学校15所,在校人数1685人。共办培训班28期1560人次。先后组织了5批45名老龄干部到北京、深圳、桂林等地学习老龄工作业务知识。(徐仁新)
  【首次召开老龄工作表彰会】 1991年5月10日,市老龄委在百花饭店首次召开全市老龄工作表彰会。市、县、区有关部门领导以及1990年度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省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近4年来老龄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后老龄工作意见,表彰了18个1990年度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31名先进个人。
  (徐仁新)
  【“敬老日”开展登山活动】 1991年9月24日,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我市今年“敬老日”活动的通知》,市老龄委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退管会。市老年体协于10月16日,组织了全市200余名老年人到乐平〓崌山开展登山活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市老龄委名誉主任朱志良与老年人一道参加了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年人个个兴高采烈、精神焕发,充分显示出他们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的丰彩、既欢度了节日,又饱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徐仁新)
  【首批颁发市区七十周岁以上老人《优待证》】 1991年10月15日,市老龄委在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召开首批颁发市区七句以上老人《优待证》,1400余名七句以上(其中九十岁以上老人14名)老陶瓷退休工人领到了优待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徐仁新)
  【市六部门签发《关于兴办老年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了发挥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余热作用,1991年11月10日,市老龄委牵头,与劳动、人事、税务、工商、民政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兴办老年经济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如何兴办老年经济实体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实事求是对老年经济实体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为进一步发展老年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徐仁新)
  【宣传贯彻《江西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江西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市政府以景府办(1992)29号文件转发市老龄委关于宣传贯彻《条例》意见的通知,市老龄委印发《条例》单行木5000本,发至全市各基层单位。乐平县、昌江区的乡镇政府还出动宣传车逐村宣讲。乐平县1992年9月,以乡镇场为单位,组织人大代表和工、青、妇及老龄干部300余人,对全县贯彻实施条例情况进行了视察。解决处理各种歧视、虐待、遗弃老人事件130起,调解非诉讼民事纠纷720起,落实赡养协议500份,法院立案解决60起,有效地保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徐仁新)
  【举办全市老龄工作干部业务知识研讨会】 1992年5月25日~30日,市老龄委会同乐平县、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老龄委,在劳动保护教育中心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老龄干部业务知识研讨会,各乡镇、场、街道和企业的老龄干部5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学习了经省人大颁发的《江西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老年工作和老年学》,进一步提高了老龄干部的业务素质,加深了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徐仁新)
  【“中华老年报景德镇通联站”成立】 为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报道,根据《中华老年报》社的批示,“中华老年报景德镇通联站”于1992年7月23日正式成立。“通联站”聘用了10名热心于宣传报道,有一定写作水平的同志为通讯员。(徐仁新)
  【昌江区开展家庭敬老活动】 在1992年开展的第二个“国际老人节”和江西省首次“老人节”活动期间,昌江区老龄委改变以往社会敬老、单位敬老的传统做法,组织了一次别开生而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敬老活动。即:子女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为年迈的父母贴一副对联、放一挂鞭爆、置一桌酒席、送一件礼品的方式,给父母亲欢度节日,受到老人们的交口称赞。全区近1000名老年人在儿孙们家中真正过上了自己的节日。(徐仁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景德镇年鉴》(1991~1992年)的正式出版,是我市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市年鉴编撰的开卷篇。捧卷细读,收益不浅。深感广大编撰人员工作的艰辛,实可为敬;深获经验教训之心得,应为可喜;深受改革与开放实践之启迪,大为可贺。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