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355
颗粒名称: 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14
页码: 354-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9112年景德镇市教育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幼儿教育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教育 教师

内容

【概述】 1991~1992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有较大发展,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现有中学108所,其中初级中学90所,完全中学18所,1121个班;教职工5593人,教师4419人,其中高级职称136人,中级633人,初级1084人。小学598所,教学点691个,4386个教学班;有教工7239人,专任教师6845人,小学高级教师540人,小学一、二、三级教师3591人。9年制义务教育有计划,分步骤在全市实施,1991年有11个乡镇实施五年义务教育,5个乡镇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到1992年底止,有52个乡镇实施五年义务教育,18个乡镇实施八年义务教育。1992年有适龄儿童28763人,入学率为99%,在校学生154286人,年巩固率为98.64%,小学毕业学生25725人,升入初中17772人,升学率为69.8%,初中在校学生53277人,年巩固率为98%。毕业生7570人,(市区5598人)升入高中(含职业高中)3094人(市区1417人),初中毕业生录取小中专927人。高中在校学生9295人,招收高一新生3094人(职高1433人)。1992年有4644人参加高考,考入大中专院校1440人(其中重点大学136人,本科院校201人,省专321人,地市专科497人,中专285人)录取率为31%。
  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10个班,(其中弱智班7个、聋哑班3个)在校学生133人,毕业8人,招收新生91人,有教职工11人,专任教师9人。市聋哑学校1992年10月28日竣工使用。
  举办了中小学校长、书记学习班,教导主任培训班及班主任培训班,成立了教育督导室、政教科,聘请42位老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92年有8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126人评为省级“三好学生”,5人评为省级学生干部,319人评为市级“三好学生”,63人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62个市级先进班集体。
  全市3000人参加全省会考,优秀率达86.1%。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17772人,全而超额完成招生计划,有309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同时有927人考取各类小中专,比原定计划多录取284人。1440人高中毕业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取得了较好成绩,录取率比上年增长6.63%,外语成绩列全省第三名,理科为全省第五名,在全国和省级竞赛获得一批好成绩,市七中在初中教学竞赛中获一个全国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总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市一中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全省团体集体总分第一名;二中、乐平中学分获全国数学联赛团体总分第三、四名,5人获全国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22人获三等奖。
  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班)19所,其中职业高中11所,职业初中1所,普通初中附设职业班7所,在校学生3719名,今年实际招收新生1433名,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全市城乡职教开设了陶瓷工程,陶瓷美术、建筑工程、机械、纺织、家电维修、电子元器件、财会、幼师、文秘、汽车装配与维修、农学、蚕桑、园艺、牧兽医等专业。市职业中学学生在全省珠算计算比赛中,获学校团体第三名和个人加减算第三名,在全市珠算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个人一、二名,在全市珠算定级赛中15人获能手级选手,二人获能手一级和二级称号。
  1992年有350名中学校长,200名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有629名在职教师参加卫星电视师范学习,418人毕业,2964人在《专业合格证书》考核中获单科合格证书,604人获专业合格证书。全市高中教师合格率达49%,初中教师合格率达7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
  有成人大专院校4所,在校学生1414人,1992年招收新生606人,毕业学生241人,有教工375人,专任教师216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58人,初级职称105人,开设中文、政治、历史、数学、地理、生物、机械加工、陶瓷工艺、陶瓷热工、陶瓷工程、陶瓷美术设计、企业管理、中文秘书、审计等专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其中职工中等专业学校4所,教师进修学校2所),1992年在校学生956人,招收新生209人,毕业学生211人,有教工237人,专职教师114人,兼职教师20人,专业分工科、农科、医科、师范、文科、政法、体育、艺术等类别。1992年,农村扫盲工作进一步加强,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12350人,超过原定计划12.3%,成立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委员会。
  市技工学校是江西省重点技校,办学规模1200人,34个班,学校占地2万2千平方米,有教上13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6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52人,1991年招收新生535人,1992年招收新生718人,创历年招生人数最高纪录,1991年毕业学生391人,1992年毕业学生416人。开设了陶瓷工艺、陶瓷矿山、陶瓷装饰、机械加工、机电、汽修、建筑、化工、焦化、粮食、给水、商业经营、耐火材料、水泥等专业.
  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2262人,1992年招收学生760人,毕业学生646人,开设了师范、护士、助产士、医生、公卫医士、妇幼医师、检验士、药剂士、陶瓷工艺、轻工机械装备、陶瓷装饰材料、热工设备、财会、陶瓷美术、田径、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举重、篮球、划船、定向航模等专业。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47595平方米,现有教工422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人,中级职称教师65人,初级职称教师120人。两年来,各学校以“德育置首位,教学为主轴”的办学方针,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年瓷校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先进集体和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教师中20多人次的30多篇论文获奖,学生中有60多人次的100多篇作品获奖。
  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景德镇教育学院两所普通高校,两校在校学生2319人,1992年招收新生810人,毕业学生647人,有教工871人,专任教师40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8人,讲师118人,助教162人,教员48人。开设了陶瓷美术、企业管理、财会、审计、中文、政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农学、体育等专业,两校占地而积333180平方米,建筑而积96374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571.14万元。(汪初发刘书香)
  【六套班子领导教师节慰问教师】 1992年9月10日是第八个教师节,9月9日上午,市委书记江国镇、市人大主任李孝来、市长殷国光、市政协主席程新饶、市纪委书记查炳炎、景德镇军分区政委丁海滨等六套班子领导同志,分赴陶瓷学院、教育学院、市直中学、乐平县、珠山区、浮梁县、昌江区以及厂办学校走访,祝贺教师节,慰问教师。(刘书香)
  【市委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1992年2月市委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郑荣辉同志任组长,柯尔荣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市教育局政教科合署办公。(刘书香)
  【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景德镇分校成立】 1992年9月,成立了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景德镇分校,市教育局副局长吴炼金同志任校长,并召开了分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家长函授学校重在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刘书香)
  【浮梁县教育电视台建成开播】 浮梁县教育电视台于1992年9月20日下午在大石口举行开播典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国家教委,省教委、市党政领导,浮梁县党政领导及市教育局领导出席了开播典礼。浮梁县教育电视台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建我国的第四周期远距离教育项目之一,主要用于培训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改善边远山区教育落后状况,该项目于1990年正式开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价值15万美元设备,省、市教育部门投资9万元人民币的设备,浮梁县投资20万元人民币用于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
  (刘书香)
  【首届学生军训大会操比赛】 1992年8月12日下午,市教育局和市国防办联合举办首届学生军训大会操比赛,市党政军领导江国镇、周庭祥、龚农民、王延汉、汪宗达、李孝来、万彩凤、杨启村、丁海滨等出席并检阅了大会操比赛。参加这次军训大会操的有10所院校的400名学生,教育学院、七中获一等奖、六中、师范学校、一中获二等奖。(刘书香)
  【中小学危房改造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 1992年6月,由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组成的省政府检查组一行12人,在省教委副主任胡寿根同志的带领下,检查验收了中小危房改造工作。共新建和维修校舍83.0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一、二类危房全部消除,危房比例下降到0.56%,实现“一无二有”,已有35个乡镇村完小以上实现校园“六配套”。经检查验收景德镇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部合格。(刘书香)
  【省督学首次来市督导检查】 省督学张声源于1992年12月20日至24日,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关法规文件落实,义务教育实施进展的督导机构建设等三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珠山区六小、昌河中学、一中、乐平县、乐平中学、洪岩中学、乐平众埠镇、众埠小学、众埠职业中学、乐平一小进行了现场检查和指导。
  (吴剑文)
  【全省教育系统骨干企业厂长会议在乐平中学召开】 1991年10月18~20日,江西省教委在乐平中学召开全省教育系统骨干企业厂长会议。会议对乐中的乐东兽药厂在标准化管理,短期内增收节支的先进经验,予以肯定。(曹绍昌)
  基础教育
  【一中在“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获(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 其中获一等奖学生三名,获二等奖学生一名,获三等奖学生八名。(汤元芳)
  【成立校办企业“景中电声器材厂”】 1992年一中在九九九厂的大力资助下创办了校办企业“景中电声器材厂”。校厂挂钩,勤工俭学,兴办校办工厂走出了一条新路。(汤元芳)
  【华东城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召开】 华东城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1991年10月24~27在景市召开,研究会18个会员单位的54名代表参加会议,本届年会回顾上届年会以来的工作,总结了一年来研究会的成绩和经验,进行电教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和软件资料交流,研究今后电教工作的发展问题,学习景市电教工作经验,修订研究会章程。(刘书香)
  【聋哑学校教学大楼落成】 1992年10月28日,聋哑学校新教学大楼落成。聋哑学校教学大楼的落成是市残疾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不仅为残疾儿童入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标志着市特殊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聋哑人的一片爱心。(聋哑学校)
  【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视察聋哑学校】 1992年10月2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聋哑学校视察。详细询问了学校投资、基建、教学、师资等情况。
  (市聋哑学校)
  【余轩凌获全国“华罗庚杯”铜奖】 五中学生余轩凌获得第三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全市第一名之后,于1991年5月12日参加全国决赛获铜奖。
  (熊军安 胡菊芬)
  【刘忠琴获全国“希望杯”赛金牌】 五中学生刘忠琴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继1990年全市“玲珑杯”趣味数学一等奖后,1991年在第二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夺得江西省唯一的一块金牌。同年被评为1991年瓷都十大新闻人物。
  (熊军安 胡菊芬)
  【五中获第五届“祖冲之杯”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2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祖冲之》杯初中数学竞赛江西省景德镇赛区,五中学生汪胜获省级一等奖、鲁嵘锋、余志刚、吴士泓获省级二等奖,王炜莉、万泉、徐骏获省级三等奖,冯婷、罗健、胡林获市级奖。该校获得团体一等奖。(熊军安 胡菊芬)
  【全国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代表来市参观考察】 1992年12月7日,全国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会议代表来市对城区中小学教职工住宅进行了一天半的参观考察。市教育局长熊国材等同志全程陪同,代表们听取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情况,先后对六处教工住宅进行实地考察,对景市中小学教职工住宅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刘书香)
  【珠山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先进单位】 1991年5月27日,国家教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授予珠山区教育局、第一小学和第十二小学为小学语文(集中识字)教改实验先进单位。
  珠山区教育局的教学改革实验是第十二小的景山教材语文双科实验;第一小的景山小语教材单科实验;第七小的九年制义务教材实验;第八小的快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以及第五小、六小、九小、十二小等学校进行的省小学语文新教材实验。(洪荣久)
  【快乐教育、整改实验】 市第八小学根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运用系统整体观点和“组合质变”原理,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快乐教育整改实验。这项实验的主题是“快乐教育、减轻负担、提高素质、培育新人”。
  在六年的快乐教育整改实验中,学校初步总结和实践了兴趣性、创造性、激励性、活动性、合作性、协同性大实验原则。
  按照整改思路,学校以六年来实施快乐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为优化教育过程,优化教育心理,优化教育环境三大途径。
  六年来,学校实施快乐教育,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发展。学校的快乐教育整改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引起同行们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注。(刘珏珍)
  【第七小学伍辉获全国“华罗庚金杯”赛三等奖】 1991年3月,第七小学五年级学生伍辉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华罗庚金杯”数学邀请赛,获景德镇赛区小组一等奖,代表市赴吉林省参加五月初的决赛,荣获全国三等奖。(孙菏发)
  【珠山区荣获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珠山区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会的队伍的建设,注意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本身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因素,加强了科学间渗透性教育,在学生中坚持开展以“学雷锋、学赖宁、学十佳”为主题的系列化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1年1月,江西省教委授予珠山区教育局“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许峰)
  【珠山区10名小学生被评为全国“好少年、好儿童”】 1991年,在《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举办“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评选活动中,珠山区有10名小学生获得“好少年”、“好儿童”奖,他们是二十一小学的金琦(勤俭奖),十七小的邹立(健美奖),十一小的李志强(孝敬奖),一小的何迪(助人奖),七小的徐雨宁(勇敢奖),八小的杨桦(助人奖)、十二小吴婕(健美奖),二十小学的罗璇(好学奖),十六小的段小玲(孝敬奖)和九小的雷娜(健美奖)。(许峰)
  【珠山区教育局组织学生向灾区小伙伴捐款】 1991年,安徽、湖北等省特大洪灾发生后,珠山区教育局积极组织全区的小学生投入到“全国红领巾救助灾区小伙伴心进心、手拉手”活动中去,小少先队员纷纷表示“人人节省一根冰棒,为灾区小伙伴献上一片心意”。全区学生共向灾区小伙伴捐献4100余元人民币。(许峰)
  【市第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乡土教材实验】 从1985年开始,市六小在杜桂芳老师所在的年级四个班同时进行实验,编写了一组三课乡土教材--《可爱的家乡--瓷都》。介绍该教材的教学论文:《自编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爱的家乡--瓷都》“系列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参加了1988年7月在南昌召开的全省思想品德课研讨会交流,被选在大会发言,受到很高的评价,并被编入《江西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文选》,1991年10月,刊登于第二年的《小学德育》。该校编写《英雄的人民,可爱的瓷都》。列为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参加了全省在萍乡召开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研讨会交流。(程文铨)
  【七小、八小被评为省家教工作先进单位】 为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协调和指导,七小、八小建立了“三结合”家庭教育委员会,坚持学校与社会、家庭加强联系,共同抓好德育工作,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和开展活动,七小、八小被评为省、市家教先进单位。
  (洪荣久)
  【弱智儿童辅读教育】 六小弱智儿童辅读班9人,经过五年学习辅导。完成了初等教育任务,于1992年7月小学毕业。
  (王年发)
  【第十九小学举办首届“红领巾艺术节”】
  1992年5月28日,十九小隆重举行第一届“红领巾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表演了精彩的团体操,快乐地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蹦蹦跳”和“多人踏板齐步走”的游戏。二(1)中队举行了“演、唱、说、笑、谈”等形式,表达了对党和祖国无比热爱之情。下午,粉笔画比赛把艺术节推向了高潮。
  小学举办“艺术节”在市尚属首次。
  (许峰)
  【第十一小学被评为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先进单位】 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体育锻练标准》的工作中,一年来全校《标准》实施普及率达100%,学生《标准》达标率为96.8%,被评为全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先进单位,受到省体委的表彰。(邓林凌)
  【珠山区小学生在全国性作文比赛中获奖】
  在《我爱我的家乡》全国征文活动中,一小黄百的《捏雕新秀》、十二小于长恺的《四张照片》、十一小于冯桔的《美人祭的传说》三篇文章被选入引卷丛书的“江西分卷”。
  全国“小语报杯”王百宗俄文大赛,珠山区9名学生获奖:十七小徐志群获二等奖、十二小陈中维、一小胡雨波、七小曹志瑜、邓颖平、顾亦扬、十一小方建辉、蒋婷、宋兰获三等奖。其中十七小徐志群的《太平窑情趣》,七小曹志瑜的《爸爸也需要理解》,一小胡雨波的《竞选班长》,七小顾亦扬的《今天我当家》,十一小的《家乡的碱水粑》等五篇选登在全国发行的《中国小学生500字俄文精选精评》一书中。(刘菁)
  【珠山区校办服装厂开办】 珠山区教育局,校办工艺公司为贯彻省教委“关于中小学统一着装”的文件精神,于1992年4月3日在第二十一小挂牌开工。经工厂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仅用55天时间制作校服13000余套(件),使全区少年儿童在“六一”儿童节统一着装。(吴和平)
  【第一小学教学楼改建施工】 工程于1992年3月初全而动工拆建,计划投资180万元,建筑而积4100平方米,基建经费由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区政府三家分担,按计划于1993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洪荣久)
  【中、小学生统一着装】 市教育局为贯彻中央及国家教委的指示和赣教普(92)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景德镇地区校服生产计划方案》,并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各厂办学校发出《关于在景市、小学、职业中学推行统一着装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逐步实行统一着装。
  (刘书香)
  【22名同学在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获奖】 市二中在199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获全省团体总分第二名,市二中饶俊、潘峰获一等奖,一中、二中、三中、乐平二中共八人获二等奖,一中、二中、乐平中学、乐平二中、市六中、七中、黄泥头中学的同学获前12名。(刘书香)
  【全省首届中招考试命题研讨会在景市召开】 1992年10月21日全省首届中招考试命题研讨会在景市召开,各地(市)中招办负责人和各学科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是研究中招考试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如何指导复习、命题的基本原则、办法及作用,会议还商讨了1993年中考各科复习范围。(刘书香)
  【四名初中生考取科大预备班】 第二中应届初中毕业生潘峰、王雪娜、杜明、饶俊,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预科班录取。
  (刘书香)
  【《景德镇陶瓷传统彩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1991年市电教馆摄制第一部陶瓷职业教学电视片《景德镇陶瓷传统彩绘》1--3集。拍摄该片得到著名陶瓷艺术家张松茂、戴荣华、辛青山等人的大力支持。
  这部电视片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收购并于同年12月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
  (电教馆)
  【8人被评为1991年度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个人】 经全市各县教育局、学校选评,陈长水(珠山区)、胡平(昌江区)、陈明科、郑玉炎(乐平县)、殷文杰(浮梁县)、李晓荣(市一中)、季燕萍(市七中)、乐华顺(市群星中学)等8人受省教委表彰,被评为“1991年度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个人”。
  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全国实验教学普及县现场会召开以来,按省教委的要求,1991年全面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根据具体情况,提出1992年完成全市中小学基本普及实验教学的奋斗目标。其中:珠山区和昌江区在1991年实现实验教学普及目标;浮梁县在1991年有16个乡镇实现实验教学普及乡(镇),1992年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县目标;乐平县分三步实现实验教学普及n标:1991年有9个乡镇、1992年有7个乡镇、1993年将有10个乡实现实验教学普及乡(镇),至此全而实现实验教育普及县的目标。
  (电教馆 仪器站)
  【自制教具在北京参展】 1991年4月,市五中曾志远、群星学校乐华顺自制的《气压式密度计》、《物体稳度淙器》2件教具,通过全省初审,参加“全国第三届自制教具展览”,经评选均获荣誉证书。
  (电教馆 仪器站)
  【中国教育电视台收购电视片《现代陶瓷欣赏》】 电教馆精心地把所有展出的全国陶瓷艺术精品摄制成录相素材,1992年,为适应学校美育需要,将素材中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陶瓷精品编辑成15分钟的电视艺术片。
  1992年12月,这部电视片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收购。(电教馆仪器站)
  【优质录像课获奖】 1992年4月,江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专家对送省的录像课进行了评选。市七小学李英执教的《热胀冷缩》获二等奖;群星中学孙萍执教的《小桔灯》;市七小学黄晓轩执教的《忆铁人》;乐平一小吴春兰执教的《学习解放军》;市一小许晓玲执教的《小猴子下山》分别获三等奖
  其中,李英执教的《热胀冷缩》在省级电教研讨会上进行了公开教学,获得好评。(电教馆 仪器站)
  【实验教学论文在省获奖】 省教委和省教育技术装备站共同举办的“1991年度实验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市选送的5篇论文获奖,其中获二等奖1篇、三等奖4篇。(电教馆 仪器站)
  【自制教具在省获奖】 1992年11月5日,在全省自制教具展评中,市10件参评教具有6件获奖,其中:二等奖二件(六中张敏玲《桃花和果实结构的分解模型》、七中郑桃英、胡高松《筒易多用折叠地球仪》)、三等奖4件(一中汤元芳《压强演示器》、罗家学校陈辉仂《风力计》、二中占长生《多功能立体几何模型》、体育中学黄建平《蛙的透明染色骨骼标本》).
  (电教馆 仪器站)
  【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振鸿】 周振鸿同志生于1940年12月,江西波阳人,1960年毕业于乐平师范学校,同年分配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担任电教馆副馆长兼仪器站副站长职务。
  周振鸿同志热爱教育事业,为教学刻苦自学高等物理,在《无线电》、《教学仪器与实验》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参与撰写了《物理实验词典》、《中学理科仪器维修大全》等工具书,他还经常自制教具,有“滚压式水气泵”、“照相机”、“电唱机”、“磁控电源开关”等,电教馆获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实验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由于成绩显著,他本人于1992年被省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电教馆 仪器站)
  【乐平中学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四】 在199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乐平中学参赛学生一举获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和三等奖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四.
  (曹绍昌)
  【乐中校办兽药厂荣获“江西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乐平中学乐东兽药厂是1988年8月开始筹建的校办企业,1991年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并遵照企业标准化管理条例,作了深入细致的改革,使药厂在设备、职工不加、投资未增的情况下,产量、产值、利润、职工收入连年翻番。
  产量:1990年400件,1991年848.197件,1992年2780.35件。
  产值:1990年14.5万元,1991年53余万元,1992年131万元。
  利润:1990年负4.8万元,1991年5.3万元,1992年12.1万元。
  职工月工资:1990年50余元,1991年100多元,1992年200多元。
  为此,荣获江西省教育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乐东兽药厂)
  职业技术教育
  【十一中财会班成绩显著】 1991年高三财会班在参加市珠算协会举办的珠算技术定级考试中,全部达到普通三级以上,其中15名同学获得能手级(全市有18个能手),2人达到能手一级和三级,为市计算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同年高三财会班组队参加全国珠算科技比赛,获得景德镇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2年高三财会班选拔珠算能手组队参加全省珠算技术比赛,荣获全省学校组第三名,全省个人加减第三名。同年暑期高三财会班有3名同学考入大学,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两用人才。(汪亚端)
  【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视察市建筑职业中学】 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于1991年2月2日到市建筑职业中学视察工作。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随后,滕藤副主任和其他领导实地视察了学校校办企业--水泥预制品厂。滕藤对该校办学方向和校园建设规划给予肯定,并勉励学校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子,把学校办得更好。(涂序诚)
  【市建筑职业中学正式命名成立】 现有职业高中班10个,学生300人。先后开设《水电安装》、《建筑工程》、《建筑经济》、《木雕工艺》、《机械》、《实用美术》、《经贸外语》、《市场营销》等八个专业,为社会输送了600名合格毕业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连续两年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1986年被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教委批准为全省首批示范性职业中学。为适应职教改革,使学校真正形成教学,实习、生产、科研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该校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在市教育建筑工程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该校于1991年6月成立“市教育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区”。第一工区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建工专业的实习场所,提高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第一工区一边训练,一边生产,训练和生产有机结合,使实习由消费型变为创收型,并培养出一批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骨干力量。为此,1991年,该校被省教委授于“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年,还被市政府授予“体育先进单位”。
  (涂序诚)
  【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定为省级重点】 1991年1月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被国家教委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0.95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万元,电子计算机10台,图书馆藏书1.5万册。报刊杂志200种。全日制职高在校学生数620名,学制三年,短训班培训120人次。学校共有教职工123名,专职教师100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40名,本科毕业生73名,专科毕业生27名。
  学校现有专业: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烧成、陶瓷工艺、陶瓷美术等。以十大瓷厂为学校实习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学校注重职教科学管理,创立“千分制”管理办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学生不少专业作品分别在市级、省级和全国范围参赛中获奖。学校创办以来,培养了1000余名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适应了瓷都经济建设的需要。1991年7月被江西省教委、计委、劳动人事厅、财政厅评定为全省职教先进单位。
  (谈学锋 万金秀)
  【国,家教委检查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 1992年12月10日,以国家教委督导员,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国家教委检查组一行六人到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市陶瓷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检查验收学校工作。检查组听取学校工作汇报,翻阅该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原始材料,并实地参观学生的专业作品,给予学校较高的评价。
  (刘书香)
  成人教育
  【丰国琨教学论文获奖】 丰国琨老师的语文教学论文《分析、综合、比较》,在1991年江西省成人中专语文协作年会上,获得二等奖。他的哲学教学论文《解中求用》,在1992年江西省成人中专哲学协作会上,获得二等奖。1992年,与人共同编著的江西省成人中专《语文复习资料》一书,己被江西省教委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成人中专语文课本的配套教材。(机械中专)
  【李晓辉作品载入《中国硬笔书法鉴赏辞典》】 李晓辉自幼喜爱书法,他的作品1991年参加全国、省、市展并获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收入《景德镇硬笔书法作品选》、《中国硬笔书法鉴赏辞典》、《中国硬笔书法百科全书》精品卷等书。
  (财会中专学校)
  【王丙乾题词“景德镇市财会培训中心”】 财会人员培训是经济和财政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由国家财政部、江西省财政厅和市财政局共同筹资,在我市新建了4000平方米,六层财会培训大楼。1992年10月,赴北京向财政部汇报工作时,王炳乾同志欣然命笔,题写了“景德镇市财会培训中心”。(财会中专学校)
  【综合教学大楼落成】 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成人教育,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自筹资金26万元,共建一幢综合性的教学大楼.建筑而积1183平方米,内有中型阶梯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室,还有可容纳400多人多功能大厅,既方便了教学,又为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该楼199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商业学校)
  【第一个微机教学室建成使用】 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2年,购进10台教学微机,配置相应台、椅、建成成人中等学校第一个微机教学室,9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室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无实习场所的问题,也为兄第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实习提供了为便。
  (商业学校)
  【商业职工中等学校获“全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前身为商业局干部学校),根据“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地闯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了。其特点是:坚持勤俭办学方针,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多层次办学,不断提高扩大办学效益。截至1992年止,为全省商业系统输送了426名中级商业企业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材,还通过专业证书班、短训班等培养各类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学校也在办学中得到了发展、完善。顺利通过了1991年全省成人中专学校首次评估。1992年8月经省教委推荐,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先进学校”称号。
  (商业学校)
  【技校评为江西省先进单位】 技工学校,担负着市各行业培养输送中级技工,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艰巨任务。1991年7月10~12日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受到江西省教委、劳动厅、计委、人事厅、财政厅的联合表彰,被评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批准为省重点技校】 技工学校现办学规模为1200人,属全省规模最大的12所技工学校之一。1992年,经全省技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能力等选优评估,该校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技工学校。(技工学校)
  中等专业教育
  【高级讲师委以重任】 经省委组织部考查,景德镇瓷校高级讲师汪笑牧同志被委派到江西黎川县任副县长,于1991年3月16日到省委组织部报到。(丁建农)
  【烟气CO+H?自动分析器研制成功】 烟气CO+H?自动分析器是江西省1990年下达给瓷校的轻工科研切块项目及新产品试制项目,瓷校积极组织以青年教师齐建华为组长,吴荣光、冯青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克服行政管理困难,因陋就简,几易方案,经上千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载体催化式窑炉烟气自动分析器,该分析器适用于对窑炉中还原气氛CO+H?含量浓度的自动检测,能够快速,连续自动地测量出CO+H?的浓度变化,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价格低、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1991年6月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和新产品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们确认该项目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丁建农)【瓷校教师进入江西省双优行列】 五·四青年节前夕,瓷校被评为省“青年教师工作先进集体”,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团委和省教育工会表彰。教师节前夕,省教委表彰了九所中专学校为“班主任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荣登榜首。(丁建农)
  【为赈灾捐款献爱心】 1991年7月,安徽、江苏、浙江发生特大洪水,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校团委向已回家度暑假的团员、同学发出捐款信,不少的同学从家中特意赶到学校捐款捐物,到九月初共捐款2155.5元,并及时将捐款汇往灾区.9月15日校团委还组织部分学生走上街头,开展“情系希望工程,贡献灾区”募捐和义务修理为民服务活动。(丁建农)
  【瓷校助学金改革初见成效】 1991年9月,学校开展了1990~1991年度奖学生和奖励金改革首次评比工作,把助学金中的70%用于奖学金和单项奖励基金,评全优生26名,一等奖45名,二等奖61名,单项奖20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校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丁建农)
  【瓷校“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相继成立】 为了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1991年7月1日成立了校“业余党校”,举办了二期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百余名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了“业余党校”的学习,更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觉悟。1991年10月7日成立了校“业余团校”,共举办了四期团员、团干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团员和团干达600人(次),收到良好的效果。(丁建农)
  【学校评估工作成绩优异】 合格评估自1991年1月底始至10月25日完成。其间召开五个座谈会,统计和计算了近万个数据,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投资三万元新辟了两个篮球场和二个羽毛球场,购置了三千册新书和一批实验仪器,总务部门也通过下基层听取意见,切实予以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这次自查基本办学条件84.7分,基本教学质量82.5分,综合为84分。1991年11月通过了省教委对学校合格评估,获得86分的成绩,随后学校又进入了教学水平评估自查阶段,在合格的基础上再花大力气,努力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92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教委对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复查工作,并取得了84分的好成绩。(丁建农)
  【瓷校团委获团中央优秀组织奖】 1992年初,团中央举办“建团七十周年知识竞赛”,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共完成答卷800余份,在五·四前夕,被团中央授予优秀组织奖。(丁建农)
  【瓷校师生抗洪取得胜利】 1992年6月3日一场特大的洪水涌进了校园,校园内水位达1.2米,严重影响师生的安全,校领导带领有关科室和班主任老师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及时把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又在洪水中抢救财产,挽回损失20000元.大水过后,全校展开了义务劳动,各个党支部、班级一起行动,挽回损失3000元,使这次洪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全面取得了抗灾的胜利。
  (丁建农)
  【景德镇师范学校图书楼竣工】 景德镇师范学校图书楼,建筑面积为1692平方米,由省教委、市教育局、景德镇师范共同投资,于1990年11月起动工,1992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陈长顺)
  【世界银行“师范教育”贷款项目专家组来市考察】 世界银行“师范教育”贷款项目专家组一行7人,在山西省教委领导带领下,由省教委计财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陪同到教育学院,师范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为贷款项目作准备。考察期间市党政领导接见了专家组成员。(刘书香)
  【市卫校增设助产士专业】 经省市主管部门批准,景德镇市卫生学校挖掘潜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1991年起增设助产士专业,学制三年,每年招收小中专学生50人,学员主要来自乐平、浮梁及昌江区的农村地区,毕业后大部分实行定向分配。该专业的设置,将大力促进全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
  (冯斌丰)
  【市卫校检验专业通过省卫生厅评估】 省中等卫生学校检验专家评估小组于1991年6月下句,对全省中等卫生学校检验专业进行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着重从临床、生化、微生物检验三个方而对学生进行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考核.在可比数据中,市卫校微生物检验获团体和个人总分第一名。通过对整体情况的全面评估,专家认为:景德镇市卫校检验专业创办六年,克服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设备不足等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检验教学任务,尤其是微检的教学质量更为实出,体现了师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冯斌丰)
  高等教育
  【教育学院获得世界银行贷款】 1992年国家教委、省教委领导和专家组反复考察论证,国家教委、计委和财政部审批,景德镇教育学院确定为世界银行贷款“师资教育发展”项目的国内124所本、专科院校之一,获得世界银行贷款60万美元及国家教委配套资金100万元人民币。按国家教委要求,该款项主要用于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培训人员,开展教改试点,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系统。项目执行期为1993~1998年。(钱钶)
  【浮梁鸡、美国火鸡培育项目进展顺利】 教育学院农学系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开始承担景德镇市科委下达的“浮梁鸡培育”和“美国火鸡引进及饲养”科研课题。“浮梁鸡培育”课题目的是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蛋肉两用良种鸡。项目实施期为1990~1996年;美国火鸡系体型大、经济价值高,鸡肉胆固醇含量低的良种鸡。“美国火鸡引进及饲养”课题己进入引种阶段。
  (吴丁 王幸斌)
  【《教育学院学报》在全国评比中获奖】
  《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自创办以来,质量逐年提高,有183篇文章被全国有影响的报刊题录、选介、摘编和全文复印,列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正式馆藏期刊。1992年5月,全国教育学院学报研究会在西安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讨论会。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以其较好的质量受到与会者普遍赞许。(童光侠)
  【《矩陈变换的研究与应用》一文获奖】 教育学院数学系教师高告全撰写《矩陈变换的研究与应用》一文获1992年江西省第三次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该成果以矩陈变换为工具使代数许多较复杂的问题可用矩陈变换得以简单地解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扬红旗)
  幼儿教育
  【概述】 1991~1992年,市幼儿教育工作以国务院批准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导,坚持保教结合,加强园所管理,提高幼教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991年全市有幼儿园497所,市区176所;学前班153个,市区36个;在园儿童2.65万人,市区1.49万人;入园率18.91%,市区33.19%;教师1805人,公办教师1332人,民办教师473人。1992年全市幼儿园471所,市区157所;学前班138个,市区16个;在园儿童3.35万人,市区1.60万人;入园率23.93%,市区35.63%,比1991年增长5.02%(市区2.44%);教师2337人,公办教师1866人,民办教师471人.
  1992年4人评为省儿少先进个人。
  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开展达标分类检查。1991年,市托幼办印发了《幼儿园所达标分类标准》,举办园所长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培训班,通过层层评选,评出一类园12所,二类园21所,先进个人102名。年底,对一、二类园所进行全面走访、座谈、调查,并拟写《从托幼园所达标分类看我市托幼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市妇联托幼办拟发了《个体园所管理条例》,对全市个体园所现状进行了摸底登记,并举办了个体园所管理人员培训班。至1992年底,有41个个体幼儿园办理了登记手续。
  提高师资水平。举办幼师培训班17期,培训幼师950人。开展教学练兵,举行观摩教学30次,参加观摩人数达2500人(次)。为省妇联扶贫点乐平谢家村代训幼师2人。1991年8月组织一、二类园所幼师代表参加夏令营活动。坚持举办幼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1992年9月,举办幼师美工色纸贴画展,展出作品150件。
  围绕“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园所一日生活”主题,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瓷都教育。1992年,市托幼办选送80名儿童参加全省“好孩子”、“健美儿童”评比并获奖。
  优化教育环境,适应幼教事业的发展。市妇联扶植县、区、街道、乡、场所建中心幼儿园;并且努力筹资兴建占地面积2750平方米的市实验幼儿园。浮梁县妇联于1992年开始对幼儿园管理进行收费改革,以加快乡村托幼园所管理。
  (市妇联)

知识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景德镇年鉴》(1991~1992年)的正式出版,是我市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市年鉴编撰的开卷篇。捧卷细读,收益不浅。深感广大编撰人员工作的艰辛,实可为敬;深获经验教训之心得,应为可喜;深受改革与开放实践之启迪,大为可贺。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