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290
颗粒名称: 陶瓷工业
分类号: F426.75
页数: 8
页码: 211-218
摘要: 本文收录了1991~1992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的情况,内容包含了陶瓷原料,工艺技术,技术改造等介绍。
关键词: 陶瓷 景德镇市 1991~1992年

内容

概述
  【概述】 1991~1992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考验中,公司与全系统的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团结一致,克服制约经济运行的困难,得到较好的发展。
  改革步伐加快。1991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成建制地转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实体,作为一级法人,在国家计划统一指导下,对所属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对国家承担经济责任。嗣后,公司一家向市政府承包,签订了3年承包合同,使公司向经济实体转化迈进一步。同年,经国务院经贸办公室等6个部门审定,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大型一类企业;经国家经济贸易部批准,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企业集团。集团为股份制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联合体,利于改变条块分割、产销脱节、科工脱节等现象。1992年,公司按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的要求,加快实体化进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企业内部改革试点。从3月起,先后选择人民瓷厂、光明瓷厂、华风瓷厂分别进行用工制度、岗位技能工资分配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试点。并在景兴瓷厂、红旗瓷厂分别进行经营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和以成型为主体,向多边开展结算,实行买卖关系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机制的改革试点,摸索经验,促进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管理方法已出现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转变的态势。1991年瓷用化工厂与航空部602研究所共同研究开发的微机应用管理项目正式投入使用,雕塑、为民、光明等企业亦引进设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10月,在全省轻工行业现代化管理成果发布会上,景德镇陶瓷行业报送的6篇论文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
  技术改造上新台阶。1991~1992年,是建国以来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投资及项目最多、成果最大的两年。1991年,“七五”后期竣工的6个改造项目进行施工投产的全面验收。“七五”后期动工的“4369”工程(定名为中国景德镇瓷厂)、建成调试成功,为全市乃至全国陶瓷行业树立了现代化生产的样板。1992年,按国家轻工业部设想的原料标准化、辅助材料专业化、燃料煤气化、设备现代化、最终产品高档化的五化要求,在《“八五”技改规划》基础上制定的《1992~2000年景德镇陶瓷基地技术改造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经有关方面审定,由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批准,第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面动工兴建。11月,国家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行业改组改造现场会议在市召开,确定景德镇陶瓷技术改造在全国产瓷区中为重点中的重点地位。两年来,共完成技改投资额12107万元,施工项目23个,峻工项目8个,引进设备28台(套)。
  市场形势看好。全系统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增强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努力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开辟贸易渠道,增设销售网点,拓宽陶瓷销售市场。1991~1992年列入项目开发的新产品43种,两个陶瓷节共研究出新产品917种,其中日用瓷393种,陈设瓷524种。新产品价值1991年2000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1992年新产品价值4191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8%,比上年增加3%。两年内,组织产品赴北京等内地展览展销共13次,在港、澳地区展览展销8次,出国展览展销14次。各企业产品自销能力也明显增强,1992年全系统产品自销率已达61.25%,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华风、为民、光明、宇宙、红星、雕塑、艺术7家瓷厂和房屋开发公司还与外商签订了合同,引进外资1000余万美元。
  科技兴瓷见成效。1992年3月,陶瓷集团召开首次科技进步大会,肯定科技成绩,表彰坚持科技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八五”科技规划的提出和通过,形成了全方位抓科技的大气候。两年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20余套,新产品开发获省优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星火一等奖1项;新技术推广应用获省推广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4项,获全国电子信息应用优秀项目奖5项。此外还有强化瓷、炻器瓷和滑石瓷试制成功,其中强化瓷已批量生产,销往国内外。还有历来困扰景瓷的粉彩含铅难题,也在1992年由瓷用化工厂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地予以解决。产品创优方面,1991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1项,银奖6项,铜奖3项。获国货精品展览会金奖8项,银奖1项,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20项。
  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1991年4.61亿元,比上年增长6.4%,1992年5.22亿元,比1991年增长13.05%;产品质量、日用瓷一级品率1991年为57.3%,比上年提高4.2%。1992年58.6%,比1991年提高1.3%;销售收入1991年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1992年4.22亿元,比1991年增长9.19%;1991年利税4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利润增长20.7%。1992年4608万元,比1991年增长7.74%,其中利润增长11.1%。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1992年公司党委宣传部获省新闻报导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公司团委获省红旗团委光荣称号;1991的公司党委首次评聘高级政工师29名,政工师190名,助理政工师309名,政工员75名。两年来,评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美术师28人,高级经济师和副教授各1人。并在工人中通过考试、考核,首批评聘技师232人。(翁光华 复志)
  【两届陶瓷节各具特色成效显著】 1991年10月11~14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围绕“振瓷都声誉,创一流水平”的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日用陶瓷的质量、品种、效益为重点,促进陶瓷艺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瓷都增添新的光彩。
  节日期间,举行了开幕式暨“景德镇瓷器”邮票首发式和陶瓷文艺晚会,举办了“景德镇杯”日用陶瓷精品大奖赛、景德镇现代名家作品展、江西省集邮成果汇报展、国际陶瓷技艺表演、景德镇陶瓷产品展销、景德镇名特优新产品展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洽谈。并组织到陶瓷企业参观和旅游观光等各种经济、文化活动。节日期间实现经贸成交额25359.72万元,洽谈达成可引进资金2893万元。
  第三届国际陶瓷节于1992年10月11~14日举行。节日活动以陶瓷文化旅游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举办了10项大的活动,融陶瓷文化与经贸于一体。参加第三届国际陶瓷节的内外来宾共计300余人,本届陶瓷节达成的经贸洽谈新增“三资”企业9家,合同外资额636万美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5项,利用外资额314万美元;陶瓷出口成交200万美元;内销成交额1020万元,总成交额达6.5亿元。
  (黄步云 陶志)
  陶瓷原料
  【宁村瓷石矿改造验收合格】 宁村瓷石矿位于市属浮梁县寿安乡境内。该矿在宋朝曾开采利用,后被废弃。20世纪80年代初,经景德镇市地质队探明储量丰富。开采后,该矿矿物组成和工艺性能良好,可作景德镇高温瓷石的原料基地。1982年后经省经委批准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260万元。至1988年10月峻工投产,年产量3万吨。1991年2月,经省市各有关部门验收合格,达到原设计要求。(陶志)
  【国家“八五”科研项目--陶瓷原料攻关起步良好】 为使景德镇陶瓷工业实现原料标准化、系列化,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料总厂对陶瓷原料精选中试及设备研究进行攻关。这项攻关专题被批准为国家“八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自1991年原料总厂成立科技攻关办公室以来,先后选派科技人员去法国、意大利考察外国原料精选的发展趋势和学习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差距,选定了建立陶瓷原料中试线的厂址,完成了小、中式样的采样和试验工作。经陶瓷原料水旋分离、超细粉碎、高梯度去铁的中试,效果良好。(何庆明 陶志)
  【高白度陶瓷原料研制成功】 1989年陶瓷工业公司原料总厂开始研制“高白泥”新产品。在多次精选、配制和中试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白泥工业试验效果良好,1991年10月试产70多吨,其中60吨销往广东深圳。1992年经调整配方后,又试产20多吨,试销给本市各瓷厂。据用户反映,这种选用优质原料制成的高白泥具有含铁量低,白度高,可塑性好等优点,是生产高档日用瓷、陈设瓷以及纺织瓷等的理想制作原料。(章连友 陶志)
  工艺技术
  【景德镇陶瓷企业集团召开首届科技进步大会】 1992年3月16-17日,景德镇陶瓷企业集团在市人民政府礼堂召开首届科学技术进步大会,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725人,特邀代表28人共753人.大会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指示为指导,总结了“七五”以来依靠科技、振兴景瓷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八五”陶瓷科技发展计划和措施,表彰了在科技兴瓷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科技工作者。
  大会对“七五”以来陶瓷科技的发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七五”期间、集团成员单位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8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和专利的有5项;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的新技术有27项;获省以上新技术推广奖的有11项。获省以上新产品开发奖的有90项。产品创优方面、获国际金奖23个、银奖6个、铜奖3个,国家金奖4个、银奖2个,工艺美术金杯奖4个、银杯奖5个,部优产品31个,省优产品72个。
  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把景德镇建成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陶瓷出口基地。主要措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集团群体优势,形成科技进步合力;坚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转化;争取和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为科技进步创造物质条件;增强领导和管理,保证科技进步落到实处;培养、教育、关心、激励科技人员和职工,充分调动大家科技兴瓷的积极性。(陶志)
  【陶瓷行业向窑炉煤气化迈开大步】 景德镇使用第四代燃料--煤气烧窑,早在20世纪80年代华风瓷厂就已经开始。焦化煤气厂建成投产后,光明、红星、新华3家瓷厂先后建成煤气隧道窑烧瓷。1991年红光、红星和景德镇瓷厂建成煤气窑4条,并投入使用。1992年建国、东风、艺术和景兴4家瓷厂又建成4条隧道窑投入生产。至此全市共有煤气隧道窑11条。使用煤气烧成,不仅每公斤瓷耗能由1万大卡降低到7000大卡,而且由于采用煤气烧成,全市已拆除高能耗的倒焰圆煤窑52座。减少了污染,净化了环境。(陶志)
  【α石膏生产线投产】 1991年1月,石膏模具厂从德国引进的α石膏生产线正式投产。新产α石膏抗折强度为每平方厘米46公斤,比原使用石膏每平方厘米20公斤提高1.25倍。该产品现已在全市各瓷厂推广使用,并销往广东佛山。(翁光华)
  【等静压成型生产线投产】 1991年9月,景德镇瓷厂从德国引进的等静压成型设备安装调试成功,并投入生产。整个成型过程是在密闭装置内进行的。加压、定压、超压时间均可自由调节和控制。这种成型技术,适用于盘类等各种形状的扁平制品。坯体不需干燥。品种适应性应变性强,生产能力大。(志华)
  【粉彩颜料降铅研究成功】 为解决粉彩颜料含铅量高的问题,1988年,省陶瓷工业公司专门组织市瓷用化工厂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粉彩瓷降铅机理及工艺研究》课题的攻关任务。经过4年多的时间,先后配制1100多个配方,测试分析1700个样品,对10种主要粉彩颜料的降铅,进行彩饰加工批量中试,终于在1991年10月获得成功。经江西省科委鉴定,采用这种颜料彩饰的粉彩瓷器铅溶出量均在7PPM以下,比原产品下降20倍以上,达到彩瓷各项质量标准。并且呈色及釉色结合良好,无剥脱和龟裂.这一科研项目的成功,对维护景瓷声誉和扩大出口,增加创汇,均有积极影响。(翁光华)
  【陶瓷烤花炉全部采用微机控制】 1989年,景德镇市被国务院电子信息办公室列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试点城市。1991年2月该项目技改通过了国家级验收。采用微机控制的电热烤花炉,缩短烤花时间30-60%,节电30-50%,烤花质量提高2%以上,缩短工时30-50%,每月节电20万度,增收近10万元。1992年完成微机控制辊道烤花窑3条,微机控制冷净混合发生炉煤气生产过程1套。到1992年底,陶瓷行业的烤花炉已全部使用微机控制。(刘德全)
  技术改造
  【6项技改项目验收合格】 1991年初,省陶瓷工业公司报请轻工业部和省、市各有关部门,对“七五”期间后期完工的6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竣工投产的全面验收。这6大项目是:光明瓷厂高档青花玲珑瓷技改工程、新华瓷厂民族用瓷技改工程、宇宙瓷厂对美高档出口瓷技改工程、原料总厂宁村瓷石矿改造工程、石膏模具厂引进的β石膏模生产线、窑具厂引进的合成莫来石制匣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考察检试,大家一致认为全部合格。尤其是前3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技改工程技术起点高,达到了80年代末的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计焱 陶志)
  【景德镇瓷厂建成投产】 景德镇瓷厂原为为民瓷厂4369工程,1989年筹建,1991年9月建成投产,一次试产成功。试产后定为现名。该厂是被轻工部列为全国日用陶瓷生产的样版瓷厂,属外向型企业。现有固定资产5444万元,主要产品有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杯碟等日用陶瓷,年产量600万件,年创汇5000万美元。
  该厂拥有先进的陶瓷工艺和设备.1991年11月,与美国美尔可陶瓷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产品质量达到当今国际高档瓷标准。试产产品已在第二届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展赛中获一等奖。(计焱 陶志)
  【1992~2000年景瓷技改规划第一期工程全面动工】 1992年初,省陶瓷工业公司编制的《1992~2000年景德镇陶瓷基地技术改造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经国家有关部、室批准分三期实施,总投资8.5亿元。总体要求是通过改造,景德镇陶瓷实现原料标准化、辅助材料专业化、燃料煤气化、工艺技术现代化、最终产品高档化。
  1992~1994年为第一期,投资为2.5亿元。改造的重点工程共有9大项:为民瓷厂高温釉中彩瓷技改工程;光明瓷厂高档青花玲珑瓷技改工程;红星瓷厂釉上彩釉中彩强化瓷技改工程;原料总厂原料标准化技改工程;焦化煤气厂煤气净化技改工程;窑具厂优质窑具技改工程;石膏模具厂优质模具技改工程;陶机厂消化翻版陶机设备技改工程;窑炉煤气化技改工程。上述9项工程皆已全面动工。(进志)
  【轻工业部改组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市召开】 1992年11月4~7日,国家轻工业部轻工行业改组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市召开。会议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景德镇陶瓷行业的技改工作,促进全国轻工行业改组改造和科技工作的发展。参加会议的有轻工业部副部长徐荣凯、江西省副省长张云川,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轻工业厅厅长、十大产瓷区负责人以及轻工系统重点企业经理或厂长,共360余人。市委书记江国镇、市长殷国光出席了会议并分别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技改工作。省陶瓷工业公司经理徐希祉介绍了景德镇瓷厂的筹建过程。会议期间,与会同志现场考察了景德镇瓷厂和宇宙、光明、人民、艺术等瓷厂,还参观了焦化煤气厂、瓷用化工厂、窑具厂、石膏模具厂、陶机厂等辅助企业。(计宏志)
  【举办改组改造汇报展览】 1992年11月,为配合在市召开的轻工业部改组改造工作现场会,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宣传部在市陶瓷馆举办了“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集团改组改造汇报展览”。展览分“回眸历史”、“走出旧制”、“拥抱明天”、“收获甘甜”4馆。展出照片230多张,实物1600多件,数据500多个,图表近200幅,展示了景德镇陶瓷工业改组改造的具体过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展出期间,轻工业部副部长徐荣凯和出席会议的代表以及市党政主要领导和陶瓷系统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科技人员等近1500人参观了展览。(郭国安)
  陶瓷产品
  【两年设计创新产品1032件(套)】 1991年为办好第二届国际陶瓷节,结合“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开展以日用陶瓷为重点的攻坚战,设计创新产品396件(套)。1992年设计创作新产品更多,达636件(套),两年共设计创新产品1032件(套)。同时,公司技术部门还把新产品开发列入科研项目落实到厂到人。1991年完成的新产品项目中,省级25项,其中有10项分别获省优秀新产品2-3等奖;1992年完成的新产品项目,省级9项,其中有7项分‘别获省优秀新产品1、2、3等奖。(志全)
  【三项国家用瓷和礼品瓷受到有关部门赞扬】 1991年,宇宙瓷厂仅用40天时间,完成外交部的国徽瓷51套,受到外交部的高度赞扬;1992年,红旗瓷厂按时完成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的礼品瓷特级高白釉温酒炉4000套,得到外交部的贺电赞扬;红旗瓷厂按时完成人大会堂的茶具1500套,质量优良、造型图案新颖,受到人大会堂管理局的电贺。(耀华)
  【强化瓷研制成功】 1991年12月,市光明瓷厂研制的强化瓷获得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1992年6月批量生产,品种有碗类、盘类、针匙类、壶类等100多个,并有配成茶具、咖啡具等套具。这种强化瓷,在热稳定性及抗折、击强度等方面均优于一般日用瓷。(刘夫金)
  【日用细炻瓷研制成功并获奖】 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具有完全烧结而不透明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变形小、釉面光润,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可承受电热洗碗机冲洗,是理想的餐桌用具。1991年由市新华瓷厂研制成功。主要品种有20头西餐具和咖啡杯碟.其外观色相有乳白色和玉红色两种,装饰美观。这种产品,不仅填补了景瓷的一项空白,而且在中国瓷都--景德镇第二届国际陶瓷节展出中获新材料2等奖。(新华)
  陶瓷销售
  【省陶瓷工业公司获自营进出口业务权】
  1992年8月17日,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可经营本企业自产各类陶瓷和陶瓷机械设备等商品以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可经营本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材料、机械设备、零配件和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还可承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及“三来一补’业务。公司的外贸业务由江西省经贸厅归口管理。1992年9月21日,经市编委同意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设立进出口部,负责承办具体业务。从此结束了景德镇陶瓷不能自主出口的历史。(漆德仕)
  【组织17批69人次出国考察】 1991~1992年,省陶瓷工业公司共组织17组,69人次分别去美、英、德、法、意、俄、日、澳、老挝等国进行考察。了解市场信息,进行技术合作与经贸洽谈。1992年6月,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去英、德有关公司,现场考察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实际使用功能等情况。先后与国外6家公司洽谈,并签订合作意向书。然后引进了设备和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同年去俄罗斯考察,摸清了俄罗斯对瓷器的需求情况及其所需品种,与俄商签订一批瓷器订货合同。(刘志诚 陶志)
  【组织展览展销开拓国内外市场】 为广泛地开拓国内外陶瓷市场。两年来,公司和各瓷厂曾组织12批27人去美、法、俄、日、韩(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约旦、摩洛哥和澳大利亚等国主办和参加瓷器展览、展销或进行推销。还组织8批17人去香港、澳门展览、展销或推销瓷器。共20批44人,其中展览3批,展销14批,推销3批。同时在北京、武汉、南昌等地主办或参加展览展销13次。其中1991年4月在厦门主办的景德镇陶瓷展览,所有展品全部被一位台湾商人买去,价值近100万元。(熊甜甜 陶志)
  企业管理
  【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企业集团】 为克服景德镇陶瓷企业组织结构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工贸分离和科工脱节等弊端,经省政府批准,1991年8月20日正式成立中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企业集团。
  该企业集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采取股份制形式,以资产为联结纽带,实行集权与分权相适应的陶瓷科工贸、人财物、供产销“九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联合体。其组成单位136家,7万余名职工。其中核心企业4家,即省陶瓷工业公司、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省陶瓷销售公司和省陶瓷研究所;紧密层企业45家,即上述“三司一所”所属国营企业、市属大集体陶瓷企业和焦化煤气厂;半紧密层企业42家,包括部属景德镇陶瓷学院、部属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学校、古窑瓷厂及“三司一所”所属大集体企业;松散层企业45家,即“三司一所”以外的景德镇范围内的陶瓷厂和与陶瓷有关的企业。
  集团以管理委员会委员为决策机构,设董事长、副董事长、常务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经省人民政府决定,徐希祉任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复魁 祝松星)
  【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1992年3月,省陶瓷工业公司在人民、华风瓷厂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至1993年2月结束,已见成效。
  人民瓷厂试行用工制度改革,全厂实行全员岗位劳动合同制。并在14个班组实行班组长招标承包、产值含量工资、质量计件工资。把职工收入同劳动强度、技术高低和贡献大小紧密地挂起钩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92年在原燃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困难条件下,仍全面超标完成全年经济任务。产量、产值、利润和上缴利税分别比1991年提高6.98%、14.6%、11.8%、11.7%。
  华风瓷厂试行人事制度改革。企业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将原有33个科室合并为22个,精简了三分之一。干部实行聘任制。按“德、能、勤、绩”4项,经职工代表评议,组织审查,6名中层干部免职,2名中层干部降职使用。36名一般干部返回生产第一线;5名优秀干部提拔为中层,5名优秀工人选拨为一般干部。(吕复魁 张胜华)
  【省陶瓷工业公司加强对企业班组建设的管理】 1991年,公司经理连续召开两次班组长座谈会,座谈如何当好班组长及分析当前职工思想状况。通过座谈,得到了许多宝贵情况和意见,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提高班组长素质起了积极作用。两年内公司还在陶瓷职工大学举办3期班组长培训班。共培训班组长120余名。同时在全系统开展班组竞赛活动,实施《陶瓷系统企业班组升级达标细则》进行定期考核.1991年,各企业共评出合格班组140多个,在此基础上再评出二级班组38个,省陶瓷工业公司对这38个二级班组,再作考核最后命名。1991年人民瓷厂烧炼车间装坯1组被国家轻业部授予先进班组称号,并出席全国轻工系统班组管理杭州现场会议。(吕复魁 张胜华)

知识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景德镇年鉴》(1991~1992年)的正式出版,是我市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市年鉴编撰的开卷篇。捧卷细读,收益不浅。深感广大编撰人员工作的艰辛,实可为敬;深获经验教训之心得,应为可喜;深受改革与开放实践之启迪,大为可贺。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