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景德镇市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0234
颗粒名称: 共青团景德镇市委
分类号: D297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本文收录了1991~1992年景德镇市共青团景德镇市委的情况,内容包含了对共青团的概述及共青团景德镇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瓷都之春”--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等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共青团 1991~1992年

内容

【概述】 1991~1992年,共青团景德镇市委,围绕瓷都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促基层、出特色、树典型、抓落实”为基本工作方法,以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劳动创造的多样化;组织建设的规范化;维权和社会监督工作的制度化的“四化”工程,团市委工作出现新局而。
  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造就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团市委坚持以“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对青年的正面教育。围绕“党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深入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团组织结合市农村“社教”工作及时对团员青年进行了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教育;企业团组织结合“双基”教育,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情教育,提高了广大青工的思想认识,调动了积极性。3月份为学雷锋活动月,每年全市有数万名团员青年走上街头为民服务,倡导社会新风。与此同时,团市委利用“三月学雷锋月”为重点教育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少年学生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为社会作贡献。n前,全市有2430个学雷锋小组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倡导文明新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团市委、市司法局和三龙劳教所携手开展了“同代人走向明天”系列帮教活动,给失足青年送去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从新做人的信心,团组织出面为他们解决释放后的就业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为了加强城乡联谊,团市委每年都开展城乡联谊捐书刊活动,全市100多个基层组织与市属农村70多个乡镇场(村)团组织建立了联谊挂钩关系,为农村捐书近4万册,有效促进了城乡团组织的横向联系,增进了城乡团组织之间的互助合作。
  围绕瓷都经济建设,发挥突击队作用,劳动创造朝多样化方向迈进,为实施“八五”计划,团市委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广泛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和争当青年突击队(手)等活动,取得新成果。1991年,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质量、品种、效益年”这个主题做文章,广泛开展“青年标兵班组”竞赛活动,努力为企业上质量、增品种、降消耗、创效益,在班组之间、个人之间广泛开展质量达标,班组上等级的竞赛活动,据统计,全市陶瓷、机械电子、工业、矿山等系统共组建1697个青年班组,8万余名青工踊跃参赛,为企业增创经济效益543万元。据统计,1992年全市青工“争当优秀突击队(手)”竞赛活动,创经济效益514.671万元.团市委以“五小”竞赛为重点以陶瓷小设计、小改革为龙头,抓好国防电子、煤炭冶金、电力、建工建材等系统的“五小”活动,共创经济效益456万元,提出合理化建议11万余条,采用率达21%。两年期间,全市各级团组织岗位培训2246期,组织县(厂)级以上技术比武443场(次)。通过技术比武有697人(次)获奖,其中52人次晋升技术等级,有17人被地(市)级表彰,5人破格晋升技术职称,9人破格晋升工资一级。
  以创经费基地着手,开展“三学二争一创”活动取得好成绩。1992年,全市各级农村团组织进行实用新技术培训超过2万人(次),推广新技术12项,创建团组织活动经费基地102个,创经费10万余元,涌现出一批新的共同致富,科技星火带头人。
  “希望工程”工作扎实有效。1991年以来,团市委全体机关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向希望工程捐款和与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挂钩结对活动,起到好的带头作用。经过两年努力除完成省下达300对挂钩结对任务外,还与150名面临失学的贫困地区失学少年进行挂钩结对。1992年,团市委还开展了向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捐献名家名作陶瓷精品活动,一批名人名家慷慨相助,捐献名作,此活动共捐献陶瓷精品162件,价值达50多万元。
  以“创先争优”、“达标创优”竞赛为龙头,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活动。两年来,团市委基层整体化建设工作连续受到团省委的表彰,被授予“基层整体建设先进单位”和“基层整体化建设达标单位”光荣称号。
  积极做好“双推”工作。1992年3月,团市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发文,把推优工作纳入正规化、程序化轨道。全市有20余名优秀团员在团组织推荐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团支部工作手册》与《团委工作手册》制度。自1991年开始,全市使用《团支部工作手册》已有3172个团支部使全市共青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团市委还成立了共青团组织信息片活动,加强了横向联系、交流和互助,实现了基层团组织的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了团的工作发展。
  团的其它工作有新起色市青联紧扣奉献青春振瓷都、八五建设再立功”这一主题,团结全市各界青年深入开展“为深化改革、实施‘八五’计划献计献策”系列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成绩斐然,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为深化改革、实施‘八五“计划献计献策”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同时青联组织还注重发挥自身组织与人才优势,创办了景德镇青年画院,为全市团办实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此,团办实体工作受到了团省委的表彰,被授予全省团办实体先进单位称号。学联和少先队组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广泛开展以“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并在每年“六一”期间,团市委对全市一百名“好少年”进行表彰。(俞建明)
  【共青团景德镇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 1991年12月25日,共青团景德镇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在市政府礼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正式代表427名,列席代表21名。
  代表们听取和审议了马承祖同志代表共青团景德镇市第十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大会充分肯定了十届期间团市委的工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符合实际情况。市委副书记李孝来同志和省团委副书记舒国华同志到会作重要讲话。
  大会选举马承祖为团市委书记,黄春华、占勇当选为副书记,同时选举出委员39名,候补委员6名。(俞建明)
  【市青联六届一次会议暨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市青联六届一次会议暨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92年12月29~30日在市委礼堂隆重召开。市党政领导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市委副书记周庭祥代表中共市委要求市青联、学联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青年和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脚踏实地,拼搏进取,艰苦奋斗,为全而完成党十四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选举产生了市青联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市学联第二届委员会及主席团、马承祖同志当选为青联主席,占勇和李庆红同志当选为青联副主席。
  (俞建明)
  【“瓷都之春”--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 1992年4月28日,“瓷都之春”--首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在市群英堂开幕。整个艺术节历时18天,开展弘扬“五四”精神,讴歌团的业绩等20余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次)。
  (俞建明)【第二届“青春杯”大奖赛】 第三届国际陶瓷节期间,团市委、省陶瓷工业公司、省陶瓷出口公司、市旅游局、市外办联合举办了第三届“青春杯”大奖赛。全市1000余名青年美术人员参加大赛。整个大赛共收作品639件(套),经过专家鉴评,有118件(套)获奖,其中一等奖16件(套),二等奖34件(套),三等奖68件(套)。(俞建明)
  【瓷都名家为希望工程捐赠精品佳作】 1992年7月份以来,为配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陶瓷美术界捐助希望工程陶瓷美术作品义展”活动,团市委在全市陶瓷美术界开展了希工程“捐一件作品、献一份爱心”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陶瓷学院周国桢、施于人教授等名家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为这次活动精心创作了捐献品。这活动共收捐献陶瓷精品162件、价值达50多万元。(俞建明)
  【瓷都十佳、十优青年评选活动】 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美协等六家举办的瓷都十佳、十优青年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于1992年3月3日圆满结束。评选中,荣获十佳称号的青年是:鹅湖镇朱锦村党支部书记冯和宝、乐平县个体客运户占德荣、市东风瓷厂刘伟、青花文具厂副厂长刘义贵、市五中学生刘忠琴(女)、市光明瓷厂班组长余志祺、昌江分局侦察员李建华、市二院护士罗月英(女)、景德镇饭店领班祝君(女)、六〇二所青年工程师黄小峰。十优青年是:邓涛、刘绍晓、江建强、李贵生、罗平、罗建国、张齐、杨玉斌、郑惠明、程大才。(俞建明)
  【全市“九十年代话雷锋”演讲活动】
  1992年2月,团市委与市精神文明办联合在全市开展九十年代话雷锋演讲活动,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广泛开展了演讲活动,颂扬身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事迹。
  经过团组织层层推选,产生了演讲活动中的优秀选手。市教育系统的詹秦和乐平三中的陆雅波在3月31日上午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俞建明)

知识出处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景德镇年鉴1991-1992》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景德镇年鉴》(1991~1992年)的正式出版,是我市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我市年鉴编撰的开卷篇。捧卷细读,收益不浅。深感广大编撰人员工作的艰辛,实可为敬;深获经验教训之心得,应为可喜;深受改革与开放实践之启迪,大为可贺。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