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陵观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5020230000477
作品名称: 朱陵观
其他名称: 洞岩观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92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

作品简介

朱陵观又称洞岩观,位于富滩镇棠溪村境内。观后有山,叫方广山,与青原山相连。山前有一巨岩,岩下有一天然丹霞石洞。涧泉流经洞岩上,飞瀑下泻,形成洞帘,岩上树根,白如银丝,垂至洞口。洞口不大,洞内宽大,洞两侧悬崖陡峭,萝藤密布,古树荫翳。洞崖之上,宋朝以前有一坛,叫玉华坛,相传是曾仙童得道升天处,夜间可见坛中亮光。洞崖东西两边各有一涧,东面之涧,旁有一岩,叫自雨崖;西面之涧,深数十里,涧口有一块棋坪石,过涧有一座山脊,向南突出观前再折转向东延伸,就象一条巨臂怀抱观岩。这座山脊有两个山峰,北为玄秀峰,上有震灵坛;南为对剔峰,上有回风亭。涧水沿4两峰流出,出口处溪水迴流,形成小沙滩,称其为沙涌,也叫鹿渡,上面建有石板桥,为进出朱陵观的必经之路。桥前建有康王庙,庙旁有一颗大樟树,能荫蔽千人。 汉朝时,此地被张天师列为365座洞天福地之第360位。东晋时创观,传郭璞曾来此游历,唐贞元七年(791)吉州刺史阎粟辞官来此修道,此前曾有谢佩仙、彭仙、刘仙、道童曾在此修炼得道。南宋初,值夏胡轻在此创朱陵书院,其孙胡槻,胡藥皆在此就读,后皆中进士,官尚书。宋末,文天祥题有书卷。至元朝,胡蚀依孙胡鸣皋管理朱陵观,举义兵抗击贼人,朱陵观因此被贼人焚毁。后胡鸣皋之子胡兰宛管理道观,重建道观,恢复了往日面貌。元至元二十年(1283),著名词人刘辰翁游洞岩,作《吉水洞岩朱陵观玉华坛记》;明初解缙游洞岩,作《游洞岩》诗,永乐四年(1406)冬,作《重修青原洞岩朱陵观》记。此后又有张鳌山,曾皋等名贤大儒到此游览。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富滩镇棠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