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源欧阳氏祠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州年鉴 2013~2014》
唯一号: 140335020230000028
作品名称: 钓源欧阳氏祠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117.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祠堂

作品简介

钓源欧阳氏祠位于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钓源欧氏分居庄山、渭溪两个自然村,北宋初年建村,现居住欧阳氏族150多户,800多人,为宋代文坛宗师欧阳修的直系后裔和同宗后裔的聚居地。 钓源欧阳氏祠乃钓源村的总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系族裔三崖公倡修。祠堂属于封闭式天井院落式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纵长方形。正栋为廊式五大开间,宽18.3米,长43米,前造大坊。日久祠旧,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宁州学正清公倡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靖国公三修。1914年,族众合议维修,但主体风格仍不失清代建筑风格。现欧阳氏祠面阔18米,2井3进,进深43米,建筑占地774平方米,左右原各有两辅房,建筑占地222平方米。这座古祠堂建筑与对面、旁边的民宅相比显得古老、简朴。门廊中,高高的廊顶和廊柱、中门、两扇门为木、石构件,都没有什么装饰。祠中宽大的天井和宽敞的大厅以及粗大的堂柱,显得大气、古苍。壁、柱、梁、枋和门楣,没有精雕细刻,只有简单的装饰,更没有鎏金彩绘。欧阳氏祠是宗族最重要的场所,是族人心中的圣地、精神的依托,不采用世俗的色彩和家居的雕绘,更显得古朴、庄重、威严,更能使族人虔诚、恭敬、畏惧。祠堂中厅高悬的巨匾"惇叙堂”3字,取自《尚书》中的"惇叙九族”一语,"惇”为淳厚,“叙”为勉励,这既是对族人的告诫与劝勉,也是倡导的族风和行为规范。中厅和后厅分为高低两级平台,原先后厅壁龛摆着祖宗的灵牌,被"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毁废,只剩下稍高的一块土台。青砖铺的地面,砖块有的崩裂,有的黏附着薄薄的青苔。用碎砖镶嵌几排脸盆大小的圆圈,有规则地分布在两级地面上。下一层是中间两个,两边各三个;上一层是三个。这些圆圈用于重要的祭祀和典礼活动,是族人按辈分排列时站的位置。中间那个是族长的位置,旁边是年龄最长的两位;下一级的圆圈是各房房长的位置;以下的人只按辈分排列,不论年龄,一直排列中厅、下厅。长幼有序,尊卑俨然。 欧阳氏祠最大的特色,是品字形天井结构。前厅下的大天井,与上厅的两边的小天井,一大两小的三口天井,组成了一个"品”字。"品”字含意深邃,既是怀念先祖,也是告诫后人:"品”为人之根,“品”为德之本;无品人不立,无品世人弃。据说,只有居庙堂高位的世族大家才有资格建如此"品"字形祠堂。钓源欧阳氏的先祖屡居唐宋宰辅之位,如欧阳修,便可这样建祠。尽管定居钓源之后没有谁出将入相,但纪念先祖也无妨。 欧阳氏祠大门两则的偏门上方椽头上,镌有"文、行、忠、信”4个楷书大字;门廊外侧的梁柱间,各饰一幅“将帅戏狮图”;大厅左右的枋柱内,则各嵌一只回首昂视的鳌鱼雕饰,以象征科考的"独占鳌头”。遗存的牌坊横梁石雕,自右至左精雕细琢了"岳母刺字”、“乳姑不怠”、“孟母教子”、“关公护嫂”4幅表现“忠贞”、“孝道"、"节训”、"义行”事迹的图画,以显儒家道德。现村中"仁”、"义”两支钓源后裔,均以欧阳修为荣,传承"文章节义并重”的精神,重教兴文,先后涌现了9名进士和20多名州府级以上的官员,他们均秉忠义之道,学识渊博。村中还存留21通张扬科举功名的旗杆石,显示昔日钓源欧阳氏人文的辉煌。 21世纪,欧阳氏祠所在地钓源村呈现崭新面貌。村庄周围,千年垂柏矗立;堂前屋后,蕉翠欲滴;村内池塘星罗棋布;村外古樟成林,稻田、水塘、青山交映,古村内外,环境浑然一体,宛为世外桃源。现在钓源村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3A旅游景区,同时也是省级生态村。2011年以后,钓源村知名度明显提升,对外影响明显加强,已成为:永叔宗裔聚居区,庐陵古建博览园,商贾文化寻踪地,万樟环绕生态村。

知识出处

吉州年鉴 2013~2014

《吉州年鉴 2013~2014》

《吉州年鉴(2013〜2014)》是一套系统记述吉州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其编纂宗旨是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的规定,逐年全面、真实地记录吉州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力求客观反映事物原貌,集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于一体,为存史、资政、育人服务,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广大民众提供地情资源服务,为编修地方志书奠定基础。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