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山灌渠1975年10月开始,由拿山、厦坪、黄坳、下七、长坪乡和石狮口分场等6个乡、场及直属机关、单位、工厂等3000余名干部、群众兴建。该渠从石狮口起,流经厦坪、拿山乡的西北面。由吉安地区水电处勘测设计。灌渠引拿山河水,拦河坝采用滚水式结构,坝长35. 00米,最大坝高2. 50 米。原设计干渠24. 00千米,实际开通17. 50千米。由于灌区沿线地质复杂,全线共建有渠系建筑物 52座,包括抬水坝4座,总长140. 00米;渡槽6座,总长307. 50米;穿山隧洞2处,总长100. 00米;浆砌块石拱涵4处,总长465. 00米;钢筋混凝土桥9座;进水闸、泄洪闸共18座。工程完成土方80. 50 万立方米,石方17. 11万立方米,干砌石2363. 00立方米,浆砌块石15344. 00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2114. 00立方米。灌渠引水方式采用自流引水式,设计流量2. 80立方米/秒,实际引水流量达到设计标准。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133.30公顷,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仅1000. 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 442. 20公顷。1978年工程完工。工程造价248. 50万元。
由于资金短缺,灌渠在建设中,致使原设计干渠尚有6. 50千米未能开挖,致使不能按设计要求与北岸的桃源水库接通,无法使江边、茶坪、沟边、北岸等地的133. 30公顷农田受益。在建成的17. 50 千米干渠中,由于施工质量较差未能达到设计标准,使干渠沿线漏水严重,特别是从4千米桩到16千米桩一段漏水更为严重。整个灌区渗透流量大,造成每年都有大小塌方,工程维修费用高,利用率低。 2000年,县市合并以后,市人民政府集中水利切块、以工代赈、防洪保安资金320. 00万元,对拿山灌区长路村长塘渡槽以上分期分批混凝土硬化,使灌区抗旱效果显著提高。硬化前,抗旱时开闸放水要第三天到厦坪段,第七天才能到达拿山段;硬化后,开闸放水当天就能到达厦坪,第三天到达拿山。
2006年,该灌渠在水管体制改革时并入罗浮水库管委会管理。2009年10月,组织全市各部门、 各单位到拿山东灌区开展渠道清淤,共清淤6000余米,确保拿山灌区的水利畅通,并为拿山河的治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