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难难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5020210002722
作品名称: 劫难难忘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000_00.pdf
责任者: 彭欣予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06
主题词: 文学

作品简介

1939年春,我就读于吉安石阳小学六年级。那是我随父母由河南初回江西的第三年,也是抗日战争打得最惨烈的一年。那时候我虽然年幼无知,但在同一辈中,仍然是年龄最长的、居于领导地位的老大, 每天率领妹妹烽予、表弟黄志道上学、放学。那时,舅舅英年早逝,舅妈不久也随他而去,家中只剩下年迈的外婆和幼稚的小表弟,我们由河南举家南迁回乡,一来是嫌时局不好,氏期居留异乡不宜,二来就是要陪伴这两位最需要照料的亲人。外婆的家在吉安十字街,这是一条古旧的老街,两旁对峙的房屋距离很窄,街心挖有又宽又深的下水道沟渠,上面横铺着一块块长条青石,从上面走过,偶然还会发出格登格登的声响。这里是旧吉安的交通枢纽,沿着县前街,只要走七八分钟,就是父亲当时上班的县政府。如果顺着十字街西行经过法院, 到县政府后门,便只需要五分钟。平日我和弟妹们上学,沿赣江北行,虽然要穿越县前街,但到钟鼓楼下的石阳小学,走路也只不过花费十分钟。每夭我们上学下学,总是贪恋与河岸一水之隔的白鹭洲的景色,偶尔也会在提早放学的时分偷偷跃下石阶,在渡船上戏耍。 那时日寇已经攻陷武汉,往西进犯,对于赣中南.一时还无力染指,但为了牵制,每天都派飞机前来骚扰。空袭警报经常是上午十点左右发出,同学们一听到惊心动魄的警报声,立刻就拼命往钟鼓楼方向奔跑疏散。有时候来不及逃跑,发现发出嗡嗡声音的敌机已经临头,大伙就立刻匍匐在地,以待敌机的离去。幸好敌机总是“光说不练”,每次只是虚晃一招,摆摆姿势就会飞走。因此,大家对敌机的恐惧感就越来越淡,甚至认为敌人不会,或是没有那么多炸弹浪费在我们头上。 3月17日,是一个晴和的日子,那时候,元宵节刚过,家家户户的腊肉香肠还没有吃完,大家仿佛仍然沉醉在春节欢乐的气氛之中。上午十一点,凄厉的警报吼音响起,大家习以为常,认为这准又是敌人骚扰性的动作,因此,并未对之过分在意。但这一天对我而言,却是一场死生的赌博,因为这时候学校里月考刚过,功课的压力不大,早上从家里出门上学的时候,发现父亲刚买的一辆新脚踏车摆在家中,并未上锁,一时心动,决心趁“空袭”的时候回去取车,以便尝试新车兜风的乐趣。我连奔带跑,回到家中只花了五六分钟,这时候家中大门虚掩,外婆和母亲不在,我认为机不可失,立刻搬动新车,推向门口。突然一声熟悉的咳嗽声在我耳旁响起,我连忙抬头望去,只见父亲面带寒霜,站在门口向我瞪视。原来警报初起的时候,他忽然心血来潮,想到外婆和母亲上午要去大街购物,深恐盗贼进入家门,立刻从县政府后门走了回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父权至上的传统保守家庭,严父随口的一句话,往往就是金科玉律,无人敢不遵奉。 此刻他目光凌厉,怒容满脸。幼小的我,当然不敢拂逆,只有乖乖地将车子推回原处。这一次,父亲一反常态,并没有峻颜厉色地责骂我,因为这时候,沉重的飞机已经临空,咻咻的声音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不断地在房屋四周响起。连续数分钟内,夭旋地转,大地震撼,屋子左右摇晃得戛戛作响,门窗脱落, 橱椅倒塌,前前后后都响起了玻璃破碎的声音。我和父亲在屋子里东奔西跑,满身尘土,活像热锅上的蚂蚁。从时间上算,也许只有几分钟,但在感觉中好像过了一个世纪。 好不容易等到爆炸声音停歇,四处又出现一片房屋倒塌的声音,这时候大门外突然传出了一个女人尖锐的呼救声,但大难当前,人人担心敌机去而复还,谁敢跑到外去看个究竟,以了解是谁在哀号呼援? 痛苦时刻似乎特别难挨。半晌过后,汽笛终于拉出长声,表示敌机远扬,警报解除。街坊上霎时间人声嘈杂,到处是一片呼爹唤娘、喊儿叫女之声。父亲深恐房屋不稳,万一塌了下来会造成严重伤害,拉住我匆忙冲出大门,只见眼前景象大变,长街上到处破砖烂瓦.断壁残垣,我们住屋前后左右都中了炸弹,最惨的是距我家二三十公尺----街之隔的对面住屋,已经成了废墟,弹起的砖块瓦砾,不但砸坏我家的门墙,断木巨石还砸断了街心的长条青石,填满了青石下的沟渠。废墟旁的梁柱木架零星散落,木架下露岀了一双沾满了鲜血的女性双腿,这很可能就是方才凄惨哀号呼救的人。 坦白地说,我从小胆量奇大,面对奇景异象不但不觉害怕,反而常常表现得兴趣盎然,乐于去探看究竟。但这次的情景和遭遇,一辈子也未见识过,这时候的我肯定是吓得面容惨白,如果没有父亲强有力的手拉住,恐怕连站也站不起来。不久,母亲带着外婆回到了家,看到这种情景,忍不住相互抱头哭了起来。原来她们的遭遇,比我们也好不了好多,稍早她们出门不久,就遇到空袭警报。起先她们对空袭不十分在意,但听到敌机机群的声音特别沉重,感到不对,连忙就近跑到赣江岸旁的防空洞去避难。她们一跨进防空洞时,震天撼地的炸弹声就在她们附近响起,整个防空洞中的几十个人仿佛都在地动山摇中翻滚。最厉害的一次,一颗炸弹落在距她们防空洞不到二十公尺处,弹片浮土在气浪中直冲防空洞口, 将木板推倒,靠近洞口的人浑身沾满了泥土和鲜血。因此,当她们饱受惊吓回到家中的时候,又看到如是景象,当然忍不住悲泪满腮了。十二时过后,表弟和妹妹回到家中.也都被当时的景象吓呆,他们算得是我们家中在这场劫难中惟一没有受到过度惊恐的人。但他们小学大「J口——钟鼓楼右侧也中了一颗并未爆炸的巨弹,这颗巨弹不但在地上砸出了一个大坑,还廡出了炸弹顶部的叶片〉附近的人见状.人人门危,只得绕道而行。后来警察局怕这颗炸弹爆炸,找了几个胆大的人用浮土将之就地掩盖,四周用绳索围住,不让民众靠近,很久之后,才由军方派人将它挖走「大轰炸后,热闹的街道顿时成了鬼域”晚上全城断电,到处一片漆黑,白天街I:冷清,店家不敢开门,小贩不敢上街。惟有棺材店生意奇佳,不仅出清存货,而且供不应求。街上不是抬棺材运尸体的人, 就是清理被炸现场搬运废土断木的人。劫后谣雷四起.常常一夕数惊,因之每次听到一业小道消息,左邻右舍就相互传播,共商对策。很多住在城区的人.受不了如此紧张的压力,纷纷搬到乡下去暂住0学校宣布停课,县政府也迁地办公,我们全家不久也迁H打卜字街头,搬到髙峰坡附近丘里氏塘隔壁的南岸居住.这次大轰炸对吉安来说,不折不抑是一场空前的大劫堆。事后各方查证,这天滥炸吉安的敌机多达十八架.都是双引擎的重型轰炸机,以二架一组呈三角形组队,分两批低空窜入占安I:空.第一批九架, 十一点多钟.以钟鼓楼为起点,沿江岸作地毯式的投弹,第:批以同样方式作再次轰炸.从钟鼓楼沿县前街而至永叔路。条条街道挨炸,简直无处幸免,这次大轰炸中.倒塌j‘数仃栋房屋,炸死j‘近千•人。由于被炸地区既无军营,又无军事设施,军方可说并无任何损'夫,由此足以证明日寇的这次滥炸,确是针对平民百姓蓄意而为。也正由于H寇泯灭人性,造成如是惨烈的浩劫,益加激发了民众对日寇的同仇敌临,也加速了日寇的败亡。 1949年冬我在广西大学读书,因为时局关系,学校奉令停课"当时粤汉铁路已遭阻断,有家难归,不得已随同学辗转抵达台湾,不久考入新闻媒体工作,四卜余年如一日,直到退休工作中偶与H本人打交道,其间也多次到H本访问。尽管H本在政治、经济、科技,其至于物质/活方面都比我们进步,绝大多数日本人对我们也礼貌有加,但每当想起日寇“三•一七”在吉安制造的血海冤仇,我就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向日本人讨冋血债"同事们不知道我个人的感受.每以“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冤家宜解不宜结”向我说教,我总是漫而应之,因为我平日快意恩仇.绝不是政治人物,所以敬fl的是永远的朋友, 痛恨的则是“永远”的敌人,而日寇“三•一七”在吉安制造的无端浩劫,我差--点就成为了这场浩劫中无辜的冤魂。 ※彭欣予:吉安县人。旅居台湾。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彭欣予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