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5020210002716
作品名称: 乡思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3989_00.pdf
责任者: 徐柏容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06
主题词: 文学

作品简介

乡思,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思!乡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吗?个中滋味虽是苦涩,却又如嚼青果,苦涩中不乏回味。它让人挥之不去、却之还来,而你也仍乎挥之欲召、却之若留……乡思,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思往何去。它沉甸甸地如亘身心,却又似一个握不住的宿梦。乡思,重若千斤,却又如轻纱、如淡烟、如薄雾,似有若无。 乡思呵,不是昙花,不是朝露,它不会翩若惊鸿似地转瞬即逝……呵,乡思!那弥漫于千秋万代、薄海世人之中的乡思!早在汉代的乐府古辞中就在吁叹:“离家日趋远,衣带渐趋缓。”它不说思乡而只说人在消瘦,是不说思乡的乡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离乡去家的原因,但不论是因何而离家去乡,其思乡的乡思之情则一。身临匈奴的蔡文姬和远嫁乌孙的细君,一个是“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苦”(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一个是“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书•西域传下》);同是一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故土难忘之情。不独是这些远嫁妇人,他如迁客离人、异乡游子,亦莫不如此。隋代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唐代宋之问的“度岭方辞国,停密一望家”(《度大庾岭》)等都可为证。于怀有乡思者而言,所闻所见,无不能触景伤情,从而“思乡泪满巾”(唐•白居易《客中守岁》): 仅就唐诗人而言,杜审言“忽闻歌古调”,便“归思欲沾巾”(《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项斯闻弹琴之声而 “似闻流水到潇湘”(《泾州听张处士弹琴》),薛逢是“鸟鸣山馆客思乡”(《题黄花驿》),李白则是闻到 “谁家玉笛暗飞声”,就知“何人不起故国情”(《春夜洛城闻笛》)。不仅听歌、听琴、听鸟、听笛是如此,听雨亦然。宋人张咏就说:“无端一夜空阶雨”,也是“滴破思乡万里心”(《雨夜》)。所闻如是,所见亦复如是——不论是望月、是见花。如李白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张继之“邮亭下马对残花”时,想到的也是“每到开时不在家”(《邮亭》)o这正如我故乡先贤文天祥说的:无论“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那“江湖行客梦”,无不是“风雨故乡情”(《翠玉楼》),以至“江上天上转思家”,“先景却添乡思苦”(唐•戎昱:《湖南春日》)。 探 探 探然而,何处无人?何处非人之乡?我在他乡思我乡,他在我乡思他乡,无处非乡,无处非人所思之乡。则乡何必思之、何必思乡而召乡愁?上下千年、四海游子,为何难得有人破此思维定势?或曰:思乡即思故土、恋旧家,如蔡文姬之说“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土”、如宋之问之言“停罂一望家”,都已明白说出;就是“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人归落雁后”以及“修闻流水倒潇湘”、“何人不起故国情”等等,也仍是故土、旧家之思。然再进而言之,故土又有何可思?诚然,故土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都处处关情、引人遐思。与他乡之山川水土、物产气候均有殊,故土之思并非无由。然而,故土之思不仅在于其为哺我食我之土、饮我养成之水,尤在于其有生我育我之父母、亲如手足之兄弟姊妹——是我之家。是以故土之思之核心,又是旧家之思。 所谓家,固然可指田园屋宇等等,然其核心还是人:三千大千世界中,若无人,又何以成其三千大千世界?家居无人,纵然田园屋宇俱在而无人居之,又安得称其为家?如此看来,思家之精髓又实在思人。 思乡之要旨在思故土,思故土之要旨在思家,思家之要旨在思人,那么,思乡之奥义.不就在于思人么!宋代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所说:“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是不是咏到了乡思之核心呢?不过,核心也好,奥义也好,要旨也好,纵然所厝为是,核心、奥义、要旨也只是核心、奥义、要旨而非其全部。否则,就会将乡思窄化为思亲了。思亲之外,所思还有故人,如让宋代何应龙“秋到梧桐动宗愁”的,不是思亲而是“想得故人无字到”(《客怀》)。思人之外.尚有思乡之山水以至草木的,如唐王维 《杂诗》所关心的“故乡事”是“寒梅着花未”,让宋匚安石兴“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州》)o层层剥笋觅核心、奥义、要旨未尝不可,而窄化乡思使之单一化、简约化则决不可。 探 探 探乡思之非尽思人.更非尽思亲,自属无疑,否则,如此简单的乡思又有何说不清、道不明?试以我之亲身体会为言。 我自小漂泊在外,居家乡吉水之日无多,祖屋已败毁,亦无直属亲人或亲兄妹居家乡。离家且半个世纪多多,更鲜旧友从故乡通音问。然而鬓髪已白,而乡思不去。不时会想起与二位弟弟于烈日下共拔庭园荒草,或是与亡妻生前佇观院中盛开之木芙蓉花,还有卧病在床的父亲,正好面对旧居“太史第”之文峰山上文峰塔……还有故人故居外的吉水小城:像一座有点荒凉的自然公园,处处是花是果树,为团团的半败城墙围住,而湖在其中熠熠生辉……故乡的这一切不仅会常常浮现在脑海,还有时出现在梦里。故乡虽已无至亲之人,却乂与亲人凝为一体,自己也说不清乡思里所怀念的是乡土还是亲人,密不可分的乡土和亲人.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化为无以稀释的乡思与乡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杜少府之任西川》),同在海内的乡思乡愁如此,海之外的乡思乡愁该是更难以堪的了。2003年台湾诗人余光中来津,我与之对话、共餐时,不由得想起他的诗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我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白头相对,我想:余光中的乡思、乡愁,也是我那身处海峡那头同样也“白了少年头”的弟弟的乡思、 乡愁!这乡思,这乡愁,越山度岭、飘海过洋,到处流淌。它就像一道永远难解的方程式,让人“关山则岁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梁•庾信:《小园赋》)不仅是我,又有任谁人能将它说得清,道得明呢?乡思呵,乡愁呵,那又苦涩又饶有回味的乡思、乡愁!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柏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