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4020230000488
专题名称: 油菜
其他名称: 芸苔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614.pdf
专题类型: 经济作物
产量: 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白菜型油菜早熟、耐瘠、耐寒,但抗病性差,籽粒小,产量低,亩产一般在30~35公斤。从1964年开始引进甘蓝型。甘蓝型油菜迟熟、耐肥,抗逆性强,籽粒大,产量高,亩产一般达70公斤。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推广杂交油菜,品种以湘杂油1号、赣油1号、赣油8号为主,杂交油菜平均单产突破75公斤。

专题描述

油菜油菜古代称“芸苔”。元朝,南方水稻地区已大量利用冬闲田种植。区境内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富滩、值夏、新圩、富田、文陂、天玉和河东等乡镇。大多栽培在冬闲稻田里,也有少数种在旱地或山坡上。境内油菜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最早栽培的是芥菜型,20世纪50年代被白菜型所更替。白菜型油菜早熟、耐瘠、耐寒,但抗病性差,籽粒小,产量低,亩产一般在30~35公斤。从1964年开始引进甘蓝型。甘蓝型油菜迟熟、耐肥,抗逆性强,籽粒大,产量高,亩产一般达70公斤。1993年以后又引进推广湘油13号、湘油15号、福油4号“双低”(芥酸、硫貳含量低)油菜品种。到2000年推广杂交油菜,品种以湘杂油1号、赣油1号、赣油8号为主,杂交油菜平均单产突破75公斤。20世纪90年代推广“双低”油菜后,吉安地区粮油站曾在天玉镇流坊村建立新品种繁育基地。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