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彩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4020220000332
专题名称: 渼陂彩擎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85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渼陂古村的彩擎始创于南宋初,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渼陂梁氏几乎每年上元宵(正月十五)、下元宵(正月三十)、二月初一、农历八月十五都会举行“彩擎”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做“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停止。2002年开始恢复、创新,在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表演。 渼陂彩擎表演队人数为28人,装彩擎前先从梁氏宗祠“永慕堂”里请出大神,由若干名五、六岁的小男孩沐浴后盛装跪拜,然后才能完成装擎的工作。出游时有彩旗、万民伞等开路,还配有民间吹打乐。 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种结构简单,高约3米的擎,绑坐在擎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壮汉抬着控制擎的平衡与转向游走。道光年间梁氏人中有个生意人叫梁道伸(字梅轩)的人,建议把擎改装成高4米,制作工艺也相应复杂,整个擎架用上好的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写有“忠、孝”等字,高高的擎架上用靠垫类物体绑坐7~8个小孩,抬擎的也多达十几人。擎架由专人控制转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伴有表演动作。 创新后的彩擎底座形如米斗,上约80厘米,下约100厘米见方,上小下大,可容纳二人。底座中心由一根柱子支撑,三个男孩扮成戏文人物,或扮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分别绑扎在三个支点上,再套上戏服,支柱隐藏在戏服内,不露半点痕迹。底座上有固定的抬杠,抬起底座,三人高悬半空,如腾云驾雾一般。 二月初一,是渼陂游神最后一天。永慕堂天井四周摆满了长长的竹篙,竹篙上吊着垂地放的鞭炮。天井中心吊起直径约一米的架花,外表看似纸扎的大脚盆,机关和巧妙都藏在里面。点燃引线后,落下一层纸扎人物,不是历史典故,就是戏文故事,变幻无穷,栩栩如生。四周小烟花五光十色,火花四射,令祠堂流光溢彩,香气袭人。架花少则五层,多则九层或十一层。燃放架花时,用瓶子花、筒子花作烘托,景象万态。 上房各房祠装扮彩擎,各房都备有戏装道具。永慕堂装一台,孝友堂、节寿堂、洪庆堂各装扮两台,求志堂人多,装扮三台,其中一台像风车形,村民称“乌叉擎”。清隐堂装扮一台,全村共十一台。十一台彩擎先集中在永慕堂,拜祖敬神后,统一出发。族长及老成斯文手提灯笼,与肩挑花篮的姑娘走在前面,彩船、高翘、蚌壳精及装扮的故事人物紧随其后,四至八人抬的彩擎紧随,鼓号齐鸣。队伍穿渼陂古街而行,游至街尾义仓,再返回永慕堂,上午活动结束。在扮的故事人物中,节寿堂的“驼子背妻”是个传统节目,一人扮二角,演技过人,逼真的形象,诙谐的语言,最招人喜爱。 彩擎的表演形式多以名人典故为主,以传统名剧为造型,如:“《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何昌言、文天祥、罗伦等人物。按故事情节表演模仿历史典故人物的形象、特征,服饰新颖,每年不断更新,把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寄予其中。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