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青原区戏剧创作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4020220000305
专题名称: 吉安市青原区戏剧创作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828.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戏剧 古时候,境内没有专业编写的剧本和戏曲,创作活动很少,民间社团演出的剧目都是由老艺人口耳相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创作的战争史诗和戏剧小品,极富战斗性,对扩红支前工作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组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些小戏目。如红军戏《三更鼓劝郎》,以及当地自编自演的《送郎当红军》、汉剧《公秉藩自叹》等小歌剧,具有浓郁的苏区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各乡镇都有文化站、农民剧团,编演各种剧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文化体系遭到摧残,辖区内都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为参考,创作并演出样板戏。 青原区成立后,主要对一些传统的地方小戏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如值夏农民剧团创作了地方小戏《打鸟》、《钓拐》、《张拐子娶亲》;新圩剧团创作了《送礼》、《相亲》、《孟姜女过关》、《钓拐》、《四九看妹》、《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褡》、《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天玉剧团创作了采茶戏快板表演唱《说天玉》。 组织人员创作了语言类作品《分爹》、《签字》、《送礼》、《值夏新貌》、《赞农合》、《卖算盘》、《相亲》、《魅力天玉》等;创作舞蹈类新节目《鼓舞声声》、《算盘飞舞》等。 2008年,区法院院长邹峰阳与人共同创作电影剧本《看山棚》,2010年拍成电影。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