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古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地理名称: 陂下古村
唯一号: 140333020220000175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96.pdf
地名类型: 居住区
层级分类: 村庄
起始年代: 唐代
隶属: 吉安市青原区

参考方位

位于富田镇富水河畔

介绍

陂下古村 位于富田镇富水河畔,始建于唐代,有胡、罗两姓,360余户,1800多人,90%为胡姓。胡姓开基祖胡晃,为吉州开国侯公霸公第八世孙,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国子监祭酒胡盛第四孙,因军功卓著,仁宗皇帝赐予銮架48件(现存45件,为珍贵文物),并有御笔题匾嘉赞。清道光皇帝为胡徵光之母罗氏五代同堂亲笔题写“黄耉繁衍”匾额,现镶嵌在迎龙门上。2007年7月,陂下古村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原生态自然环境 陂下古村山环水绕,古樟环抱,地形象竹排,故又称“排形”,百余棵千年古樟环绕全村。村前有紫瑶山、甫公山拱翠,村后有龙山、紫沙庙揽护。据统计,村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樟有80棵,其中村端有一棵奇特的“合欢樟”,树中间长出一棵“凉伞树”,树冠面积200多平方米,树身约10个大人才能合抱,当地人形容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丈夫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村周围生长有几万平方米茂盛的毛竹林,风景十分优美。 古建筑 古村有180多座明清古建筑,建筑绝大多数坐北朝南,尤以古祠堂最多,有36座祠堂,堂构迥异,各领风骚,有三进式喜鹊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现存26座。这些祠堂保留了典型的赣中民居风格。其中“敦仁堂”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祠内的石廊柱、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额、楹间梁坊、牌坊等乃保存完好。村内18口占井,其中南明井水质奇特,据称,周边村民饮此井水能孕双胞胎,十八桌井是天然溶洞井,井底可摆放18张方桌,甚为壮观。一条百余米长的古街,始建于清道光甲午年间,距今180多年,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兴旺,直至解放后才停圩。 古村保留有完善的集聚积、沉淀、净化、排泄四大功能的“五水朝东”排水系统。朝天门、迎龙门、龙川阁、延福门等四座大门紧护全村,四座大门由村中鹅卵石巷道连接全村祠堂民宅,比较完整地构成了古代村落抵御强敌入侵的布防体系。 革命遗迹 陂下村具有光荣的红色革命历史,原生态、高品位的革命旧日居旧址众多。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赣西南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在陂下村敦仁堂召开。毛泽东、朱德在陂下村敦仁堂开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分别担任校长和政委。公略中心县委、公略县委先后在此驻扎,并有公略县委保卫局、裁判部、红军模范营驻扎于此。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曾山、毛泽覃、贺怡、刘士奇、陈东日、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至今保留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领导人旧日居,赣西南党团、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军事机构旧日址等,村外附近山头保留有大量土地革命时期的战壕,村中民居墙壁上保留有大量红、白标语,多达两百多条,一些标语仍然清晰可见。 陂下古村是一个崇尚儒家文化的历史文化名村,胡氏宗祠敦仁堂珍藏的堂匾和楹联,为清代状元刘绎的手迹,竹隐堂堂匾为明代状元曾彦的真迹。失传上百年的陂下“喊船”民俗被重新挖掘整理。这种集舞龙、打狮、喊船、送神等为一体的民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