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古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地理名称: 渼陂古村
唯一号: 140333020220000174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95.pdf
地名类型: 居住区
层级分类: 村庄
隶属: 吉安市青原区

参考方位

位于青原区文陂乡

介绍

渼陂古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旅游景区渼陂古村位于青原区文陂乡,距今800余年历史。古村环境优美,山环水绕,绿树遍布,古樟成荫,保存有大量明清古建筑、红色革命旧日址等。古建筑有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寺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古建筑 古村有古民居583幢,保存基本完整的有367幢:古民居属典型的赣式建筑,建筑风格为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墙体青砖平叠眠砌,室内地面以青条砖平铺,多为五直三间式。大部分古民居配有精美木雕、雕屏以及大量隽秀的石刻工艺。 古祠堂是古村建筑的精华,具有宽敞高大、巍峨壮观、抬梁构架、用料粗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悬匾镌联、品味较高等特色。古村有古祠堂7栋。梁氏宗祠永慕堂是古建筑的典型,为三进式建筑,占地1221.4平方米,大门悬挂“翰林弟”大匾,上为牌楼;中堂为四角亭式抱厦,上堂天井牌楼高耸,题额“对越在天”,堂上大匾“永墓堂”;万寿宫为地方民众从事祭祀、文化娱乐之场所,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今仅存入口牌坊门、部分院墙和半截前墙,保留有“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文昌阁于清光绪八年(1882)兴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明二暗三层,朽坏严重,亟待维修;义仓于光绪四年兴建,三进砖木建筑,山墙砖砌成垛子烽火式的五花墙,青砖叠砌至顶,上覆青灰瓦,凹入式门,红石框,甚宽且高;翰林第门楼是梁家璋恩赐翰林的纪念性建筑,建于清末,二进三间式,砖砌倚柱,上书对联,明间辟一字门,框、楣、槛皆为红石,门楣上方石刻题额“翰林第”,周框浮雕游龙,次间枋部开光,灰塑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案,两侧花枋、穿枋亦然,后门拱形,上有书卷式题额“爽气宜人”;翰林故居属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代中期,梁枋构架穿斗式,但前额枋作成月梁式,隔扇的隔心绦环板均为精致繁缛的透雕,漏花窗亦为透雕万不断和人物故事,皆描金,整幢建筑保存良好。 地藏阁(养源书院)为古书院代表。明万历四十年(1612),僧人朗然在此结庵,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后又在庵旁增建观音堂、地藏阁,嘉庆年间地藏阁毁于火,同治四年(1865),重建并更名为“养源书院”。 古街全长900米,位于渼陂古村,富水河西岸,始建于宋末元初,明宣德年间街市日趋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清光绪年间古街臻于鼎盛,有店铺145家,经营棉布土产、竹木粮油、南北海鲜,后来洋布、洋纱、洋药、洋油也纷纷在古街经销。古街北侧店铺紧靠富水河,店铺后面建有专供货船装卸货物的仓储屋。 革命遗迹 土地革命时期,渼陂古村先后驻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等机构。1930年2月,在此召开了中共历史上著名的“二七”陂头会议。至今村中保留尚能辨认的红色标语83条,完整保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总部、苏维埃总工会、红军医院和“二七”会议旧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罗炳辉、曾山、毛泽覃、梁兴初、梁必业旧居。其中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电影《闪闪红星》、《决裂》、《陈毅出山》、《井冈山》等影片部分镜头在此拍摄。 古村保护 建区后,青原区和文陂乡政府加大了古村的建设和保护。修建了进村砖砌游步道和富水河、渼水护岸游步道、古村游步道网共6000余米,衬砌渼水、富水河护岸2000余米,改扩建了生态停车场,修建了下水道排水工程。2008年区委、区政府成立渼陂古村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全区创4A动员大会,根据《4A景区评分细则》要求,投入资金3600万元,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等九个方面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009年投入520万元编制《渼陂古村旅游总体规划》、《渼陂古村保护规划》、《渼陂古村修建性详规》,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可研报告》,建成游客服务中心、7座二星级和1座三星级旅游公厕。2010年,投入70多万元改造四线(电力、电信、广播、有线电视)6000米,投入40多万元添置环卫设施,保护维修义仓、“二七”会议旧址、曾山旧居等,建设特色小游步道20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