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国立第十三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唯一号: 140331020220000692
机构名称: 吉安市国立第十三中学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96.pdf
行业类型: 教育
后置机构: 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起始时间: 1940年
结束时间: 1947年

机构描述

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沦陷区流亡来吉安的青年就学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9年秋命陈颖春在青原山筹办国立十三中学。1940年春,设初中、高中各6班,初中附设1个义务班,全校学生约700人。初中部设净居寺,高中部设阳明书院旧址(今青原山地区精神病院院址),教职员92人。当时在铅山县办分校,设初中6个教学班。1942年秋,分校改办师范,独立成校。在莲花县分设两个初中班,1941年秋并入校本部。1944年冬,因避日寇骚扰,初中部迁永丰县藤田镇筱岭村,1945年日军投降后迁回青原山。 该校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才箴言,贯彻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创青原教范,树优良学风。按学业、操行、体育、军训(初中为童子军)四项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教学上规定五门主课(初中为三门)成绩都列甲等,操行、体育也列甲等,即为“三优”,可获取甲等奖学金;有一门主课和一门副课不及格即留级,并取消公费;操行成绩不及格亦取消公费。 该校学生衣食学杂医疗费用,全由学校包干,由于处在战乱时期,生活仍然很艰苦,吃糙米饭,穿土布衣,住简易房,点煤油灯,师生同甘共苦办学。 自1940年至1945年,高中毕业8届,毕业生398人;初中毕业6届,毕业生627人,(其中:铅山分校初中毕业5届,毕业生250人)。1945年在校学生,高中9个班,学生616人;初中8个班,学生591人;六年一贯制实验班6个班,学生296人,合计:1503人。1947年1月改名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停止对学生的经费供应,同年8月迁泰和县,与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国立十三中学办学六年来培养了不少高材生,现在散居在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有著名的专家、教授、作家、财政金融家、企业家和党政军要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核物理学家朱骥荣,博物馆学专家黎先耀,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祝一新,台湾日报董事长傅朝枢,台湾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李洪鳌等都在该校就读过。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颖春
相关
黎先耀
相关
王梓坤
相关
朱骥荣
相关
祝一新
相关
傅朝枢
相关
李洪鳌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