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吉安市古南镇第一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唯一号:
140331020220000642
机构名称:
吉安市古南镇第一小学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43.pdf
地址:
吉安市大巷口雷祖庙
前置机构:
吉安市皮件厂五七学校
起始时间:
民国初年(约在1919年)
机构描述
民国初年(约在1919年),在大巷口雷祖庙(现古南一小所在地)开办城南镇初级小学,开办时只有教师1人,学生二、三十人。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往附近的晒布场,改称城南镇中心小学校,1944年上半年因失火校舍被焚毁,迁至田侯路安徽泾县会馆,此时有6个教学班,教员9人,学生200多人。1944年下半年学校搬到乾明巷(现市技工学校),校名改为永叔小学,此时学校有8个班,学生300余人,教员12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原地,改名为石阳镇第五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下半年改名为石阳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为吉安市立第三小学。1950年下半年学校动工兴建一幢12个教室两个办公室的两层楼的教学大楼,暂迁真源小学三部(现吉安电厂),与真源小学三部合并。1952年暑期,校舍建好后迁回原址。1956年改名为古南镇第一小学。1960年定为五年一贯制的试点学校。1963年6月定为省重点小学,当年兴建第二幢教学大楼。1966年下半年改名为育新小学。1968年9月开始附设初中班。1969年下半年学校改名为皮件厂五七学校。1970年初中班并入三中。1977年定为市重点学校,1978年定为地区重点学校。同年建立了电教室。该校在电教方面获省级奖励的教师3人。1981年1月恢复古南镇第一小学的名称,简称古南一小。1985年2月古南三小并入该校,此时有26个教学班,另有学前班2个,学生共计1820人,教职工70人。学校有彩色电视机、放像机、录放两用机、音响设备、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有图书资料室,藏书700余册。学校建有足球场、篮球场、200米跑道,有乒乓球台、单杠、双杠、平行木、天梯、爬梯、滑滑板、转球、爬杆、沙坑、山羊、跳箱、垫子等体育设施。1992年学校兴建一幢16套住房的四层楼教工宿舍。至1992年学校占地面积1037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有21个班,学生944人,教职工66人。教师中获小学高级职称的21人,获小学一级职称的30人,获小学二级职称的7人。 1989、1991、1992年省体委、省教委授予该校“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称号。1991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妇联工作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授予全国学赖宁“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1984年以来,教师获国家级表彰的2人,获省级表彰和奖励的7人。1990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奖的12人,参加省级比赛获奖的17人。1990年陶颖、李云、林跃德、阮晓辉、郑丽红获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江西赛区金徽奖。1986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上,教师发表的作品21篇,学生发表的作品4篇。
知识出处
《吉安市教育志》
本书主要记述吉安市教育工作发展概况,分为儒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行政、党群组织、人物等12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陶颖
相关
李云
相关
林跃德
相关
阮晓辉
相关
郑丽红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