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唯一号: 140331020210000620
机构名称: 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T02715_00.pdf
起始时间: 1939年

机构描述

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是1939年江西省农业院设立的吉安棉麦试验场。当时有科技人员12人,主要从事水稻、小麦引种、试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改称吉安县良种场。1956年易名为吉安专区农业试验站,设5个专业组,有职工270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隶属专区农业局。1958年更名为吉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由生产型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型转型。内设办公室、 生产办公室、作物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1962年更名为良种场,科研一度停顿,次年3月恢复农科所。 1966年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时,农科所机构尚存,但人员下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散失,科研工作停顿。1978年4月更名为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作物、土肥、植保、 情报资料、技术开发、生产等科室,科研工作逐渐恢复发展。2000年全所共有职工208人,其中科技人员 36人(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12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人员18人)耕地710亩,其中试验用地100亩。 地区农科所以研究水稻为主,兼顾研究油茶、大豆、花生、甘蔗、养麦等经济作物;以引进选育良种为重点,同时开展栽培、植保、土肥等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培育、引进、鉴定、示范推广措施,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农业技术服务。主要科研工作有:收集、整理、保存农家水稻品种1000余份,为水稻育种提供“基因”库。对水稻、大豆、花生、油茶、甘蔗、棉花、黄麻等全区主要农作物进行良种选育、引种、 鉴定、示范和推广。对水稻螟虫危害研究、二化螟生命表的研究、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褐稻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及在预报中的应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低产田的改造、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红壤结板田空位试验和改良研究。负责全省养麦、蚕豌豆品种种源库的整理保存。 推动全区水稻品种大更新:1962 - 1970年,以广场矮、珍珠矮、江矮早等高产抗倒矮秆品种替代原高秆品种,增产60%以上;1974年以后,在全区推广“威优”、“汕优”、“协优”等杂交水稻及其配套种植技术, 产量增幅30%以上。 至2000年,全所发表论文152篇,取得科技成果奖45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我国褐稻飞虱迁飞规律的阐明及其在预测报中的应用”,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11项。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