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0020220000548
人物姓名: 胡铨
人物异名: 字:邦衡;号:澹庵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1006.pdf
时代: 南宋
出生年: 1102年
卒年: 1180年
籍贯: 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

传略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南宋人。 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以《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御题对策,胡铨答以“汤武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洋洋万余言,高宗读后,感到特异,取为进士第五。 绍兴八年(1138)十月,金国派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携带金熙宗的诏书,由王伦陪同,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与南宋进行和谈,金国把南宋称为“江南”,把宋高宗赵构当成金国的臣僚,要赵构对诏书“再拜亲受之”,这对南宋朝廷是个极大的侮辱。但高宗出于小朝廷的利益,在奸相秦桧的怂恿下,不惜卑躬屈膝与金议和,激起朝中多数大臣和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指出:王伦(派驻金国的使臣)本是一个无耻狎邪小人、市井无赖,因为宰相无识,才使他出使敌国,欺骗和诱使陛下效法刘豫。天下人恨不得要吃王伦的肉,陛下为什么要相信他,并指出:“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凌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在这篇奏疏里,胡铨不但对宋高宗提出规谏,对金国议和阴谋进行揭露,而且直接向高宗提出要求: 斩奸佞秦桧、王伦、孙近的头。胡铨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最后他表明: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不愿在小朝廷求活。“封事”一出,吏民争相传诵。当时奉称它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宜兴进士吴师古将这篇奏疏刻印散发,因此被贬,且永远不得应奉入朝。宋高宗和秦桧对胡铨的“封事”,则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众,劫持朝廷”之罪,革去胡铨官职,把他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秦桧迫于公论,而以胡铨监广州盐仓。 绍兴十二年,胡铨又在广州上书谴责秦桧的阴险毒辣,戕害忠良。秦桧通过他的党羽罗汝楫弹劾胡铨,诬胡铨上书为“饰非横议”,下诏除名,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庐陵同乡王庭珪不畏权势显赫的秦桧,仗义挺身而出,作诗赠胡铨。 绍兴十八年,胡铨在新州作《好事近》词,有“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之句。秦桧死党张棣(新州守使)以此向朝廷告密,诬胡铨“谤讪怨望”,因此胡铨被贬谪吉阳军(治所在今海南省崖县崖城镇)。 绍兴三十三年孝宗即位,胡铨重被起用,任左奉议郎,知饶州、史部官员。孝宗召见胡铨,要他谈谈如何执好朝政。他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个方面的意见。朝廷任他为国史院编修官。隆兴元年(1163),因抗金名将张浚在符离之战失败,与金议和之风又刮起来了。十一月,在一次朝议上,孝宗征求群臣意见。当时,侍从、台谏参与议论者有十四人,主和者一半,可否者一半,言不可和者,只有胡铨一个人。隆兴二年,孝宗诏廷臣商议阙政急务,胡铨主张赈灾为急务,议和无需考虑,并上了一份“愿绝口勿言和字”的“十吊十贺”奏章,竭力反对议和,深刻揭露时弊。是年,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修国史。 胡铨的一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记的心志:“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抗金名将张浚说得好:“秦太师(秦桧)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这说明胡铨不愧是南宋一位坚持抗金、嫉奸如仇的伟大爱国者。 乾道七年(1171),胡铨辞官回家。淳熙七年(1180),胡铨卒于故里,谥忠简。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编修官
职位
左奉议郎
职位
知州
职位
史部官员
职位
编修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