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卿(1544 -1609)字调甫(一作调父),号旋宇,晚号泸潇。安福县(今属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隆庆四年(1570)江西乡试夺魁。次年(辛末)年,在王文肃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因“五策伤时,忤张居正”,未获录取,还险遭杀身之祸,万历二年(1574)又没有考上进士,遂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开办书院,收徒讲学。
隆庆六年刘元卿创办复礼书院,立王守仁、邹守益、刘阳、耿定向四位理学家的神位牌,岁时祭祀,并在尊经阁亲自讲学。万历七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 “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万历十二年,学禁解除后,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海内学者景仰刘元卿如“泰山北斗”,远近从游者络绎不绝,贤者多出其门。刘元卿在创办复礼书院的同时,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诸书院。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刘元卿引起了朝野的重视。邹元标、赵用贤、朱鸿谟等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万历十七年,神宗特旨征聘,刘元卿力辞不赴,坚持悉心讲学。万历二十一年,神宗派员催他赴任,并授他为国子监博士,刘元卿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政治主张。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他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但这些政治主张都得不到神宗的重视, 于是他称病辞归家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他初游青原山,诱发了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开始向安福刘阳学习,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到浙江蓝溪徐鲁源处求教,虽有所得,并未解决自己所需求的东西。接着又到湖北黄安,拜耿定向为师。经耿定向指点后,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完全确立,在理学的求索中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平生不信道教和佛教。他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邹守益之后,刘元卿与王艮成为江右王门学派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逝世后,《明史》 为他立了传。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著述比较多,而且内容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的书目有《大学新编》、《大象观》、《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举要》、《诸儒学案》、《贤奕编》、《思问编》、《礼律类要》、《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尤为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集》都选入过他的作品。
聂尚恒聂尚恒(生卒不详)字惟贞,号久吾。祖籍清江县(今樟树市)永泰镇大观桥村,父亲聂素贵入赘新涂改姓聂,本人新涂出生。少年师从王时槐、王锡爵。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举人,授庐陵教谕。 后任河北抚宁县令、福建宁化县令,以清廉、善医而著闻。
聂尚恒嗜好医学,平时博览医书,精研医理,精察病情,既注意学习前人、继承传统,又结合医疗实践,不迷信古方,不拘于成说,发前人所未发,每治病多有奇效,擅长治疗儿科痘疹、内伤杂病。明代名医家,著有《医学汇函》、《医学源流》、《活幼心法》、《痘科慈航》、《奇效医述》诸书于世。《奇效医述》并有日本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