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310
人物姓名: 何心隐
人物异名: 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26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517年
卒年: 1579年
国别: 中国

传略

1579)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今永丰县瑶田乡梁坊村人。中国16世纪“异端”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于富户人家.自幼聪慧超群,在乡塾读书时,四书课文一览便明其理,塾师常自叹不如。少年补县学生,稍长,潜心经史。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参加郡试,考中秀才第一名。 因受王守仁致良知学和颜钧“民胞物与”思想的影响,滋生了改造社会、造福黎民的远大抱负,决心以家乡为基地,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 何心隐在家乡和家族、父亲商议,建立聚和堂,并建学于其左,称夫山书院。聚和堂是兼教育与经济为一体的一种社会组织,这是他进行社会改革的第一个实验。当时何心隐就知道,中国的社会改革只能先从经济和教育做起。经济方面:全族设“率养”一人,下设“辅养”和“维养”若干人。再以下设12人管粮,24人催粮,72人征粮,按四季、八节履行职责。所有职事人员,一不脱离生产,二无任何特权和额外利益,上缴国家税金,由聚和堂按全族田亩总数计算统一交纳,从而杜绝了官吏贪污受贿的现象。这种制度,上有利于政府澄清吏治,下有利于民众减轻负担。教育方面:全族总建一个学堂,设“率教”(相当于校长)一人,下设辅教,协助“率教”处理学堂日常管理事务。实行教师聘任制,聘请学识品行优秀者, 不分族内族外学子都可以应聘。学堂实行严格的管理。学制十年,每三年为一个学习层次。学习十年为大成。何心隐的改革是在封建宗族的外衣下进行的,但是从其改革的内容看,却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这些改革的措施所体现出的思想,比后来西欧各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水平毫不逊色。何心隐的理想虽然破灭了,但是他留给后人的这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却是永存的。 何心隐作为封建思想文化运动异端的代表人物,他虽然也主张“存天理”,但他反对“灭人欲”。他认为,凡人都好声、色、美味、安逸,这是人的自然天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灭人欲是办不到的。只有寡欲,才能尽性,才能节欲、育欲。节才能和,就是达到理、欲二气中和、和才能育。何心隐的“育欲论”比起颜钧的观点有更多的合理性。这是他作为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异端性明显的特征。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泛亲论”。他说:“仁者对人无有不亲,虽以亲亲为大,但又不仅表现为父子之亲、而是亲一切可亲、 以至于凡有血肉者莫不亲。义者对人无有不尊,虽以尊贤为大,但又不仅表现为君臣之尊,而是尊一切可尊,以致于凡有血肉者莫不尊。”何心隐的这种泛亲论思想,也是他建立聚和堂的指导思想。这无疑对封建传统的“爱有差等”思想最勇敢的挑战。 何心隐像所有的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家一样.由于缺乏深厚的理论根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世界观上仍然没有摆脱心学的影响。他否定了认识中的感性的基础作用,把客观的“理藏于事”, 反变为“事藏于理”;把客观的“有物有事才有矩”,颠倒为“有矩才有物才有事”,这样完全混淆了物、事、 理的关系。不过,何心隐的“育欲论”异端思想,对后来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运动,以至于“五四”运动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 何心隐秉性刚直,敢于直言。嘉靖四十年(1561),因平息倭患有功,为宰相严嵩所忌,暗中派人罗织他的罪状,企图横加杀害。于是,他化名何心隐,避难于大江南北,所到之处,聚徒讲学,门徒数以千计。 万历七年(1579)在安徽祁门被捕,杖杀于狱中,终年62岁。何心隐被诬为“妖人”、“奸犯”,好友与崇奉者则视其为“以布衣倡导”,具有叛逆精神的“真英雄”著有《原学原讲》、《四书究正理》、《聚和堂日新记》、《重庆会稿》等,多散失不传。后由容肇祖整理,现已汇编成《何心隐集》。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