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思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301
人物姓名: 匡思尧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261_00.pdf
性别:
国别: 中国

传略

匡思尧(生卒年不详)今万安县窑头镇劇溪村人。明初水利专家。从小勤奋好学,知书达理,聪明过人。但他无意于仕途,乐于以耕稼为业。 万安县是个丘陵山区,河流纵横,水源充沛,当时由于缺乏水利设施,每年春夏之交便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洪水过后,又受到旱灾的威胁,民不聊生。不少人家只好离乡背井去逃荒,有的家破人亡。匡思尧的家乡刻溪也一样,数十里沃野,逢春即涝,逢夏便旱。当地群众都说,洪水一到,倒屋毁田,一片汪洋;干旱一来,干死蛤蟆,饿死老鼠。匡思尧深知水旱无情和乡民疾苦,于是他决心为家乡父老献智献力,根治水患。每当洪水来临,便深入实地详查水情,他提出了“乘上流横江汇水之源,接下流通圳分水之利”的设想,以煞水势,减少洪灾。干旱季节,他又细查旱情,提出了“开圳筑陂,疏通河道水塘,用以灌溉万亩良田”的想法,得到乡民们的支持。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他带领群众开圳筑陂, 兴修水利,并在实践中继续观察,认真测量,仔细绘图。为了使治水工程得到朝廷的重视和支持,洪武二十七年(1394),匡思尧写成奏章《通水利疏》,并附上实迹图纸呈送朝廷,洪武帝朱元璋看了奏章,认为匡思尧深谙兴修农田水利之术,这是利在民众、功于社稷的好事,遂以草莽臣授予工部衡虞主事。并拨出专款,派朝廷命官邓南一、易详可征集民力,凿石垦壤,开圳筑陂,兴修水利。匡思尧和儿子匡崇善也一起随民劳作,实地视导,“始终其成,害除利兴”。朱元璋又根据匡思尧《通水利疏》中的建议,命令各司府州县,凡民间水利有不通者,悉而导之,以利于田亩之灌溉,希冀稻粱粟菽丰收。 一个“偏居乡井,以耕为本”的普通农民所以能做出这样伟大的事业,既缘于他的精神、品质和远大抱负,也靠他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明朝宰相、江南才子解缙深为匡思尧“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敢于冒死上牍于陛下”的精神所感动,写《疏源记》一篇,赞扬“思尧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匡思尧治水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解缙所说:“水利疏通遍于天下,则稻粱之咏,禾黍之徭尚可见斯世斯民,而诸福必萃于思尧之子若孙于千百载之下矣! ”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